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171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 中图版必修2.docx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检测中图版必修2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影响某地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很多,对其区位因素分析,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时可依据某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去分析。

具体总结如下:

2.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的主导方向。

区位

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市场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

运输

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地方

政府

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

化肥

促进了农业的产出

良种

使单位产量提高

冷藏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3.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其主要是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误区点拨]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

(1)主要因素:

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限制因素:

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

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判断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甘蔗种植分布、甜菜种植分布,其主导因素为气候;西北地区水源对农业影响最大,则限制因素为主导因素。

练习1

 下图是“甲、乙两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变迁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这种土地利用变迁过程被称为(  )

A.专业化B.集约化

C.机械化D.商业化

(2)导致土地利用变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农业机械的发展

B.新作物的引进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D.灌溉技术的提高

答案 

(1)A 

(2)C

解析 本题组考查对地理事物变化过程分析理解的能力。

从图中可知甲、乙两地区农业土地利用越来越专业化,甲区逐渐成为水稻专业生产区,而乙区逐渐成为甘蔗生产基地,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的形成

农业地域是在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科技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区域农业特征基本相同的区域,具体分析如下:

2.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与特点

(1)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2)水稻种植业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

原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人均耕地少

集约经营,适当扩大生产规模

单产高

精耕细作

商品率低

农村人口多,以自给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增强商品意识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田地规模小

大力发展工业,加快机械化发展

科技水平低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凭经验生产

加大科技宣传与投入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

大力投资建设水利工程

3.混合农业的区位与特点(以澳大利亚为例)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

气候温暖,光热充足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中部平原)

土壤

土壤肥沃

水源

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密度

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

交通发达便利

市场

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

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

政府鼓励、扶持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

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所示:

4.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以美国为例)

商品谷物农业是典型商品性农业地域类型,其典型分布地区是美国的中部平原地区,我们以此为例,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分析入手,来评价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分析

形成条件评价

地势平坦开阔(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

气候温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水源充足(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

(2)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分析

形成条件评价

交通便利(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的水运、铁路、公路交织)

便于商品集散,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

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中部平原人口密度小,土地租金低)

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发达的工业提供了支撑)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建立了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

5.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畜牧业,但因区位条件的差别,具体的生产特点和产品等也存在明显差别,具体比较如下:

西欧乳畜业

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

产品

相同点

畜牧业,生产乳畜产品

不同点

牛奶及其制品

牛肉

市场

相同点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不同点

满足城市人口生活需要的国内市场

主要面向

国际市场

经营方式

相同点

集约型的专业化商品经营

不同点

规模较小

生产规模大

交通条件

相同点

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不同点

依赖于城市与郊区联系的铁路与公路运输

需要依赖国际间联系的铁路与海洋运输等方式

原料供应

相同点

牧草、饲料

不同点

种植牧草、饲料

以天然牧草为主

区位指向

不同点

城市郊区

优良的天然草场

科学技术

相同点

机械化、培育良种、冷藏和保鲜技术等

练习2

 下图为“某地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该地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

A.商品谷物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

C.混合农业D.乳畜业

(2)图示地区发展该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条件最可能是(  )

A.地形平坦B.气候暖湿

C.劳动力丰富D.接近市场

答案 

(1)C 

(2)D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农业生产包括种植业(小麦)、畜牧业(牧场、奶牛场)和林地(果园),因而为混合农业。

(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位于该区域的中心,说明各种农业生产活动都距市场较近。

三、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主导因素决定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其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

图a中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技术,则其主导因素是技术。

图b中甲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工资投入,则其主导因素是劳动力;乙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产品运费,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

图c中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市场,则其主导因素是市场。

(2)根据工业生产中原料及产品的性质

①在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

②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属于市场指向型工业。

(3)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

在确定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时要结合具体工业地区进行分析,如:

①普通家具厂因其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需接近市场,但伊春家具厂布局的主导因素则是原料。

②南京、北京的石化工业属于市场指向型,而大庆、辽阳的石化工业则属于原料指向型。

③新疆的棉纺织工业属于原料指向型,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则属于市场指向型。

④伊利集团呼和浩特乳品生产基地属于原料指向型,而北京、大庆液态奶基地的落成属于市场指向型。

2.工业区位选择

选择工业区位要从影响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三方面及其相互联系出发,结合具体的区域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的确定,首先看工业部门的性质,然后结合具体的区域,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在进行区位选择时,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总是尽量将工业区位选择在原料和动力充足、劳动力工资水平低、市场消费量大的区域,但这样理想的条件是一地难以俱全的。

现实生活中,人口总是把工厂建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因而出现了不同指向型工业(由主导因素决定)。

但工业区位并不能以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为唯一目的,选择时还需要考虑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尤其是环境效益,更需慎重考虑。

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

根据工业部门性质确定工业类型。

工业类型

特点

分析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较高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接近市场

动力指向型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接近水电站或火电站的地区

劳动力指向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接近具有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和科技发达地区

第二步:

分析工业的污染状况。

污染类型

布局区位

无污染工业

规模小的,可布局在市区

规模大的,布局在城市外缘

有污染工业

水污染工业: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大气污染工业:

布局在居民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第三步:

分析其他要求,如政策、投资者个人偏好等。

第四步:

综合考虑,进行选择。

3.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环境质量已成为影响工业的一个重要区位因素,不同类型的工业对环境的要求和污染程度不同,其区位选择亦有所差异。

(1)考虑工业的环境要求

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

自来水厂、啤酒厂

(2)考虑污染程度

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仓库

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

(3)考虑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要求

典例

已知主导风向,则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水泥厂、酿造厂、火电厂、钢铁厂

季风气候区,则应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区

已知最小风频的,则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

印染厂、造纸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钢铁厂、火电厂

练习3

 某城市将建印染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区和生态公园。

下图中的A、B、C、D、E五处可供选址,该地盛行东风。

读下图,回答问题。

在A、B、C、D、E五处中:

(1)印染厂宜选址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厂宜选址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污水处理厂宜选址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技园区宜选址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态公园宜选址于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在居住区的河流下游和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2)E 在城区河流的上游

(3)A 在城区河流的下游

(4)D 靠近高等院校

(5)C 在污染型企业与居住区之间

解析 解答本类题目,一方面要根据题中的示意图,分析生产过程及主导因素,综合考虑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另一方面要从自然、经济、社会及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考虑。

要遵循工业布局的原则: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严重污染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用绿化带与城区隔开。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之间的联系

2.传统工业区的发展思路分析——以鲁尔区为例

传统工业区是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工业地域,在世界工业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对其发展分析时,主要采取以下思路:

(1)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发展特点

主要是分析传统工业区形成的优势区位条件及构成特点,如鲁尔区的形成分析如下:

(2)分析传统工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工业区由于发展的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优势会逐步丧失,进而出现许多问题,甚至衰落,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分析传统工业区的整治措施

传统工业区的综合整治一般从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一般途径如下:

①积极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迁入的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企业为主,同时对原有传统工业部门进行大力改造,促进其经济结构多样化。

②调整工业布局,充分发挥邻近地区的区位优势,使工业布局适当分散。

③发展、建设交通运输,完善交通运输网。

④进行全方位的环境治理工作,关闭或转移一些污染严重又无法治理的企业,开展大规模的植树种草,美化环境。

3.正确认识两种新工业区

新工业区主导产业有的是传统工业部门,有的是新兴工业部门,因其工业部门的差异,工业区的特点和优势区位也不同。

如下表所示:

典型类型

美国“硅谷”

意大利新工业区

共同点

①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②交通便利;③没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④中小型企业为主

不同点

生产结构

高技术产品

轻工业产品

生产特点

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

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

分布特点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周围,环境优美的地方

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

劳动力技

术条件

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廉价劳动力

政治因素

军事订货

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别提醒] 新工业区的不同发展模式

新工业区是针对传统工业区而言的。

世界上新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多种模式:

(1)以高技术工业为主而发展成的高技术工业区,如美国的“硅谷”。

(2)由国家规划建设、产品主要供出口的出口加工区,如我国的经济特区。

(3)在一定区域内自发形成的,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分布较为分散的工业区,典型代表是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

新工业区的工业产品一般具有“轻、薄、短、小”的特点,其中高科技产品还具有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企业投资风险较大、回报率较高等特点,属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

练习4

 美国独立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19世纪中叶开挖修建连接伊利湖与安大略湖间的人工运河,并且开通匹兹堡与苏必利尔湖间的铁路运输,东北部工业区崛起。

图示为“美国东北部区域图”,完成

(1)~

(2)题。

(1)19世纪中叶前,匹兹堡主要工业部门及主导区位因素组合,最有可能的是(  )

A.汽车工业——科技发达

B.煤炭工业——煤炭资源丰富

C.钢铁工业——煤铁资源丰富

D.机械工业——市场需求量大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区域缩小钢铁工业生产规模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区域产业升级B.环境日趋恶化

C.铁矿资源面临枯竭D.人口外迁,劳动力缺乏

答案 

(1)B 

(2)D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匹兹堡附近煤炭资源丰富,发展煤炭工业的条件优越。

(2)题,出于保护环境、提高利润的需要,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区进行了产业升级,缩小了钢铁工业的生产规模,也造成了大量工人失业,迁往南部和西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的人口增加。

五、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目前运营成熟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

这五种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表现为:

短距离运输,公路运输运费较低;长距离运输,水路运输运费最低;铁路运输适合中长距离运输;管道运输运费随距离变化不大。

五种运输方式各具优点和缺点,比较如下表所示。

方式

优点

缺点

适合运输

的货物

铁路

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大宗、笨重、长途运输的货物,如矿石、金属、牲畜等

公路

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高

短程运输、量小的货物

水路

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大宗、远程运输、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如粮食、矿产等

航空

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急需、贵重、数量不大的物品

管道

运输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用管道运输货物,气体不易挥发,液体不易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地运输,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

练习5

 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交通运输方式能耗和碳排放结构。

完成

(1)~

(2)题。

公路运输

铁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占交通工具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

80.15%

10.24%

0.02%

9.59%

占交通工具碳排放总量的比重

74.8%

16.10%

0.02%

9.08%

(1)该地区交通运输方式单位能耗碳排放量最大的是(  )

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

C.水路运输D.航空运输

(2)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该地区的碳排放量增长迅速。

下列措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区交通工具碳排放的是(  )

①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 ②建设低能耗、低排放的城市轨道交通 ③降低该地区高等级公路的比重 ④提高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的比重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答案 

(1)B 

(2)A

解析 

(1)依题意,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可用占交通工具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除以占交通工具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来计算,经计算可知,铁路运输单位能耗碳排放量最大。

(2)新能源交通工具具有低能耗、低排放的特点,大力推广可以减少交通工具碳排放。

而铁路和航空运输具有碳排放高的特点,应提高高等级公路的比重来促进经济发展。

六、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1.交通运输线(铁路、公路)的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是影响交通运输线路的基础因素,其影响逐步减弱。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2)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交通运输线路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始终是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保障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自然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势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经济、社会、技术

因素

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

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的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要求

河港:

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

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且交通便利的地方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的直接联系的地点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天气较好,地势较高,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

3.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评价思路

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的条件,一般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1)区位条件

某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

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

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

(2)自然条件

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地质

条件

地壳构造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

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

地形

条件

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对交通线路的限制很大,工程造价高,应尽量避开沼泽地、陡坡,无法避开陡坡、山地的地方可修建盘山公路或隧道

气候

条件

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

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

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

航空港应选择能见度比较好的地区

(3)资源条件

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有便利的交通作保证。

(4)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5)科学技术条件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

练习6

 下图为“a城到d地之间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规划设计走向有甲、乙两个方案,经过比较分析,最终选择乙方案建设,线路总长58.8千米,建设费用31亿元,比甲方案的预算费用多5亿元,长度多7千米。

图中高速公路建设选择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  )

①单位距离建设成本低 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碍小 ③促进沿线地区城镇发展 ④保护重点风景名胜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见,乙方案经过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