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647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4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煤矿初步设计.docx

某煤矿初步设计

某煤矿初步设计

 

第一章序言

为了初步了解XX勘查区的煤炭资源赋存状况及地质构造情况,为后期资源评估开发提供依据,受宁夏庆华煤化有限公司委托,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承接了该区二维地震勘查工程。

2009年8月,我单位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对该区进行踏勘,并进行了相关试验,此后根据试验情况在认真分析甲方提供的该矿区文字说明和部分技术图纸的基础上,结合前期二维地震工作经验,参照原煤炭部颁发的《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编制了本次二维地震勘探设计。

 

第一节地质任务

参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及甲方要求,拟定本次二维地震勘查的地质任务如下:

1、控制测线上煤层隐伏露头,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150m;

2、控制测线上落差大于50m的断层,其平面位置误差不大于150m;

3、控制主要煤层底板的深度。

4、初步控制边界断层的位置。

第二节勘探区范围

根据矿方提供图纸,控制勘查区范围的拐点坐标如下:

表1-2-1拐点坐标一览表

拐点

X

Y

1

4120461.1060

36387186.3506

2

4120431.5646

36389406.0747

3

4121356.5306

36389418.2609

4

4121351.8895

36389788.1757

5

4122276.7127

36389800.3160

6

4122272.2349

36390170.1927

7

4123659.6079

36390188.3378

8

4123693.8564

36387599.6776

9

4123231.2941

36387593.4861

10

4123236.2533

36387223.6235

图1-2-1勘探区范围示意图

第三节勘探区位置和交通

一、勘查区位置

勘查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东南部,行政区划隶属盐池县惠安堡镇管辖,具体位置在惠安堡以南,萌城村以北(见图1)。

 

 

图1交通位置示意图

勘查区属丘陵区,地形南部高,北部低,地表标高一般在+1500m左右。

区内植被不发育,属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勘查区交通

本区交通方便,211国道从测区中间通过,勘查区内有乡间小路连通。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据区内钻孔及以往邻区二维地震勘探资料,勘查区为新生界覆盖,在新生界之下为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石盒子组、二叠—三叠系石千峰群等。

煤层赋存于山西组和太原组中,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1、奥陶系(O):

据钻孔揭露,所见岩性为浅灰绿、深灰色钙质细粒石英砂岩与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互层,局部夹有浅灰色薄层砾屑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具轻微变质,多见石英脉穿插。

粉砂岩中含有笔石化石,属中奥陶世沉积,厚度大于326.25m。

2、石炭—二叠系太原组(CPt):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岩性以深灰色、黑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次有中、细粒砂岩及煤层;夹10余层薄层灰岩、钙质粉砂岩、硅质岩,层内均含种类不同、数量不等的动物化石,因层位稳定,特征明显,大部分成为煤层对比的标志层。

粉砂岩中含较多的黄铁矿晶体或结核;煤层附近含有较多的植物化石。

该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共见煤层、煤线37余层,编号者16层,至上而下为三—十六煤层。

除十一煤层不可采外,其它煤层为主要可采和局部可采煤层。

厚度在勘查区北部为162.63-278.18m,在中南部为280.27-416.08m。

3、二叠系山西组(Ps):

厚约57.51-141.11m左右,为一套近海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岩性以深灰色粉砂岩、浅灰色细粒砂岩为主,夹有煤层等。

含较多的植物化石及少量菱铁矿结核。

底部以一层厚度不大之浅灰色长石石英细粒砂岩与其下的太原组分界。

含煤0-4层,编号者2层,至上而下为一、二煤。

其中一煤为不可采煤层,二煤为零星可采煤层。

4、二叠系石盒子组(Psh)

上部紫、暗紫、浅紫色厚层细—中粒砂岩与暗紫、灰紫、灰绿色粉砂岩互层产出,间夹紫红色砂质泥岩。

砂岩斜层理发育,含泥质包体。

中下部为暗紫红、浅黄色粉砂岩与黄绿、浅黄绿、灰紫色细粒砂岩、中—粗粒砂岩不等厚互层,底部为浅灰、浅褐灰色中粗粒砂岩。

厚230.18-246.53m,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

5、二叠—三叠系石千峰群(PTS):

厚度大于382.75m,由一套紫色中—细粒砂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中粗粒砂岩夹少量含砾粗砂岩组成,与下伏石盒子组整合接触。

6、古近系清水营组(Eq):

据钻孔揭露,厚度为7.32-121.42m,岩性为紫红、桔红、橙黄色泥岩,底部为一层砾岩,为古近系湖泊—河流相沉积,多为第四系沉积覆盖;

7、第四系(Q):

以风积沙、黄土、亚砂土及亚粘土为主,夹砾石层及砂土层。

厚度100-200m。

二、煤层

本勘查区含煤地层为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二叠系太原组,共含煤39层,编号16层,属山西组的是一、二煤层,属太原组的是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煤层,其中四、五、六、七、八、十、十二、十三、十四煤层共9层煤局部可采,九、十五、十六煤层共3个煤层全勘查区可采或大部可采。

一、二、三、十一等煤层仅小范围内有可采见煤点,无开采价值,属不可采煤层。

四煤层:

上距三煤层间距13.03-37.79m,平均23.32m。

可采厚度1.05-2.00m,平均厚1.68m,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属局部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四煤层结构较简单,顶板主要为泥质粉砂岩与粉砂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

五煤层:

距上部四煤层15.33~32.50m,平均22.29m。

可采厚度0.76-1.94m,平均1.23m。

属局部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五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岩性是泥质炭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

煤层底板岩性为炭质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及细-中粒砂岩。

六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上部,距上部五煤层23.01-38.14m,平均32.02m可采厚度0.98-2.40m,平均1.64m,属厚度变化较大的煤层。

综合评价本煤层属全勘查区不稳定煤层。

六煤层结构简单,煤层顶板岩性是泥质粉砂岩、细砂岩,煤层底板岩性全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七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上部,距上部六煤层19.82-65.52m,平均39.97m。

为勘查区中南部(Ⅲ勘查线以南)发育之煤层。

可采厚度0.84-4.04m,平均2.21m,Ⅲ勘查线以南ZK9孔未见,可采面积5.87km2。

面积可采率为77.54%。

可采点分布于Ⅲ、Ⅳ、Ⅴ勘查线ZK10、ZK28、ZK31、ZK32孔中,可采厚度分别为1.26m、0.84m、4.70m、2.71m,属厚度变化较大的煤层。

综合评价本煤层属全勘查区不稳定煤层,在南部也属不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七煤层结构简单,仅在ZK31孔见2层夹矸,单层厚0.16-0.50m,夹矸岩性主要是泥岩、砂质泥岩。

煤层顶板岩性是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为细砂岩、中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八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上部,距上部七煤层19.60-35.91m,平均26.17m。

全部可采,可采厚度1.10-3.57m,平均2.12m。

属较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

八煤层结构简单-复杂,含夹矸0-4层,夹矸岩性主要是泥岩、砂质泥岩。

煤层顶板岩性是灰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细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为细砂岩、中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

九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八煤层间距18.59-35.91m,平均26.79m。

分布于全勘查区大部地段,可采厚度0.75-4.81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2.01m。

综合评定属厚度变化较大的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

九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炭质泥岩、细砂岩、粗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质、炭质泥岩、炭质粉砂岩

图3-3-7九煤煤层等厚线示意图

及中砂岩。

十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九煤层间距8.43-13.68m,平均10.02m。

可采厚度0.87-186m,平均1.30m。

综合评定属厚度变化较大的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十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

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粗砂岩粉砂岩、炭质泥质粉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质、粉砂岩、炭质泥质粉砂岩

图3-3-7九煤煤层等厚线示意图

及细-中砂岩。

十二煤层:

位于太原组中部,上距十一煤层间距10.98-28.30m,平均20.10m。

可采厚度0.71-0.93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0.83m。

综合评定属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十二煤层结构简单,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个别工程为硅质粉砂岩或灰岩,煤层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质、粉砂岩

图3-3-7九煤煤层等厚线示意图

及细-中砂岩。

十三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

距十二煤层间距6.58-11.44m,平均9.53m,发育于全勘查区大部,,可采厚度0.84-1.70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1.26m。

综合评定属全勘查区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

十三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细砂岩、中砂岩,次为泥岩、炭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主要为细砂岩、次为粉砂岩及泥岩。

十四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

距十三煤层间距7.79-20.43m,平均13.67m,发育于全勘查区,可采厚度0.71-1.48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0.92m。

综合评定属全勘查区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

十四煤层结构较简单,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次为灰岩、细砂岩、泥岩,煤层底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岩,次为泥岩及中-细砂岩。

十五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

距十四煤层间距12.66-28.43m,平均19.49m,发育于全勘查区,可采厚度1.12-2.26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1.50m。

综合评定属全勘查区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

十五煤层结构较简单,普遍含1-2层0.15-0.45m厚的夹矸,矸石为黑色泥岩及炭质泥岩。

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次为灰岩、细砂岩、泥岩,煤层底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泥岩、粉砂岩,次为泥岩及中-细砂岩。

十六煤层:

位于太原组底部。

距十五煤层间距17.38-38.94m,平均21.21m,发育于全勘查区,可采厚度0.74-1.66m(剔除夹石厚度),平均1.14m。

综合评定属全勘查区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

十六煤层结构较简单,普遍含1-2层0.09-0.53m厚的夹矸。

矸石为黑色泥岩及炭质泥岩。

煤层顶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次为泥岩、炭质泥岩、细砂岩,煤层底板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粉砂岩,次为泥岩及粉砂岩。

三、构造

勘查区位于惠安堡沙井子断裂、青龙山—平凉断裂之间的惠安堡复向斜的东翼,为单斜构造,地层倾向西,倾角12-28°。

惠安堡复向斜:

该复向斜轴向北北西向,区内被第四系覆盖,研究程度低。

第二节地球物理特征

一、地表条件

勘查区属于低缓丘陵地形,地表标高在+1390m~+1540m之间,区内3线以南地形起伏较大,冲沟较多并且较深,给野外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沟内做弯线施工较为困难,一是沟深、两边较陡,下到沟内较为困难;二是沟内较窄、没路,行走较为困难(见图2)。

 

图2地表条件示意图

二、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本区无潜水位,黄土覆盖厚且变化较大(5-120m),测区北部15线附近黄土覆盖较薄,5-20m,10线及10线以南黄土覆盖较厚,100m左右,厚黄土层中无潜水位且为干黄土,赋水性差,厚黄土对地震波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不利于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但沟内黄土较薄,出露的地层主要是黄土和红色粘土,夹有砾石层及砂土层,虽成孔较为困难,但红色粘土激发层位较好,较为有利于地震勘探。

相对于厚黄土层,较为有利于地震波的激发、接收。

三、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区内煤层顶底板基本上以砂岩、粉砂岩为主,主要煤层与围岩密度和速度差异较大,波阻抗差异明显,具有形成能量强、连续性好的反射波的前提条件,但由于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煤层反射波能量较弱。

第三节以往地质工作

2006年-2007年由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了盐池县四股泉勘查区煤炭普查和勘探工作,分别提交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四股泉勘查区煤炭普查地质报告》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四股泉勘查区煤炭地质勘探报告》,系统的确定了地层、构造、含煤地层和煤层层数。

四股泉北部勘查区是四股泉勘查区的北延部分,含煤地层及煤层特征完全相同,前期在勘查区内1-1′、2-2′和4-4′地质勘探线上分别施工了ZK101、ZK102、ZK201、ZK203、ZK401和ZK402六个钻孔,均已见煤。

而后在3-3′、5-5′、6-6′、7-7′、9-9′、15-15′地质勘探线上分别施工了ZK301、ZK502、ZK602、ZK701、ZK901和ZK1502六个钻孔,钻孔深度560m-750m,均没见到煤,分析钻孔岩芯,认为煤层埋藏较深(大于1200m)。

XX勘查区以往分别在1-1′、2-2′和4-4′地质勘探线上施工了ZK101、ZK102、ZK201、ZK203、ZK401和ZK402六个钻孔,均已见煤。

2006年10月-2007年6月陕西省煤田地质局物测队在测区南部的四股泉勘查区做过二维地震勘探,完成地震测线13条,剖面长58.53km,物理点2409个,四股泉勘查区由于黄土覆盖较厚,资料整体效果不很明显。

2008年6月-2008年10月河南物测队在四股泉做过三维地震勘探,勘探面积6.18km2,物理点8073个,三维区在本测区南4km左右,距离稍远。

2008年8月-2009年4月河南物测队在该区进行了二维地震勘探,先后开展了二维地震直测线与弯线施工,编写了《宁夏盐池县四股泉北部勘查区及XX勘查区二维地震勘探总结》。

因为区内复杂的激发、接收条件及资料处理难度大,整体资料效果不理想。

上述二、三维地震勘探施工经验与成果可为本次二维地震勘查提供有益的参考。

第三章 野外工作方法及工程量

第一节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主要技术难点

本区的技术难点主要是由于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而造成的问题:

1、勘查区大部分地段为黄土塬和沟壑区,绝大部分第四系黄土疏松未成岩沉积物覆盖,厚度在梁、峁达数十米至百余米,沟谷深由十余米至几十米,对地震勘探激发、接收有较大影响,野外施工困难;

2、如何控制激发引起的面波、声波和其它次生干扰,提高记录的信噪比;

3、剧烈的地形起伏和厚层黄土导致地震波能量散射、衰减严重,下传能量弱,资料信噪比降低,影响资料的品质。

同时给资料处理、解释工作也造成较大困难。

4、成本高、生产效率低、风险大。

二、技术对策

1、使用先进的地震数据采集设备,有利于复杂地形勘探。

24位模数转换,动态范围大,频带宽,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信号采集不失真等优点。

在数据采集中二进制的有效位数高,大地滤波的强低频信号和弱高频信号均能同时记录。

2、做好采集论证工作,就二维地震观测系统的参数确定进行理论预测。

生产前充分做好激发条件试验(井深、药量、组合激发等),根据我队以往在黄土塬的施工经验,利用地震弯线布置,尽量在沟谷底部激发接收,采用人工和机械钻井相结合,在较厚黄土覆盖区加大激发井深和加大药量、井孔封井压实、组合爆炸激发等,从而保证良好的激发条件。

3、在资料处理上要细心研究,使用静校正软件做好山地静校正工作,消除地表高差变化影响。

利用反褶积技术、分频处理技术以及反Q滤波技术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同时也提高分辨率。

4、根据该区的特殊情况,选择抽共面元道集的参数。

5、采用36次高覆盖叠加,压制干扰,提高信噪比。

6、采用现场处理机,获得初步叠加剖面,进行现场质量监控,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最佳采集参数。

第二节生产前的试验工作

为了获得优良的地震地质资料,圆满完成地质任务,在正式生产之前进行采集参数试验是非常必要的。

一、点试验:

借鉴我队在复杂地区施工的成功经验,本次将选做2个点进行试验,具体位置见工程布置图,试验按照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进行。

1、井深试验:

根据现场情况作井深试验,预计物理点16个。

2、药量试验:

根据现场情况作药量试验,预计物理点10个。

二、段试验:

试验段用以验证点试验的结果,以确定获得最佳资料的野外施工方法。

采用10m道间距,20m炮距,144道接收。

段试验资料立即交送计算站处理。

试验可抽出不同次数叠加剖面进行对比,选取适合本区的工作方法。

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矿方,用以指导野外生产。

第三节施工方法、因素的选择及其依据

一、二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主要参数的选择

地震勘探的参数选择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勘探效果和地质成果精度。

1、采样间隔

(1)时间采样间隔

本区地震勘探采用SN428XL数字采集系统,1.0ms采样率,全频带接收,从而能高保真地接收较宽频带的有效波,为提高分辨率提供前提条件。

(2)空间采样间隔

空间采样是指在地面上离散采集地震信号,其相邻采集点的距离为空间采样间隔。

根据采样定理,为了使检波点距的选择不产生空间假频,空间采样间隔应小于或等于最小视波长的一半。

选用10m道间距施工完全能够满足空间采样间隔的要求。

2、最大炮检距的确定

最大炮检距的确定,应从最浅目的层的反射波尽可能少受初至波干涉,减小动校正畸变、提高速度分析精度和对多次波有较好的压制效果等几方面出发,结合本区实际地震地质条件和最佳观测范围调查结果综合考虑确定。

如排列较长时,处理中可采用近炮点少切,远炮点干扰多切的方法,以保证地震资料的迭加效果。

二、二维地震观测系统

通过对甲方提供地质资料的分析,根据地质任务要求,拟采用以下工作方法(主要参数在试验后及现场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

仪器型号:

法国产SN428XL数字地震仪

覆盖次数:

36次

观测系统:

中间激发

接收道数:

144道

道间距:

10m

炮点间距:

20m

偏移距:

10m

最大炮检距:

720m

采样间隔:

1.0ms

记录长度:

2.0s-3.0s

检波器:

60Hz检波器多个组合

激发药量:

试验确定

井深:

试验确定

图3-3-1观测系统示意图

三、低速带调查

在每条测线正式施工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地震勘查低速带调查工作,以了解剖面线上覆盖层厚度及速度变化规律。

同时起到了“低速带调查指导井、确定激发层位”的作用。

野外工作主要采用不等道间距相遇观测系统进行数据采集。

根据设计及剖面的地震地质条件,调查的密度拟1个/km。

但在变化较大的特殊地段适当加密观测点,在基岩大面积出露地段适当减少观测点。

第四节地震工程布置及工程量

一、测线布置原则

勘查区的二维地震勘查线均沿沟谷布设,在支沟布设联络线,力争使二维地震勘查线基本覆盖全区。

二、工程量(以实际完成工作量为准)

根据上述布线原则和测网密度要求,本次设计布设地震测线(弯线)共7条,其中主测线4条,联络线2条,另延伸出区外附加测线1条。

测长27.02km,有效测长共计17.185km,共设计物理点954个,其中生产物理点852个,试验物理点100个,低速带调查物理点32个(见工作量统计表)。

表3-4-1设计工程量统计表

线号

检波点

起止

炮点起止

测长

(m)

有效测长(m)

炮数

D1

1

~

331

73

~

259

3300

1895

94

D2

1

~

415

73

~

343

4140

2735

136

D3

1

~

459

73

~

387

4580

3175

158

D4

1

~

331

73

~

259

3300

1895

94

L1

1

~

417

73

~

345

4160

2755

137

L2

1

~

397

73

~

325

3960

2555

127

fj

1

~

359

73

~

287

3580

2175

108

小计

 

 

 

 

 

 

27020

17185

852

试验点段

 

120

低速带调查

16个

32

总计

 

982

第五节工程质量要求

本着对野外数据采集与资料处理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依据部颁新《规程》,结合测区实际情况,制定质量指标如下:

1、成品率:

≥98%

2、甲级率:

≥40%

3、丢炮率:

≤5%

4、

类剖面≥50%

5、

类剖面≥80%

第六节测量工作及精度要求

一、作业依据、采用系统及测量仪器

1、《煤炭资源勘探工程测量规程》煤炭部1987年版;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国家测绘局1992版;

3、《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

4、本区勘探工程设计书及工程布置图;

5、采用系统:

平面和高程要求与矿方坐标系统一致。

6、测量仪器:

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

二、控制测量

国家各级三角点、5″点以及矿区近井点等均可作为测量工作的基本控制点。

并以此为基础加密勘探控制点。

勘探控制点测量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进行,同步接收时间应能满足解算边长要求,解算边长相对误差小于1/6000。

三、测线定测

野外采用日本生产的Topcon系列Hiper接收机5台,用于内业处理资料的联想笔记本电脑1台。

1、控制点的利用:

测区的等级控制点有甲方提供,主要精度应完全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并用静态方法发展参考站作为本区的控制点。

2、勘控点测量:

在甲方提供的等级控制点上采用静态方法发展控制点。

流动站距基准站的距离应符合要求。

3、物理点放样:

检波点、炮点理论数据的计算和传输把设计好的检波线和炮线起、终点理论坐标传输到手持计算机中。

检波点、炮点放样采用实时差分(RTK)的方法放样,检波点、炮点按设计测线进行直线放样,所有物理点平面位置放样误差一般不大于±0.2m,复杂地区不大于±0.3m,高程误差不大于0.3m,整个工区物理点复测率不少于总数的1%,放样偏差和复测率应符合规范要求。

四、上交资料:

1、测量技术总结

2、控制点成果表

3、物理点成果表

4、电子版成果数据

5、物理点复测成果

第七节资料采集主要技术措施

野外资料采集是物探工作的基础,为了完成规定的地质任务,首先要求做好物探野外资料的采集工作。

因此要将有效的技术措施贯穿于野外资料采集的全过程,确保施工质量。

1、严格执行《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和ISO-9001标准。

2、施工前必须完成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各项自检工作,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传输线及检波器的接收条件和环境要保持良好。

3、勘查区的二维地震勘查线均沿沟谷布设,在支沟布设联络线,力争使二维地震勘查线基本覆盖全区。

4、保证炮点、检波点的位置准确。

检波点炮点位置均用GPS实测坐标。

过障碍物炮、检点位置有偏移时,应在班报中记录。

5、36次覆盖,CDP点距5m,60Hz检波器接收,1.0ms采样,记录长度2.0~3.0s。

6、在沟谷底采用机械钻具成孔,穿过砾岩层至红粘土层激发。

7、杜绝坑炮激发。

炸药必须下到规定孔深,有专人负责丈量,保证炸药在最佳地质层位激发。

8、组合检波器接收参数的选择或是否采用组合检波须经试验确定。

检波器要求挖坑埋置,对无法挖坑的地方也要插直插紧,以保证其与大地耦合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