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6545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docx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摘要

社会交往能力是个人在现代人际关系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也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提高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次研究,通过对某市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调研和分析,运用相关科学理论,从幼儿本身的身心特点和客观影响因素出发,总结目前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社会交往;同伴交往;幼儿教育;素质教育

 

Abstract

Socialcommunicationabilityisanindispensableabilityandqualityofanindividualinmodern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anditisalsoanimportantfactoraffectingpersonaldevelopment.Therefore,howtoimprovechildren'ssocialcommunicationabilityhasbecomeanimportantcontentofqualityeducation.Thisstudy,through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socialcommunicationabilityofmiddleclasschildreninacity,usingrelevantscientifictheories,startingfromthephysicalandmentalcharacteristicsandobjectiveinfluencingfactorsofchildrenthemselves,summarizestheexistingproblemsinthedevelopmentofchildren'ssocialcommunicationability,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nhowtoimprovechildren'ssocialcommunicationability.

Keywords:

socialcommunication;peercommunication;preschooleducation;qualityeducation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愈加复杂的现代人际交往关系中,社会性交往能力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重重要。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的成长和社会化学习内容中,人机交往和社会适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方式。

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皮亚杰等人,曾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过研究,诠释幼儿期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是其成长的重要环节。

因此,幼儿社会交往已经成为幼儿社会性研究方面的重点、热点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的活动空间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开始于更复杂的人和事物接触,因此同伴关系会成为影响幼儿正常社会行为能力培养的关键。

在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同时,幼儿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等都会得到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也在形成与提升。

而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获得安全感和尊重感,这也将成为影响其提高社会化交往能力的一大关键。

近年来,我国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多份纲领性文件中都体现了对幼儿社会化交往能力提升的重视,例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作为社会领域的目标之一,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为学前儿童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同伴关系的培养便是为幼儿的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其社会能力的关键一步。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努力帮助幼儿提高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梳理这些文件的脉络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教育内涵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目前对培养幼儿的综合性能力更为重视,而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则是综合型能力中的重要构成。

通过研究者在幼儿园的观察,可以总结出目前幼儿在学习活动、自由活动中表现的交往能力的差异性较大,呈两极化特点分布。

一部分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较强,乐于并善于与人接触,在群体中也较受欢迎;而另有一部分幼儿不善于与同伴交往,害怕与同伴交流、沟通,还经常会和同伴发生矛盾,这些问题问题已经影响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整理能够发展,目前学者和教育机构对提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方式已经有了丰富的尝试,主要的方式通常利用游戏活动,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具体方法来提升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尝试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升的效果也并不稳定。

因此,提升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依然是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经常被过度地呵护,导致缺乏社会化地锻炼。

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往往有依赖别人,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港台教育界关于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有一句流行的话:

“根子在家庭、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

”我认为,大量的心理行为问题都是在学龄前期形成的,小朋友不喜欢交往,不会交往,独生子女是一个原因,家长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一个原因,此外,幼儿园的环境,教师的教育也是导致幼儿不会交往的原因,所以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对其进行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由于相关资料中从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孩子未来生活及性格的影响的角度来分析提升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的研究却很少。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本文试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而这也好可以成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幼儿社会化交往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总结。

国外学者William对幼儿交往的社交主动性、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进行了阐述;张元将幼儿的交往能力分类为社交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社交障碍和亲社会行为,此后的相关研究也通常沿用这种分类标准。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能够发现,虽然研究者所选择的角度和分类标准不同,但都在研究中重视幼儿的社交主动性。

目前一部分研究从心理学角度对幼儿的交往能力进行分析。

首先,社会化交往能够帮组幼儿脱离以自我为中心。

国外学者皮亚杰在研究中之初,社会化交往对幼儿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同类研究中,王振宇提出,幼儿在建立和提升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是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有效途径。

刘金花阐述了同伴在幼儿交往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在幼儿的成长中,要注重同伴的作用。

其次,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社会化交往能力的提高。

庞丽娟提出,幼儿交往对社会化、个性等心理品质具有影响。

张文新对幼儿获取社交技巧中同伴关系的作用。

王振宇对社交活动对幼儿成长中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性,并提出,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能够家里起同伴间的友谊、爱、尊重,提升以及对生命、是非观以及周围世界的理解。

另有一部分学者,从行为层面来分析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

良好的社会化交往能力,能够促进其亲社会性行为的提高,并帮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综合型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同时,有关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化交往能力能够有效帮助幼儿降低攻击性倾向,在幼儿与同伴的交流过程中,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通过榜样等作用,影响幼儿的行为发展。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研究思路

由于我们是在对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调研,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幼儿园社会交往能力的概念进行分析,调研出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影响,为以后的调研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在调研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影响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概念;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儿童时期的独特意义。

除此之外,幼儿的选择与发展都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要想调研处幼儿的真实情况,我们一定要从社会及家长的角度去了解幼儿社会交往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对家长对幼提升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态度;幼儿园对提升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学的态度;社会对幼儿园提升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学的趋势进行了分析。

针对以上的调研给予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形成了以下技术

在对如何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进行调研的时候我们从以下四个角度出发:

(1)相关概念调研分别是:

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概念;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儿童时期的独特意义中。

(2)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和分析:

家长对幼提升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态度;幼儿园对提升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学的态度;社会对幼儿园提升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学的趋势。

(3)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4)提升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解决方法。

1.4.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阅读大量与选题相关的资料和文献,根据提炼出来的资料和观点,对前人己经取得的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了解相关研究的成就和不足,这是所有的研究都必经的从其他学者的研究中获取突破笔者思想的局限性和主观思维,加深对研究内容事实的认知,使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思路更加合理清晰。

本文在对于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的影响研究背景、意义和研究综述进行论述时,就采用了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为了解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幼儿园教学现状和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观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通过问卷从宏观上了解某地区幼儿园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和家长的对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看法,并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孩子的影响。

第2章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2.1核心概念

2.1.1社会交往的含义

社会交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产生社会关系的互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

2.1.2社会交往的形式

社会交往形式是指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方式,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基本形式。

物质交往指的是人类在物质生产中的分工合作,精神交往则包括经验、知识、技能和观念等抽象概念。

2.1.3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生活过程中的一种基本需要。

作为个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人在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需要通过人机交往来实现,实际上是个体之间彼此在心理上形成影响的过程。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满足其成长和发育的内在需求,也是其完成社会化的过程。

幼儿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才能形成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获得认可,塑造完整地人格,才能在成长中逐渐适应社会。

所以,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一方面,与成人教育相比,由于幼儿本身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得在幼儿的社会化交往研究与教育过程中,需要将理论与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以幼儿的具体活动为基础,总结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沟通规律。

2.2相关理论

2.2.1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主。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伴和同伴关系进行了定义。

他认为,同伴群体是幼儿这回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幼儿能够通过和同伴的相处,积累交往经验,丰富对社会认知,并促使幼儿的思维从从自我中心逐渐向理解他人的阶段进行转变,这个过程是幼儿在成长过成中的一个关键性过渡。

同时,幼儿在社会化交往过程中与同伴发生的冲突与矛盾,也是促进幼儿思维成长过渡的重要契机。

在冲突过程中,幼儿能够学会倾听和理解,并开始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到问题,这也是其思维转变的关键性因素和表现。

皮亚杰还在研究中对幼儿和成人的交往过程进行了分析。

他之初,在日程的交往中,成人通常采取回应或解答的方式反馈幼儿在言行中表达的医院,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思维转换的过程。

在这种互动中,幼儿经常会将这种回应误解为成人对其的顺从,所以一旦不能顺从其心意,就往往会采用哭闹等过激的方式反馈,从阻碍了其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由于幼儿在与同伴交流中彼此间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所以在这个角度上,同伴间的交流在幼儿的认知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幼儿在成长中也在主动地学习表达与交流,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会开始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理解他人的想法。

而当幼儿发现在与同伴冲突中,不能像与成人一样通过哭闹的方式解决,只能通过交流和时,也将促进其提升社会交往能力。

2.2.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是在行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将行为和认知有机结合,以更综合的视角对社会学习进行分析。

他认为:

“个体种种行为的产生,是对某个榜样模仿的结果,不只是对榜样进行观察,还以各种方式来认识、理解这个榜样,人就是不断地观察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

社会学理论由于创造性地提出观察学习的概念,对之后教育学的研究影响深远。

该理论认为,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过程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学习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先观察他人的活动,观察结果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意向,这种意向会对日后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类似的情境下,幼儿会做出与模仿对象相同或者相似的行为。

同时,班杜拉认为幼儿的社会化交往会促进自我效能的发展。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同伴可以起到对照的作用,引发幼儿多个角度出发与同伴进行对比,并借此对自己的能力和状态产生信心。

在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之间,彼此的认知能力、水平、交往特征等方面都较为接近,同伴在顺利完成某个事项时,会激发幼儿认识到自身也具备相同的能力,并生成也去完成的兴趣,并通过完成事情鼓励自己,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感。

2.2.3群体社会化理论

在群体社会化理论中,幼儿通过家庭内和家庭外两套系统进行社会化过程。

该理论认为,家庭对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中发挥的影响非常重要的,但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与家庭之外的接触会越来越多,对幼儿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加,而家庭的影响力将会随之下降。

在幼儿与家庭外部接触时,会开始融入群体文化,并开始时学会遵守各种规则,学会协商、分工、轮流、合作等各种社会交往技能。

幼儿在群体文化的影响之下学理解他人,开始重视分享与合作,并当别人遇到困难或者不幸时能够奉献安慰和同情,这对于促进幼儿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群体社会化理论的提出为研究者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过程的认知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学者和教育者能够从更深入、更全面地角度分析幼儿社会化的发展,是幼儿的社会化发展研究理论体系中新的理论基础。

强调家庭对幼儿成长的影响是群体社会化理论的核心内容,这种影响会伴随着个体年龄的成长而逐渐弱化,同伴群体的影响则会逐渐增强。

因此,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同伴群体中习得和形成的。

同伴群体对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3章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调查

3.1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现状调查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某市内300名中班幼儿的家长或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班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培养的现状,包括观念、实践与评价等基本情况。

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从中选择不同等级幼儿园的30位中班幼儿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观察访谈,总结中班幼儿社会化交往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表1某市中班幼儿社交能力评分(满分5分)

总分

亲社会行为

社交障碍

社交主动性

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

平均分

3.837

3.864

4.291

3.383

3.810

标准差

0.685

0.820

0.638

0.834

0.807

根据研究可以看出(见表1),中班幼儿社区交往能力的总体得分达到3.837分,从整体水平上来看分数较为理想,整体超过及格分数(3分),这也可以表明中班幼儿的社会化交往发展水平总体良好。

同时,在四个细化分支也都的得分均超过了及格分数,特别是社交障碍得分高达4.291分,情况较为优秀;而得分最低的是社交主动性,略高于及格线,说明中班幼儿的社交主动性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欠缺;而亲社会性行为和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的得分也相对理想,分数分别达到3.864分和3.810分。

表2不同性别的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得分情况(满分5分)

性别

人数

平均分

标准差

亲社会行为

60

3.714

0.855

60

4.014

0.760

社交障碍

60

4.152

0.627

60

4.431

0.623

社交主动性

60

3.266

0.852

60

3.500

0.806

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

60

3.728

0.872

60

3.893

0.735

总分

60

3.715

0.714

60

3.960

0.638

根据表2可以发现,在对中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不同性别的分数统计,不同性别的幼儿的各项得分以及总体得分均超过合格分数(3分),特别是在在亲社会行为和社交障碍两项的得分均比较高,都达到了4分以上。

所以,从总体上来看,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发展情况普遍较好。

同时,对比男生幼儿和女生幼儿分数可以看出,女生总平均分为3.960分要明显高于男生的3.712分,四项得分也均高于男生,两个群体得分最高的都是社交障碍,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得分最低的是社交主动性的得分,而女生的得分仍然要高于男生的得分。

与此同时,女生在在亲社会行为和社交障碍两项上领先男生的分数最多,,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能力两项是男女生得分差距最小。

本次研究结果过显示,目前中班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平均分数都高于合格分数线,说明从整体的发展水平较为理想,特别是在社会障碍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表现尤为出色,而各项分数中最低的都是社交主动性,说明我们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要在社交主动性的培养上多下功夫。

同时,对比不同性别的分数可以发现,在同龄幼儿群体中,女性的社会交往能力普遍高于男性,这与在学前阶段女生的个别方面发育比男生更早有关,也体现了家长和老师在打分时对女生的偏爱。

曾有相关研究表明,幼儿在2周岁左右形成性别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在学前阶段的发展非常快速。

所以,中班阶段的幼儿因为已经有了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导致对男性和女性幼儿的行为形成的期待也不同。

而在外部的期待与教育中,固有的观念中存在着女性要文静,而男性要英勇等明显的差异。

所以,随着不断地成长,女生的攻击性行为要明显少于男生。

而根据我们对家长、老师的进一步访谈可以得知,不同的班级氛围、家庭氛围等客观因素也是影响幼儿社会化交往能力的关键。

3.2提高中班幼儿在社会化交往能力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从幼儿自身的身心成长特点出发,当前在幼儿社会化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

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因为没有形成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转变,导致幼儿在社会化交往中经常会处于被动的境地。

特别是现阶段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幼儿在家庭生活中普遍享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导致其在社会化交往中经常固执己见,不会与他人和睦相处,也不会去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特别是的那个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情绪的比变化非常快,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反应。

其次,与他人发生冲突也是幼儿在社会化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幼儿在社会化交往中经常会为了获取某一事物而与同伴发生冲突,并在冲突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攻击性,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如果不重视矫正幼儿在矛盾冲突中过激的攻击行为,则容易使幼儿形成脾气暴躁、冷酷无礼的不良性格。

所以,在幼儿与他人产生矛盾,发生冲突时要采取积极的引导方式,纠正其行为。

此外,幼儿在社会化交往中分享意识与合作意识差也是一项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研究曾对某城市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做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幼儿经常和其他同伴合作,而大部分幼儿缺少合作行为和合作意识;而当同伴遭遇困难时愿意合作和帮助的小朋友,仅占总数的24%;涉及到游戏或活动中的稀缺物品时,比例还会进一步下降至10%。

所以,要在培养幼儿社会化交往时,注意培养其分享意识与合作意识。

从外部客观因素上来看,家庭、幼儿教育机构及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中也存在着问题。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家长的访谈中总结出目前家庭在对幼儿社会化交往能力的培育中存在以下行为:

没有意识到孩子寻求与同伴交往的欲望,而整天将孩子关在家里;因惧怕孩子受欺负,而减少孩子与外界的接触;当幼儿间发生矛盾冲突,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置之不理;面对矛盾冲突,打骂责罚自己或他人的孩子等,这些行为和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社交技能的提高。

在幼儿教育机构中,也存在因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密切、融洽、协调的关系,导致幼儿心理上收到挫折,并造成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能力未能得到良好发展的问题。

所以,在提升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过程中,这些外部的客观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4章提高中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对策

4.1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间的交往能力

游戏是中班年龄阶段幼儿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

在游戏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作用,通过激发幼儿的兴趣,提升合作、分享意识,增强交流能力,来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适合在中班年龄阶段开展的游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扮演“医生”“教师”等角色,在游戏设定的情境与关系下,与这些角色应该接触到的“病人”“学生”等进行交往。

幼儿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能够得到充分地激发,通过这种类型的游戏活动在强化幼儿交往意识的同时,也能促进幼儿自觉地将游戏中的交往行为迁移到现实生活当中。

(2)自主游戏。

自主游戏指的是在幼儿教师教师要为幼儿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通过与同伴共同协作进行的游戏活动条件,如棋类、表演、角色游戏等游戏形式,然后让幼儿自主性地选择要参加的游戏形式。

在这种自由选择的游戏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地参加和进行游戏,能够充分地调动自主性和积极性,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与人友好相处,逐渐培养并提升社会化交往能力。

(3)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指的是在幼儿的生活中,教师通过意识地观察和

引导幼儿在人际关系中的良好行为,通过树立榜样和鼓励等形式,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和交往。

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在游戏、学习、用餐或者午休等过程中,引导幼儿向同伴求助或主动帮助同伴,以此来增加幼儿制间的交流机会。

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老师最好不要采取直接干涉的行为,而是以建议和引导的方式,允许幼儿通过讨论等温和的形式解决问题,以此来提升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动机与能力,减少对成人的依赖,进而提高社会化交往能力。

4.2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机提升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

首先,可以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影响来提升幼儿的社会化交往能力。

幼儿之间的相互对社交能力的发展存在着很多特性,这些特性既存在着有利之处,有存在着不利之处。

在有利的方面,幼儿能够在情绪上和情感上体现乐于助人、有礼貌、愿意与人交往,在知识技能上体现为理解能力强、语言表达清晰、能注意对方传递性倾听并进行思维活动。

这有利之处在幼儿、教师、成人及环境的互动中形成,并在互动中有效发挥隐性的引导作用,对幼儿形成同情心和自信心,培养领导和交流能力起到促进的作用。

同时,对一部分幼儿来说,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