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6199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docx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山西地处黄河以东,太行山之西,简称晋。

基本地形是中间为盆地,东西侧为山,被人们称为“表里山河”,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300万人,辖11个市、119个县(市、区)。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都曾是在此建都。

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

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我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如佛教圣地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黄河壶口瀑布等驰名中外。

山西矿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12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占三分之一,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居第一位,分别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四,是世界年产1亿吨以上六大煤炭基地之一。

山西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十年九旱,山区、丘陵区约占80%,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省城太原有对外航线42条,可直通全国30个城市和香港。

山西工业经济属资源导向的重型结构,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重工业产值、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70%。

山西矿产资源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全省已发现的矿产有12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是世界年产1亿吨以上六大煤炭基地之一,已探明储量2600多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六五”期间,国家将山西确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

全省煤炭年产量3亿多吨,占

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煤炭调出量为2亿多吨,占全国煤炭产地调出总量的五分之四。

铝矾土储量约5亿多吨,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铝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可望成为我省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山西的煤炭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远销日本、朝鲜、泰国、英国、法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原煤、焦炭、电石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洗精煤居全国第三位,铁矿石、硫铁矿居全国第四位,生铁、铁合金、矿山设备居第六位,合成洗涤剂居第七位,铜、变压器居第八位,发电量、钢居第九位。

  素有“煤都”美称的山西省,尤其以煤炭而闻名于天下。

境内主要有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河东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等六大煤田。

且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品种全、质地好、埋藏浅和易开采等特点。

其中大同煤田是全国极为宝贵的低硫、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产地,河东煤田则是世界少有、国内罕见的优质主焦煤基地。

原煤、焦炭、电石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洗精煤居全国第三位。

山西的煤炭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远销日本、朝鲜、泰国、英国、法国、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铝矾土储量也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此外,居全国首位的还有芒硝、耐火粘土、珍珠岩和镓;居第二位的有石灰石、锗、长石、铜、钴等。

铁矿石、硫铁矿居全国第四位,生铁、铁合金、矿山设备居第六位,合成洗涤剂居第七位,铜、变压器居第八位,发电量、钢居第九位。

硅、金、银、钼、石膏、硫铁矿、石墨、金红石、石棉等矿产也都有综合开发价值,开发前景十分诱人。

花岗岩、大理石、云母等储量也极其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山西水资源山西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

其中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沿山西境界流程965公里。

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道长度在150余公里以上的有8条(不包括黄河)。

其中汾河源于管涔山麓至河津注入黄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全长500余公里。

山西河流,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和漳河。

黄河流域在山西境内的面积有97

138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

海河流域在山西的流域面积5913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8%。

主要特点是河流较多,但以季节性河流为主,故形成夏季排洪、旱季断水的局面。

山西境内河流由于受多山地影响,河道自然落差一般较大,尤其在河流出省境地段,理论上的水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变化的季节性差异大,因而水力资源的利用率不大,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以小型为主。

以储量和开发比较,清漳河、沁河、滹沱河、浊漳河的条件较为优越,水能储量占到全省的80-90%。

山西省的主要水资源是河川径流,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当地降水,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及水文下垫面条件的差异,在地域上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山西是全国水资源贫乏省份之一。

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14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储量约93.1亿立方米,但可采水资源只占45%,且多分布于盆地边缘及省境四周,在全国各省区中居倒数第二位,人均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5,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4.3%;亩均占有水量只有全国的9.3%。

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省可分为三类区:

腹部盆地高开发区,东部山地中开发区,西部沿黄低开发区。

集中,用水量大,水资源程度最高。

这里由于地下水的高强度开采,盆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除局部地区尚有零星开发潜力外,盆地地下水的开发潜力已基本枯竭。

1984年,本区域之河川径流利用程度已高达67.5%,其中汾河上中游区及桑干河区分别高达75.4%和71.7%,临汾及运城盆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高达80%。

东部山地中开发区:

包括阳泉、长治、晋城、忻定等地区。

区域内工农业有一定的基础,水资源也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潜力较大。

1984年,全区河川径流利用程度仅有12.6%,其中滹沱河为39%,漳河为18.2%,沁河、丹河最小,仅为2.71%,全区岩溶大泉开发利用程度仅有7.2%。

西部沿黄低开发区:

包括晋西、晋西北山区。

该区域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落后,水资源贫乏,大部分河流系源短流急的山区季节性河道,难于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1984年仅为9.86%,当地岩溶泉水基本上尚未开发。

山西省已建成842座(大中型58座)水库,其中大型水库有汾河水库,册田水库、漳河水库、关河水库、后湾水库、文峪河水库等,塘、坝、池、泊数以万计,总库容量达42.6亿立方米,控制全省地表径流的三分之一以上,每年能调蓄水量约20亿立方米。

这些水库可灌溉农田400余万亩。

新建和扩建万亩自流灌区108处(其中大型6处);建成万亩机电灌站74处(其中大型6处);配套机电水井9.09万眼。

加上分布在各地的小型水利设施,全省水浇地面积已发展到1666.6万亩。

万家寨引黄工程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途径偏关、平鲁、朔州、神头,宁武、静乐、娄烦、古交8个县(市、区),穿过吕梁山区.万家寨引黄工程经过地区的主要河流有黄河水系的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汾河

和海河水系的恢河。

引黄工程由总干线(万家寨大坝向东至偏关县下土寨分水闸)、北干线(下土寨分水闸向东和向东北至大同市赵家小水库)、南干线(下土寨分水闸向南至宁武县头马营)和联接段(头马营向南至太原呼延净水厂)组成。

总干线引水总量12亿立方米,其中由南干线向太原市供水6.4亿立方米,由北干线向大同市、朔州市供水5.6亿立方米。

万家寨水利枢纽为引黄工程的起点,位于黄河北干流上段,主要任务是供水,发电、防洪、防凌。

万家寨水库总库容为8.96亿立方米,每年向内蒙供水2亿立方米,向山西供水12亿立方米,水电站装机容量为1080万千瓦。

主要解决山西省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工业及生活用水的一项大型引水工程。

全省目前发现的矿泉水共200余处,计350余个出露点,经过勘查评审通过的矿泉水产地100处左右,投产的有20余家。

以锶、偏硅酸型矿泉水为主,还发现有锌、锂、碘、硒、溴矿泉水。

批准矿泉水储量约3万立方/日,约合0.1095亿立方/年。

山西野生动物资源种类较多,但多数种属的个体数量很少,分布范围狭窄。

只有87种分布较广泛,近80的种属个体数量已很少,或在深山密林中有很小的种群,如大鲵、猕猴等。

  山西省动物区系组成非常丰富。

现已发现的陆栖动物已达380多种,其中兽类79种,鸟类280种,两栖爬行类25种,大

都分布在山西北部。

大型动物有金钱豹、雪豹、梅花鹿、狼、野猪等。

在动物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7种,二类保护动物14种,三类保护动物24种。

除国家保护的各类动物外,还有许多经济价值很高的珍贵动物。

如水獭、豹、果子狸等名贵的毛皮动物;兔、野猪、斑翘、野鸡、山鹑、爪鸡等肉用动物;麝、狐、青羊、中华鳖等较贵重的药用动物;雕翎等价值较高的羽毛动物以及蝙蝠,啄木鸟,莺类等各种有益动物。

全省有70多种兽类,其中绝大多数为北方种,常见者为鼠形啮齿类动物,大型动物很少。

不论是动物的种类还是数量。

全省都以北部地区为多。

鸟类约有二百七十多种,其中分布广而又少常见的有雉科的雉鸡、石鸡、斑翅山鹑,鸦科的红嘴山鸡、喜鹊,以及我国特产褐马鸡和百冠长尾雉。

还有在内蒙等地繁殖而来山西省越冬的大鸨和不定性冬侯鸟毛腿沙鸡,春夏有由南方迁来我省繁殖的杜鹃、黄鹂、黑卷尾等。

  山西动物生态地理分布的特点是从东南部耐暖湿性逐步向西北过渡到耐寒干性,由夏绿阔叶林动物群—林灌草原动物群—干草原动物群依次有规律地更替。

省境南部中条山地区,在气候上是半湿润温带地区,植被为夏绿阔叶林,区内动物区系组成的特点是南方耐温暖动物向区内渗入。

属于热带亚热带动物有猕猴、花松鼠、兰矶鸫、褐河鸟、山麻雀、暗绿绣眼、黄咀白鹭等。

两栖爬行类有大鲵、无指盘臭蛙、隆肛蛙、淡眉角蟾、菜花烙铁头与大壁虎。

此外,沿季风区向北伸入至全省的,还有果子狸、豹、社鼠、黄鹂、黑卷尾、山椒鸟等。

省境北部和西北部地区,为半干草原地带,多受蒙古高原气候影响,加之在地形上与蒙新区又无明显屏

障阻隔,因而动物区系的组成特点是以耐旱、耐寒的动物群为主,如沙百灵、蒙古百灵、五址跳鼠、黑线跳鼠、荒漠毛鼠、小毛足鼠与长爪沙鼠等,还有随季风向南渗入的石鸡、斑翅山鹑、凤头百灵、毛腿沙鸡、阿拉善黄鼠、子午沙鼠等。

省境中部为林灌草原地带,是南北两带相互渗入的过渡地带,而以北方型动物为主。

华北区特有动物在山西又主要分布于这里如褐马鸡、棕色田鼠,其次还有高地型种类如胡兀鹫、贺兰山红尾鸲、赭红尾鸽等。

山西省珍稀的野生动物单位数量较少,濒危物种较多,山西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问题十分突出。

目前,全省已建立了历山、蟒河、芦芽山、庞泉沟等自然保护区。

据近百年来调查的文献记载,全省有陆栖脊椎动物约420种,占全国总数的20.5%左右,其中兽类70种,鸟类316种,两栖爬行类34种。

属国家级保护珍稀动物有褐马鸡、梅花鹿、丹顶鹤、娃娃鱼等近30种。

土地资源山西的地形复杂,既有山地、高原,又有丘陵、盆地。

境内除中南部的几个盆地和谷地地形较低以外,海拔大都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的华北大平原相比,呈现强烈的隆起形势。

整个地形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最高的五台山之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的在垣曲县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高低相差2,800多米。

山西地形,纵观全貌,中部为一雁行排列的断陷盆地,自北而南有:

大同盆地、忻定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东西两侧为隆起的山地:

东有恒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西有洪涛山、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和吕梁山及普西黄土高原,山西山地多,平川少,其中,土石山区面积约5.59万平方公里,各种丘陵面积约6.98万平方公里,平原面积约3.0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到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5.7%、44.6%和19.7%左右。

全省地面物质组成以黄土广泛覆盖为特征。

全省约有85%以上的土地为黄土和次生黄土所覆盖,为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系第四纪堆积物,具有质地疏松、多孔隙易溶蚀、垂直节理发育的特点,加之历史上长期乱垦滥伐,植被遭到破坏,水士流失十分严重。

据1984年测算,全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约10.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8.9%,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3%。

余为海河流域。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了相当多的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恶性循环,给农业生产带来困难。

全省的人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土地总面积为15.66万平方公里,1985年,全省人均土地面积9.27亩,相对来说,山西的土地资源是比较丰富的。

这就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全省人均土地分布并不均匀,晋南平川、汾河谷地、上党盆地等地区,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生产发达,人口稠密,人均占有土地5亩左右;而东西山区,特别是晋西北山区人烟稀少,人均土地一般在20-30亩左右。

苛岚人均土地最多,达40亩以上。

同时,土地的水、热、肥等因素组合和土地生产能力,在地域间也有很大差别。

一般说来,晋南盆地和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丰富,而水资源缺乏;晋东南山区水资源充沛,而土地资源相对缺乏(主要指耕地);晋西北土地广阔,而水和热量资源较差;广大山区、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高差大,气温较低,水、土、热配合普遍不好。

土、水、热条件在时空上的不够协调,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土地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

山西除中南部盆地外,土地的质量一般都很差。

耕地普遍缺磷少氮。

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的,仅占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余大部分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1%,黄土丘陵区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在0.5%以下。

瘠薄坡耕地、干旱地等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土地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在全国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此外,由于山西农垦历史悠久,土地开垦率高,可垦荒地很少,仅在雁北、忻州、晋中盆地,约有400万亩盐碱地,黄河、汾河沿岸约有100万亩沙荒地可以开垦改良为农田。

按成垦系数0.6计算,即只有300万亩土地可以开垦为耕地。

耕地全省农业用地约8,700万亩,除去田坎、地埂、田间小路等辅助用地外,净耕地约7,5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1.93%,人均占有耕地2.86亩,农业人均占有耕地3.57亩。

在耕地分布方面,大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四分之一的面积分布在盆地和河谷的山间平地。

水浇地面积约为1,7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67%;旱地5,8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7.33%。

坡耕地约为3185.36万亩,占旱地面积的54.92%,占总耕地面积的42.47%;梯田为894.94万亩,占旱地的15.43%,占总耕地面积的11.93%;平川地约为625.82万亩,占旱地的10.79%,占总耕地的8.34%。

  林地全省林地面积约为4,600万亩,占全省士地总面积的19.58%,其中有林地面积2,241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8.72%;疏林地为574万亩,占林地面积的12.48%;灌木林地1,607万亩,占林地的34.93%;其它林地总面积为178万亩,占林地的3.87%。

山西天然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管涔山、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吕梁山、太行山、黑茶山等八大林区,占全省天然林地面积80%以上,其它地区则分布稀少,少林甚至无林,全省的森林覆盖率为13.8%。

 牧草地全省牧草地面积约为3,000万亩(指草地单块面积在300亩以上,且亩产草量又在250公斤以上的),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77%。

其中天然牧草地的面积为2,949万亩,占草地面积的98.30%;人工草地和人工改良草地51万亩,占草地面积的1.7%。

山西的牧草地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的中高山、低山、丘陵及河流的两岸。

牧草覆盖率约为12.7%。

但由于季节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产草量和牧草营养价值均较高的不多,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园地山西园地约有160万亩,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68%,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几大盆地及其边缘。

上述农、林、牧及园地四项用地共为16,460万亩。

  居民及工矿用地全省乡镇居民点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约76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24%。

除广大农村居民用地较分散外,城镇及工矿用地大部分集中在平川地区。

  交通用地全省交通用地约36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53%。

主要为铁路干线、支线、专用线,以及公路干线、县乡公路和农村道路及民用机场等所占用。

  水域山西水域主要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等,水域面积约为61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6%。

目前,全省水库已发展到840余座,塘坝池泊数以万计,共发展养殖面积近20万亩。

  未利用土地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等极难利用的土地,面积5,300万亩,按农业区划分,将田坎、地埂等也划入未利用地,则全省未利用地面积为6,500万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7.67%。

其中除去1,800万亩为难利用地外,其余大部分为荒山荒地,经改造治理可用于造林种草,发展林牧业或其它用地。

山西植物资源山西气候和地形复杂多样,造就了丰富的植物、动物资源。

共有高等植物(除苔藓外)约有160多科、3000多种,其中草本植物约占2/3,木本植物占1/3。

有红豆松、山白杨等国家级保护植物13种。

在植物分布上,南部、东南部是以次生落叶灌木丛和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夏绿阔叶混交林地区。

果树有柿、枳棋(拐枣)、苹果、梨、红花果、桃、核桃、红枣等。

农作物以棉花、冬小麦、谷子、玉米为主。

中部以落叶灌丛和针虽林为主,其次是落叶阔叶林。

果树以梨、枣、核桃居多,还有葡萄、红花果、桃、杏等。

农作物以杂粮为主,部分地区有忖麦和棉花。

北部和西北部是暖温带及温带灌木丛和半干旱草原。

果树种类主要有红花果,部分地区有苹果、核桃、枣等。

农作物主要有马铃薯、胡麻、莜麦以及春麦、谷子等。

山西省历史上林木茂盛,生态环境良好。

自秦汉“屯垦”以后,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日益严重,使森林面积逐年减少。

秦汉时期省内平原已基本成为农区,唐宋时期森林采伐范围已扩大到浅山区。

到明初,除深山区尚有森林分布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已无森林可言。

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时期,残存森林遭到进一步破坏。

到解放初期,全省森林面积仅剩4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仅2.3%。

解放后由于实行了大面积封山育林,同时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工作,使森林面积有了较大的扩展。

目前,全省林业用地约4,600万多亩,其中有林地1,490.1万亩,疏林地758.25万亩。

灌木林地1,180.95万亩,苗圃地45.6亩,活立木总蓄量为5,781.83万立方米。

山西森林是由残留的天然次生林和解放后新造的人工林组成的,数量少,面积小,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山区,省境西部从五寨、宁武的管涔山起,向南沿吕梁山脊至乡宁、吉县的狭长地带,分布较为集中,森林面积约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19.5%。

其北段多云杉、落叶松林;中南段多油松和阔叶杂木林。

省境东部、中南部和南部地区的森林,多集中分布在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等地,以油松林占优势。

北段有云杉、落叶松林;南部中条山则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全省初具规模的有管涔山、关帝山、太岳山、中条山、五台山、黑茶山、吕梁山和太行山八个林区。

前四个林区面积较大,蓄积量均超过五百立方米;后四个较小,蓄积量不及三百万立方米。

山西的森林主要是由松属和栎属的部分树种组成的温性、暖温性阵叶林和落叶林。

全省主要森林按优势树种划分,郁闭度在0.4以上的华北落叶松林,占2.8%;云杉林,占2.1%;油松林,占32.6%;侧柏林,占5.2%;栎类林,占24.6%;栓皮栎林,占3.6%;白桦林,占7.4%;山杨,占5.2%;人工杨树林,占13.8%;其余为五角枫、椴树、鹅耳枥等。

人工林中以杨树林最多,占42.3%;其余为刺槐、落叶松、柳、榆等。

  山西的野生牧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分布在山区,以亚高山草地、疏林草地最为丰富,山地干草原和白羊草灌草丛草地比较简单。

宜牧草坡面积达5,122万亩。

已查明牧草种类约400种,较优质牧草在100种以上。

其中莜麦、白羊草、鹅冠草、狐茅、兰花棘豆及胡枝子等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

  山西优质牧草100多种,药作植物30多种。

复杂的地形地貌构造,四季分明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农作物品种全,品质优。

全省商品粮基地县有20个,商品棉基地县有6个,果品基地县有15个。

此外,还有一些名、优、特、稀产品,如稷山板枣、汾阳核桃、大同黄花菜、代县辣椒、潞安党参、五台蘑菇、恒山黄芹、垣曲猴头、洪洞莲菜、蒲县花菇、平陆百合等驰名中外。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

地理座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

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

境界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涛涛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

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

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内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山西表里山河,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两大水系。

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

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阻隔,夏季风影响不大,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3°─14°C,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也大。

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在8°——10°C之间。

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度达12°——14°C。

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C之间。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

大同盆地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

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节分布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以上。

全省降水受地形影响很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

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二是五台山区,三是吕梁山区。

对外贸易

 对外经济贸易2003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完成3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增幅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总额22.7亿美元,增长36.4%;进口总额8.1亿美元,增长25.9%,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4.6亿美元。

  

  资源型产品出口 2003年全省出口煤炭4378万吨,出口额净增3968万美元,拉动全省出口增长2.4个百分点;出口焦炭1158万吨,出口额净增3.3亿美元,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9.8个百分点;出口金属镁15.8万吨,增长32.7%;铁合金、钉丝、不锈钢板的出口成倍增长;玉米、铝矾土、活性炭、玻璃器皿、体育用品等商品的出口呈稳定增长态势。

  

  主要出口市场 2003年,全省16个千万美元以上的出口市场出口额为21亿美元,约占出口总值的92.67%。

欧盟、日本、韩国、美国、巴西和东盟是我省出口上亿美元的六大市场,出口额分别达到5亿美元、3.9亿美元、3.89亿美元、2.09亿美元、1.6亿美元和1.2亿美元。

从出口增幅看,对土耳其、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