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85586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docx

名著阅读《白洋淀纪事》七年级语文上册试题精选共10页

《白洋淀纪事》[见学生用书P52]

孙犁(1913—2002),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人,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

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他十二岁时开始接受新文学,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发表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

“七七”事变前夕,他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入文坛。

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的作品极具特色,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茅盾称之为“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全书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选录了《荷花淀》《芦花荡》《嘱咐》《光荣》《采蒲台》等四十篇经典作品。

《荷花淀》《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两篇小说以白洋淀为背景,讲述了冀中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着力写出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此外,《山地回忆》《正月》等篇,描述了根据地人民的日常生活,真实再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表现出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明大义、识大体的宽阔胸襟和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

主要表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热爱祖国、淳朴善良、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1.水生嫂——《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

水生嫂善良,勤劳朴实,有牺牲奉献精神,为了革命事业默默地支持水生,代表了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农村妇女的精神面貌。

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贤惠体贴;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和关心;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可谓一往情深。

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虽然她是不想让丈夫走的。

形象特征:

勤劳善良;温柔体贴;深明大义;勇敢机智;积极向上。

2.邢兰——《邢兰》

邢兰本人对于贫苦寒冷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在“我”来到鲜姜台后,他用他纯朴的心对待“我”,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对“我”颇为照顾。

在艰苦的生活中,邢兰组织了代耕团和互助团,帮助抗日军人家属干农活,并且资助了他们很多农具、种子。

形象特征:

乐观、勤劳、勇敢、乐于助人;对工作有无比的热情,对人民子弟兵有无限的尊敬与爱。

3.老头子——《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

他是一个英勇无畏、机智果敢的老交通运输员,他是一个过于自尊与自信的老头,他更是一个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老英雄。

形象特征:

智勇双全;爱憎分明;过于自尊和自信。

4.多儿——《正月》《秋千》

多儿是新时代的幸运儿,又是新时代的创作者之一。

在《正月》中,她在土地平分运动中表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勇敢。

在《秋千》中,多儿这个自尊心强的姑娘又表现得格外坚韧。

在敌人大扫荡的时候,她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所有的干部和群众。

形象特征:

勇敢、聪明;坚韧、自尊心强;有带动力、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开掘主题,反映时代精神。

在孙犁的作品里,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也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呻吟,也被轻轻一笔带过去了。

作者把笔墨集中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力图通过在我国革命进程中那些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事件,表现出作家所经历的那个时代,表现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精神风貌。

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我们透过他的小说,可以遥看到历史车轮碾过的痕迹。

《山地回忆》写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她用自家仅有的一点“白布”给“我”做袜子的事。

当“我”穿上那双坚实的袜子时,妞儿自豪地说:

“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一个普通的山村女孩,一双普通的白布袜子,却折射出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山地回忆》可谓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曲军民鱼水深情的颂歌。

这双凝集着军民鱼水深情的袜子,穿在“我”脚上整整三年,伴随着“我”到了抗战胜利。

袜子虽然被奔腾的黄河水冲走了,但“我”对妞儿一家的怀念之情,永存心中。

袜子虽小,却凝结着军民深情。

2.着力于内心世界的刻画,塑造人物的心灵美。

孙犁是善于刻画人物的,尤其善于刻画农村妇女的形象。

青年妇女和少女的形象,更是被他描写得绘形绘声和生动活泼,体现出中国劳动妇女聪明、美丽、勇敢的特点。

他的小说在塑造人物时,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荷花淀》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劳动妇女,小说将那些淳朴的、近乎稚嫩的年轻妇女们置于革命战争和个人生活的矛盾中,细致地展示在她们纯洁的内心世界里掀起的情感波澜。

她们时而陷入离别亲人的痛苦中,时而为探寻丈夫编织着种种荒唐而又可笑的理由,时而对丈夫的转移发出埋怨的谑语,时而撞见敌人的火船时表现出惊恐和镇静,时而意外地遇见亲人又感到兴奋和羞愧……总之,作家以多情的笔墨描写了她们被无情的战争打乱了的内心世界,显示了她们丰富美丽的精神情操。

3.简洁传神,朴实自然的富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藏”》中那个叫浅花的媳妇,人还未出场就给读者惟妙惟肖的印象:

这个女人,好说好笑,说起话来像小车轴上新抹了油,转得快叫得又好听,这个女人,嘴快脚快手快,织织纺纺全能行,地里活赛过一个好长工。

她纺线,纺车像疯了似的转;她织布,梃啪乱响,梭飞的像流星;她做饭,切菜刀案板一齐响。

走起路来两只手甩起,像扫过平原的一股小旋风。

这样的语言,似乎人人都会说,但却人人未必都能付诸笔端。

没有扎实的生活基础,没有对群众生活的真实体验,没有精湛的艺术修养,是不会把蕴藏在沙砾中的璞玉变成闪光的艺术瑰宝的。

4.富有特色的环境描写。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

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

《芦花荡》《荷花淀》两篇都讲了一个很小的故事,而对于歼灭敌人都不做正面描写,反之着墨更多的是芦花荡与荷花淀的景物,写芦花芦苇,写荷花荷叶,写小渔船,写船上的妇女儿童,写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写抗日军民的机智勇敢、乐观豪迈。

比起那些酷烈血腥的故事,孙犁的散文没有大喊大叫,没有哭哭啼啼,而是轻灵飘逸,婉约唯美,抗日故事写成这样的风格应该说是孙犁的首创和独创。

1.下列不属于《白洋淀纪事》中篇目的一项是( D )

A.《芦花荡》B.《荷花淀》

C.《光荣》D.《哦,香雪》

【解析】《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

2.下列有关《白洋淀纪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白洋淀纪事》一书的作者是孙犁,他是“山药蛋派”代表作家。

B.《荷花淀》细致地描述了白洋淀地区人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主要人物是一群青年妇女。

C.《山地回忆》中“我”送给阜平农民代表几匹布。

回忆以前,“我”住在他家里,他女儿给“我”织了一双袜子,一家人用贩枣子赚来的钱给女儿买了一台织布机。

D.《吴召儿》中为了躲避扫荡,吴召儿带领“我们”躲到太行山上她大姨家。

吴召儿为了阻击敌人翻穿棉袄。

作者把她比作一只小白山羊,在山上奔跑。

她里面的红棉袄,被风吹卷。

作者把这比作从她身上撤出的一朵朵的火花。

【解析】A项中“山药蛋派”说法错误,应为“荷花淀派”。

B项中“在解放战争时期”说法错误,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

D项中“大姨家”说法错误,应为“大姑家”。

3.下列有关《白洋淀纪事》中《芦花荡》一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芦花荡》中老头子很喜欢的两个孩子:

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

B.老头子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这表现了老头子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C.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挂花”的意思是她“死”了。

D.“在淀里,像一片苇叶,直奔着东南去了。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小船比作一片苇叶,突出小船轻快的特点,以及老头子撑船技术的娴熟和行踪神出鬼没。

【解析】C项中“‘挂花’的意思是她‘死’了”说法错误,“挂花”的意思是受伤。

4.下列有关《白洋淀纪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荷花淀》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

B.《芦花荡》中的老头子老当益壮,有极强的责任感,他的斗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C.《采蒲台的苇》中的苇草与白洋淀的人民紧密结合,作者用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那些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

D.《山地回忆》中,“我”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记起了那位耿直而善良的姑娘——浅花。

当“我”穿上她做的那双坚实的袜子时,浅花自豪地说:

“保你穿三年。

【解析】D项说法错误,《山地回忆》中的主人公叫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本段文字选自《荷花淀》,选文中的“女人”指的是__水生嫂__。

6.名著阅读。

你喜欢水生嫂这个形象吗?

小说中通过水生的口吻给她的评价有两处。

一处是:

“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一处是:

“一群落后分子!

(1)你怎样理解水生的评价?

你认为这两处评价矛盾吗?

(建议答题字数:

110字左右)

【答案】“开明”是从侧面对水生嫂的肯定,认可水生嫂的识大体、顾大局,但是后来水生又说她是“落后分子”,这是气话。

同时,在追求进步的丈夫看来,妻子再怎么努力,总还是不够的,是需要“不断进步的”。

这两处评价并不矛盾,它们并不妨碍对水生嫂形象的塑造,反而显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2)谈谈你对水生嫂的评价。

(建议答题字数:

60字左右)

【答案】示例:

水生嫂是勤劳、体贴、开明的。

她的这一形象非常真实、立体。

她也有失望,但是最终理性战胜了感性,为了革命的需要,她不惜牺牲了小我的追求,这是她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

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

也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文中本来表述的是物量,却用了两个“不知道”和一个含义广泛的比喻来表述,试简要说明。

(1)这样表述的特点是:

运用了模糊艺术语言。

(2)这样表述的好处是:

使读者想到白洋淀的苇地无边无际,茫茫一片;白洋淀的苇子密密麻麻,到处都有,数也数不清,而苇垛犹如绵延不尽的长城,从而突出了白洋淀简直是一个苇子的世界。

8.班级在进行课本剧创作过程中,各小组都有精彩表现,请你也参与讨论。

风华正茂组改写了《荷花淀》中水生嫂的语言,与原著的语言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建议答题字数:

80字左右)

原著:

“你总是很积极的。

“你走,我不拦你。

家里怎么办?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嗯。

” 

课本剧:

“原来是这事儿啊,看你婆婆妈妈的样子,我先给你盛饭去。

“这才是我的好丈夫、爹的好儿子,你要是不积极,我和爹都不依你!

“家里有我呢,放心去吧!

【答案】示例一:

我更喜欢原著。

原著中水生嫂的语言简洁含蓄,又包含着无限深情。

如:

“总是”表示对丈夫的理解;“嗯”刻画出温顺、体贴的形象,表现了水生嫂抗日意识的觉醒。

同时也符合孙犁白描式的语言特点。

示例二:

我更喜欢课本剧。

语言意思表达更完整,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掩饰着内心的不舍与担心,实际上是为了让丈夫安心,体现了她对抗日的理解和支持。

(作

答时注意结合语言特点,联系情节进行分析。

如果本题3分,选课本剧最高得2分)

9.请认真阅读图一、图二,你会想到《白洋淀纪事》中的哪篇文章?

请简述这篇文章的内容。

(建议答题字数:

80字左右)

图一  图二

【答案】示例:

我会想到《荷花淀》。

《荷花淀》写了水生嫂等人送丈夫参军,在看望丈夫返回的路上却遇到日军,卷入了一场埋伏战。

回来后,这些妇女自觉地组织起一支战斗的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芦苇的海里。

10.阅读《荷花淀》中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一)

这女人编着席。

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二)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1)作者把月光下银白雪亮的席子比作“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这样诗化的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建议答题字数:

35字左右)

【答案】把人物的形象与心灵烘托得非常美好。

包含着作者对白洋淀及白洋淀人民的热爱。

(2)作者为什么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荷花箭比作“哨兵”?

(建议答题字数:

40字左右)

【答案】暗示祖国的大好河山决不容敌人侵犯,人民群众已经严阵以待;暗示下面将有一场战斗发生。

11.名著阅读。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

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

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鬼子们追上来,眼看着就扒上了船。

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

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

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选文出自《芦花荡》,请结合原文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建议答题字数:

15字左右)

【答案】老头子机智惩罚鬼子,替女孩报仇。

(2)老头子为什么“张皇失措”?

他是真的“张皇失措”吗?

(建议答题字数:

45字左右)

【答案】这是老头子为了诱惑鬼子上当故意装作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勇敢。

所以他不是真的“张皇失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