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274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2.docx

研究成果报告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2

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引子:

一段师生对话

一位学生早晨上学迟到。

师问:

“怎么会来迟到?

生答:

“昨夜睡晚了。

“怎么不早睡?

“想把没看完的内容看完再睡。

“你看的什么书?

学生迟疑了一下,说:

“是小说——《红日》。

“那请你把昨晚看的内容讲给同学们听听。

学生勉强点了点头,走上讲台腼腆地给大家讲述了起来。

这是我校某班级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是学校开展语文大阅读、组建班级图书馆不久出现的一幕场景。

这个事例说明:

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在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中已经发挥作用,学生的阅读兴趣已经调动起来而且很浓。

故事中的学生为了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所借的书,不惜晚上开夜车。

能收到这样的阅读效果,我们认为取决于班级图书馆运用的三个三模式。

1、研究的背景

原始冲动:

令人深思的两则案例

案例1:

30多年前,笔者正处于中学时代。

生长在农村中的我,极少机会接触到课本之外的书籍。

有一个学期,每逢体育课下雨时间,老师就会抱来一摞课外书让同学们阅读。

大家拿到书后就迫不及待翻看起来,很快进入了角色,一节课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我们只好不情愿地将课外书还给老师。

后来,只要能借到适合自己的书看,我都不会放过机会。

案例2:

笔者任教过的几所学校都处在农村。

几年来,常常发现不少学生手机不离手,他们用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网络小说,假期整天蹲在电视前或电脑下,作业不想做,书更不想看,临近开学才胡乱地补上作业,应付老师检查。

家长拿孩子没办法,急的团团转。

校园里,课余时间也很难看到学生阅读课外书,即使有,他们看的也是那种低级庸俗的地摊书。

这类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

学校早恋、打架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我们的思考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然而,学生的阅读现状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他们几乎没有阅读的兴趣。

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使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外阅读的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课内灌输,轻课外阅读,语文大阅读教育观急待确立。

此外,部分教师的课外阅读状况也令人担忧,阅读缺乏主动性,阅读面狭窄,阅读方式单一,阅读资源匮乏,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书而不读书”已经是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

“没有时间阅读”是很多“教书而不读书”的教师给出的不阅读理由,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这些教师满于现状不思进取,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也落后,他们宁可把教学以外的时间花在牌桌上、网络游戏上,也不愿意多看看书,即使进修学习也常流于形式,不能不让人汗颜。

转变这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引领他们投入阅读也成了我们课题组成员的强烈愿望。

3、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应该是教师没有激发起他们阅读的欲望。

他们也没有发现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刊,他们的身边没有足够的图书可供选择。

4、一些城镇学校、班级已经建立了图书柜(图书角),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们研究指导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提供了借鉴。

为了激发广大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课外阅读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与写作水平,我们提出了“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及运用策略研究”。

二、相关概念

班级图书馆:

就是班级图书柜、图书角。

班级图书馆的建立所需图书来源于“四个一”:

学生捐出一些,教师提供一些,学校借出一些,班级购买一些。

三个三模式:

指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围绕班级图书馆的运转,促进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行“学生三自”、“教师三拨”、“学校三落实”。

“学生三自”,就是学生在班级图书馆的建立和运用中实现自建书馆,自定规则,自主管理。

“教师三拨”,即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内容,鼓励学生读写结合。

“学校三落实”,就是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和班级图书馆,营造书香校园环境,定期开展竞赛活动。

三、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量少,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问题,探索、研究适合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和方法,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模式。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

2、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3、农村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总结经验法、案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归纳出原因,寻找对策,写出调查报告。

(二)行动研究法: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认真研究,解决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三)经验总结法:

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四)案例研究法:

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与氛围,经常有目的地组织相关活动,例如朗诵会、故事大王比赛、口头作文比赛、成语接龙等,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目的收集资料,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五、研究的主要措施

(1)班级图书馆的建立

在试验班级召开班级图书馆筹备会,民主决议班级图书馆是否创建及如何创建,解决图书的来源和管理问题。

1、图书的来源:

课外书籍从哪儿来?

2、图书的类别:

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书不能读?

选择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的书籍组建书馆。

3、图书的管理:

(1)管理员的产生

(2)管理员的职责

(3)借阅制度的确立

(4)借阅记录卡的设计

(5)对优秀管理员和阅读标兵的奖励办法

(二)班级图书馆的运用

1、加强引导,适时奖励。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3、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4、开展阅读竞赛活动。

课题组在研究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过程中不断探索,验证“三个三”模式是否行之有效。

1、“学生三自”

(1)自建书馆

(2)自定规则

(3)自主管理

2、“教师三拨”

(1)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2)指导学生阅读内容

(3)鼓励学生读写结合

3、“学校三落实”

(1)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和班级图书馆

(2)营造书香校园环境

(3)定期开展竞赛活动

六、研究过程

(一)创建“班级图书馆”

2009年底,大竹县教育学会、县教研室拉开了《中小学语文大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序幕。

2010年初,我校融入该课题研究行列,成立了课题组。

同年6月,课题组对学校初中部各年级250余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决定建立班级图书馆。

当时的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具体表现在:

1、从阅读兴趣和阅读目的看,大部分学生喜欢课外阅读,也能认识到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水平、增加知识、陶冶情操的重要性,但缺乏课外阅读的良好氛围,能够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不到10%。

2、从阅读方法看,学生课外阅读无计划,没有养成作读书笔记的习惯,直接影响课外阅读的质量。

3、从阅读时间看,大多数学生只是偶尔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基本不读的占22%。

4、从阅读数量上看,一学期读10本以上的占1%,还有28%的学生整个学期未看上一本书。

这与《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相距甚远。

对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文学书目,能够阅读10本以上的只占1%,阅读5本以下的占26%,没有一人全部看过。

5、从阅读的类型看,喜欢看通俗读物(漫画、卡通、武侠小说、报纸杂志等)的人数超过文学名著的人数。

而文学名著中喜欢童话的比重又最大,至于像《繁星·春水》、《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童年》之类的作品,看过的人寥寥无几。

6、从鉴赏能力的培养来看,有63%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鉴赏能力,认为有较好文学鉴赏能力的只有6%。

他们中大多数人认为这种能力主要来自自己的培养而非老师的指导。

7、从背诵古诗的数量来看,能背诵50首以上的只占10%,有23%的人只能背诵10首以下,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背诵优秀诗文120首以上的目标相距甚远。

导致这种情况,我们觉得有如下原因:

1、没有书籍来源。

有76%的学生认为这是影响课外阅读的重要原因。

很多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不高,对课外阅读不重视,反对自己的孩子买课外书。

他们认为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学好课本知识就可以了。

2、电视、游戏及通俗读物的冲击。

如今,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镇上游戏厅、网吧比比皆是。

部分学生把心思都花在看电视、玩游戏、看通俗读物上。

据调查,有70%的学生最喜欢看的书是《故事会》,武侠小说,言情小说。

他们认为文学名著不好看,看不懂,而且看了也没用。

3、教师不重视课外阅读。

这里所谓的“不重视”是指主观上的“重视”,而客观上的“放松”。

教师比学生更清楚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

调查发现“阅读书源”来自老师指定的只有6%,“影响课外阅读的原因”,老师没有要求的占5%,很多学生在回答“为什么不看文学名著”时说,老师没有要求,也看不懂。

一些老师认为辅导学生看课外书花费时间太多,收益又小,这就造成63%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文学鉴赏能力,不愿看文学名著。

为了扭转学生课外阅读的这种尴尬局面,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课题组决定创建“班级图书馆”,在真正意义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我们在试验班级召开班级图书馆筹备会,民主决议班级图书馆是否创建及如何创建,解决了相关问题。

1、图书的来源

班级图书馆的书籍来自“四个一”:

学生自己拥有部分课外书籍,每生借出一、两本存入班级图书馆;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拿出自己家中适合学生阅读的一些书籍存入班级图书馆;学校图书室有一定数量的古今中外课外读物,班级图书管理员到图书室借出一些书籍存放到班级图书馆;班级学生到书店选择购买一些书刊充实班级图书馆。

2、图书的管理

(1)管理员的产生

班级推选出工作责任心强,对认真负责,热爱图书的学生或班干部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

(2)管理员职责

班级学生共同制订出班级图书管理员职责,每学期根据需要适时修改完善管理员职责。

如八年级

(1)班管理员职责制订如下:

班级图书管理员工作制度

1、图书管理员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将图书编号,便于整理、分类和进行借阅记载。

2、负责记录同学们的借阅情况,利用课间整理、打扫书柜。

3、查看还回的图书是否完好,如有损坏及时记录,督促损坏图书的同学粘补或赔偿。

逾期不还者,督促将书收回。

4、记录好同学们爱惜图书的行为,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给予表扬,为同学们树立好的榜样。

5、期末前两周将所有外借的图书收回,清理后捐赠图书归还给图书的小主人。

(3)借阅制度

班级学生共同制订图书借阅制度,便于学生自觉遵守和相互监督。

如:

(1)班班级图书馆借阅制度

①班级图书馆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为宗旨,以自愿捐献、集体购买和本班向学校图书室集体借阅等方式筹集图书为原则,向全班同学提供课外阅读学习资料。

②班级图书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管理,确保图书资源的合理使用。

 

③加强图书资料的流通工作,提高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④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辅导,积极搞好读书活动。

  

⑤经常保持柜内整洁,积极采取措施,做好防晒、防火、防尘、防霉变、防虫蛀、防鼠咬等图书保护工作。

⑥班级图书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午休、晚休时间,借书期限为两周。

双休日及节假日由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上锁工作。

⑦爱惜书籍。

遗失书刊,原则上应赔偿原本。

对于轻微损坏书刊者,应予适当批评教育及必要处罚,情节严重者要给予赔偿。

⑧每个同学只能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反对上课时间偷看;鼓励做好读书笔记,好的段落摘抄到采蜜本,允许在书上做符号,谈感悟,但不许乱画。

⑨学生放假离校,所属图书归还本人。

(1)班班委

2010年9月

(4)借阅记录卡

由学生设计制作图书借阅卡,老师指导并负责打印。

课外阅读记录卡

班级

姓名

阅读时间

读物

名称

作者

内容

简介

优美

词语

和精

彩片

段摘

优美词语:

精彩片段:

感想

收获

评价

家长评

教师评

(5)奖励制度

班级制订出课外阅读奖励制度和具体的奖励方案。

如初二(7)班班级奖励制度为:

1、学期结束对热心班级图书管理工作的同学及管理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2、根据看书情况可以换取小书迷成长卡、小硕士成长卡和小博士成长卡。

期末评选“读书积极奖”,发放一定奖励。

(二)开放“班级图书馆”

组织学生课外借阅,督促学生认真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适时安排学生写出读书心得,定期开展一些课外阅读竞赛活动。

(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根据课内课外的结合点,老师向学生推荐相关文章或者相关书籍,促使学生广采博览,并通过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评比、读书笔记展评等形式加以督查,提高效果。

主要做好三点:

做好课外阅读的推荐工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鼓励学生读写结合。

七、研究成果

本课题研究,由于教师依托班级图书馆,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而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促成了学生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

(一)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解决了学生阅读无兴趣的问题

教师适时适度地运用方法,恰当鼓励,就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适时向学生推荐该作家或相关作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

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背影》,可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优美的散文,让学生陶醉于朱自清感人的父子深情和优美的自然景物中;学习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鼓励学生阅读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学了《智取生辰纲》,杨志的命运让人担心,水浒好汉的计谋更让人叹服,可趁机向学生介绍《水浒》这部古典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探知兴趣,激励他们利用寒暑假去阅读。

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不少的名家名作,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且觉得兴趣盎然。

(2)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

刚进初中,很多学生的兴趣只是单纯的学习。

我们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入手,利用语文活动课让他们听故事录音,或者让学生上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深情并茂的诵读都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中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并趁机向学生推荐一些故事书,如《安徒生童话》、《365夜》等,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这样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3)借用名人名言和现身说法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教育学生,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奋”,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经常讲述自己阅读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4)发挥网络作用

网络阅读题材广泛、新颖,语言生动、鲜活,形式多样、活泼,取材丰富、便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搜寻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加工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网上阅读,也为学生开辟了自由的发展空间。

2、解决了学生读什么的问题

(1)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推荐读物。

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

根据这一点,给学生提供《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昆虫记》、《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名人传》、《童年》、《水浒》等文学的经典,也可以是《哈利·波特》、《拇指牛》、《魔法学校》、《郑渊洁童话》等畅销书,让他们选择。

(2)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

有的学生喜欢思考,热爱科学,可以指引他们去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让他们去看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喜欢社会信息、知识的学生,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3)从教师的朗读入手推荐读物。

朗读的最大优点是能再现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让同学们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和感染力。

利用零星时间给同学们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选段,或诗歌,或散文,或小说,使其中的故事或美好的情感伴随他们成长,并适时把作品或作者介绍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阅读,从而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

(4)推荐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所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

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让学生在综合知识考试中考出高分,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的心智,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也不仅仅是国外的《羊脂球》、《堂·吉诃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这些都是学生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食粮,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教师更应该指引给学生。

3、解决了学生怎么读的问题

(1)坚持博览群书,克服“功利性阅读”。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现在的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

他们阅读课外书大多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

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选之类的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习作范例。

殊不知,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

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

课外阅读的指导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发展,对学生的阅读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和“以作文法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读博览。

(2)培养阅读悟性,克服“休闲性阅读”。

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适当控制课外阅读中休闲的成分,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读功”,培养对语言作品的敏锐“悟性”。

有些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进步。

出现这种“怪圈”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总是带着休闲的心态去读书,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其中“看门道”式的“研读”,全凭着兴致,很少需要情绪的调动、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

当然,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活动后,适度的休整是必要的,休闲性阅读应该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

可是,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以休闲为目的,也就烙上了“先天不足的”印记。

长期以往,学生的思想就很难得到磨砺,语言也难以得到发展。

初中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

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

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可以定期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得到长久的保持。

(3)讲究“熟”读,克服一次性“阅读”。

读书方法有精读和略读之分。

一些同学的课外阅读,通常的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

读某一本书,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谋面。

这种一次性阅读,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是一些朦胧的印象、飘忽的意念和肤浅的感受,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长久有效的记忆不是通过一次性阅读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不断温故和“强化”的过程。

为了能够达到“熟”读的程度,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从学生读过的书中精选一部分,让学生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阅读。

记忆是语言内化和运用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生长点。

读书需要记忆,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光华的精美语言,应该烂熟于心。

对某一作品的认识不是一次性阅读就告完结的,需要经历读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反复磨合、碰撞的过程。

读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在“熟”字上下功夫。

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经“发酵”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迁移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二)促成学生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

1、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了

我们在研究前后分别对初中各年级随机抽取的9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结果如下:

研究开展前后学生对语文课程喜爱程度的比较

项目文课(%)喜欢读课外书(%)喜欢写作(%)喜欢朗诵(%)

平均值平均值平均值平均值

研究前57.9264.2129.6742.7

研究后67.8172.5651.2359.3

通过调查结果的对比发现,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浓厚了,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多了,喜欢看课外书的学生多了,喜欢写作的学生多了,喜欢朗诵的学生多了,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班级图书柜的开放和老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2、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构成十分复杂,全面完整的测量有相当大的困难。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比较简化的测试方法,不是很科学,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变化。

2010年10月,我们对七年级90名新生升学考试成绩进行了阅读题得分情况的统计,2011年7月,又对该90名学生的期末试卷中阅读题得分情况作了统计,结果如下:

研究开展前后学生阅读能力的比较

项目答题正确率(%)

研究前51.36

研究后65.24

从统计中可以发现,学生的阅读题答题正确率有明显的提高,说明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更趋成熟,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促进了他们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说明阅读能力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得到提高,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加强学生语文实践的理念。

3、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

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尝试对作文能力进行分解,但结果不是很理想。

研究开展前后学生作文得分情况的比较

项目七年级(40分作文)

研究前25.8

研究后28.6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写作能力有了普遍提高,班级图书柜的开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学生课外阅读视野扩大了

课外阅读是扩大语文学习视野的主要方式。

通过班级读书会、推荐书目、大阅读课等形式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课题组在研究进行的前后期对90名七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

研究开展前后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比较

项目传统经典作品(%)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作品(%)

平均值平均值平均值

研究前73.65.610.8

研究后48.31932.7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课外阅读的视野正变得广泛起来,他们从更多地关注传统经典作品转变到更多地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这是课外阅读指导发挥了作用。

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更多了,阅读兴趣更浓了。

学生品尝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让学生喜欢阅读是课外阅读指导的主要目的。

八、研究效果

(一)学校、教师、家庭齐心协力,满足学生课外阅读需求

1、学校大力支持

(1)提倡教师阅读。

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情趣,提升生活的品质。

只有教师自己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他们才会自觉地去阅读,才会真正喜欢阅读。

只有教师经常阅读课外书籍,才会带动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