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271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2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docx

1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1、有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有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46

 

年应聘到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

 

重。

当时,美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

 

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生教

 

授的聘约。

华罗庚的生活一下子舒

 

适起来了,不单有了小洋楼,大学

 

方面还专门给他装备了四名助手

 

和一名打字员。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认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裕,是不会回来的了。

但是,物质、金钱、地位并无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

 

1950年2月,华罗庚断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

 

突破重重封闭回到祖国。

路过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

 

的公然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忱。

他满腔热忱地号召:

“为

 

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土;梁园虽

 

好,非久留之地。

 

1

 

2、中国“核弹之父”

 

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首创人钱三

 

强,1937年赴法国留学研究原子理

 

论,被居里夫妻认为他是最优异的科

 

研人员。

 

1948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提

 

出归国,导师和同事们都一再劝告、

 

挽留。

公民党政府驻法大使恶狠狠地

 

威迫说:

"看他能上得了大陆的岸,

 

那才怪呢!

"这意思很理解。

假如钱三强坚持要回祖国,公民

 

党特务就会在半路上下毒手。

钱三强不管个人安危,置存亡于

 

不管,与夫人抱着刚才半岁的女儿,坚决而机智地回到祖国怀

 

抱,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

 

弹之父"。

 

2

 

3、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从前为了支持抗日战争,把日本侵略

 

者早日赶出去,他就将自己家中存储的白银、金饰全都献给了祖

 

国。

 

1961年,当国内出现了严重的

 

自然灾祸,钱财十分欠缺时,身在苏

 

联的王淦昌就将自己节衣缩食节俭下

 

来的十四万卢布(约合人民币2至

 

3万元)交给中国驻苏大使馆转馈赠

 

祖国和人民。

 

1982年,王淦昌又将自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奖金

 

三千元所有都捐馈赠了小学。

 

3

 

4、地质学家李四光

 

有名地质学家李四光从前在英

 

国伯明翰大学苦读六年,获得了地质

 

学硕士学位。

他的老师鲍尔敦教授劝

 

他留下进修,获取博士学位后再回

 

国。

 

李四光拒绝了老师的好心,他回答说:

“不,我想把我学到

 

的知识,赶快贡献给我的祖国。

 

1920年归国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迸发为止。

此后,

 

一度出国,在外国仍坚持地质学的研究工作。

 

到1950年,他放弃外国优厚条件,在新中国百废俱兴之际,断然从英国绕道归国,作为新中国的地质部长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优异功绩。

 

4

 

5、中国现代火箭之父

 

——钱学森

 

被誉为“中国现代火箭之父”的钱学森,是有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

力专家。

他从前留学美国,在冯?

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在

 

火箭研究中获得了重要进展,为反法西斯的成功做出

 

了重要贡献。

1947年,刚才36岁的钱学森被邀请为美国麻省工学院的终生教授。

 

新中国成立的喜报传到钱学森那边,他想:

“我是一此中国人,我能够放弃这里的全部,但不可以放弃祖国。

我应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

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为了报效重生而落伍的祖国,钱学森从1950年起在

 

美国向其当局正式提出归国申请。

但是,美国当

 

局却百般阻止并加以迫害,充公了钱学森的各种

资料和书本,并诽谤诬陷他为“间谍”,对他进行

审问和监管,将他关押在一个孤岛上,仅半个月,

就使他的体重减少了14公斤。

当时美国当局声

 

称,只需钱学森放弃了回国念想,就照旧给他供给

实验室和仪器设施。

可是,钱学森宁死也要回

国,一直没有折服。

经过五年的艰辛斗争,在周恩来总理的和蔼关心下,钱学森于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归国的行程。

归国后,钱学森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跃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5

 

6、东汉天文学家张衡

 

在东汉期间,中国出现了一位创制天球仪、候风仪、地震仪的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于公元78年出生在河南南阳,家境贫困。

但他自幼喜爱念书,成年后曾在南阳郡做了几年文官,此后离职回乡,专注天文研究。

中国汉朝先后出现了三种对于天

体运动和宇宙构造的学说,这就是“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天像一个半圆形的罩子,大地像一个倒着的盘子。

”“浑天说”主张天是浑圆的,日月星斗会转入地下,初期的浑天说

认为大地是平的,改良的浑天说认为大地是球形的。

“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必定形状,而是一望无际的充满气体的空间,日、月、星斗都飘浮在气体

中。

张衡依据自己对天体运转的认识和实质察看,认为“浑天说”比较切合观察实质。

他还制作了一个能够精准演示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张衡的另一发明是制作了水运浑象,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水力发动的天文仪器。

水运浑象其实是个天文钟,经过它的等速旋转,能够报告时辰。

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也是这位古代科学家发明的。

张衡还在《灵宪》等天文著作中,论述了无穷宇宙的思想,解说了月

亮反射阳光和月食发生的原由。

他对2500颗恒星的观察记录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的计算结果,和近代天文学特别靠近。

 

6

 

7、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坐标

 

——沈括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

 

经用这类黑色液体煮饭点灯了。

这要归功于我

 

国古代的一位念书人,是他经过频频研究,弄

 

清了这类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动员老百姓推行

 

使用。

这位念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

“石

 

油”,这名字向来沿用到今日。

这位念书人就是北宋期间的沈括

(1031—1095)。

沈括是北宋年间钱塘(今杭

州市)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改革

 

家和科学家,在天文历法、数学、

 

物理、化学、地理、地质、气象、

 

生物、医学等学科中都有重要成

 

就。

西方人称他为“中国科学史

 

上的坐标”。

沈括33岁到京城开封研究天文历法。

王安石变法期间,被委任为负责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司天监长官。

他用自己拟订的《奉元历》取代旧历,提出《十二气历》取代阴历,《十二气历》

 

7

 

比此刻世界通用的阳历——格里高利历还要合理,惋惜未被采

 

纳。

 

沈括在物理学方面建树好多。

他经过实验找到了使用指南针的方法,使针老是精准的指向南方。

这是世界上对于怎样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

今后,他在用指南针定向时,发现磁针常向东偏,不指正南,在历史上第一个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这比欧洲人要早400年。

他对凹透镜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说明,对声音振动的实验,都处在世界当先地位。

 

沈括在地学方面也有许多贡献。

他到浙江东部地域观察,提出雁荡山群峰是经过千万年流水的冲洗而成。

他经过太行山麓,见山壁中间有一条由卵石螺壳构成的聚积层时,判定这里是古时的海边,并推论出“大陆都是浑浊泥沙冲积形成”的。

这些独到的看法,与现代科学结论有很多相通之处。

沈括暮年居住在润州(今

镇江)的梦溪园,特意从事著

述,为后代留下了一部26卷

 

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成

 

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

 

资料库。

像活字印刷、磁针装置四法、水法练钢等重要成就,就

 

是由这本书记录留传下来的。

 

8

 

8、徐霞客的故事

徐霞客,名宏祖,“霞客”不过他的别名。

1586年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一个书香世家。

徐霞客从22岁开始旅行观察,在30多年漫长的光阴中,弃家别舍,耗尽存储,常年餐风露宿,跋山涉水,历尽了千难万险。

他曾失足掉进急流之中,差点丧命;他曾3次绝粮,不得不空肚而行;他曾两度遇盗,财物被打劫一空但是,任何困难险阻,都未曾摇动过他观察祖国山川的坚毅意志。

直到公元1640年,他卧病不起,才被人用轿抬回家乡。

第二年,就走开了人间。

徐霞客一世行程数万里,把汗水撒在了大部分此中国的土地上。

他的心血,凝成一部

不朽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这部游记,是徐霞客30余年旅行观察的真切记录。

他不单用优美的文字生动、正确、详细地记录了祖国丰富的自

然资源和地理景观,并且对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做出了很多超越古人的科学论断和解说,揭露出许多符合科学的自然规律,拥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为

后代的研究供给了极其宝贵的资料,被人称为“古今游记第一”。

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也赞美说:

“他的游记读来其实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探记录。

令人遗憾的是,这部游记未能在徐霞客在世时编订成册。

此后,因为清兵南下,徐霞客的儿子及大多数亲人都不幸罹难,游记手稿在战乱中丢失了。

直到135年以后,他的后代多方追求,终于找得手稿残本,经过校正,刊刻问世。

全书凡20卷,40万字,仅为原著的1/6。

 

9

 

9、电视的发明者

──贝尔德

1929年的一天,当英国人第一次看到电视图像时,无不欣喜若狂,奔

 

走相告。

在他们中间的电视发明者贝尔

德(1888—1946),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贝尔德出生在英国,从小体弱多病,

 

好多次差一点被病魔夺去生命。

但是,身

 

体的柔弱磨练了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

 

力。

大学毕业后,他在电气企业工作。

 

对工作谨小慎微,很短时间就修睦了几台几乎裁减的机器,深受企业器重。

无情的病魔缠住了他,只能离职养病。

1923年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

“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图像也应当是可能的。

”这使他遇到很大启迪。

贝尔德信心要达成“用电传递图像”的任务。

他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财富卖掉,采集了大批资料,并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机上,最后,达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

 

要把设计图纸变为实物样机,不是简单的事。

一间小小的房屋,既是寝室又是工作室。

固然疾病摧残着他,但他仍坚强地工作着,经常是日以继夜,连夜战斗,饿了吃面包,困了和衣睡一会儿,没有钱买实验器械就以旧茶叶箱、旧帽子盒盖、编织针等取代。

 

经过长时间的奋发图强和无数次失败以后,贝尔德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

1929年,英国广播企业同意贝尔德企业展开公共电视广播业务。

30年月此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10

 

10、证明真空的帕斯卡

 

一般人首次到青藏高原,感觉呼吸困难,心脏病患者则病情加重,初

 

生儿死亡率高升。

这是为何呢?

一位名叫帕斯卡

(1623—1662)的法国人最早发现此中的神奇。

本来,跟着海拔高度的增添,空气变得稀疏,大气压减小,一般人不可以适应。

帕斯卡从小智力过人,他12岁爱上了数学,16岁参加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小组(法国科学院前

身),17岁提出了数学定理,2O岁设计制造了历史上第一架机械计算机器。

他固然没有活到40周岁,但对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帕斯卡对物理学的贡献最大。

22岁时,他致力于真空与流体静力学识题的研究,获取巨大的成就,成为当时惊动巴黎的重要事件。

他的实考证明:

真空的确存在,空气确有重量,大气压力是广泛存在的。

帕斯卡还在不一样地域、不一样的高度,多次做液体压强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跟着高度高升而减小。

这一发此刻地学研究以致今日的航空技术中都获取宽泛的应用。

帕斯卡还经过上述实验,发了然注射器,改良了托里拆利的水银气压计。

 

帕斯卡写过一篇论文《液体均衡的论述》,详细议论了液体压强的传达问题。

这篇论文直到他死后才公诸于世,这就是有名的帕斯卡定律。

帕斯卡还指出,因为液体的重量,盛有液体的容器的器壁所遇到的压强,不过

跟液体的深度有关系。

为了纪念他,人们把压强的单位定做“帕斯卡”,

 

简称“帕”。

 

11

 

11、第一个称量地球的卡文迪许

英国人卡文迪许(1731—1810)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实验科学家之一。

他在力学、热学、电学、化学等领域都有划时代的贡献。

一百多年前,卡文迪许就用自己设计的扭秤,计算出了地球密度是水密度的5.481倍(此刻的数值为5.517),并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万有引力常数。

后代称他是“第一个称量地球的人”。

 

在研究电学的时候,卡文迪许把自己的身体看作试验仪器,依据身体各部位的麻痹感觉,来预计电流的强弱。

凭着这类奋不管命的精神,他发现了电荷的平方反比定律等重要电学规律。

 

卡文迪许还擅长将科学应用于社会。

他曾为火药库房研究避雷装置,为国家造币厂研究减少金币磨损耗费的方法。

 

卡文迪许在科学上有那么多的贡献,可在生活上却被称作乱人。

他腰缠万贯,但没有一件不掉扣子的衣服;他有一处宽大美丽的住所,却没有老婆子女;他不善社交,见人会脸红,甚至连女仆也回避,所以还冒犯过许多人。

 

他死后留下大批资料和手稿,麦克斯韦整理了五年,最后第一版了《亨利·卡文迪许的电学研究》一书。

一世简朴的卡文迪许留下大笔遗产,此中一部分由他的家族在1871年捐馈赠剑桥大学,剑桥大学用这笔钱成立了举世有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对一百多年来物理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后培育出诺贝尔奖金获取者26人。

 

12

 

12、自行车的发明者

──德莱斯

此刻,自行车像潮水相同,遍布世界各地,进入家家户户。

但极罕有

人知道,发明自行车的是德国的一个看林人,名叫德莱斯(1785—1851)。

德莱斯原是一个看林人,每日都要从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发明一种交通工具的欲念。

他想:

假如人能坐在轮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吗!

就这样,德莱斯开始设计和制造自行车。

他用两个木轮、一个鞍座、一个何在前轮上起控制作用的车把,制成了一辆轮车。

人坐在车上,用双脚蹬地驱动木轮运动。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问世了。

1817年,德莱斯第一次骑自行车旅行,一路上受尽人闪的耻笑,他信心用事实往返答这类耻笑。

一次竞赛,他骑车4小时经过的距离,马拉车却用了15个小时。

只管这样,仍旧没有一家厂商愿意生产、销售这类自行车。

1839年,苏各兰人马克米廉发了然脚蹬,装在自行车前轮上,使自行

车技术大大提升了一步。

今后几十年中,浮现出了各种各种的自行车,如

帆船自行车、水上踏车、冰上自行车、五轮自行车,自行车渐渐成为大众

化的交通工具。

此后跟着充气轮胎、链条等的出现,自行车的构造愈来愈

完美。

德莱斯还发了然绞肉机、打字机等,都能减少劳动强度。

此刻铁路工

人在铁轨上利用人力推动的小车,也是德莱斯发明的,所以称它为“德莱

斯”。

 

13

 

13、无线电之父

──马可尼

1937年8月30日,英国所有邮局的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都缄默两分钟。

 

这是为了哀悼发明无线电的马可尼。

 

马可尼出生于意大利一个富饶家庭,从小喜爱念书,爱做实验。

他自己装备了一个小实验室,先做化学实验,此后做电学实验。

他看到有线电报架设线路特别费劲,就想:

能不可以用电磁波来传递电报呢?

1895年,20岁的马可尼在自家花园里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波传达实验。

妈妈十分快乐,给了他一千美元,鼓

励他持续实验。

(1874—1937)

 

实验规模渐渐扩大,为了找寻经费根源,22岁的马可尼到达英国,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持续进行研究。

1897年,他和助手在英国海岸进行了跨海通信实验。

他们把发射机装在海岸上的一间小房屋里,屋外竖起一根很高的杆子,上边架设了用金属圆筒制成的天线。

开始时把接收机放在距

海岸4.8公里的一个小岛上,通信成效优异。

而后又把距离扩大到14.5公里,相同获取成功,此后几年,马可尼一边改良通信装置,一边增大通信

距离。

1901年12月,马可尼实现了从英国到加拿大长达二千多英里的跨洋通信,这天标记着无线电已成为全世界性事业。

1909年,马可尼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4

 

14、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

 

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

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

 

划时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庄里,

 

刚出生时极度虚弱,几乎夭折。

牛顿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

1661年,

 

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虑引力的问题。

一天夜晚,他坐在苹果

 

树下纳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他突然想

 

到:

为何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

 

他剖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

 

从而思虑:

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离开?

行星

 

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

离太阳越远

 

的行星,为何运转周期就越长?

牛顿认为它们

 

的根根源因是太阳拥有巨大非常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亲密有关。

牛顿从而揭露了宇宙的广泛规律:

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

这就是经典力学中有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依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立计算慧星轨道的法

 

15

 

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大海潮汐现象,并推导出战胜地

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

 

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挨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

 

牛顿不只考证了长辈们的成就,并且为将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

 

度下限值,供给了精准而威望的科学依照。

 

牛顿将其一世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

他发现了

 

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办了微积分数学。

他此后在谈到自己所获得的成

 

就时说:

“假如我比其余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727年3月20日清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逝世。

听说在生命马上停

 

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沉静的。

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

“自

 

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全部变得

 

绚烂光明。

 

16

 

15、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一世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识是靠母亲的教育和自修得来的。

他的成功,应当归功于母亲身小对他的体谅与耐心的教育,才使本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有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好多事物感觉好奇,并且喜爱亲身去试验一下,直到

 

理解了此中的道理为止。

长大此后,他就依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全心全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

他在新泽西州成立了一个实验室,一世共发了然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

爱迪生的激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良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

“人生很短暂了,要多想方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

“你量量灯泡的容量。

”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

“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

 

软尺在丈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

他说:

“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

”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

“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马上读出了数字。

 

17

 

爱迪生说:

“这是多么简单的丈量方法啊,它又正确,又节俭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

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

“人生很短暂了,很短暂了,要节俭时间,多做事情

 

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

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到他,关心地说:

“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当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

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绝不在意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

“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

这回,你不论怎样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

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旧绝不在意地回答。

 

18

 

16、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

戚抚育成人。

175年进入神学院。

毕业后大多数时

 

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喜好。

他在化学、电

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好多著作。

他写了

很多自认为喜悦的神学著作,但是使他名垂千古

的倒是他的科学著作。

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

 

学史》。

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因为这部书的

第一版,1766年他就入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

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

 

本名著。

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当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

他对气体的研究是很有收效的。

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

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焚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为碳酸气,用石灰水汲取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

因为他虔信燃素说,所以把这类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

明显他用木炭焚烧和碱液汲取的方法除掉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

别的,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剖析上。

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

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察看》三卷本书第一版。

该书详细表达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

因为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

 

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

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

 

19

 

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顶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

他原认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采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焚烧更旺,呼吸它感觉十分轻松愉快。

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考证了然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

但因为他是个固执的燃素说

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调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类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方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异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一样,因此助燃能力不一样。

同年他到欧洲观光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互换

 

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受益匪浅。

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批精准的实验资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剖析判断,揭露了焚烧和空气的真切联系。

但是直到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