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6689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docx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一填空题1《语文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2、《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3、课堂即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终结评价积累素材。

4、课程资源从存在形态看,可以划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

5、“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6、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7、《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

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8、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9、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10、《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

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11、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2、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二、名词解释

1、交融式目标

答:

交融式目标是指在每一点目标中实现二维乃至三维交融,而不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明显提示语的目标叙写方式。

2、自主学习

答: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3、人本语文课程资源

答:

人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4、课堂即时评价

答:

课堂即时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和批评。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答: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2、识字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答:

识字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1)识字能认识客观事物;

(2)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起点。

3、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

(1)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

(2)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学习普通话;(3)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阅读。

4、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

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

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5、《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6、“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答:

分解式目标:

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交融式目标:

在叙写时不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四、论述题:

1、有人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前的语文活动课,你怎么看?

答: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以往的“语文活动课”,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从目标、内容、活动方式、评价方法方面更注重综合性,语文活动课更关注学生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相似之处是在教育目标上都注重学生个性和自我教育能力以及主体性的发展;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都比较重视现实社会性和儿童生活问题;在学习的方式上比较重视小组学习、个别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等。

综合性学习和活动课之间不能相互取代,而是并行的、互补的。

2、有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书上的内容就能学好语文,教师不必花时间与精力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你认同这一观点吗?

为什么?

答:

不赞同。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因为这样而显得特别重要。

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

作为第一线的课堂实施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

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和所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样,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

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只要愿意不懈努力。

我们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断收获精彩。

3、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对学生有利无弊。

答:

时今,多媒体教学已成时尚。

运用多媒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使课堂教学目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

但有时我们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盲目追赶潮流,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过多过滥的使用,只会适得其反。

①媒体的过多使用,降低文本阅读材料的地位。

多媒体其实就是把文本重新包装成新玩意,投学生感官愉悦所好,迎合了学生对当前文化的快餐式追求。

这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想象能力的退化。

演员演技再精湛,连续剧《三国演义》也无法和原著相媲美,语言文字的魅力是无穷的。

②媒体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

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

多媒体的不恰当介入,却使这一想象空间缩小。

一方面有的教师过分追求“真实再现”,让学生直观感受把有些课上成了“场景观摩课”,另一方面学生一味接受直观刺激,养成不习惯思考的惰性,从何培养对文学的感悟能力?

③语文多媒体教学不利于课堂师生情感的交流。

用课件只能演示几幅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多媒体的应用也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间隙,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阻碍了师生情感的交流。

但许多思辨的火花还需要教师的成功引导,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要考虑学科的张力和可创造性,千万不可停留在媒体本身的优化组合上,使之与正确的现代化教学观念脱节,要从学科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多媒体,发挥其更有效的作用。

4、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

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答:

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

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

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

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

如:

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

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五、教学设计题

1、请为拼音“zcs”教学写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一)(出示小朋友、小刺猬、蚕宝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中来了3位客人,他们是冬冬、小刺猬和蚕宝宝,他们来和我们一块儿学习,我们欢迎不欢迎?

  

(二)教学声母zcs的读音和字形。

  

(1)看图说话引出z:

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z”。

 

教学z的发音,提醒孩子发音时牙齿不能把舌尖咬住,用多种方式认读。

请孩子编顺口溜记形:

冬冬写字zzz,像个2字zzz。

  

(2)看图说话引出c:

图上画着什么?

刺猬的“刺”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c”。

 

教学c的发音。

示范发音z和c,说说有什么不同?

(z要用力,要送气。

)  

顺口溜记形:

小小刺猬ccc,半个圆圈ccc。

  

(3)看图说话引出s:

图上画着什么?

吐丝的“丝”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s”,  

教学s的发音。

顺口溜记形:

蚕儿吐丝sss,半个8字sss。

 

2、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⑴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

在哪里见过?

⑵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出示读音)同桌互相叫一叫,看谁更能干。

 ⑶看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

(长得很像)哪里像?

哪里又不像呢?

想个好办法记住他们,不会认错。

(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

 ⑷他们各自还有哪些好朋友呢?

(左边、左手、右耳、右面……)

 ⑸游戏:

抬高我的左腿,高举我的右手。

拉拉我的左耳,拍拍我的右肩……

六、案例分析题

1、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

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

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个教学片段,教师在价值取向和独特体验之间,应该怎样把握。

这里,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矛盾,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大有“以学生的独特体验”取代“文本的价值取向”之势。

这里的矛盾,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

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没有错;文本的价值取向——要做花生那样的人,也没有错。

当两个正确的答案同时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的时候,我们往往习惯于以其中的一个否定另一个,人为地制造出一些二难抉择的矛盾。

实际上,在学生经过争议之后,老师可以再进一步启发学生:

“许地山的父亲为什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反而希望孩子们做花生那样的人呢?

”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情来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

其拳拳爱国之心浓缩在殷殷期望之中,父亲之所以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参加“收获节”,父亲之所以拿花生与苹果石榴对比来揭示花生的最可贵的品质,许地山之所以将自己的笔名确定为“落华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

教学《落花生》的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父亲的教诲”充满了浓浓爱国之情。

当然,在时过境迁的今天,国运昌盛,国家人才济济,在这充满竞争的时代,孩子们在学习文本的时候能够结合时代的特点感悟到一些新的体验,这是一种学习创新的体现。

这种超文本的阅读就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体现,应该大力提倡。

但是,这只能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本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

教学与时俱进,追求的是发展,而不是否定。

教学《落花生》即应该引导那些“愿做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的学生认识到:

我们如今讲体面也好,讲实用也好,都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对他人有用的人。

在当今只认衣裳不认人、做事虚浮的社会环境下,更需要像落花生那样埋头实干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

2、某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我们的画》中设计了以下几组活动:

活动一:

教师在课前把教室布置成刚刚举办过“二年级画展”的样子,让学生自由观赏,与环境互动,自然地萌发办自己班级画展的愿望。

活动二: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的画,请小组里的伙伴对自己的画提出修改意见,并进行修改。

活动三:

教师出示自己的画,进行示范介绍,请学生针对介绍和绘画作品提建议,为学生提供交际案例,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自然、大方、有礼貌地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把话说完整,把图画的内容说清楚。

好朋友要仔细倾听,认真评价。

活动四:

以小组为单位,推选评委,带领大家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推荐参加班级画展,为了本组的画能被选中,小组的同学必须想办法说好推荐的理由,说服其他组的同学,其他组里的同学可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自己的意见。

活动五:

请获奖的同学在音乐声中上台领奖,其余学生当好小记者,采访获奖的同学,让他们谈谈获奖时的感受、创作的过程等。

你是怎样评价上述设计的?

请从教和学的角度进行评述。

分析: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话题本身和低段儿童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活动,即在“举办画展”的大情境统领下,先后设计了小组合作说画、评画,教师示范说画、评画,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说画评画,说服同学说画评画,小记者采访等多个回合的交际情境。

在不同的情境中,交际主体身份也各不相同:

小组交流时是组员的伙伴,教师示范时是学生,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时是评委,采访获奖同学时是小记者。

在教学中,始终要求交际对象认真倾听,并能就自己的理解对交际主体所展示的交际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交际主体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灵活应答。

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优化交际效果,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设计一:

(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独立准备;(3)指名交流。

设计二:

(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2)独立准备;(3)小组长组织交流各人的句子,选出最佳句子;(4)小组内修改、练说最佳句子,准备参加班级交流;(5)各小组汇报交流,评出最佳句子。

试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

答:

这两种设计都重视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都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但是设计二比设计一好,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

从学生参与来说,设计一的“指名交流”,参与交流的只是几个同学,许多学生只是一个旁听者,有些甚至没有认真倾听。

设计二中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实实在在地参与学习。

从学习方式来看,设计一比较单一,而设计二合理地运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内的学习既有组长的组织,又有组员的积极参与。

从语言发展来看,设计一中只有极少数学生的语言得到发展,设计二中学生得到的训练不只是会用“一起”造一个句子,在交流句子、推荐最佳句子、修改句子、练说句子、汇报交流等各种形式中,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发展了语言,这种自主、合作是有效的。

4、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

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

(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

我愿意请您!

师:

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

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

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

(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

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

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

(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

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

(大声齐)学会了!

师:

呀,这么快?

跟谁学的?

学生1:

我跟爸爸学的。

……

师:

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

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

一定很好吧?

生:

(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

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

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

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

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

这个主意真好。

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

好!

师:

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

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

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

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

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

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

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

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

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让学生书面写作。

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

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

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

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

一句话:

文无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