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298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docx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

近五年全国卷诗歌鉴赏阅读分析

近五年诗歌一览表

年份

卷别

篇目/体裁/题材

考点

考向

2020

新高考I

《赠别郑炼赴襄阳》/唐诗五律/赠别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蕴、艺术风格、构思

综合考查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情感

课标全国I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唐诗七律/即事抒怀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蕴、艺术风格、构思

综合考查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情感

课标全国Ⅱ

《读史》/宋诗七律/说理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蕴、艺术风格、构思

综合考查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情感态度

课标全国Ⅲ

《苦笋》/宋诗七律/咏物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意蕴、艺术风格、构思

综合考查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思想情感

2019

课标全国I

《题许道宁画》/宋诗五律/题画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

意蕴、艺术风格、构思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尾联含意、观点

课标全国Ⅱ

《投长沙裴侍郎》/唐诗七律/干谒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句意理解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课标全国Ⅲ

《插田歌(节选)》/唐诗五言/田园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诗句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语言风格

2018

课标全国I

《野歌》/唐诗七律/即事抒怀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诗句含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

尾联含意

课标全国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宋诗七言/即事抒怀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诗句含意、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的形象

意象作用

课标全国Ⅲ

《精卫词》/唐诗七言/咏物诗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诗句含意、语言风格、构思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构思

2017

课标全国I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宋诗七律/即事抒怀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诗句含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

语言风格

课标全国Ⅱ

《送子由使契丹》/宋诗七律/送别诗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典故理解

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人性格特点

课标全国Ⅲ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唐诗七律/即事抒怀

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

诗句含意、语言风格、构思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情感态度

重要考点:

比较鉴赏

2019课标全国Ⅱ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

同一首诗中不同的抒情方式及其作用的比较鉴赏。

2019课标全国Ⅲ

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比较鉴赏。

2018课标全国I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不同诗歌描写同一意象运用的描写方式的比较鉴赏。

2018课标全国Ⅱ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宋诗七言/即事抒怀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同一诗歌同一意象不同作用的比较鉴赏。

2018课标全国Ⅲ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不同诗人不同诗歌相近语言风格的比较鉴赏。

规律及变化

①比较鉴赏的内容,涉及诗歌的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

②比较鉴赏的角度,有同一诗歌同一对象,也有不同诗歌同一对象;有同一诗人不同诗歌,也有不同诗人同一题材或风格的诗歌。

③比较的内容、角度都比较灵活,着重考查学生的古代诗歌阅读素养。

备考建议

①注重提高整体阅读诗歌的能力,并能准确理解诗句。

②根据题意要求,结合诗句加以分析、鉴赏。

③用“相同”去鉴赏“不同”,即存“同”赏“异”。

1、命题角度

一、关于全国卷诗歌鉴赏试题的特征分析

1.朝代特征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卷中命题率最高的就是唐、宋两个朝代,以唐宋诗词为主,尤其是宋朝。

经过调查,自从运用新课程后,宋朝诗词就占了所有朝代的56.34%,而唐朝则占据了26.76%,这说明了这两个朝代是受到高考诗歌鉴赏题型的极度青睐的。

为何在高考诗歌鉴赏中如此重视这两个朝代呢?

归其原因主要是这两个朝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同时无论是在整体的表现手法上还是思想内容的展示上,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尤其是宋代诗词,继唐朝的诗歌发展后,宋人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并将自己的独特见解融入其中,另辟蹊径,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2018年高考全国卷就选了唐朝李贺、王建和宋朝陆游的律诗,由此可以预见2019年延续律诗和宋词,尤其是宋词的几率较大。

2.作者特征分析

通过将近六年高考语文卷中所出现的诗歌进行统计,有这样的发现——作者的重复率极高,其中不乏学生在高中课堂了解的著名诗人,当然,也有高中课本中未出现过、未涉及的诗人。

综合统计近六年的高考语文考题发现,全国卷不会避开名家名作,其中出现的诗人有杜甫、李白、岑参、李贺、欧阳修、苏轼、陆游等。

这些诗人均是学生较为了解的、课本中也经常出现的,所以高中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作者。

当然也有学生不熟悉的,但是进3年来,学生不熟悉的很少出现,即便出现,也会在题干或注视做相应的暗示。

这也就说明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虽不能只一味地对名家、名篇进行关注,但不得不说的是名家、名篇必须重点关注。

不然则会导致常规思维陷入窘境。

因此,为了避免在高考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学生应该要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重视日积月累的功用,提前为高考做好准备。

3.选材特征分析

在近六年全国卷中,诗歌鉴赏的选材范围几乎将古代诗歌的所有类别都涵盖了,而这其中,又以写景抒情居多。

如2014年无名氏的《阮郎归》,2015年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6年李白的《金陵望汉江》等都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

其中2014宋词是借眼前景,表现词人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2015全国I卷是盛唐边塞诗,既有忠君报国之志,又有思念故乡之情;2016全国I卷既有對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的伟绩的歌颂,同时,诗人觉得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2017年全国I卷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18年全国I卷李贺《野歌》流露出一种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由此可见,这些诗歌既有对“小我”的情感表达,又有对“大我”的关照,这也是这几年诗歌考查的一个大方向。

综上可以预见,2019年将延续这三年的情感方向,把个人置于家国之中,抒发文人踌躇满志,报效朝廷的爱国之情,或者是歌颂国家政治清明,或是和“一带一路”相关的边塞诗,或是虽“小我”一时不如意,但胸中依然是“大我”。

4.体裁特征分析

通过对高考语文卷中的诗歌调查,不然发现律诗所考的次数较多,占总数的45.07%,律诗中包括五言、七言,紧接着则是词,占总数的26.76%,而绝句近五年仅出现过一次,2014年全国卷出现两首绝句的对比阅读。

这也就说明了在高考语文卷中最常涉及的诗歌类型多是采用以上三种。

通过这样的选择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既利于全面系统了解诗歌的类型,而且对于不同类型诗歌内容、形式的学习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助力。

虽然曾经在高考中也出现过一些非主流体裁,但并未广泛普及,当然这一个偶然为之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广泛、全面地掌握不同的诗歌体裁。

这几年全国卷主要是以诗为主,或许延续这几年的风格,重点准备唐诗宋诗,特别是一些锐意改革的唐宋诗人的律诗,可以作为备考重点。

5.题型特征分析

通过近五年的诗歌题型分析发现全国卷注重对情感的分析,2013-2016这四年两道主观题均有一道涉及情感分析;其次是内容和手法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2013和2016这两年都出现了典故分析;再次是对比阅读题型,2014年全国卷是两首绝句对比阅读,2015年是岑参两首边塞诗对比阅读,2017年全国卷主观题也是对比阅读,2018年全国卷的主观题考查也延续前几年的风格,但有所变化,特别是全国2卷,这也是2019年备考的一个方向。

最后重点是今年诗歌的题型还是会延续2018年考查的方法,客观题和主观题一起考,这样的命题方式适当降低考生理解的难度,考生可以借助选项初步把握诗歌内容,帮助读懂诗歌。

二、 关于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的教学思考

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的能力层级为D级,难度较大。

那么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该教给学生什么?

学生能从相隔千年的文字中得到什么?

这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面对的。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有效答题是诗词教学的重点。

1.学会构思与理解诗歌中的画面、情感

纵观这六年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写景抒情诗,分析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依然是复习教学的重点。

诗歌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歌意境主要来源于作者的情感、身处的环境,景物在诗人的主观情感下会被付以真实的感情,诗人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初高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意象就寄托着诗人特殊的情感。

所以,要想最大程度理解诗人创造的意象意境,就应该根据诗歌的情感着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2016年全国卷《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解析】李白的这首古诗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是因为诗人要颂扬盛唐国运的兴盛,而正是诗人的这种积极昂扬的心态才能营造出如此气势宏大的景象。

因此,高中阶段教师要注重分析景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进行练习时,也应该在欣赏的过程中将诗歌的画面与情感环环相扣,尽快进入诗境。

2.重视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

众所周知,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而选入高考的诗歌文本通常具有叙事性,可以透过有效信息,即题目、诗人、注解和诗句来合理展开想象,进入诗境。

但同时诗歌又具有特殊性,或情节跳跃,或有违常理。

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具有想象力,并且将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这样,才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并通过想象力将诗歌的情景还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进行诗歌鉴赏,把握诗歌的主旨。

《金陵望汉江》中作者展开了江水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因此,学生在进行鉴赏时,首先要通过对题目的分析,了解《金陵望汉江》是以金陵为中心,眺望长江远去引发的感想;其次对作者李白的了解,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擅长夸张和想象;再次是注释,注释帮助理解诗歌内容,降低诗歌难度;最后通过对整首诗歌的阅读、欣赏来展开对长江奔腾的雄壮气象的联想,全面想象作者所构造情境中的奇幻世界,并且经过自身的想象进行真实风景的构造,领悟、品味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心情。

所以,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题练习上,应该要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想象。

3.重视题目的有效训练及分析

综合近六年全国卷诗歌鉴赏出题方向,可以发现大都围绕内容、手法、情感这三方面来命题,所以平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梳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景法情三者的关系,同时注重对此类题型的训练。

此外要特别关注今年高考的命题新方向,即主观加客观的方式,从去年的题目来看,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

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

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总而言之,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

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

考查内容

①从考点上看,涉及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

②从选材上看,主要取材于唐宋诗,以考查单首诗歌为主。

命题规律

①文本选取以唐宋近体诗为主,也有七言古体诗和五言古体诗。

②所选诗歌的思想内容积极向上,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③命题设置既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设问时又往往限定范围,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答题思路

近三年诗歌题的命题形式

根据下面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近三年来,诗歌题的形式是“稳中有变”。

“稳”在于所选的诗歌都出自于唐宋两朝。

众所周知,唐代的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

宋代的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对元、明以后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

在高考的诗歌考察中,选择的是著名诗人的非名篇或者是非著名诗人的有名诗篇。

虽然命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变”还是比较明顯的。

其变化体现在:

1.从分值上看变化

2016年诗歌总分11分,2017年依然是保持11分,2018年把原来总分11分的诗歌题变成了9分,将多出的2分分别给了文学类的主观问答题1分和默写题1分。

2.从命题方式上看变化

2016年是两道主观问答题,2017年把14题的主观问答题变成了一道5分的双选题,2018年的命题形式是把2017年的双选题改为一道3分单选题,并保持一道6分主观问答题。

3.从整体变化看变化

2018年的全国卷在诗歌题的设置上减少了选择题得分,减少了题目中出现过多的信息,减少给考生蒙对或在主观题直接抄客观题而得分的可能性。

这就要求备考时候要认真落实诗歌的学习,把握好诗歌的基本方法,从整体上理解诗歌才是关键。

二、近五年诗歌题的情感取向变化

除了在形式上的变化,近三年所选的诗歌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明显变化。

我们以15题作为示范,理解命题思路的情感取向变化。

从15题的设题来看,主要考察的是人物性格、诗歌情感和诗歌主旨,个别兼顾考察手法技巧。

2016年全国Ⅰ卷《金陵望汉江》呈现的是李白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失落。

2016年全国Ⅱ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表现的是对曹霸高超技艺的赞美这种积极的情感。

2016年全国Ⅲ卷选取了虽有平定江南战功,可数年未得升迁的曹翰在内廷设宴时向太宗送呈的诗歌《内宴奉诏作》。

诗中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情感。

2017年全国卷诗歌呈现的积极情感更为明显。

I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表达的是身负国家选拔人才重任的欧阳修,在面对参加礼部会试的考生,面对有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考生时,流露出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II卷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志,虽为送别,但不会因为离别而流泪的豁达情感。

III卷里面稍有消极的情感,却也是在肯定了自己文学成就而自得的基础上,流露出的一丝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2018年三套全国卷均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情感。

虽有I卷李贺在《野歌》中感叹不遇于时,但整体情感还是积极的,最后表达的是诗人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李贺的诗可以给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人生启迪,陆游的诗旨在传达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王建的《精卫词》可以引起对“愚公移山”故事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联想。

3、命题方向

命题趋势在现代文阅读整体难度下降的背景下,古代诗文阅读的题量、分值和难度均有增加趋势,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考生需引起足够重视。

4、复习策略

根据上述的分析,在高三的备考中要注意备考的方向和策略。

作为传统的考试内容,诗歌的鉴赏是高考重点考查的方向。

这不仅在于让考生理解诗歌的艺术效果,更是命题者希望考生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因此,备考时应该对高考的试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找出发展的趋势。

1.细致阅读诗歌的题目

细读题目是快速把握诗歌要点的重要方法。

题目有的标明文章的内容,有的直接揭示主题,有的暗指文章的主旨。

如2017年全国I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从题目可知“礼部”是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

“贡院”是科举时代考试的场所。

根据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

“阅”可知此诗为欧阳修以一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2.仔细研读提供的注释

高考试卷上没有一字多余。

注释一般是解释原文中的写作背景、典故出处等较难懂的地方,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理解作者思想的重要环节。

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送子由使契丹》注释有:

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根据这一注释,可以选出选择项“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由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

苏轼告诫子由,出使契丹,须要小心谨慎,切勿追求盛名,以免横生祸患。

3.站在诗歌本身读懂文本

应该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对诗歌进行鉴赏,把握诗歌的主旨。

部分考生习惯用惯性思维代替诗人在诗歌中的表达,常常以自己的经历取代诗歌的理解,忽视诗歌实际的表达。

备考策略

①加强常识积累,如古代诗歌常见意象、题材类别以及鉴赏术语。

②掌握诗歌解读方法,在读懂的前提下进行鉴赏。

③立足教材,以教材中的诗词为基础,课内课外打通,提高鉴赏能力。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