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135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docx

世界经济新论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国际金融关系

一、国际货币体系

1.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交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关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融关系的实质。

2.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国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主要内容:

(1)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

为了适应国际支付的需要,一国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资产。

使用什么货币作为国际间的支付货币,一国应持有何种国际储备资产,这会因实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

(2)汇率制度的确定

汇率制度的确定是指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汇率应如何决定和维持,才能顺利地将一种货币的购买力转化为其他货币的购买力。

此外,一国是采取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各国政府是否共同规定市场汇率波动幅度及干预汇率波动的措施等。

(3)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当国际收支失去平衡时,各国政府采取什么方法来弥补这一缺口,各国之间的政策措施又如何互相协调。

在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调节方式是不一样的。

二、国际金本位制

1.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

(1)国际金本位制的含义

国际金本位制是指以一定量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国际金本位制广义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通常仅指金币本位制,即法律确定金币为本位币。

在金本位制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

(2)国际金本位制的形成

一般认为,国际金本位制大致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因为欧美的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时期先后在国内实行了金本位制,由于当时英国是世界经济和金融活动的中心,英镑与黄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

2.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和作用

(1)在金本位制下,各国用黄金来对它们的货币定值,币值比较稳定,给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以准确的核算依据,这就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信用的扩大,从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各国货币都规定有含金量,它们之间的兑换率就由它们的含金量比例决定。

外汇市场的波动不会超过法定平价加减黄金运输成本,即黄金输出/入点。

(3)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4)国际金本位制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这种资金流动,可以暂时改善国际收支,起到“缓冲器”作用,以减轻国内经济面临紧缩的痛苦。

3.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机理分析

(1)国际金本位制发挥自动调节作用需遵守的规则

国际金本位制要发挥自动调节的作用,要求各国遵守以下三项规则:

①各国应以黄金表现其货币价值,并以此决定各国货币的交换比例;②各国的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和外汇;③各国发行纸币应受黄金储备的限制。

(2)国际金本位制的调节过程(物价与金币流动机制)

国际金本位制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如下:

逆差→汇率变动→黄金外流→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物价和生产成本下降→本国产品竞争力加强→扩大出口,减少进口→顺差→黄金流入。

4.国际金本位制度的缺陷

(1)国际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发挥作用时受很多因素的限制

①国际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要求各国严格遵守上述三项规则,却没有一个国际机构监督执行。

②一国发生顺差,不一定要输入黄金,可以利用资本输出来减少顺差。

同样,逆差国也不一定总要输出黄金,它可以利用国外贷款来弥补逆差。

这样,贸易失衡就难以通过双方货币供应量和价格的相反变动来得到纠正。

(2)在金本位制下,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受黄金供应量的限制

在金本位制下,世界黄金产量的波动直接引起价格的波动,不利于经济稳定发展。

另外,新开采的黄金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相应增加。

(3)在金本位制下,为了实现外部的平衡,要以放弃国内经济目标为代价

比如,国际收支逆差将使黄金外流,进而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造成银根紧缩,从而对国内经济形成紧缩性影响,容易形成产业萧条和严重的失业。

5.国际金本位制的解体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生产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因素也日益增长起来。

国际金本位制解体的原因主要有:

(1)黄金占有量分配不均,绝大部分黄金由少数国家占有。

(2)一些国家为了准备战争,大量发行银行券,导致黄金兑换困难。

(3)经济危机时期,由于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大量外流,各国纷纷限制黄金流动。

由于维持金本位制正常运行的一些必要条件逐渐遭到破坏,国际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失去了保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均实行黄金禁运和停止银行券兑现,并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国际金本位制暂时停止运行。

6.一次大战后的金本位制

(1)金本位制的恢复

20世纪20年代中期,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恢复了金本位,但此时的国际金本位制是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

(2)金块本位制

在金块本位制下,货币单位仍规定含金量,但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银行券参加流通,但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才可以按照含金量兑换金块。

这种币制的最大优点在于节约了黄金,有利于摆脱黄金产量对世界生产增长的限制。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只能兑换外汇,这些外汇在国外才能兑换黄金。

实行这种制度国家的货币,与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大量外汇或黄金,以备随时出售外汇。

(4)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瓦解了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1937年以后,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任何一种形式的金本位制。

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其原因主要有:

①各国政府干预经济违背了金本位制要求的自由竞争前提;②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黄金分配不均,削弱了部分国家实行金本位制的基础;③货币黄金的供应量不能保持与世界生产同步增长。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

二战后,英国想保持英镑的国际地位,而美国想建立美元霸权。

于是,两国政府都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国的“怀特计划”和英国的“凯恩斯计划”。

凯恩斯计划希望保持汇率变动的灵活性,主张用班柯(Bancor)作为国际货币,由国际清算同盟进行多边清算,国际货币的数量由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需要来定,国际收支的顺逆差由双方共同负担调节。

怀特计划主张较大的汇率固定性,用尤尼他(unitas)作为国际货币,从而回到某种形式的金本位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镇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这三个文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它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由此产生的国际货币体系也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国际金融的稳定。

(2)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即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即“双挂钩”体系。

(3)IMF规定了各国货币汇价的波动幅度,即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比价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

(4)IMF向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5)IMF规定除了例外情况,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

3.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合作的产物,它消除了战前各个货币集团之间互相对立的局面,保持了相当稳定的国际汇率,这为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实施这个货币体系期间,世界经济增长迅速。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

①体系结构本身存在着国际清偿力短缺与信心的矛盾,即“特里芬难题”。

即日益增长的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要求美国增加其逆差,但逆差增加又会使美元的持有者怀疑美元将对黄金贬值,从而引起信用危机。

②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负债来弥补其国际收支逆差,而美元是基准货币,即使美元汇率偏高或偏低,也不便做出调整。

另外,顺差国也不愿其货币升值,逆差国不愿贬值。

所以,国际收支失衡难以依靠市场力量自发调节。

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稳定汇率都与国内经济目标相矛盾。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美国进行大量的对外援助和投资,其后果是美国经济和技术优势的逐渐丧失,从而导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及美元地位的衰落。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元危机频繁爆发。

1971年12月,西方各国达成“史密森协议”,让美元对黄金贬值,其他货币对美元升值,并扩大了汇率的波动幅度。

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由建立到垮台的过程,也是美国和它的货币由强盛到衰落、西欧和日本的重建和兴起的过程,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四、牙买加体系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召开会议(即“牙买加会议”),就若干重大的国际金融问题达成协议,即“牙买加协议"。

该协议从1978年4月1日起生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货币制度被称为“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体系。

1.《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

(1)修订IMF的基本份额。

(2)黄金非货币化,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使黄金与货币相分离,让黄金成为单纯的商品。

(3)浮动汇率合法化。

会员国可以采取固定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两者可以同时并存。

(4)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使特别提款权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储备资产,即把美元本位改为特别提款权本位。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2.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1)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牙买加体系采用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出现分散化趋势,但美元仍居于主导地位。

①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的优点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当某一储备货币发生贬值而产生信心危机时,它在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就会下降,信心良好的储备货币便会增大其比重;当某一储备货币国长期逆差导致国际清偿力不足时,其他储备货币便会补充这个不足。

因此,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能够稳定地提供国际清偿力,使单个储备货币的危机不会影响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②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的弊端

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存在弊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储备货币发行国,尤其是美国仍然享受着向其他国家征收“铸币税”的特权;b.国际清偿力的增加仍不能完全符合世界经济均衡增长的需要;c.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仍然左右着世界外汇储备的增长。

(2)浮动汇率制

在牙买加体系下,各国可自由选择其汇率安排。

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大多采取联合浮动或单独浮动,发展中国家多数是盯住美元、法国法郎、特别提款权或自选货币篮子。

由于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都经常干预外汇市场,因此可以把目前的汇率安排称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①浮动汇率制的优点

a.汇率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及时调整,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

b.各国可充分考虑本国的客观经济条件,不必为了稳定汇率而放弃国内经济目标,从而使国内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和有效性。

②浮动汇率制的缺点

a.汇率波动剧烈,增加汇率风险,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消极影响。

b.由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弹性不大,因此汇率波动会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更大的影响。

(3)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在牙买加体系中,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多种调节机制相互配合来进行调节的,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金融机构调节和动用国际储备资产来进行。

①汇率机制调节。

汇率调节即当一国经常账户收支出现逆差时该国货币汇率下调,从而有利于出口而抑制进口,使经常账户得到改善。

若出现顺差,则正好相反。

但是,实际操作中汇率调节机制受到一些约束。

②利率机制调节。

利率调节是通过国际收支资本账户来平衡经常账户,即通过调节各国间的实际利率差异来引导资金流动以改善资本账户,从而平衡国际收支。

但是,利用资本账户平衡经常账户时会有副作用。

③国际金融机构调节。

国际金融机构调节主要是指IMF和世界银行的调节。

IMF的贷款主要是帮助逆差国解决其短期失衡,世界银行则侧重于援助发展中国家形成合理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④动用国际储备资产。

各国通过调整国际储备资产来解决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五、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与改革

1.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

(1)汇率

美元汇率一直动荡,给有关国家带来严重危害,汇率大幅度波动增加了国际贸易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对世界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2)国际储备

目前的国际储备状况是美元、马克、日元、英镑、法国法郎等同时并存的多种货币储备体系,这个体系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

(3)国际收支调节

一些逆差国长期逆差,同时一些顺差国却长期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IMF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不对称,其负担过多地落在发展中国家。

2.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由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经济实力相差甚远,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因此从根本改变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不可能的。

只有在当前体系下,加强国际合作,稳定金融,维持国际货币秩序,所以国际的协调和合作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经济组织等提出了相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方案包括:

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简称ICRC)、特里芬的《2000年的国际货币制度》、库珀的“单一通货制”、10国集团报告、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方案以及设立汇率目标区等。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货币改革问题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始终未能达成实质性的协议。

发达国家对国际货币体系现状的评价及前途的估计反映在10国集团代表提交的一份“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的报告上;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反映在1984年的24国集团的报告上。

这两份报告表明了一些重大的分歧点,其分歧主要表现在:

(1)对现行货币体系的评价

发达国家认为现行货币体系基本上还是有效的,只需进行一些局部的修改,没有必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发展中国家认为现行体制缺乏对付整个国际金融危机的金融实力和执行手段,要求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

(2)关于国际清偿能力

发达国家认为现在国际清偿能力充足,勿需进行重大改革;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而且分配不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通过更加有效的创设和分配特别提款权来满足世界清偿能力的需要。

(3)关于汇率制度

发达国家在承认现行汇率制度存在不足的同时,肯定现行汇率制度在世界经济十分动荡、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形下所发挥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则指出汇率制度需要向相对稳定的方向改进,减轻汇率波动对它们的影响,倾向于以建立促进各国政策协调的汇率目标区的方式来改革现行汇率制度。

(4)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发达国家认为IMF只应对国际收支困难的会员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资金的长期使用会损害IMF贷款的周转性质和IMF的融通能力;发展中国家认为IMF在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中要起主导作用。

六、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

(1)从发展现状来看,形成美国、日本、欧洲三极分立的局面

可以推断,现在及不远的将来,在国际经济社会集团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美国、日本、欧洲三极分立的局面,这个局面的发展趋势很可能形成三个最主要的货币区:

欧元区、美元区、西太平洋货币区(即日元区)。

在各个货币区内,实行比较稳定的汇率制度。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加强

为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作用,使IMF成为一个驾于各个货币集团之上的全球性机构。

也就是说,IMF主要协调各个货币集团之间的货币政策,特别是汇率上的安排,而各个货币区内则由它们自己进行统一的政策协调。

(3)从长远看,三足鼎立的格局还是不稳定的

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不了统一的国际货币。

但是,从总体的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会加强,单一世界货币的美好理想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