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58157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羲之行书特点.docx

王羲之行书特点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

“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

“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

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兰亭序》艺术特色及临习要领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会稽内史王羲之余谢安等42人,在山阴兰亭为“祓禊”之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结成诗稿为《兰亭集》,并由王羲之乘兴作序。

王羲之执鼠须笔于蚕茧纸上写就《兰亭集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由于王羲之当时酒后微醺且兴致甚高,是在一种极其愉悦的状态下写就的这篇《兰亭序》,故全文书写自如,用笔精妙,达到王书书法用笔之极致,据说后来屡次书写也不能及。

后世有“天下行书第一”之称。

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十分珍爱,死时殉葬昭陵。

唐太宗曾命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赵模等人双钩廓填,分赐诸王近臣。

现今留传下来的这个摹本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

元郭天锡跋云:

“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

”以讹传讹,遂被后人误称“冯承素”摹本。

该本很忠实,连原帖中的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涂改钩描之处也一并摹出,最能体现大王侧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特点,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

《兰亭序》还有所谓“定武兰亭”,实乃欧阳询拓临,刻石于学士院,拓赐近臣。

辽时耶律德光破晋后携石北去,其死,石弃杀虎林,宋庆历间发现后置定州,唐在此州置义武军,乃避宋太宗赵光义讳,改成定武,故此石拓本称“定武兰亭”,宋以后士大夫几乎家置一石,多学大王多以此为正宗,元赵孟頫曾在“定武本”后题了十三段跋语,认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最善,评右军之书多以禊帖为最善,而真迹已亡,其刻石当以“定武本”为最善。

清汪中竟称“不见定武真本,终不与论右军之书也”,将此本的地位抬得很高。

但我们将其与“神龙本”相较,就会发现其中差别不啻天壤,此当是今人托印刷进步之福也。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兰亭序》乃“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用笔的遒媚劲健,流贯于每一细部。

如:

横画,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

竖画,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各尽其妙;

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

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

挑,或短或长;

折,有横折、竖折、斜折。

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

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姿态万千。

其变化之丰富,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相同的字上,二十馀“之”字,无一雷同,且各具风韵。

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

“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人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

“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

”《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南唐张泊云:

“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体。

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寸、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

”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

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据说藏有《兰亭序》共四本,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

有一跋云:

“廿余年习《兰亭》皆无人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

”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雄:

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具体分析:

(1)   用笔

①变化莫测的用笔姿态。

“神龙本”摹本几与真迹相埒,尤其是用笔,真切地表现大王用笔之精妙、繁复又恰到好处,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于变化过于繁复,学习者只能临习,但只要离开原帖就很难再写出原帖中诸多的变化,帖中二十馀个不同的“之”字,并非是哲学意义上的不同,而是指其在用笔体势、写法上的不同,这其实是很难的,帖中重复的字如“盛”、“畅”等,在体势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这一点我们可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后世大家的临本中得悉,即使他们的临本也简化了《兰亭》的用笔,如赵孟頫的临本。

王羲之在一个字的多中写法上有变化,即使在一个字中,相同方向的笔画他也是力求有所变化,如“世”、“此”、“带”等字的竖画起笔,很难说是王羲之有意为之,但却极其自然。

 

②出神入化的用笔技巧和遒媚劲健的笔画。

王羲之会通古今、增损古法、创新出新在本篇中表现得极为典型。

用笔方圆兼具、藏露并施,使笔道既具沉着含蓄之态,又不乏灵动俊美之意。

在技巧上,行书最强调使转,我们来看“茂”字,毛笔的锋颖在字中绕了九次以上的圆圈,但提按是如此的妥帖,而学者很难跟上,只好简化,如赵孟頫所临。

而且大王在字中笔尖可以从任何角度方向入笔,也可向任何方向出锋,令人叹为观止。

故有人称,临习《兰亭》上百遍了,但离开原帖仍然难以上手,也就是说在自己书写时很难用上《兰亭》的笔法。

因此,我们建议,学《兰亭》主要是体会大王用笔的精妙和变化多端,这对学者深刻认识、体会毛笔的使转、提按有莫大的好处,若能得到大王的几分意思,再理解、学习其他书家的字就容易多了。

 

(2)   结体 

《兰亭序》的结体宽绰通达,点画之间虽轻重、粗细各异,但疏密和谐,四面停匀,如“兰”、“禊”、“觞”等字,笔画虽多,却不嫌拥挤。

偏旁的组合,也宽松得宜,笔画也多极意舒展,毫不拘谨,显得字形疏朗雅静,如“峻”、“游”、“怀”、“仰”等字,观其字形犹能感受到作者的宽博旷达,让人想起东晋士人的萧洒风度。

另外,王书的结体有“似欹反正”之妙,即将各结构分的外形因素、位置因素、比例因素,综合变化,表面力求翻侧变化——“似欹”,最终归于平衡——“反正”。

这种方法为《兰亭序》的字注入了生机,是飘逸和雅静的完美结合。

 

(3)   章法

《兰亭序》的笔姿遒练存真,温柔敦厚,体态悠闲停匀、润畅俊美,笔势潇洒而又含蓄。

行款布局上采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大小参差,错落有致,点化映带,气脉贯通,自然畅达中显现了超逸和儒雅,也也显示出大王书写此书时心境之愉悦、放松。

《兰亭集序》赏析

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东晋的名土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兰亭,一起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可以“除凶祥,去宿垢”《晋书·礼志》,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不曾想到的是,就是这样一次不经意的“一觞一咏”,竟然诞生了一篇在中国艺术、文学和哲学史上产生深远意义的名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提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书法,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也堪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笔走灵蛇,兔起鹘落,一挥而就,篇中十七年“之”字,极尽变化之能事,洋洋洒洒,无一雷同。

据云,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其右,可以说,《兰亭集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嵆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

令人遗憾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经过数百年的辗转,最后落入了唐太宗手中,这位嗜字如命的贞观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为至爱带入地下,现在何处,已遥不可考了。

幸好,我们还有《兰亭集序》文章可读,这篇金石之文在文学上的价值堪与书法比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诵吟之,呤叹之,怀想之,神往之……

《兰亭集序》不过廖廖数百字,却堪称魏晋玄学散文的集大成者,它的文风澹泊自然,它的文笔清新幽雅,行文如“风行水上,略无沾滞”,又如深潭浅澜,显隐有致,王羲之举重若轻,以萧简之笔发深婉感慨之声,令人读之唏嘘不已,同时也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享受。

除了文学,我更欣赏文中所展示的风雅文化之美,兰亭之集,既是名士宴游之集,也更是魏晋风度,名士风流的集中展示,透过聚会的盛况,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风雅文化的陶冶,文章虽无一字提雅,而又无一句不雅:

雅景、雅人、雅事、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但,这一切并不是文章的主旨。

《兰亭集序》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本体的思考,通篇迷漫着人生难再,如电如雾,似幻似真,不可预知,不可挽留的无奈和无助的情绪。

纵观历史,古往今来,也不知有多少圣人贤者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求索,但似乎都没有一种完美的答案,唯一的相同,那就是:

人生永远面对变化,永远带着遗憾,这是问题,也是答案,却永远无法解决,王羲之说: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也许,思考的本身就是意义的全部,且让我们细细的赏玩: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锲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起首以疏淡之笔轻轻点题,直言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好一处风景!

由远及近,由静而动,突出景致的阔、幽、清,俗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有美景如斯,“不有雅诗,何申雅怀”为下文感慨伏笔。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弯曲的流水上放上漆制酒杯,杯中注满酒,让酒杯顺流而下,与会的文人分散坐在流水边,酒杯流到谁前面,谁就取饮赋诗,这是何等雅事!

又是何等趣事!

真如神仙中人,不带半点烟火之气,恨不生此时,适此地,而逢其事也,唯其盛宴如斯,而又盛筵难再,为下文感慨再伏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可乐”三字将宴游之乐渲染达至高潮,正所谓“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下段笔锋陡转,直抒胸臆。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近,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廖瘳数语,引出了对生命本体的思考,他说:

人这一辈子啊,真是短暂,有的人相见言欢,在一室之内抒发人生的抱负,有的人寄情山水,过着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是,当他们沉醉其中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自己正一天天老去啊,等到有一天,突然对热爱的东西产生了厌倦,情随事迁,不免会发生感慨,不知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而人生短暂,一下子就到了尽头,一切都归于空无,想到这里,真是让人伤感啊!

这段话让我想起苏东坡的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尔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不是吗人生真的是一个无法预知,无法停留,无法回头的漂泊之旅,所有的悲欢得失如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所有的人都无法跳出这个轮回,所以,他接着说: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悲夫!

面对匆匆流逝的光阴,人们除了感慨人生的无常之外,又还能做些什么呢想起这些,真让人伤心啊!

也许,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忘怀得失。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千载之下,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呜呼,“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兰亭美景和那些宴游的人都已成过眼云烟,唯有这篇序言,仍带给后人长久的思索。

我终于发现,羲之先生一天也没离开我们啊!

赏析<二>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见后)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

“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

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

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

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

《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

“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艺术特征 

刘应甲

   《兰亭序》是被后世尊之为书圣的晋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王氏参加一次修禊雅会为 与会者所咏诗歌结集时写的序言手稿。

这个手稿不仅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有着深刻 的历史意义,可以说集行书艺术之大成,对我国行书艺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该稿自被唐太宗发现并倡导之后,历代书法大师无不从中吮吸乳汁营养自己,故历来对之评价甚高,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为了使初学者在欣赏或临摹实践中获得一些实际的参考意见,本文不打算从审美视角作空泛论述,只就其点画、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提出具有行书艺术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十个主要特征作些分析,以期对学习其它行书的学者也有所启迪.

   1.笔道精致,一丝不苟。

点画是书法的基石,尤以行草运笔较快,易于浮滑,故起止运行,提按转换,须笔笔到位。

虽细若游丝,绝不拖泥带水,含糊过去,而是一丝不苟,力到锋杪。

《兰亭》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如开篇“永和九年”四字,实是点画纯净,园润雄强,骨力内含,势如屈铁,真所谓刚健杂婀娜。

又如“岁”字(原帖第1行第5字——以下只注数字),笔笔呼应承接,虽无牵丝,而行笔轨迹,十分明晰,真正做到了形断意连。

“贤”字(3.3)“又”的斜长点尾部,回锋带出的转折,也交待十分清楚。

“茂”字(4.4)竖撇的回钩牵丝,是那么园融坚实而又精致。

细察全帖,所有点画,莫不如此。

《兰亭》之所以千古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2.藏露正侧,诸法俱备。

点画形态,决定于笔法。

笔法一般分为正、侧、藏、露,正则圆实,侧则多姿,露则轨迹清楚·,秀俊灵动,藏则呼应内藏,含蓄浑穆,故方笔(小方笔)用露、侧,圆笔用正、藏。

《兰亭》可谓诸法俱备,且往往融合于一字或一画之中。

就藏露看,“怀” .(19.6)字左竖起收皆藏,余则为露笔。

“兰”(2.7)字左竖和“一”(23.8)字均起露收藏。

就正侧言,“峻”(4.2)字除“厶”为正锋外,余皆为侧锋。

就方圆看,“间”(18.5)和“固”(23.6)字外两竖为方笔,中皆为圆笔。

“流”(5.9)字左下两点连写成方,余皆为圆。

因行书贵在活泼,但亦需沉着稳重,故《兰亭》用笔大多是既露且藏,亦圆亦方,全藏全露全方全圆者甚少。

无论点、横、竖、撇,往往如此,例证俯拾皆是。

如“九”(1.3)字横撇起笔,“岁”(1.5)字所有点画均是这样。

这种笔法是在露锋承上之后,立即随势重按圆转而成。

可以说使藏露融于起笔之中,是《兰亭》的一大特色,从而收到方中见圆、露中有藏的特殊艺术效果,为后世开辟了诸多笔法融合无间的道路。

   3.点画形态,竭尽变化。

千篇一律不是艺术,艺术贵在干变万化。

由于《兰亭》笔法变化多端,故而点画形态也就必然丰富多彩,这也是该帖一大特色。

虽初学难于把握,但习之即久,一旦悟其奥秘。

那就享受不尽了。

以首点为例,不仅侧、卧、立兼备,如“永”(1.1)点为侧,“俯”(11.11)点为卧,“集”(3.9)点为立;且有半卧半立形的“室”(12.11),曲头形的少“托”(13.5)、撇形的“骸”(13.9)、横折形的“浪”(13.7);竖钩形的“察”(9.7);同时还有出锋与不出锋的,实在是变化无穷,异彩纷呈。

   就横言,仅七个“一”字,便各有其态,或粗或细、或弧或直、或长或短、或起承上收呼下、或起方收圆。

“列坐其次”(6.1一4)前三字几个横画无一相同,各具态势。

   帖中撇画除按字形规定的平、斜、竖、长、短外,在形态上却被写成多种多样的,如有竖曲形的“大”(9.5),正弧形的“岭”(4.3),反弧形的“为”(5.8,),回锋的“在”(1.6),带钩的“风”(8。

9);玉筋形的“者”(28.1),曲头形的“咸”(3.8),兰叶形的“会”(1.13);还有粗细、曲直;长短、起收方圆的不同,即使同一字的撇画,也形态各异,如“俯”“仰”(11.1l一12)的单人偏旁的撇画,   ·

捺笔除以点代外,也有的至捺脚处顿笔放锋尖出,少数捺脚露锋尖出,多数捺脚则是   回锋圆收,所谓回锋捺就是指这种捺脚。

至于其它笔画,于此可举一反三了。

    4.阴阳互补,刚柔相济。

从总体说,美分为两大类,即壮美和优美,也就是古典美论中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书法亦如此。

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亦云“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

书法既要有“华壁”阳刚之气,也要具"风神”阴柔之美。

故刘熙载说:

“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无刚则浮弱而不雄强,无柔则不灵动而乏生机。

刚柔虽是一对矛盾,然绝非对立而不可调和,历来大家无不力求使之融为一体,所谓刚中有柔,柔中见刚,就是指此而言的,对此,《兰亭》也是很好的典范。

   阴阳刚柔,内含深广,可包括书法一切方面,其狭义主要是指笔形的方圆和笔势的弧   挺。

笔形已见前述,兹就笔势举例如下:

“朗”(8.5)与“清”(8.7)、“永”(1。

1)与“咏”(7.5)的横折钩的竖画,“怀”(12。

6》与“怀”(10.6)的竖画,皆为一挺一弧。

尤以折笔,有方中见圆势的,如“和”(1.2)的“口”;有圆中带方的,如“觞”(7.3)的“勿”。

而这一“觞”字与同行的“畅”(7.9)字的“勿”和“仰”(11。

12)的“刀”,可以说既圆又方,似方又圆。

甚至一宇之内也有互补相济的,如“会”(2。

2的“田”两竖刚挺,“日”两竖柔弧,“兰”(2.7)也如此,外两长竖内挺,内两短竖外弧。

 下山一纳起来,一为近救。

其中有以下救上者,如“惠”(8.8),有以上救下者,如“岁”(1。

5),有以左救右者,如“流”(5。

9),有以右救左者,如“快”(15.8)。

这类是以正救欹的。

还有以一笔救整个字的,如“弦”(6.10)的末点、“茂”(4.4)的“戈”钩,这类字是把救笔放长或加大加粗,如同天平在轻方加砝码以求平衡一样;有左右相抵消的,如“得”(15.5)字,象人字架那样使两个反向力从而相抵消;也有用上下的欹向相反而抵消的,如“湍”(5.1)的,“山”右向,“而”左向,这可算是负负得正了。

二为远救。

即以上下左右的字来救正的,如“宇”(9.2)字,全可欹侧,则由上“观”下“宙”、“之”,与皆左斜,则由上“癸”、下“之”、左“兰”等较正之字以救之。

至于其它反正之法,可由此而悟知。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再以历来被誉为集王字的善本唐怀仁的《圣教序》中的   ‘引”、“林”二字作一比较于下:

《兰亭》“引”字,左正右欹而《圣》帖则左右皆正,相比之下,前者显得异常活跃,一派生机,后者虽端正俊秀,但终嫌有些板滞了.至于“林”字《兰亭》前七个笔画均为左向倾斜,只用最后一捺救之,故其捺不得不长而粗并向右下伸展,以达到化险为夷的目的,而《圣》帖“林”字两横为左向侧,但两竖则又稍向右侧,这样字已正了,无须再用细长向右下伸展之捺以配重,只须用一侧点,使点脚与两撇齐平,则字非但不倒,还可收到疏朗空灵的艺术效果。

从而可知,得其形者须识其理,否则,依样画葫芦,终难成瓢了,对此,我们需要加以认真领会。

   6.俯仰揖让,顾盼有情。

要想行书写得生动活泼,饶有情趣,除欹正变化外,还须注意结体的俯仰揖让,并使之顾盼生情,历来大家莫不如此。

然情生于象(意象),无象何能有情,故蔡邕说: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