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6254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1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docx

梯度洗脱迪马科技

主题:

液相色谱进阶讲座之梯度洗脱

1简介

通常情况下,液相色谱操作中的流动相组成和比例是恒定的,这种洗脱化合物的方式被称为

等度洗脱;但是为了改善分析结果,某些操作需要连续改变流动相中各溶剂组分的比例以连续改变流动相的极性,使每个分析组分都有合适的容量因子k,并使样品种的所有组分可在

最短时间内实现最佳分离,这种洗脱方式称为梯度洗脱。

2梯度洗脱的应用

梯度洗脱可在下列情形中发挥重要作用:

A在等度下具有较宽k值的多种样品分析。

B大分子样品分析。

C样品含有强保留的干扰物,在目标化合物出峰后设置梯度洗脱,将干扰物洗脱出来,以免其影响下一次分析。

D单组份化合物方法建立时,不知道其洗脱情况,使用梯度洗脱,找出其较优的洗脱条件。

(1)多组分分析时,这些组分往往具有很宽的k值范围。

假如使用等度洗脱,这些化合物的k值无法同时落在1~10之间,结果就是,无法同时得到较好的分离度、较短的分离时间、较高的响应值。

图T1、T2、T3是笔者不同条件下分析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得到的色谱图。

图T1(等度,流动相:

80%乙腈水溶液)

12

9

7\

MlIL

Iiiiiniiii|

020406080100120

Time(min)

图T2(等度,流动相:

100%乙腈)

 

图T3(梯度,0-5min,乙腈由70%上升到90%,5-10min乙腈由90%上升到1

Time(min)

其他色谱条件:

色谱柱:

DiamonsilC18

(2),250*4.6mm,5(im流速:

1.0ml/min

检测器:

UV254nm

1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2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

3邻苯二甲酸二正丙酯(DPrP)

4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

5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

6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

7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

8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P)

9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

三种洗脱方式对比

条件

最小分离度

分析时间

灵敏度

00%,10-18min,乙腈100%)

 

由该分析案例可知,在多组分分析时,只要能够选出合适的梯度条件,就能够实现“较好的分离度、较短的分离时间、较高的响应值”。

2)样品溶液中同时含有目标化合物和强保留化合物,目标化合物流出后使用梯度洗脱将强

保留化合物洗下来,以避免强保留化合物污染色谱柱或在后续的分析中流出干扰分析。

T4某分析项目末端梯度洗脱以洗掉过剩的衍生试剂(末端梯度:

39-40min,有机相含量由

38%升高到80%,保持10min)

nrf>/

由T4可以看出,40min左右,最晚出峰的组分已经被洗下来,然而却把有机相在1min内

由38%升高到80%,目的就是为了洗脱衍生反应剩余的衍生试剂(50min处的色谱峰)。

前面的杂质峰为样品基质中的强保留干扰物,末端的梯度洗脱同样也将其洗了下来,这就避免了

这些化合物在随后的分析中缓慢流出造成的基线起伏。

(3)当遇到新的化合物需要分析,我们没有文献可以参考,只能初步圈定分析模式(反相、正

相等等),此时确定不了等度洗脱的流动相组成和比例,只好借助梯度洗脱。

3梯度洗脱的原理(以反相色谱为例)

梯度洗脱的实质就是,样品随梯度起点的流动相进入色谱柱入口,由于起点流动相中强洗脱

溶剂B含量较低,化合物C1(保留性适中)和化合物C2(保留较强)因k值较高而滞留于色谱柱入口附近(几乎未移动)。

一段时间后,B增加到一定数值,C1的k值达到足够小(比如小于10),其在柱中的移动速率明显增大,并且随着B的增加,其移动速率愈加快速,直到tci

时流出色谱柱,被检测器检测到并被记录成色谱峰C1,tci虽然比等度时的保留时间长很多,

但C1的的平均k值却很小,因而色谱峰并未展宽,灵敏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B持续增加,在随后的某个时间点,C2的k值也降到10以下,C2的移动速率也开始变快,以与C1类似的方式于tc2被洗脱出色谱柱,其平均k值同样很小,色谱峰亦未展宽,灵敏度处于较高水平。

T5梯度洗脱过程中的峰迁移

黑色虚线代表B比例的变化(对应左侧上方纵轴)

红色曲线代表化合物k值随流动相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对应右侧纵轴)绿色曲线代表化合物化合物在柱中的位置变化(对应左侧下方纵轴)

紫色曲线为色谱图

4梯度分离的建立

梯度洗脱可以按下列步骤建立;

A选择初始条件:

色谱柱(类型和规格)、流动相组成、流速、柱温等等

B根据A的分析结果升高起始流动相中的B%并降低结束流动相中的B%,以去除色谱图中

第一个峰出现前的和最后一个峰出现后的无意义时间

BB升高速率或使用分段

C当峰分离较差或运行时间过长的时候,应通过调整强洗脱溶剂梯度等方式予以解决

D考察不同仪器对梯度分离的影响。

(1)选择梯度条件

流动相:

选择一种强洗脱溶剂和一种弱洗脱溶剂,反相中常用强洗脱溶剂为乙腈和甲醇,弱

洗脱溶剂为水,(由于反相中分离的化合物许多具有解离性,所以水相往往有酸、缓冲盐等,这些不在本讲座讨论范围以内,本讲座提到的水相可能包括纯水、缓冲盐水溶液等,具体事

例会明确写出)。

正相中常用的强洗脱溶剂为甲基叔丁基醚、异丙醇等,弱洗脱溶剂为正己

流速:

对于4.6mm内径的色谱柱一般把流速设定为1.0~1.5ml/min,其他内径的色谱柱可以以此标准进行换算;

柱温:

如有柱温箱,设定柱温35~45cC为宜;

初始变化速率:

可以按下面的公式计算确定

△%B20”

F为流速,单位为ml/min;Vm为色谱柱死体积,单位为ml;k*为期望的平均保留因子;△%B为强洗脱溶剂的变动值;tG为梯度时间,单位为min。

该公式适用于相对分子量处于50~500

之间的化合物。

对于150*4.6mm的色谱柱,Vm约为1.2ml;流速通常设定为1.0ml/min;k*为5是比较好的选择;因此△%B/tG应为3.3,也就是B的改变速率设定为3.3%是适宜的,当梯度范围为5%-100%,梯度时间可以设为29min。

梯度范围:

为避免峰遗漏,初始梯度范围最好设置为强洗脱溶剂变动范围为5%-100%,在反

相中可以把乙腈的变动范围设置在5%-100%,如果是能够耐受纯水的色谱柱,也可以设定在

0%-100%。

梯度形状:

在初始梯度实验中,梯度可设置成线性(不分段),在后续的调整中则可以设置分

段梯度,每一段梯度的B变动斜率存在差别。

(2)调整强洗脱溶剂B、梯度变化速率或使用分段梯度等方式以优化梯度条件

流动相对选择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动相组成或比例的改变均会显著改变分离度,在梯

度中亦然。

反相模式梯度的初试中,强洗脱溶剂往往选择乙腈,但乙腈只是在某些项目中具

有较好的选择性,而另一些项目甲醇或许更合适。

乙腈、甲醇洗脱能力相近,但二者的选择

性则具有互补性。

T6、T7、T8是PITC柱前衍生-反相液相色谱分析18种氨基酸的色谱图。

T6以乙腈作为强洗脱溶剂,丙氨酸和脯氨酸(7和8)分离度不足1.5;T7以甲醇作为强洗脱溶剂,9后面的组分

分离很差。

上述表明,甲醇对前面一组峰的分离较好,儿乙腈则更适合后面一组峰,因此笔者把甲醇乙腈混合液作为强洗脱溶剂,T8证明这种混合溶剂的确能够将18种天然氨基酸、

内标物正亮氨酸以及NH3的的分离度达到2.0以上。

T6B为80%乙腈水溶液

T7B为80%甲醇水溶液

750-

500-

250-

 

IIILI■

5.010.0

Ijj£

 

T8B为甲醇:

乙腈:

水=20:

60:

20

10203040

Time(min)

其他色谱条件色谱柱:

DiamonsilAAA氨基酸分析柱,250*4.6mm,5^m

流动相B:

见谱图上方的描述流动相A:

0.05mol/L乙酸钠水溶液(pH=6.5)

流速:

1.0ml/min

检测器:

UV254nm

柱温:

35摄氏度

具体化合物:

1Asp(天冬氨酸);2Glu(谷氨酸);3Ser(丝氨酸);4Gly(甘氨酸);5His(组氨酸);6Arg(精氨酸);7Thr(苏氨酸);8Ala(丙氨酸);9Pro(脯氨酸);10NH3;11Tyr(酪氨酸);12Val(缬氨酸);13Met(蛋氨酸);14Cys胱氨酸);15Ile(异亮氨酸);16Leu(亮氨酸);17Nle(正亮氨酸);18Phe(苯丙氨酸);19Trp(色氨酸);20Lys赖氨酸)

梯度变化速率

梯度变化速率与平均保留因子k*是成反比关系的,梯度变化速率降低,k*值增加,并会产

生如下结果:

其一,各组分间的分离度R提高;其二,色谱峰的区域宽度增加,灵敏度下降;

其三,分析时间延长。

第一点是积极的,第二、第三点是消极的。

所以应在分离度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控制梯度变化速率不要过低。

下面是梯度变化速率的影响:

测试项目为15种农药,唯一变量为梯度变化速率。

T9甲醇变化速率20%/min,k*=1

时间(min}

T10甲醇变化速率5%/min,k*=4

 

其他色谱条件

色谱柱:

C18,250*4.6mm,5^m

流动相:

甲醇,水

流速:

1.7ml/min

柱温:

室温

由T9、T10、T11可知,随着强洗脱溶剂变化速率降低,各组分的分离度逐渐增大,分析时间也逐渐延长。

如果改变溶剂、调整梯度变化速率仍不能较好分离则需要改成非线性梯度。

下面是偶氮释放的24种芳香胺分析:

T12偶氮释放的24种芳香胺分析的梯度设置

B为甲醇,A为0.005mol/L磷酸二氢铵+0.005mol/L磷酸氢二钠水溶

T14色谱图

Time(min)

结合梯度和色谱图可知,1-6是由第一段梯度(蓝色虚线)洗脱下来,B升高速率为0.5%;7-16由第二段梯度(粉色虚线)洗脱下来,B升高速率为0.27%,色谱峰宽度较大;仃-24由第三段梯度(绿色虚线)洗脱下来,B升高速率为1.85%,因而峰形最为尖锐。

⑶不同仪器对梯度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及消除影响的办法

与等度分析不同,梯度分析时,色谱柱入口的流动相状态并不能与梯度曲线上的流动相状态在时间上准确对应。

比如,0min流动相比例已经

开始变化了,这种变化首先由泵或比例阀做出动作,而此刻柱入口处的流动相组成仍是初始流动相,变化的流动相穿过泵或比例阀到柱头之间

的空间后才能传达到柱入口,所以色谱柱入口的流动相状态始终滞后于时间程序上的流动相状态。

滞后时间tD=VD/F,VD是泵或比例阀到柱

头之间的体积,F为体积流速。

不论是高压梯度还是低压梯度,滞后体积通常处于2~8mL之间,滞后体积的不同会导致下列现象:

其一,在不同款式仪器上使用相同梯度,保留时间会发生变化;其二,在一种款式的仪器上开发的梯度洗脱方法换到另一款仪器上,可能会出现分离度下降、峰位置变化等现象可用用下面的办法消除上述不利影响:

在A仪器上(VD=V1)开发梯度方法,在开发的梯度程序前预先加入5min等度洗脱(比例与初始流动相比例相同),并确定这5min的等度为影响分离,这就可以作为最终的梯度条件;等换到B仪器上(VD=V2),若V2=V1,梯度程序不需改变;若V2大于V1,那么应把前面的等度时间调小,减小值应为(V2-V1)/F;若V2小于V1,那么应把前面的等度时间调大,增加值应为(V1-V2)/F。

说到这里了,您可能会问我该怎样获得仪器准确的滞后时间呢?

您可以这样测定:

将色谱柱卸下,用无体积两通将色谱柱入口管线与出口管线连接。

以甲醇做A相,0.1%丙酮做B相,流速为1ml/min,先以B=0%的流动相平衡一段时间,响应值调为0,然后运行梯度,B20min内由0%增到100%,并且在B为100%的条件下平衡20min,数据采集到40min左右。

从色谱图上找出,响应值达到(最大值-最小值)/2时的保留时间tx,tD=tx-10,VD=TD*F。

具体如下图。

讲座部分到此处结束,欢迎大家踊跃参加讨论

 

1~r-J~~I~1~r-]~1~I~I~r~j―r'r~j~1~~r-.i~~ii~i~:

~~r

15.020.025.030.035.0rri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