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481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docx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高一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题

甲必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6分,每小题3分)

怎样理解文化的“雅”和“俗”

李德顺

①对于文化的理解,不少人认为“精英文化”就是“高雅”的,而“大众文化”则是“低俗”的。

其实,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

那么,这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②对文化之“雅”和“俗”有两种不同理解。

一种理解,是取它们的价值评价含义,就是“根据文化品质的高低优劣”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里的“雅”和“俗”意味着评判一种文化现象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等。

这也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③但是,在日常的语言和应用环境中,人们却还是要给“雅俗”加进另一种含义,就是“根据什么人来占有和享用”来规定什么属于“雅文化”,什么属于“俗文化”。

这样,“雅文化”就可以和“精英文化”等联系在一起,是指以社会上层人群为主体、满足有较高地位人群需要的文化;而“俗文化”自然也就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乃至“市井文化”相联系,指以社会下层人群为主体、满足一般大众需要的文化。

从逻辑上说,这种理解和划分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如果不加进身份等级歧视和阶级偏见,应该说并不意味着“高低、优劣、贵贱”之分。

④对于“俗、雅”与“大众、精英”之间的联系,要有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

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

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

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作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

《水浒》、《西游记》等小说,京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原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成了雅文化。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

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

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

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雅”和“俗”有一些严重的误解,甚至偏见。

在某些人的潜意识中,一味地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等等。

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

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

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⑥“雅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同时,在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上,则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

⑦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伴随着整个社会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重心下移”的趋势,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日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

一些人称之为“文化世俗化”或“俗文化泛滥”。

对此应有冷静的思考。

“文化重心下移”应该说是一种具有历史合理性的进步,是我们的文化“为人民服务”之必须。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文化历来就有“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分,它们之间的划分依据是有所不同的。

B.对文化之“雅”和“俗”的两种不同理解意味着社会文化建设要以追求真、善、美为己任,扶持高雅文化,抵制庸俗文化。

C.文化的“雅”“俗”可以通过其品位的高低、情理的深浅、形式的文野、制作的精糙及走向的提高与普及等来进行评判和区分。

D.从逻辑上说,“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只是反映文化有不同的主体类型和层次,一般情况下并不意味着它们有高低、优劣与贵贱之分。

E.从“什么人占有和享用”的角度来划分的“雅”与“俗”,那么“雅文化”就是“精英文化”,“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文化工作者只要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就能产生文化精品。

B.昔日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及状元文章如今却都成了历史的垃圾,可见“精英文化”也会出粗俗之作。

C.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根本立场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如何看待“雅、俗”与“精英大众”之间的相互关联问题上反映出来。

D.“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没有“大众文化”就不可能有“精英文化”。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

王问曰:

“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信谢,因问王曰:

“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

”曰:

“然。

”“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

”汉王默然良久,曰:

“不如也!

信再拜贺曰:

“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

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

项王喑噁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弊,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

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

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

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所杀亡不可胜计。

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人。

唯独邯、欣、翳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

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且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于诸侯约,大王当王关中,民户知之。

大王失职之蜀,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

韩信之谋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注:

刓(wán):

磨损。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断:

判断

B.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

使……臣服

C.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附:

依从,依附

D.民无不恨者恨:

痛恨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因问王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大王之入武关而不在使者之目

D.今大王举而东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王刘邦采用滕公、萧何的意见,提拔韩信,拜韩信为上将军,并放下架子,虚心请教韩信,终于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B.当刘邦问计于韩信时,韩信为感谢刘邦知遇之恩,把自已在项羽军营里了解的情况和项羽犯的错误都告诉了汉王刘邦。

C.韩信认为,项羽的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扎营彭城、放逐义帝、任人唯亲、任用降将、失去民心,已使他到了不攻自破的地步了。

D.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谋划,最终有了“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的局面。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4分)

译文:

(2)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4分)

译文:

(3)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4分)

译文: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7~8题。

秋日赴阙①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

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

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7.“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

8.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9.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___________,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10.那河畔的金柳,___________;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再别康桥》)

11.真的猛士,__________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

1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__________。

(《荷塘月色》)

13.桑之未落,___________。

(《氓》)

14.___________,悠悠我心。

(《短歌行》)

15.是日也,___________,惠风和畅。

(《兰亭集序》)

16.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___________,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

17.羁鸟恋旧林,___________。

(《归园田居》)

1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4分)

生命的滋味

①几年前的一个夜里,我走在马路上,路边停满了车,走着走着,一只,两只,几只小猫从车底跑出来,似乎想跟我玩。

我朝它们走去,才看见猫妈妈紧张地看着这几只小猫,更紧张地看着我。

这一家人在城市里流浪,它们会幸福吗?

②更早几年,还在学校,夜里我们骑着车,经过学校里的小河,一只猫妈妈带着自己的几只小猫正在行进的途中,它们大概是搬家了,顺着铁栅栏往校墙外走。

见到我们,猫妈妈加快了步伐,一溜烟消失了,小猫也紧紧跟随,但还是有一个落下了,嗷嗷地叫唤。

同学想把小猫抱走,我说,一会它妈妈会来找它的,我只是这么说。

它们最后团聚了么?

③前几天,我们去一处废弃的厂房考察,天气已经变凉,我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小心翼翼地穿过铁丝网,来到一片荒废的建筑里。

厂房里的机器早已搬空,玻璃都被敲碎,剪断的铁丝电线从高高的房梁上垂下。

地面上堆放着杂物,墙上留下了涂鸦,有个地方写着:

“阿凡提到此一游”。

同事拽着我,感觉很害怕,说如果天再暗一点,真的像电影里的绑架现场。

这是被城市遗忘的地方,曾经机器轰鸣,而在我们的眼里,未来它将熙熙攘攘。

而今它仍然具有生命力,厂房的东侧空地长满了树木和没膝的杂草,周边的水泥地上长出了许多的野草。

只是这生命不被承认,迟早有一天它们要接受割除和改造,成为与一片欣欣向荣的商业所匹配的景观。

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我受好奇心驱使,来到一间小屋,想看墙上还未揭掉的字纸,却在地上,一处辨不清是毛毯还是沙发皮套的堆放物里,发现四只团在一起的小黑狗,它们的身体半截盖在被子之下,虽然简陋,却能给它们足够的温暖。

离开之后,我们沿着马路继续考察,一只母柴狗甩着奶子穿过花坛,遥遥地看了我们一眼。

厂房已经荒废多年,沿着马路的一边为了美观故意刷上了明亮的漆色,我曾预想会在那里遇到流浪汉,却发现那里有狗的一家。

它们会不会饿肚子,小狗长大之后,会继续流浪吗?

⑤不得不承认,这些疑问其实包含了作为人的我的自我关怀。

生而为人,我们为生命赋予了重重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会为自己庆生,为亲友厚葬,我们设计并遵守种种制度和规则,并且一生都在理性和非理性、守序和失序之间挣扎。

然而在人群之外,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生命简单而野蛮。

一只小猫从无到有,从一团肉泥成长为捕食能手。

一只从未受过宠爱的流浪狗照例每天觅食、哺育,却从未听说有哪只狗因为生活压力而自杀。

生命脆弱,死亡的威胁从未消失过,然而这些生命却从未因为顾虑明天而自断。

⑥人生之中有许许多多无可奈何的事情,痛苦与烦恼常存,有时出自强烈的打击,有时出自难以更改的性情。

幸福圆满常常难以企及,想要得不到,得到不想要,骚动的欲望更加重了不幸的感觉,记忆里的伤痕和幻想里的末日让人更容易离开现实,变得像亡命之徒,与自己作着旷日持久的追逃噩梦。

然而在计算收入和个人颜面的房间之外,世界以无比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生灵,让它生,让它快活,让它以本能延续自己,而非用道德和律法、成文和不成文的规矩裁定它的本质,羁押它的未来。

⑦当有一天,我们迎来了死亡。

人生中曾有的痛苦喜乐也随我们一同死亡。

生命中的各种滋味与我们同生同死,并且,因为苦,我们识别出了甜,因为甜,我们识别出了苦——残缺与完美,虚浮与实在,与我们同生同死,并因为我们身处其中一端,我们也同时拥有了另一端。

(选自2014年第1期《散文》,有删改)

(1)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树木、杂草、野草的繁盛景象?

(6分)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⑤段中两处划线句的含意。

(6分)

①生而为人,我们为生命赋予了重重的意义和价值。

(3分)

②从未听说有哪只狗因为生活压力而自杀。

(3分)

(3)第⑥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6分)

(4)结合全文,探究第⑤段中“不得不承认,这些疑问其实包含了作为人的我的自我关怀”句的丰富内涵.(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24分)

一个人的突围

张謇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异类,是思想和行动的“先知”。

“先知”往往意味着孤独,意味着不被理解,意味着遭遇世俗的非难和抵制。

无论是形而上的思想,还是形而下的实践,张謇一生都在进行一场艰苦卓绝、惨烈无比的突围,一介书生张謇,常常独自以横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

初次参加州试,张謇名列百名之外。

先生宋蓬山训斥道:

“就算一千个人去考,如果录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个人不取,那就是你!

”张謇羞愤交加,回头就在屋子里都贴上写有“九百九十九”的纸条。

睡觉时,他用青竹板将辫子夹住,身体一翻转,辫子牵动头皮就疼醒了,看到满眼都是“九百九十九”,立刻爬起来点起油灯读书,每夜必“尽油二盏”。

夏天蚊子多,张謇就在书桌底下摆两个坛子,把脚伸入坛里苦读。

一次次“卧薪尝胆”,张謇不仅中了举人,而且获得了“江南才子”的美誉。

但后面的科举之路却走得十分艰难。

从16岁到42岁,张謇的科举苦旅历经26年,直至42岁第五次进京应试,才大魁于天下。

如果张謇止步于科举上的成功,满足于高官厚禄的前程,中国不过多了一个幸运的读书人,多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官员,但他没有,他在酝酿着一场更为精彩、更加宏伟的突围。

张謇高中状元之时,正值列强环伺、民族危亡的时代,他审时度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张謇远离官场并非出于文人的清高或英雄迟暮的消极,而是以强国拯民为己任,将一腔“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爱国情怀,书写在江海大地。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很多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抱有历史偏见和民族情绪,抱残守缺,张謇却表现出难得的气度和远见,将“国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为探究“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跃而成东亚强国的原因,1903年4月,张謇51岁,他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大阪博览会展示了日本工业革命取得的成果,当时电灯等电器在大清国尚属罕见,而日本已经极其普遍了。

这令张謇大开眼界。

在日本考察的两个多月中,张謇先后8次前往博览会参观。

他认为,中国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

回国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经济突围开始了。

在张謇的倡议和推动下,我国第一个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成功举办,吸引了30多万人的目光,展览会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

与此同时,张謇“实业救国”的宏大计划也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有序推进。

张謇说:

“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到20世纪20年代初,大生集团旗下超过70家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难能可贵甚至令人叹为观止、不可思议的还在于,这些企业组成了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系和相关产业横向联系的经济生态网络。

为确保纱厂原料供应的稳定,他创办了盐垦公司;为解决棉花纱布的运输和仓储,他创办了轮船公司,建造码头、货栈;为保证纱厂设备的修造和维护,他创办了铁厂、冶厂;为充分利用纱厂的剩余动力和棉花的副产品棉籽,他又创办了面粉厂、榨油厂;为解决各企业资金的“流动和融通”,他还创办了银行、发行了股票。

很多年里,大生股票是市场上最抢手的股票之一,上海报纸天天刊登它的行情。

1920年张謇筹建了南通绣织局,并在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设立分局和办事处,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筹建张謇纪念馆时,人们赫然发现,因张謇创办实业的门类太多、成果太丰,竟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体系加以概括和划分。

面对一个人的业绩后人连概括、分类都颇有难度,当年创办之时的艰辛可想而知。

张謇依然抱持着“兼济天下”的士人梦想。

他没有将目光局限于大生集团,他追求的是整个南通地区的均衡发展。

在张謇的努力下,在中国最艰难的时期,偏居长江北岸的南通构建了相当完备的经济、文化、医疗和慈善体系,拥有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到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以及全国第一所博物苑、图书馆、气象台。

南通成为万人瞩目的“全国模范县”,给了很多人一个梦想的现实参照和慰藉。

有人看到过当年国外发行的世界地图,中国许多大城市都没有标注,却标有“南通”这个小城。

1926年8月1日中午,张謇已感不适,但为了察看长江保坍工程进展情况,他还是冒着酷暑和工程师一起来到施工现场。

察看工地后,张謇因病情加剧卧床不起,8月24日与世长辞,应验了他曾说过的“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的豪言。

“文革”期间,造反派以“破四旧”为名掘开张謇墓穴,开棺后,发现内中仅有礼帽一顶,眼镜一副,折扇一柄。

这一刻,张謇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人格突围,这次突围深深感动了后人。

张謇常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

“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

”他一生孤独,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为了这个梦想,他奋斗一生,不断突围。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科举考场是他人生突围的第一个战场,但他从16岁到42岁参加了五次科举考试,最终才取得成功,这也说明他的运气非常差。

B、从张謇读书时“卧薪尝胆”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不服输、肯吃苦的人。

这也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C、张謇认为干事业应该放开眼界,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他筹建的南通绣织局成为中国民族资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D、张謇屡经磨难高中状元,但他审时度势,认为应该独善其身,便毅然辞官回乡,“遁居江海,自营其事”。

E、张謇说自己一生办事做人,只有“独来独往、直起直落”八个字。

从中可知人无完人,张謇在性格上也是非常孤僻的。

(2)张謇一生完成了几次“人生突围”?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张謇是个什么样的人。

(6分)

答:

(4)文章结尾说张謇“独来独往”“一生孤独”“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可见他的一生确实是孤独的,孤独与成功有什么关系?

请对此进行探究。

(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等教育在教育模式上有欠缺,在课程设置上也有诸多不足,加之要偿还基础教育的欠债,因此难免左支右绌。

B.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C.当中产阶级以暴力应对房产跌价、文人以暴力对待观点分歧时,要求小贩和城管相敬如宾,就显得有点儿幼稚了。

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我们要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以古人为楷模,焚琴煮鹤,磨炼坚强的意志。

2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一位优秀的有30多年教龄的哈工大物理系教授因病去世了,全校师生以各种方式表示哀悼。

B.根据他的描述,周总理生前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C.红军战士凭借顽强的毅力,冒着滂沱的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速前进,最终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敌军,取得革命的胜利。

D.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做事总是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懒惰在作怪,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偷懒。

2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朴学又称考据学。

清代朴学的兴起,首先与清代文化的高度成熟关系密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最终促进了朴学的繁荣。

①清代人认为宋明理学空谈义理,把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丢掉了

②文化高度成熟的一个表现是图书典籍的极大丰富

③要想真正把握孔孟的精神,只有回到儒家原典中去寻找依据

④这直接带来了清代图书事业的繁荣

⑤学术界对宋明理学的反对,也是其兴起的重要原因

⑥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专注于校勘,辨伪工作,从事文字训诂的学者越来越多

A.②④⑥⑤①③B.②④⑥⑤③①C.⑤①③④②⑥D.⑤③①④②⑥

23.仿照下面诗歌首节三、四行的句式,在后两节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4分)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4.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不超过30个字。

(5分)

材料:

据史料记栽,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

这说明,至少在元朝中国就已发现了黄岩岛。

1935年1月,中国政府组成的水陆地区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中,黄岩岛以斯卡巴罗礁之名,并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

1947年10月,中国政府核定和公布的南海诸岛新旧名称对照表中,将斯卡巴罗礁改为民主礁,列在中沙群岛范围内。

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

中国历代政府出版的官方地图均将黄岩岛标为中国领土。

黄岩岛一直不间断地在中国广东省、海南省的管辖下。

结论:

中国对黄岩岛拥有领土主权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你可能委屈,你可能不服,但是你被淘汰了。

”这是央视“挑战主持人”马东送给挑战者下台时的一句话。

面对失败,有人说我还会再来,有人说我能走上这个舞台就是成功。

面对生活,人们有不同的心态。

请以“生活的态度”为话题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