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679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唐双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城市与农村人均贷款水平也有较大差距,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则近40000元,相差约8倍。

有3000多个乡(镇)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而且设立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经营管理落后、业务品种单一、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很难为农村经济提供良好充足的经济支持。

在地域金融资源配置上,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也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金融深化程度较高,发展速度较快,资金充裕,而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金融资源不足,金融机构网点少,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整体水平较低的现象。

虽然国家政策鼓励金融资源配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特有的发展劣势(中西部地区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现有基础薄弱、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较低、市场化进程缓慢、历史包袱沉重)以及金融资源的特征(追逐利益最大化),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尚处于流动性匮乏的状态。

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在金融资源配置上也存在失衡,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上都备受青睐,不少企业由于“钱多”都纷纷加入了打新股的行列,而中小企业在间接融资方面,往往被银行拒之门外,而在直接融资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欠发达,通过股票上市筹集资金的中小企业占比极小。

总体来看,在整体流动性过剩的背后,中小企业仍身处融资难的困境。

如上所述,本文认为我国过剩的流动性正在追逐或试图追逐回报率较高的投资项目,从而导致流动性过剩呈现出相对过剩的特点。

本文重点对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在流动性相对过剩的背景下所应采取的破解对策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二、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1.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现状

  货币供应量可用来度量一个经济体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在经济体中的存在形式大致分为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及储蓄存款四类,因此,广义货币供应量M2可以用来度量经济体中的货币(流动性)总量的现状及变化情况。

如图1所示,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1992年末—1993年末M2增速最快,约为37.3%,1991—1996年末M2年增速始终维持在25%以上,1997年后M2年增速开始放缓,1999年末—2000年末M2增速最慢,约为12.3%,其余各年M2年增速均维持在14%以上。

1991—2006年间M2年增长的绝对数值是逐年增加的。

 

  衡量货币供给是否过多,或者流动性是否过剩,可以看货币供给是否大大超过了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M2与GDP的比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是否过多,或者流动性是否过剩进行度量。

如表1所示,1991—1995年间,M2/GDP均小于1,1996年后,M2/GDP逐年递增,且均.大于1,其中1999年后,M2/GDP始终处于1.3以上,2003年,M2/GDP首次超过1.6,2006年末我国的M2/GDP更是逼近1.7,处于国际最高水平(欧美等发达国家的M2/GDP约为1.5,而发展中国家约为1.3)。

以上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近年来我国确实存在货币供给过多、流动性过剩的现象。

  另外,从金融机构存贷差这一指标着眼,也可以观察到我国流动性的现状及变化状况。

如表2所示,2000—2006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持续扩大,且贷款增速始终落后于存款增速。

存贷差的逐年扩大说明我国经济体中累积的流动性越来越多。

金融机构在努力寻找获利机会,扩大贷款规模(部分贷款确为发展经济所需,而部分贷款则助推了资产泡沫的形成)之后,金融体系内部仍然拥有相当规模的流动性,这些流动性本着逐利的原则不愿意流人欠发达地区、行业或企业,滞留在金融体系内部,若继续缺乏政策有效引导,这些资金即便在未来以贷款形式流出金融机构,也只会继续助推资产泡沫的形成与膨胀。

  2.人民币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

  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凸现实际上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结售汇制度及居民储蓄消费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和长期积累的结果。

  

(1)外汇占款过多

  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出口,加之人民币被低估,所以出口企业在产品价格上较国际竞争者而言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换回了大量外汇,从而也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下持续顺差。

因2007年8月之前,我国一直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出口企业换回的大量外汇须去商业银行结汇,企业将外汇出售给商业银行以后,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

当商业银行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时,中央银行为购买外汇资产会投放相应数额的本币。

出口越多,国际收支顺差越大,一方面会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意味着中央银行行为购买外汇而投入到经济体中的人民币(外汇占款)也随之猛增。

这些人民币流人商业银行后,通过不断地存、贷的货币创造过程,数额上不断放大。

  同时,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再配合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人民币升值,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者,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热钱的流人。

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下的持续顺差。

虽然在资本项目下不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但因人民币正处于升值周期,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更倾向于兑换成人民币,这在导致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流人经济体中的人民币的增加。

当这些人民币以存款形式流人商业银行后,又会通过不断地存、贷行为,成倍扩张。

  中央银行数据显示,近3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年度增长均超过2000亿美元,截至2006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0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0.22%。

而截至2006年11月份,我国外汇占款已经高达94547.86亿元人民币。

换句话说,在不计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过程及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回笼货币的前提下,我国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当于增加了近10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

这些资金若以存款形式流人商业银行,会为银行提供大量的可贷资金,这些资金对资产泡沫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中央银行为了缓解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收缩货币供给量,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及公开市场操作,回笼了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但中央银行的这些调控行为,都是在外汇占款大量形成、流动性过剩已经出现之后,被动采取的,并无法遏止流动性过剩的源头,可以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是治标不治本。

  

(2)银行存款过多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投资理念和投资渠道的匮乏,我国广大居民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储蓄意愿,相对而言,消费意愿不强。

如图2所示,1995—2006年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逐年增加,平均年增速16.78%,其中1996年增速最高,达到29.86%,而2000年增速最慢,为7.9%。

至2006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高达161587亿元,与GDP的比值达到0.771。

  另从金融机构存贷差来看,1994年之前我国金融机构一直是贷款大于存款,而1995年开始存贷差为正,且缺口逐年加大。

2001—2004年各年末人民币存贷差分别为3.13万亿元、3.96万亿元、4.91万亿元、6.32万亿元;

20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8.72万亿元(如表2所示),同比增长18.95%,而同年金融机构存贷差达到9,3万亿元,占存款余额的32%;

20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3.54万亿元,同比增长16.82%,而存贷差进一步扩大到11.01万亿元,存贷差加剧的态势十分明显。

  无论是城乡居民储蓄水平高居不下,还是存贷差逐年加剧,都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可用资金过多。

商业银行运营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必然已经或试图为过剩的资金寻找获利的机会(主要指发放贷款)。

2001—2006年间(除2005年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速始终保持在12%以上(如表2所示)。

虽然贷款增速明显落后于存款增速,但这并不表示我国贷款规模小,我国存款规模的累积与膨胀已经到了亟待解决与疏导的关键时期,贷款规模和增速的合理与否已经无法通过与存款比较得出,实际上银行的贷款规模已经超过了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大量银行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甚至股票市场,催生了资产泡沫。

  虽然中央银行屡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公开市场操作,紧缩商业银行可用资金,抑制银行信贷投放冲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过剩压力,抑制了由于贷款过多而催生的资产泡沫。

2007年6月财政部获批发行1.55万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但这些都是暂时缓解流动性过剩的手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居民传统的储蓄习惯,刺激消费等才是遏制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

三、如何破解流动性过剩问题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既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需要坚持“市场为主、各方联动、化多为少、化少为多、标本兼治、综合解决”的思路。

“市场为主”是指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根本上要靠市场手段;

“各方联动”是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等要形成合力;

“化多为少、化少为多”是指将东部、城市的过剩流动性引向中西部、农村和小企业;

“标本兼治、综合解决”之“标”为尽快解决外汇储备过高的问题,“本”为扩大消费,最后收到综合解决的效果。

具体来说,要科学运用好现行各项货币政策、加大货币政策由总量调控向差别调控的转变力度。

除此之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对农村投入

  

(1)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或政策性金融债券

  目前,我国在支农资金的供给方面,存在着农村有需求无来源、财政有愿望无能力、银行有资金无渠道的矛盾,建议视财政能力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或由政策性银行发行支农政策性金融债券,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资金供求矛盾。

支农特别国债或支农政策性金融债券采取定向募集方式,由商业银行按存贷差规模的一定比例认购,主要用于中西部农村基本建设项目。

募集资金由中央财政委托政策性银行按照信贷原则使用,或由政策性银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按信贷原则使用。

具体实施上,可由农村信用社代理,实行项目管理、单独核算、封闭运行、定额补偿的管理方式。

支农特别国债资金由项目收益偿还,对于可能无法收回的部分,可采取核减政策性银行利税、定额补偿、全额或部分贴息方式解决。

  

(2)消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量包袱

  经初步核算,除前段改革期间通过中央银行票据等形式帮助消化1650多亿元外,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有6000亿元左右存量包袱,其中贷款损失约为4000亿元,历年亏损挂账约为880亿元,非信贷资产损失约为950亿元。

如单纯依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自身努力,消化这些包袱还需要近20年左右的时间。

2002年实行的是贷款四级分类,与目前贷款五级分类的状况有较大差别,而且当时国有银行改革尚未启动,对系统性解决金融机构历史包袱没有先例,因此当时仅消化了1650多亿元的存量包袱。

这对扶持农村信用社改革起到了阶段性作用,在当时资金不很宽裕的情况下已属不易。

现在,比照国有银行改革的办法,利用过剩的流动性帮助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同时加大改革力度,通过“花钱买机制”,也可使农村信用社的过剩流动性还原于农村。

  (3)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

  银行资金难于流向农村和中西部,主要是这些地区尚未完全具备市场经营条件。

为此,要建立市场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体系,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方式,配以市场准人政策、其他货币政策等,引导城市过剩的资金流向农村及中西部地区。

  (4)尽快启动中国农业银行改革

  中国农业银行在资产规模、体制机制等方面具有国有银行的一般性,但由于其与农村、农业密切相关,因此又有其不同于其他国有银行的特殊性。

农业银行庞大的网点与人力资源使其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但又为今后金融业的发展方向——代客理财等中间业务提供网点与人力资源,这既是其劣势但同时也可以转化成优势。

农业银行既要按商业原则向有效益的地域发展,更要看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退出的县域是自己的主战场,正可以“占领县域市场、向上下延伸(城市和农村)”。

为此,要尽快启动农业银行改革,通过国家扶持、转方向、转机制、转形象的“一扶三转”,将过剩的流动性通过农业银行向县域和农村转移,变农村金融的“政策性与商业性的油水关系”为“在执行政策中寻找商机的鱼水关系”。

  2.扩大消费

  我国目前的社会阶层不同于国外简单的“白领”、“蓝领”之分,可大体分为“金领”、“白领”、“蓝领”、“黑领”,他们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又属于不同的消费阶层。

人类社会有三个消费层次:

第一层次为温饱型消费,主要解决吃、穿的需求,我国已基本解决;

第二层次为小康型消费,主要解决住、行(即住房和汽车)的需求,住的问题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决,行的问题城市部分解决;

第三层次为文明富裕型消费,在前两个消费层次的基础上,解决教育、医疗、旅游、健身、文化艺术乃至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

我国这方面的需求远未解决,正可利用目前的过剩资金推动解决。

  具体措施之一是加薪。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约2.7亿人,其中约有72%(1.944亿人)是在工资增长极低的餐饮业、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社会服务业中就业,其中乡镇企业的农民工约为1.4亿人。

劳动保障部资料显示,“首先是轻纺、建筑、餐饮服务等领域部分行业的职212212资水平偏低。

其次是农民工工资绝大多数在600元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GDP年均增长率在20%以上,而农民工工资近12年来仅增长了68元,年增长率低于1%。

”这意味着本应由创造这些价值的产业工人享有的社会劳动产品没有分配给应该拥有者,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能在国内市场实现,只能出口,又由中央银行将外汇买单,变成了出口企业的人民币存款。

为此,建议用3年左右时间将低收入阶层职工工资增加1倍。

  措施之二是完善社会福利事业。

将过剩的流动性通过财政转移方式用于全民医疗、教育、低保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投资。

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将会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降低居民储蓄意愿,刺激消费。

  措施之三是国企利润分红。

建议国有企业利润的1/3左右通过分红上交财政,这样按2006年国企总利润1.2万亿元人民币匡算,财政每年可增加4000亿元人民币收入,同时亦可减少因企业存款带来的流动性过剩。

  3.解决外汇储备过高问题

  外汇储备的增加导致外汇占款的增加,从而向国内输入了大量流动性,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遏制外汇储备的增速。

我们遵循对外汇储备“减源增流”的思路,建议采取如下两方面的措施:

  

(1)减少外汇流人

  减少外汇流人,从而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速,即“减源”。

第一,调整结售汇政策,逐步变强制结汇为意愿结汇,并加大对结汇的审核力度。

此措施旨在减少结汇,从而减少外汇流人。

第二,调整招商引资政策,限制引进先进技术以外的招商引资。

此措施可以提高外资的运用效率,有效遏制不必要的产业资本及以产业资本为掩护的金融资本的流人。

第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

逐步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额度。

此措施一方面可以使出口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国内资源的流出。

第四,调整价格政策,加大企业环保、耗能、安全、工资成本,最终加大出口成本,减少贸易顺差。

第五,调整和合理确定物价指数取样范围,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

升值预期的降低能够抑制国外热钱流人的冲动,对增加金融与经济的稳定也有裨益。

第六,扩大内需,抵御由于减少出口带来的就业压力。

第七,继续稳步进行汇率改革,加强监管,控制热钱流人,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

  

(2)鼓励进口与境外投资

  在关注“减源”的同时,不能忽略“增流”的作用。

可以采取两方面的措施增加用汇与购汇,从而有效降低外汇储备压力。

一方面,取消进口审批政策,有计划组织进口一批紧缺原材料和高新技术;

另一方面,提高购汇限额,鼓励居民购汇,增加境外投资,并加快QDII等境外投资的发展速度。

  除上述“减源增流”措施外,还应适时调整外汇储备构成,降低美元资产比重,提高外汇储备运用。

  四、结论

  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出口、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又有大量热钱涌人,导致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再加上我国的外汇政策宽进严出,2007年8月之前一直执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最终导致外汇储备急剧增加,相应地中央银行为购买外汇而投放的人民币数量也在累积和膨胀,这些货币以存款形式流人商业银行后又会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成倍扩张。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加之居民缺乏投资理念和投资渠道,我国大部分居民都保留着传统的高储蓄意愿,日积月累,金融机构所拥有的居民储蓄已经达到了天量,尽管金融机构保持着较高的贷款增速(其中一部分贷款已经开始催生资产泡沫),但与居民储蓄存量以及存款增速相比,仍然是落后的。

金融体系内部滞留的可用资金过多体现着人民币流动性过剩,金融机构较高的贷款规模以至于催生了资产泡沫体现着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原本的存款存量及贷款以存款形式再次流回银行,并通过货币乘数作用成倍扩张,最终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大幅增长,也体现着人民币流动性过剩。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目前的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存在相对过剩的特点。

货币更倾向于流人具有稳定收益或超额收益的行业和企业,更愿意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无视资产泡沫是否越积越大,地区、企业资金是否过于充裕。

即便商业性金融机构内部存在着大量可用资金,这些钱也不愿流向前景并不明朗、回报不确定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或中小企业。

这也正是本文所提到的我国目前的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存在着相对过剩的特点。

  在流动性存在相对过剩特征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本着“市场为主、各方联动、化多为少、化少为多、标本兼治、综合解决”的思路,在科学运用好现行各项货币政策外,力求将东部、城市的过剩流动性引向中西部、农村和中小企业,化解过高的外汇储备,刺激消费,最终达到综合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