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7852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docx

历史解析版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实验高中届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精校Word版

 

兖州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2*35=70分)

1.“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

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答案】A

【解析】

材料强调了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必然的,即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扫清海路”的目的是为了欧洲向全球扩张,选项B将因果关系倒置了,不符合题意,排除;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是可信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是巨大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

”这一认识客观上

A.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C.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D.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答案】B

【解析】

贫于生产导致西班牙的毁灭,所以就必须从事生产、从事制造业才能不毁灭,即这一认识客观上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新航路早已经开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而非促进了殖民扩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于后来的工业革命时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关键字眼——贫于生产,吸取贫于生产的教训而必须多生产、多发展制造业。

3.英国的伯明翰为印度提供斧头,为北美的土著居民提供战斧;向古巴及巴西运送铁链、手铐及铁颈圈,以供奴隶佩戴。

这反映了伯明翰发展为大工业中心的主要因素在于

A.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B.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

C.工场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

D.唯利是图的精神追求

【答案】A

【解析】

从伯明翰为世界提供工业产品的分布上看,英国的海外市场分布广泛,遍布世界,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这一阶段不处于原始积累的时期;C选项错误,这一时期已经是工业化大生产;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4.下表反映的是1851年与1755年相比英国各类男性工人工资的增幅情况(1851年=100),这表明英国

1755年

1851年

增幅%

农业工人

65.46

100

52.8

非熟练工人

47.54

100

110.3

熟练工人

56.29

100

77.7

白领阶层

23.93

100

178

所有工人

42.74

100

134

 

A.经营方式改变

B.贫富差距缩小

C.产业结构变化

D.消费水平提高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各类工人的工资增幅,体现不出经营方式的改变,故A项排除;从表格各类工人工资增幅相差较大,不能反映出贫富差距缩小,故B项排除;材料中农业工人工资增幅远小于工人,故反映出国家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上升,故C项正确;消费水平提高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的关键是对表格数据的准确分析,也就是透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

5.1866年,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1879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

这表明

A.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B.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列

C.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D.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这说明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了,故A项正确;德国确实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列,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B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故C项错误;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也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信息,故D项错误。

点睛: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选项必须符合材料信息,如果选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的信息那也不能入选。

本题的BD两项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西门子在电磁感应理论基础上发明发电机和电动机”,所以不能入选。

6.“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

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

”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A.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

B.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C.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已明确表明这两个大的股份公司是由商人建立的,而不是政府,故A错误。

政府特许这两个公司可以为了利益发动战争,具有掠夺的性质,成为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如鸦片战争就是由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输入鸦片而引发的,故D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两个公司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相反,通过它们的殖民掠夺,打开了落后地区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C错误。

材料中的两个公司是股份公司,这是资本主义公司的典型特征。

故B错误。

7.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10年里,工业垄断组织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要

C.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国会力图维护美国的中小企业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美国国会虽然通过了反托拉斯法,但是垄断组织还是大量增加,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故选B;美国放弃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是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排除A;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相反反垄断法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排除C。

D只符合“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排除。

8.推动下表所列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年平均增长率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1861—1873年

(1851—1873)

5.0

3.8

3.3

1874—1890年

1.7

5.2

(1870—1890)

3.5

2.1

1891—1900年

1.6

3.5

2.6

4.8

 

A.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B.技术革命与生产关系变革程度不同

C.政体改革推动了经济髙速发展

D.国家干预与福利制度保障政策不同

【答案】B

【解析】

从图表中给出的内容来看,这一阶段美国和德国发展迅速,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不如美国和德国,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这一时期殖民扩张的速度减慢,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全;C选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特点;D选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

9.据史料记载“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

”对该观点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工业化要求不断打破对经济的垄断

C.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

D.工业革命要求政府放弃其经济职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也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主张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形成,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日益扩大,故选C。

A项说的是政治上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0.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受到冲击较小。

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A.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

B.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

C.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

D.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

【答案】D

【解析】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北美、西欧、日本等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的国家受损失更大,所以材料表明了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而非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以及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等三个选项,所以本题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有的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使美国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

B.并未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C.美国开始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D.保存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开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进入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故选C;A不符合材料强调的内容,不符合“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排除;B并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排除。

12.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发出这样的感概。

”在美国从来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教了它。

”罗斯福在“挽救”美国的过程中

A.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B.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C.根除了危机发生的因素

D.成功移植了计划经济模式

【答案】A

【解析】

罗斯福总统通过“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新政”的最大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际上扩展了美国政府的职能。

故答案为A项。

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排除B项;C项“根除”说法绝对,排除;美国仍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点睛:

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

但罗斯福新政实施之时,凯恩斯主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1936年《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正式形成,这既来源于凯恩斯对理论的持续探索,也来源于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加强国家经济职能的实践。

在如何应对经济危机这一点上,凯恩斯与罗斯福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1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就美元贬值15%--20%的计划与英法进行协商,遭到英法的拒绝,但美国依然采取贬值政策,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这说明

A.美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B.经济危机加剧了美国通货膨胀

C.各国为转嫁危机强化贸易壁垒

D.尚未形成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反映的是美国在遭到英法拒绝后仍然采取贬值政策,没有与美国经济实力相关的信息,这并不足以证明美国开始成为世界经济霸主,故A项错误。

题干主旨不在于经济危机加剧美国通货膨胀,故B项错误。

因没有与英法协商一致,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远超计划,说明当时尚未形成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应对危机,故D项正确。

贸易壁垒是指一国对外国商品劳务进口所实行的各种限制措施,题干主旨不在于贸易壁垒,故C项错误。

14.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作为苏共中央审定的正式课本,认为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是完全正面意义的,是对十月革命所开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惟一正确选择。

这种观点

A.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特色

B.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面总结

C.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

D.体现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客观分析

【答案】A

【解析】

【详解】1938年是斯大林模式建立以后,从材料“认为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是完全正面意义的,是对十月革命所开辟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惟一正确选择”可以看出这一观点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特色,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一味的肯定斯大林体制,不是全面的总结,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苏共中央审定的正式课本,没有涉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共识,故C项错误;材料观点体现了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特色,不是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客观分析,故D项错误。

15.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

该计划反映出

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并非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物价问题,排除B;由材料“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是针对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而言的,故选C;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D。

16.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

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到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

据此可知苏俄

A.改变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C.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大力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有限度的恢复资本主义,即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B项正确。

十月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改变奋斗目标,只是为了适应生产发展而调整经济政策,排除A。

虽然私营企业占了全国企业总数的绝大部分,但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推行的,排除C。

材料是指实施新经济政策,它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的措施,排除D。

17.“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并建起新型的国营农场,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但是,暴风骤雨般农业集体化为苏联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

A.满足战争需要

B.协调国民经济的比例

C.推动农业发展

D.促进国家工业化建设

【答案】D

【解析】

苏联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因此当时苏联进行“暴风骤雨般的农业集体化”是为了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

故答案为D项。

当时苏联没有处于战争状态,排除A项;这种政策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排除B项;这种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致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排除C项。

18.1921年,列宁认为“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1923年,列宁认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这表明

A.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任务完成

B.工业化建设内容不断调整完善

C.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

D.合作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变化,故选C;向社会主义过渡、工业化建设材料未体现,故AB错误;合作社的性质未发生变化,依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故D错误。

19.20世纪30至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这表明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

B.苏联“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得到了一定的肯定

C.以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答案】B

【解析】

A项错误,部分经济学家对苏联模式的研究不能代表世界的潮流;由“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可以看出西方对苏联模式认可,结合所学之所以有这种认可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本题答案选B项;C项中“放弃对苏联的敌视态度”太绝对;D项不选,题干没有提及自由主义,推断不出摒弃自由主义。

20.有学者认为:

“他的悲剧在于他没能建立一个新的制度去代替他所破坏了的制度。

他刮起了他最终难以控制、不可驾驭的强大的改革狂风。

他大大改变了原来的体制,而又拒绝承认必须让整个体制解体。

最后,他成了旧秩序的危险,新秩序的障碍。

”该学者评价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反映的通过改革破坏了旧制度,改变了原来的体制,但是对改革没有能够有效把控,所以改革使国家陷入了混乱,导致国家解体,由此判断应当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故答案为D项。

斯大林时期没有进行改革,排除A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导致材料反映的严重后果,排除B、C项。

21.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

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进程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因此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批评是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的进程,故答案为A项。

B项不符合史实,农业公有化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世界性危机对苏联的影响,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2.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形成了战后世界经济秩序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A

【解析】

从“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一体化是有积极作用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材料没能体现;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错误,战后格局是两极对峙。

23.1954年,日本《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70年代,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和辅导就业。

材料体现了日本

A.为摆脱滞胀状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B.逐渐改革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政策

C.成立专门机构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

D.因为财政困境将养老问题推向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日本通过立法规定养老金的分担以及开发老年人资源、说明对于老年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故选B;削减社会福利开支不是摆脱滞胀状态的必要手段,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当时的日本财政面临困境,而且材料目的不是养老金问题而是完善养老措施,排除D;C中老龄化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

24.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的“舒曼计划”公诸于世:

“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

”其目的在于

A.顺利实施马歇尔计划

B.为欧洲一体化奠定基础

C.结束德国的分裂局面

D.促进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的联合,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A;二战后,欧洲国家联合与合作的最大障碍就是法德两国的关系。

法国外长舒曼的建议就是着眼于法德之间的和解,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为欧洲联合奠定基础,故选D;德国分裂局面的结束是在1991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B是材料做法产生的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

25.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强调:

“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这说明

A.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

B.美国马歇尔计划顺利实施

C.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

D.美国创建北约以对抗苏联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可知是指西欧国家的联合;由材料“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可知美国对西欧联合的态度;故可知西欧联合有利于美国的冷战政策,符合美国的利益,A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马歇尔计划的信息,而是强调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的信息,而是强调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北约组织,也没有涉及对抗苏联的信息,而是强调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排除D。

26.下表选自某历史著作归纳的历史史实,这些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19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

90年代中国经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

50年代和60年代大公司重新掌握日本经济

90年代后期印度和巴西的经济高速增长

1980-1987年大多数拉美国家收入下降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1982年墨西哥拖欠国家债务

 

A.美苏“冷战”

B.世界政治多样化

C.区域经济一体化

D.经济全球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与美苏“冷战”无关,排除A;世界政治多样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材料未体现,排除B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公司重新掌握日本经济”“大多数拉美国家收入下降”“90年代中国经济以年均的速度增长”“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故选D。

27.下列为美国部分年代国际收支逆差情况统计表。

据此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美国逐步失去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

B.关贸总协定不利于美国海外贸易的持续增长

C.美元地位不断下降,固定汇率体制日益动摇

D.美国经济增长日趋缓慢,出现“滞涨”现象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会导致美国大量印发纸币,从而美元不断贬值、地位不断下降,固定汇率体制日益动摇,故答案为C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取得绝对的控制权,排除A项;关贸总协定有利于美国海外贸易的持续增长,排除B项;美国经济增长日趋缓慢,出现“滞涨”现象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

28.下列漫画表明,经济全球化

A.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B.使国家间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C.对发展中国家伤害更大

D.是发达国家对全球的掠夺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债务危机乌云压顶,中国或牵连受害”,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一国经济动荡可能就会波及他国。

故答案为B项。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