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8138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1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2页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docx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

 

2008工艺技术规程定稿

丛式井钻井工艺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丛式井组施工的设计主要原则、丛式井轨迹控制中防碰等施工的工艺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丛式井施工作业。

制定本规程的目的在于规范丛式井和老区调整井的钻井施工作业,防止密集井网井眼轨迹相碰,达到安全施工丛式井组的目的。

2井组的设计

井组设计除按SY/T5505的规定执行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2.1井组的布置

2.1.1井场尽可能选择在地质构造的低部位,确保井眼轨迹满足从低部位打向高部位的地质要求,以有利于定向施工和轨迹控制。

2.1.2井组尽量安排在双靶点井的靶点延长线上。

两口以上双靶点的井组,井场布置在各井靶点连线的延长线交汇处,或交汇处附近。

多靶点井和单靶点井组成的井组应以满足多靶点井为前提,适当考虑单靶点井的施工难度来确定井组位置。

2.1.3对于井组中的双靶点井,应根据钻井造斜技术能力钻达双靶点确定的井斜所必须的靶前位移来确定井场位置。

2.1.4井组安排应考虑道路和优化井眼轨迹的需要,多靶点井应考虑靶前位移对施工的影响。

在此前提下,按井组钻井总进尺最少来确定井组地面位置。

2.2井组中各井井眼轨迹的组合原则

2.2.1应避免井组中的井眼轨迹在空间交叉。

2.2.2井组中各井的水平位移应长短结合,以便于错开造斜点。

2.2.3井组可布置成直线型、L型、矩型等。

塔式井架的井口原则上采用直线型排列,急于投采的油井,可采用L型井组组合。

2.2.4井口距一般取3~5m。

2.3井组的施工顺序

2.3.1丛式井总体设计时,应对各井排列施工顺序,建议先钻水平位移大、造斜点浅的井,后钻水平位移小、造斜点深的井和直井。

2.3.2大门方向的确定应以井组中按顺序施工的各井防碰间距最大为原则。

在此条件下,为利于井架整拖和避免井眼轨迹的二维或三维绕障,大门方向应指向后实施井。

2.4井身结构设计要求

井身结构除按SY/T5431的规定执行外,井组中各井的表层套管下深应错开20m以上。

3轨道防碰设计

井眼轨道的设计方法除按SY/T5949的规定执行外,同时考虑下列因素

3.1造斜点的选择

3.1.1造斜点应选择在比较稳定、可钻性较好的地层。

3.1.2井组中相邻两井的造斜点应错开50m以上。

3.1.3井组中,邻井之间的直井段尽可能短。

3.1.4选择造斜点应保证最大井斜角不小于15°。

3.2井组轨道防碰设计空间安全距离要求,斜井段设计轨道的空间最小距离要求:

垂深2000m以内不小于30m,垂深大于2000m不小于40m。

3.3剖面类型选择

剖面类型优先选择三段制。

4最近空间距离的搜索

推荐采用三维扫描技术[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搜索最近空间距离,也可用平面扫描等技术搜索最近空间距离。

5丛式井组防碰施工技术要求

5.1测斜要求

5.1.1测斜仪器可采用单点和多点测斜仪或陀螺测斜仪、MWD或有线随钻测斜仪。

5.1.2直井段的单点测斜间距不大于100m;直井段超过300m测多点,点距不大于30m。

5.1.3丛式井的第一口井直井段保持每200米间隔井段监测,必须保证多点数据准确,为同台其它井的防碰工作做好基础。

如果井眼向整拖方向发展,应采取吊打措施。

5.1.4从第二口井开始,采用陀螺全井测量直井段。

5.1.5普通定向井造斜、降斜井段和稳斜井段的测斜间距不大于30m;水平井造斜、降斜井段和稳斜井段的测斜间距不大于10m;防碰、绕障井段的测斜间距不大于30m,必要时加密测点。

5.2现场施工

5.2.1认真阅读从式井设计书,熟悉设计书中各井的施工次序、造斜点的位置、整拖方向和单井设计方位,确定施工的整体方案,并根据设计书写出可能出现危险的施工预案。

5.2.1控制直井段与邻井的距离不小于2m。

如果出现井斜、位移超标,可采用降斜、纠斜等措施。

5.2.2直井段用小钻压、高转速、大钟摆钻具组合钻进。

必须保证多点监测数据准确,为同台其它井的防碰工作做好基础。

如果井眼向整拖方向发展,应采取吊打措施。

5.2.3从第二口开始直井段钻进时,及时提醒钻井队值班司钻和泥浆工,密切观察,如有蹩跳现象或震动筛有水泥返出等显示时立即停钻。

如果是因为前期施工井眼引起的问题,可考虑采用陀螺侧钻作业,在侧钻作业前必须对施工的直井段全井陀螺测量。

5.2.4根据测斜数据及时计算、绘出单井设计与实钻轨迹投影图,并绘出防碰井与邻井在同一坐标系下井眼轨迹水平投影叠加图。

5.2.5每测一点都要扫描、搜索出正钻井与邻井的最近空间距离,预测出井眼轨迹的发展趋势以及与邻井是否有“相碰”的危险。

做出施工预案,并及时对施工井队进行技术交底,根据结果(书面)提示施工井队危险井段施工时注意防碰。

如果实际施工时确实已经存在防碰危险(如出现磁干扰现象、扫描距离比较近等)或者已经出现碰套管问题,则进行绕障作业或者填井绕障作业。

5.2.6两井轨迹水平投影叠加图交叉点的垂直井深差大于30m。

5.2.7两井最近距离在安全区域内,可采用常规的增斜、稳斜和降斜钻具组合,进行轨迹控制。

5.2.8防碰、绕障井段用造斜工具来控制井眼轨迹。

5.2.9防碰井段按柱状靶施工,控制轨迹在安全圆柱靶内穿行。

6作业要求

丛式井施工中,如果施工的是定向井,则按《定向井钻井工艺技术规程》执行,如果施工的是水平井,则按《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规程》执行。

7附则

7.1涉及设备操作问题的,执行“三大规程”中相关的设备操作规程。

7.2涉及作业安全问题的,执行“三大规程”中相关的作业安全规程。

7.3本规程未尽事宜,按有关标准和规章制度的规定执行。

7.4本规程自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定向井钻井工艺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定向井施工的技术准备、资料准备、轨迹控制、技术措施、资料整理等的工艺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应于普通定向井施工。

2技术准备

2.1接受任务:

定向队接生产管理部定向井施工通知单,到研究所资料室领取钻井设计书。

2.2详细阅读钻井设计,地质设计部分重点了解地质分层、岩性提示、复杂情况提示、产层位置和储层展布、防碰井情况等。

若有防碰井,向定向队值班干部汇报,通知研究所资料室,借阅防碰资料。

工程设计中重点了解井型、井身结构、设计造斜率、靶区形状、施工难点、重点提示、技术安全提示、测量要求等。

2.3查阅本地区定向井的施工资料,了解所在地区施工井的注意事项。

2.4施工人员到达现场,跟井队有关人员核对井型、井号、井眼尺寸以及井身剖面相关数据(如造斜点、造斜率、靶区半径等),根据设计情况提醒井队准备相应的工具,并向井队做技术交底。

2.5核对井场周围的防碰井,做防碰扫描。

若防碰井与设计不符合时,及时向公司汇报,重新制定防碰措施。

2.6检查并确认多点杆件配套齐全,重点查看有无密封圈,杆件是否弯曲。

2.7检查并确认定向接头尺寸与设计井眼尺寸相匹配。

2.8带生产管理部上井通知单,到仪器设备管理中心领取仪器。

按《YSS电子单多点测斜仪操作规程》中的仪器测试步骤进行测试。

3资料准备

3.1钻井设计、防碰资料、HSE体系文件、安全监督反馈表、施工日报表和施工技术措施、施工信息反馈表及技术标准及相关应急预案。

3.2计算机及资料计算软件,打印纸、坐标图纸等。

4技术交底

4.1钻井设计数据、施工工序等。

4.2施工中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4.3落实施工中所需各种钻具和工具是否已准备好,如:

无磁钻具、动力钻具、配合接头、加重钻杆等,若设计方位角位于90°或270°左右30°的范围内,井斜角超过30°时,无磁钻铤的长度不小于15m。

5直井段测量及计算

5.1直井段钻具结构采用塔式钻具或大钟摆钻具组合等防斜钻具,采用小钻压钻进。

5.2监测:

井深在500m为第一个监测点,以后每隔300—400m井段进行一次监测。

发现井斜超标时及时采取措施,并测多点以检查直井段的偏移情况,同时向公司汇报。

具体可根据《井身质量》企业标准来执行,若设计有特殊要求则按照设计执行。

5.3多点测量

5.3.1有下列情况者不投测:

悬重不正常、泵压不正常、井下不正常、设备不正常。

5.3.2投测前的检查:

杆件底部减震器、杆件丝扣、台阶、密封圈、悬挂胶棒应齐全完好,杆件外筒无弯曲变形。

5.3.3投测多点

5.3.3.1仪器设置:

按《YSS电子单多点测斜仪操作规程》中的设置步骤进行。

5.3.3.2组装仪器:

拨一下双向开关,启动仪器并装入外筒,上紧杆件并用管钳紧扣,防止仪器进泥浆。

5.3.3.3投入钻杆,预计仪器到底后,钻具静止2min,起钻,同时记录每柱钻具的坐吊卡静止时间,计算每柱钻具的测量井深。

5.3.3.4起钻完,盖好井口,先取出仪器,后卸钻头。

5.3.3.5取多点数据:

按《YSS电子单多点测斜仪操作规程》中的步骤进行。

5.3.3.6直井段有磁干扰情况的,应使用陀螺测斜仪进行测量。

5.4直井段数据处理

5.4.1直井段完成后必须投测多点。

5.4.2测量数据的处理以井斜角等于或大于0.25°的点开始计算。

5.4.3计算时,对井斜方位角要用地磁偏角加以修正。

5.4.4计算时,井口的井斜方位角要用下一点的井斜方位角计算

5.4.5计算时,井斜角为零的点的井斜方位角要用下一点的井斜方位角来计算。

5.4.6测量间隔不超过30m。

5.4.7测量数据处理一律按曲率半径法(圆柱螺旋线法),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并打印。

5.4.8根据设计对井身轨迹剖面进行修正。

6增斜段施工

6.1施工前准备

6.1.1在定向施工前,画出轨迹控制图,如果有防碰井,要画防碰图。

6.1.2坚持以下情况不定向:

井底不干净不定向、井眼不畅通不定向、井下有复杂情况不定向、动力钻具试运转和测量仪器不正常不定向。

6.1.3检查定向弯接头或直接头的丝扣是否完好、定向键是否牢固、内外方向是否一致。

6.1.4有磁干扰的情况,应使用陀螺测斜仪进行定向测量。

6.2下施工技术措施

6.2.1以书面方式下技术措施,内容包括:

钻具结构、钻进参数、钻进措施、注意问题、特殊要求等。

6.2.2根据设计造斜率选择相匹配的弯壳体度数马达,常用的钻具结构如下:

钻头+动力钻具+定向接头+无磁钻铤(MWD)+加重钻杆+钻杆。

根据施工地区情况要求确定是否下入单向阀,若设计方位角位于90°或270°左右30°的范围内,井斜角超过30°时,无磁钻铤的长度不小于15m。

6.2.3按施工技术措施在钻台指挥现场操作人员配钻具,按标准扭矩上紧钻具丝扣,配合测量施工人员丈量好动力钻具的弯曲方向与定向仪器高边的角差,反复对照,准确无误后记录角度差。

6.2.4将角差及相关地磁参数输入MWD工作机中,进行动力钻具及仪器的浅层实验,待一切浅试正常后下钻。

6.3增斜施工

6.3.1定向施工:

据修正剖面的设计方位,摆好造斜工具的装置角,定向造斜。

6.3.2滑动钻进时,计算好钻头接触井底的准确方入,一定要控制下放速度,使钻头慢慢接触到井底,逐渐加大钻压到正常钻进所需的钻压值,不可盲目下放钻具,造成动力钻具突然制动,发生蹩泵现象。

6.3.3正常钻进时,观察并记录好立压、钻压、工具面的数值,随时监测调整造斜工具的装置角,发现有异常变化及时处理调整。

6.3.4定向增斜过程中,根据工具的实际造斜率,严格控制定向井过程中的造斜率不得超过设计造斜率,必要时采用复合钻进和滑动钻进相结合的方法,控制增斜段的增斜率。

6.3.5开始复合钻进时,一定要将钻具提离井底,先慢慢启动转盘试转数圈,待确认扭矩正常后,启动转盘下放钻具至井底钻进,转盘转速控制在30-45rpm。

6.3.6使用常规钻具增斜时,可通过调整钻压等钻井参数来对增斜率进行微调。

6.3.7井斜、井斜方位角调整到最有利于下一步施工的位置后,用复合钻进或起钻更换常规钻具组合的方式进行下一段的施工。

7稳斜段的施工

7.1常用钻具组合

7.1.1复合钻进钻具组合:

钻头+弯壳动力钻具+定向接头+无磁钻铤(MWD测量仪)+无磁钻杆+加重钻杆+钻杆

7.1.2常规钻具组合:

钻头+双母稳定器+短钻铤(3-5米)+稳定器+无磁钻铤(MWD测量仪)+稳定器+钻铤+加重钻杆+钻杆

7.2下施工措施参照6.2执行

7.3稳斜施工

7.3.1使用复合钻进钻具组合时,参照6.3.5执行,钻进中要及时监测轨迹数据,

根据井斜的变化,及时通过滑动钻进调整轨迹。

7.3.2使用常规钻具组合钻进时,要及时监测轨迹数据,进行轨迹预测,应根据钻具实钻轨迹的稳、降或增斜效果,调整钻压等钻井参数。

当通过调整钻井参数的实际效果不能满足轨迹要求时,应起钻更换钻具组合。

8降斜段的施工

8.1常用钻具组合

8.1.1复合降斜钻具组合:

钻头+弯壳动力钻具+定向接头+无磁钻铤(MWD测量仪)+无磁钻杆+加重钻杆+钻杆

8.1.2常规降斜钻具组合:

钻头+钻铤(1-2根)+稳定器+无磁钻铤(MWD测量仪)+稳定器+钻铤+加重钻杆+钻杆

8.2下施工措施参照6.2执行

8.3降斜段施工

8.3.1使用动力钻具组合降斜的,可参照增斜段施工之规程进行。

8.3.2使用常规钻具组合降斜时,要及时监测轨迹数据,根据钻具实钻轨迹的降斜效果,进行轨迹预测,适时调整钻压等钻井参数,控制轨迹的降斜率。

当通过调整钻井参数的实际效果不能满足轨迹要求时,应起钻更换钻具组合。

9技术措施

9.1轨迹监控

9.1.1单、多点测斜间距<30m,若设计有特殊要求的,则按照设计执行。

特殊情况下应适当加密测斜点

9.1.2测量时要参考仪器显示的磁参数,若有异常及时分析原因。

9.1.3测得数据后,计算井身轨迹数据,作出预测。

9.1.4中靶预测:

依据设计目的层数据,进行轨迹中靶预测,计算出井斜角、方位角的调整量。

9.1.5根据测斜数据及时预测情况,确定下步施工。

9.1.6若钻进过程中甲方要求轨迹变动或者其他原因造成轨迹变动,各方充分协调好后,由甲方签字认可方能施工。

9.1.7施工过程中出现复杂情况,随时汇报。

9.2轨迹调整

9.2.1井斜控制主要是通过弯接头或单弯动力钻具增、降井斜来实现,辅助方式采用增斜钻具、降斜钻具、稳斜钻具组合来实现。

9.2.1.1增斜钻具

a)两根增斜钻具组合:

钻头+双母扶正器+无磁钻铤×1根+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6根或部分加重钻杆)

b)一根半增斜钻具组合:

钻头+双母扶正器+无磁钻铤×1根+钻铤×3m+扶正器+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6根或部分加重钻杆)

c)一根增斜钻具组合:

钻头+双母扶正器+无磁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6根或部分加重钻杆)

d)钻头+动力钻具(或单弯动力钻具)+无磁钻铤+钻铤(或加重钻杆或斜坡钻杆)。

9.2.1.2降斜钻具

a)降斜钻具组合:

钻头+无磁钻铤×1根+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6根或部分加重钻杆)

b)微降斜钻具组合:

钻头+无磁钻铤×1根+钻铤×3m+扶正器+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6根或部分加重钻杆)

c)微降斜钻具组合:

钻头+无磁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6根或部分加重钻杆)

d)微降斜钻具组合(相当于稳斜):

钻头+无磁钻铤×3m+扶正器+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6根或部分加重钻杆)

e)钻头+动力钻具(或单弯动力钻具)+无磁钻铤+钻铤(或加重钻杆或斜坡钻杆)。

9.2.1.3稳斜钻具

a)钻头+双母扶正器+钻铤×3m+扶正器+无磁钻铤×1根+扶正器+钻铤×(6根或部分加重钻杆)

b)当稳斜钻具达不到稳斜效果时,改变钻具组合来实现:

如下动力钻具+弯接头或单弯动力钻具、其他钻具。

9.2.2方位控制

9.2.2.1方法:

单、双弯动力钻具+定向直接头(或动力钻具+弯接头),扭方位钻进。

9.2.2.2依据预测选择好合适的扭方位点,以利于扭方位施工。

9.2.2.3施工过程按6.3.2—6.3.4执行。

9.3对于目的层比较浅且使用单弯动力钻具定向的井,如果钻头和动力钻具的使用时间还充足,可以用复合钻进的方式,一次完成钻井作业。

10汇报程序

10.1汇报次数:

每天2次。

10.2汇报时间:

每天8:

00~11:

30和14:

00~16:

00,重要情况随时汇报。

10.3内容:

井深、井斜角、方位角、施工工况、钻具结构及其他。

10.4汇报途径:

报调度室或队室。

特殊情况汇报公司分管领导。

11资料整理

11.1收集整理资料内容:

完井报告、施工技术措施、施工日报、仪器跟踪记录和施工记录等,做到准确、齐全、完整。

11.2完钻后打印一份完整的“井身轨迹计算表表”交给井队技术员、地质组长。

11.3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日报表的填写要求:

11.3.1施工技术措施需要填写三部分内容:

钻具组合、钻进参数和注意事项。

钻进参数包括:

钻压(KN)、转速(r/m)、泵压(MPa)、排量(L/S)

11.3.2施工日报表内容要填全,其中数据测量情况要把每天的测量数据全部填上;井队施工概况要注明各工序的起止时间和施工内容;轨迹情况要描述目前的井身轨迹状况,井斜角和方位角偏大或偏小;施工技术措施注明钻进参数。

11.4完井报告填写:

按《完井报告的填写、检查及验收处理办法》执行。

11.5仪器和工具回收:

要擦洗干净,并认真填写仪器跟踪记录卡和记录本。

11.6井队干部填写定向井技术服务评价表并签字盖章。

11.7资料上交

11.7.1完井3日之内,向资料员以书面形式上交所有完井资料。

11.7.2资料做到准确、齐全、完整,并交付完井报告电子版。

11.7.3上交的资料经定向队干部检查合格,队干部签字后,交资料员查收登记。

11.7.4资料员把完井报告、完井报告电子版、施工技术措施和施工日报表一起上交研究所资料室;若经研究所资料室验收不合格的退回重新整理。

附:

需要填写的记录

定向井完井报告

施工技术措施

施工日报表

12附则

12.1涉及设备操作问题的,执行“三大规程”中相关的设备操作规程。

12.2涉及作业安全问题的,执行“三大规程”中相关的作业安全规程。

12.3本规程未尽事宜,按有关标准和规章制度的规定执行。

12.4本规程自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锻铣式套管开窗侧钻井工艺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锻铣式开窗侧钻技术准备、资料准备、技术措施、轨迹控制、资料整理的工艺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应于Ф139.7mm、Ф177.8mm、Ф244.5mm锻铣式套管开窗侧钻钻井作业,其他尺寸的锻铣式套管开窗侧钻钻井作业可参照执行。

2技术准备

2.1接受任务:

定向队接生产管理部定向井井施工通知单,到研究所资料室领取钻井设计书。

2.2详细阅读钻井设计,地质设计部分重点了解地质分层、岩性提示、复杂情况提示、产层位置和储层展布、防碰井情况等。

若有防碰井,向定向队值班干部汇报,通知研究所资料室,借阅防碰资料。

工程设计中重点了解井型、井身结构、设计造斜率、靶区形状、施工难点、重点提示、技术安全提示、测量要求等。

准确计算开窗点空间位置,如果原井眼是定向井,以原井眼相应的测量数据为基准计算;如果原井眼是直井,则以套管陀螺测量数据为基准计算。

2.3查阅本地区定向井或水平井的施工资料,了解所在地区施工井的注意事项。

如果该地区没有水平井施工,则参考定向井施工或直井施工的相关资料。

2.4施工人员到达现场,跟井队有关人员核对井号、井型、井眼尺寸、以及井身剖面相关数据(如造斜点、造斜率、靶区半径等),根据设计情况提醒井队准备相应的开窗工具,并向井队做技术交底。

2.5核对井场周围的防碰井,做防碰扫描。

若防碰井与设计不符合时,及时向公司汇报,重新制定防碰措施。

2.6检查定向接头是否与设计井眼尺寸相符。

3资料准备

3.1内容:

钻井设计、防碰资料、HSE体系文件、安全监督反馈表、施工日报表和施工技术措施、施工信息反馈表及技术标准及相关应急预案。

3.2计算机及资料计算软件,打印纸、坐标图纸等。

4技术交底

4.1钻井设计数据、施工工序等。

4.2施工中各主要环节的注意事项。

4.3落实施工中所需各种钻具和工具是否已准备好,如:

开窗工具、陀螺测量仪器、无磁钻具、动力钻具、配合接头、加重钻杆等,若设计方位角位于90度或270度左右30度的范围内,井斜角超过30度时,无磁钻铤的长度不小于15米。

5锻铣式施工

5.1前期准备

5.1.1井眼准备

5.1.1.1洗井,用钻井液替出井内原油或其他液体。

5.1.1.2通径,用比套管内径小2—4mm的通径规通径。

刮管,用相应套管的标准刮管器刮管。

5.1.1.3需要的话,注水泥封原射孔段或窗口以下套管损坏井段并套管试压。

5.1.2锻铣工具准备

5.1.2.1锻铣式套管开窗工具主要由锻铣器本体、锻铣器扶正器和刀片组成。

5.1.2.2锻铣式套管开窗工具的组合和配套。

5.1.2.3套管锻铣器的本体应比套管内经小(8-15)mm。

5.2锻铣式套管开窗工艺过程

5.2.1锻铣工具下井前安装调试,开泵检查刀片能否全部张开,停泵刀片能否收回。

5.2.2检查工具灵活好用后,将刀片捆住,防止下井过程中刀片误打开,损坏套管及刀片。

5.2.3钻具下井过程中控制下放速度,严禁猛刹猛放,中途不得开泵循环,不能转动转盘。

5.2.4下钻中途遇阻,不能硬压硬冲,遇阻不能超过去10KN,否则应起钻通井,井眼畅通再下开窗工具。

5.2.5保护好井口,严格防止井口落物,以防发生重大井大事故。

5.2.6开窗锻铣工具下到开窗位置,开泵转动转盘,20-30分钟,慢慢加压5-10KN,观察钻具能否吃住钻压,判断套管是否被割断。

5.2.7钻具能承受住钻压后,继续磨铣,并观察有无碎铁屑返出,根据铁屑返出量和形状分析锻铣工具工作状况。

5.2.8磨铣过程中钻压不能超过10KN,防止压坏锻铣工具,致使工具不能完全磨穿套管,出现套管内拔皮现象。

5.2.9每磨铣0.5米,停止转盘转动,增大泥浆排量循环清洗井眼,观察铁屑返出情况及数量,防止铁屑在井内相互缠绕,形成“鸟窝”状铁屑团,造成卡钻事故的发生。

5.2.10每磨铣套管1-2米,停泵停转盘慢慢上提钻具,检查锻铣工具刀片闭合开启情况,上提钻具,观察锻铣工具经过窗顶时有无挂卡现象。

5.2.1时刻注意记录磨铣速度,当磨铣速度明显降低时,应及时起钻检查锻铣工具以及刀片磨损情况,分析原因制定下一步措施。

5.2.2确定原因,换锻铣刀片继续磨铣,直至磨完设计段长,满足侧钻要求为止。

5.2.3每次换刀片下钻到上窗口集团,开泵转动转盘反复进行划眼,以保证套管锻铣质量。

5.2.4锻铣至设计长度后,调整泥浆性能,增大排量循环洗井,下入强磁打捞器清除井底铁屑,并用稠泥浆将锻铣段封往。

6打水泥塞封固锻铣井段作业

6.1为了确保水泥塞封固质量,封固井段应从窗底以下50米到窗顶以上50米,打水泥前应做水泥浆性能检查,做流动试验和凝固时间试验。

6.2打完水泥浆立即起钻至窗顶以上60米处,循环洗井,将多余水泥浆排出井眼,并不断活动钻具,防止将钻具固在井内。

6.3彻底清洗井眼,观察记录水泥浆返出量,确定井眼内多余水泥浆全部返出井眼后起钻候凝。

6.4候凝48小时,下钻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