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678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79单元教学设计.docx

第79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轴对称;平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章节名称

图形的运动

(二)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内容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教学重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轴对称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出示轴对称图片

师:

这些图片好看吗?

为什么好看?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美丽的对称图形。

(板书:

轴对称图形)

 

学习

新知

 

 

环节

 

2、复习旧知

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3、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1) 这幅图对称吗?

 

(2)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3) 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4) 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5) 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个小格。

 

(6) 我发现: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2、小结:

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或者画对称图形。

2、出示例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

先画什么?

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思考的基础上,用铅笔试画。

(3)小结: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课堂练习:

P83做一做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量一量,

数一数

平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

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直线运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学习

新知

环节

 

2、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

平移的关键:

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3、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4、总结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统计

教学内容:

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

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

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

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

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

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

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现在能解决了吗?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导入

师: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 

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师:

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

 

师:

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

 

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

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

一起动手试一试。

出示两张统计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

标题;纵轴:

代表人数,单位:

万人 每一格表示10万人;横轴:

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的条形图和数据。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师:

你们会画吗?

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获取表中信息 

学习

新知

 

 

环节

 

二、探究新知  

1、师:

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两种量。

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师:

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

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

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吗?

怎么合呢?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师:

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

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性。

 板书:

图例 

PPT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板书:

复式条形统计图

 

环节

 

3、 PPT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比较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1) 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 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项目之间的比较.。

(3)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4、 根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 

(1)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2)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

哪年最少?

 (3)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

哪年最少?

 (4)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和上边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说明:

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图。

(3)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6、小结

环节

三、巩固练习P87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方法。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

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

(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

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

(说明:

雉指鸡)出示: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的问题。

(板书课题)

 

学习

新知

 

 

环节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

鸡和兔各有几只?

”(说明:

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

①鸡和兔共8只。

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

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

(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

(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一)、尝试列表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

(不是)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

(就会少算两条腿)(课件出示:

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2)、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

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

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2、假设全是兔 

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

(笼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

(不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

那把兔当了鸡在算。

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

(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

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

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小结:

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

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板书:

假设法)

5、阅读材料

3、练习巩固,反思提升。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写算式,然后指名板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