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093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docx

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1周1测第1周高考模拟检测附答案

高考模拟检测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乡村走出去的精英,或致仕,或求学,或经商,而回乡的乡贤,以自己的学识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

他们以文化道德的力量教化乡民,反哺(bǔ)桑梓,对重构乡村传统文化大有裨(bì)益。

B.“鸿门宴”的故事自从上了司马迁那本史家绝唱《史记》以后,那个西楚霸王项羽因为放走了刘邦,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拙(zhuó)于心计的名声就不胫而走,成为千年以来,学者名士挞(tà)伐的对象。

C.宋代是安岳石窟的黄金时代,其中以圆觉洞的飞天石刻造像闻名。

此前中国飞天大多出现在壁画中,石刻飞天寥若晨星。

安岳石窟逐渐摆脱了五代的桎梏(ɡù),佛龛(kān)气势灰弘,佛像大多大于真人。

D.当下年轻人有着社会转型的“时代烙(lào)印”,却鲜受传统文化精华的浸染。

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裹腹,衣不保暖,而是踯(zhí)躅于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堕落与颓废。

答案 A

解析 B项“拙”读zhuō。

C项灰—恢。

D项裹—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宣纸名噪艺林,关于其生产技艺,历代的制造者都讳莫如深。

但其所带来的财富和商机却使它自古以来便受到众多觊觎。

历代都有能工巧匠苦心孤诣钻研宣纸技艺。

根据可考资料,国外仿制宣纸的企图也层出不穷。

[乙]可从结果来看,移地仿制的“宣纸”无论是润墨性,还是拉力、洁度都与真品大相径庭,即便是造纸历史悠久的日本也是如此。

在饱受挫败后,日方也断了仿制的念头,直接向中国购买。

[丙]宣纸的秘密真的如此深藏不露吗?

然而,宣纸专家却告诉我们,如今不仅买到宣纸即可化验出成分,大致的工艺流程也是妇孺皆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宣纸已经“无密可守。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关于B.觊觎

C.层出不穷D.妇孺皆知

答案 A

解析 应用“对”或“对于”。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B.乙C.丙

答案 C

解析 应将句号移至引号外。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助于加快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于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B.风景名胜区近期实施环境整治,区内某家餐馆原本立着的一块广告牌,因不符合要求被列入拆除范围,并主动完成拆除和清理工作。

C.杭绍城际铁路长约21.2千米,共设八个站,建成通车后与杭州5号地铁线可以实现完全无缝对接,将大大缓解杭州地区的交通压力。

D.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双方要把握机遇,本着战略互信的原则开展合作,努力形成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答案 D

解析 A项搭配不当,“提高”与“增收致富”不搭配,可改为“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B项中途易辙,可删去“的”。

C项成分赘余,“完全”与“无缝”重复,可将“完全”删掉。

5.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四个关键词。

(3分)

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与抗氧化系统失衡而使得机体促氧化能力高于抗氧化能力造成的,与衰老、癌症等密切相关。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其特点是直接或间接的胰岛素分泌或作用不足以及糖类、脂类和蛋白的代谢紊乱。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发现糖尿病与机体内自由基的增多以及抗氧化防御体系功能紊乱有关,无论是胰岛素依赖型还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都存在明显的氧化应激现象。

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活性氧物质的产生,减少DNA的氧化损伤,降低脂质过氧化,并改善体内抗氧化防御体系,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疾病有显著作用。

因此,利用抗氧化剂治疗糖尿病是可行的。

随着对氧化应激引起组织损伤内在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指导临床正确使用现有抗氧化剂,并推动研发更有效的抗氧化剂,更好地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答: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氧化应激 糖尿病 抗氧化剂 治疗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通过概括各句大意,综合分析,把句子主干提炼出来。

材料内容概括起来就是:

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活性氧物质的产生,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疾病有显著作用,可以更好地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然后在语段大意中提取四个关键词即可。

6.阅读下面一段材料,任选一种情境为销售员设计一段话语。

要求表达得体,符合情境。

(各不超过70个字)(6分)

2016年9月3日下午,G20峰会开幕前夕。

“一群人簇拥着一个外国老人走了进来,胸前都有G20峰会的标牌,我们觉得应该是参会的嘉宾。

”杭州武林银泰店男鞋专柜当班的销售员回忆说。

逗留了一两分钟后,那位外国老人似乎没有选到满意的鞋子,就离开了专柜去逛了一圈,一会儿他又回到了男鞋区。

在专柜营业员的介绍下,他拿起一双棕色皮鞋看了一会儿,试穿了一下,就示意随行人员买下了。

事后才知道那位外国老人是巴西总统特梅尔,专柜销售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很激动,她对自己当时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

情境

(1):

假如营业员已经看出总统对皮鞋很满意,该怎么说?

情境

(2):

假如营业员已经看出总统对皮鞋不是很满意,该怎么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境

(1):

(示例)先生您好!

您的眼光真不错,这件商品品质上乘,风格很适合您。

能得到您的青睐是我们的莫大荣幸。

希望杭城购物之旅能给您带来愉悦!

情境

(2):

(示例)先生您好!

欢迎来到美丽的杭州城!

在这里您可以随意游览,购物不是必需,满意才最重要。

希望您享受观光的乐趣,感受杭城的魅力!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人文科学以人类精神世界及其积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运用意义分析和价值解读方法来研证人类的情感、观念、精神和理念;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综合文化研究的各种方法,考究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其诸多表现,探索和发现人类社会及其诸领域的发展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尺,更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催化剂,以其独到的价值理性的导向功能和工具理性的实效功能,探索指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提炼升华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理念,滋养培育着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历史的发展,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工具理性、技术理性至上的观念也相应而生并逐渐膨胀,直至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人文精神,稀释了价值理性的本真意义,从而遮蔽了人类的双眼,步入了物质越丰富、精神越匮乏的悖论和怪圈。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重视对新型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塑造。

客观而言,大学既是知识的宝库,又是精神的殿堂,它具有追求真理和传承善德的双重使命。

大学不仅应成为国家强大的智力资源宝库,而且应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精神灯塔。

追求知识、崇尚科学,无疑是大学的重要使命,但“知识”与“科学”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崇高性,无法解决其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只有得到大学之“道”的规范和引领,“知识”和“科学”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

同时,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唯有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科学精神才能冲破功利主义的藩篱,摆脱唯我主义的束缚。

自古以来,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所具有的顽强的求真精神、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无穷的创造精神,正是源于他们博大的生命情怀、无私的人生态度、高洁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这就意味着大学造就的是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残缺不全、工具化、碎片化的人。

大学教育塑造的人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宽阔的胸襟、远大的目光、丰富的知识、善良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应该具有强劲的创新创造能力,更应该拥有正确运用这种能力的德性。

爱因斯坦曾说:

“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

徒有专业知识,只不过像一头训练有素的狗。

”爱因斯坦告诫我们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厚重的人文底蕴、广博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人。

现代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秉承着人类文明的重要传统。

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我国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论在内涵发展还是在外延拓展方面,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更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滋润。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人文社会科学能够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指引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当今社会,物质越来越丰富,可精神越来越匮乏,这一现象是人类文明演进、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C.如果大学只重视知识和科学的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的教育,那么培养出来的人,就有可能是一个只有专业知识、没有道德观念的人。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但我国的大学教育却只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当成重要使命,缺乏对“道”的重视。

答案 C

解析 A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夸大其词,原文只是说“人文社会科学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尺,更是人类社会文明演进的催化剂”。

B项从文中看,作者对这一现象是持批判态度的,不能说“这一现象是……的必然结果”。

D项“但我国的大学教育……的重视”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谈论了大学教育应该怎么做,并没有对现状进行说明。

8.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3分)(  )

A.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B.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作用

C.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D.如何实施现代大学教育

答案 C

解析 A项只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概括。

B项中“教育”范围过大,文章主要是针对“现代大学教育”来论述的。

D项未涉及文章论述的重点“人文精神”。

9.根据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在选文中对现代大学教育所秉持的主张。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秉持人文社会科学的精神、理念,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塑造新型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解析 作答本题,要在充分把握文本信息的基础上,确定答题区间,从中找出关键信息进行概括整合。

阅读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文章的后四段,关键信息有“重视对新型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塑造”“大学造就的是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健康发展的人”“更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滋润”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犁杖:

最后的方舟

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

犁杖靠在墙角,土墙剥落的泥土,覆盖在它刺槐木的把手上。

那些木质的纹理,那是被父亲粗糙的大手抚摸过无数次的纹理,此时,都湮灭在无声而落寞的尘埃里。

铁铸的犁铧,有一半湮没在庄稼院的泥土里。

曾经的光彩不再,曾经的锋利亦不再;只看见被雨水侵蚀的铁锈,斑驳一地。

犁杖也有年轻的时候,犁杖年轻时和父亲一样讷言有力。

父亲牵出他心爱的老牛,只一个眼神,老牛便稳稳站在犁杖的前面。

有时候,默契就是这样一种无言的情义,岁月不会给你什么,但会给你挚友般的信任与友情。

时光带不走什么,但会让你深深懂得彼此的感念。

即使不用言说,对方也会心领神会。

再没有如此稳重地行走了,老牛的蹄夹走过万物苏醒的大地,留下一枚枚泥土的印章。

不需要褒奖,田野上拔节生长的庄稼就是最好的馈赠;不需要催促,一步一个脚印的乡村,从来就这样稳稳前行。

你见过波浪连天的海吗?

一头老牛所驾驭的乡村世界,就是一艘通向黎明的方舟。

云开了,雾散了,飞鸟翱翔在天空,田野上奔跑着羚羊和驯鹿。

所有的生灵沐浴在大地的恩泽中。

打犁杖的六爷,是村里最好的木匠。

单是木匠活的选材,六爷都会在一根木头前静默良久。

梧桐树,轻便而空灵,可以打造女子的妆奁。

一口梧桐木的木箱,历经百年,依然保持原有的形状,敲上去,铿铿有音,仿佛能听见焦尾桐琴的清音;一株历经沧桑与坎坷的苦楝树,一生养育了无数可爱的麻雀精灵。

它们喜欢在树枝间穿梭,它们喜欢苦楝树上金黄的果实,它们执拗地把乡村当做可以托付前世今生的家园,叫醒黎明,唤醒炊烟,为寂寞平添一缕清澈的音符;这株已有五十年的树龄的刺槐树,还是父亲在小时候,牵着祖父的衣角,栽种在庄稼院里的。

洒落过槐花沁人心脾的清香,蓊郁过遮天蔽日的阴凉。

终于有一天,父亲狠狠心,将刺槐树放倒。

轰然倒塌的瞬间,一副上好的犁杖,已在父亲的脑海中现了雏形。

多么圆润的把手,多么沉实有力的杖柄,每当父亲坐在田埂上,轻抚一把犁杖时,就好像在轻抚情人的脸颊。

跟犁杖“相依为命”的犁铧,那肯定是块上好的铸铁。

你能看出打铁人在铸造时专注的表情。

淬火,煅烧,锤打,在千百万次的叮当声中,唤来一面犁铧上隐隐的青锋。

犁铧不需要尖锐,太过尖利的锋芒会触痛大地的肌肤;犁铧不需要冷漠,太冷漠的表情,会冻结春华秋实的热情。

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父亲在面对一面犁铧时的神情是缄默的,在缄默的表情之下,父亲在如镜的反光中,看见自己与泥土相亲相守的一生。

学吧,学会像一头牛那样,沉着而坚忍,才能开垦出水草丰美的生态家园。

学吧,学会像父亲一样讷言而温情,才能深入泥土的精髓,一次次耕耘,一次次收获,度完这辛苦但充实的一生。

学吧,学一架犁杖,它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它的表达便是秋日田野上沉甸甸的谷穗。

我深深记得那样一个暖暖的黄昏。

家园的落日挂在玫瑰色的穹顶。

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无疑,我的双手在颤抖,当刺槐木的把手握在掌心,我能感知到来自泥土深处大地的心跳。

我知道,那天的老牛不是由我来驾驭,而是一头阅尽人间春秋的老牛,在牵引我走向远方的路;那天的犁杖也是隐忍而屈从的,它知道每个乡间的后生就是这样生涩地一路走来。

犁沟是弯曲的,在弯弯曲曲的犁沟里,我的身影从此叠印于泥土。

从此,无论过了多少年,在深情书写乡村的很多桥段,你都会看见我的名字。

走过就是走过,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

无论时空如何转变,在史书的册页里,在永恒的大地上,在某个小小的庄稼院里,一架犁杖选择有尊严地老去,告诉我,不要轻易遗忘故乡和土地。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注 犁杖:

即犁,一种耕地农具,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是犁把和犁铧。

古时耕地时,牛在前头牵拉着犁杖,犁杖前沿部分犁铧触地翻土,人在后头扶持着犁把。

犁铧:

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铁器,略呈三角形。

10.文章开头写道:

“父亲走了,犁杖的寂寞无人能懂。

”犁杖因什么而寂寞,为什么这寂寞无人能懂?

(4分)

答:

 

答案 ①这把犁杖永远告别了充实的劳动生活,被完全闲置,蒙上了岁月的尘土,自身的价值再也无法实现,所以有着无人能懂的寂寞。

②与它相处日久、对它有着无言情义的父亲去世了,再也没有人跟它像伙伴一样一起劳作,像对待亲人一样爱抚它,所以它深深的寂寞没人能懂。

11.简析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4分)

(1)一面犁铧是内涵丰富的语言大师,当它深深地插入泥土,种子播种的诗行,季节凝成的段落,露珠攒积的词语,已然将乡土的沉浑与壮美抒写得淋漓尽致。

答:

 

(2)父亲交给我那把鞭子,也教给了我所有与泥土相关的箴言,教我怎样与泥土相偎相依,迎向一个华枝春满的生命轮回。

答:

 

答案 

(1)作者把犁铧比喻成语言大师,把犁铧的耕种比喻成“诗行”,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而“段落”“词语”等又属于同系列的意象,文章热情地赞美乡土的沉浑与壮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我”对犁杖一份特殊的感情。

(2)运用排比句式,内容丰富,文气沛然,点明主旨。

揭示了“我”不但接过他手中的鞭子,即自然朴素的劳动方式,而且也懂得了父辈们对土地的感情,更领悟了土地给予的生命真谛。

12.文章标题“犁杖:

最后的方舟”具有怎样的内涵?

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6分)

答:

 

答案 犁杖是父亲讷言而温情、执着耕耘、辛苦而充实的一生的象征。

方舟是指在世界末日来临时,人们最后的避难所。

标题采用比喻的手法,将犁杖所代表的乡村生活比作拯救被工业时代的欲望之海所淹没的人们的诺亚方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犁杖在过去乃至今天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在文中起着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13.许多曾经美好亲切的事物,如犁杖、蓑笠、炊烟等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

在文章结尾段落,作者指出“在最后我宁愿放弃抒发作为一架犁杖的落寞与失意”,请结合上下文并联系现实中“消逝”的现象,探讨作者这个观点的积极意义。

(6分)

答:

 

答案 炊烟、蓑笠、犁杖等农村里常见的事物,不仅代表一种原始、古朴的劳作方式,它们身上更凝结着一种热爱劳动、耕耘一生的精神,代表一种朴实坚韧、健康诗意的生活方式,它们会时刻提醒人们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不要遗忘故乡和土地。

所以,尽管由于时代的更替,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不能经常用这些工具,但不能任其消逝,而应在书上、网上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向我们的后代介绍它们的价值,传承它们的精神。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上高县学记

苏 辙

古者以学为政,择其乡闾之俊而纳之胶庠,示之以诗书礼乐,揉而熟之,既成使归,更相告语,以及其父子兄弟。

故三代之间养老、飨宾、听讼、受成、献馘,无不由学。

习其耳目,而和其志气,是以其政不烦,其刑不渎,而民之化之也速。

然考其行事,非独于学然也,郊社、祖庙、山川、五祀,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而教民不犯者也。

故其称曰:

“政者,君之所以藏身。

”盖古之君子正颜色、动容貌、出词气,从容礼乐之间,未尝以力加其民。

民观而化之,以不逆其上。

其所以藏身之固如此。

至于后世不然,废礼而任法,以鞭朴刀锯力胜其下,有一不顺,常以身较之。

民于是始悍然不服,而上之人亲受其病,而古之所以藏身之术亡矣。

子游为武城宰,以弦歌为政,曰:

“吾闻之夫子,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夫使武城之人其君子爱人而不害,其小人易使而不违,则子游之政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上高,筠之小邑,介于山林之间,民不知学,而县亦无学以诏民。

县令李君怀道始至,思所以导民,乃谋建学宫。

县人知其令之将教之也,亦相帅出力以缮其事,不逾年而学以具。

奠享有堂,讲劝有位,退习有斋,膳浴有舍,邑人执经而至者数十百人,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李君喜学之成而乐民之不犯,知其为学之力也,求记其事,告后以不废。

予亦嘉李君之为邑有古之道,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故为书其实,且以志上高有学之始。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习其耳目       习:

练习

B.是以其政不烦烦:

急躁

C.其刑不渎渎:

轻慢

D.而县亦无学以诏民诏:

命令

答案 D

解析 诏:

告诫。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A项前者为连词,表顺承;后者为连词,表转折。

B项前者为结构助词,的;后者为代词,他。

C项前者为连词,于是,就;后者为连词,却。

D项两者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学为政”就是挑选才智出众的人到学校学习,学成后让他们传授知识给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B.作者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从而强调了“以学为政”的重要意义。

C.文中列举子游“以弦歌为政”的事例,肯定了子游的做法和成绩,证明了“凡礼乐之事皆所以为政”的观点。

D.上高县县令李怀道建造学校,体现了“以学为政”的思想,作者为这件事作记,很赞赏他的这种做法。

答案 B

解析 文中将“古之君子”的治理之风与“后世”的治理之风进行比较,是为了强调“藏身之术”的重要意义。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于是李君之政不苛而民肃,赋役狱讼不诿其府。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以得于民者,非复世俗之吏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案件、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

(2)他(李怀道)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

参考译文

古人用劝学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选择乡里才智出众的人把他们放到学校里,用诗书礼乐来教导他们,磨炼他们使他们成熟,学成后让他们回去,互相传授知识,普及到他们的父子兄弟。

所以三代时,养老、飨宾、听诉、受成、献馘,没有一个不是要经过学习的。

练习他们的耳朵和眼睛,调和他们的志向和气节,这样则可以使他们遇政务不急躁,遇刑罚不轻慢,百姓的教化工作也会开展得很快。

然而考查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单单是学习的问题,凡是郊社、祖庙、山川、五祀这些与礼乐有关的事情都可以用来治理政事,教导百姓不要违反法令。

所以说:

“政治,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

”古代的贤君端正态度,为他人的喜悲而动容,出口用词有气度,操办礼乐从容且坚定,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力量施加给百姓。

百姓看着这一切而得到教化,所以不违逆他们君主的意思。

这就是君主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如此坚固的原因。

到了后世就不是这样的了,废除礼乐而使用法律来治国,用武力来强行使百姓顺从,只要有一个不顺从,常常是亲自去改变他们。

百姓于是开始蛮横不服从,统治者切身尝到这种弊端,而古人隐藏自身于政治之中的方法消亡了。

子游在做武城宰时,用弦歌来作为治理政事的手段,他说:

“我从夫子那里得知,君子学习知识则爱人,老百姓学习知识则便于驱使。

”让武城的人,君子爱人而不害人,老百姓便于驱使而不违反法律,那么子游这样的为政手段,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

上高县,是筠州的一座小城,坐落在山林之中,百姓不懂得学习,而县里也没有学校来告诫百姓。

县令李怀道刚刚来到这里,思索教导百姓的方法,于是谋划建立学校。

县里的百姓知道了他们的县令要让他们受教育,也一起出力帮忙来修治这件事,不超过一年学校的事就齐备了。

祭祀有了厅堂,讲课劝学有位子,课后学习有屋舍,吃饭洗澡有小屋,小城的人拿着经书来学习的有几十上百人,因为这李怀道的为政不严厉而百姓很恭敬,赋税、徭役、诉讼都不推托给府里。

李怀道为学校的成立感到高兴,也为百姓不违法感到高兴,知道这一切都是学校的功劳,求我来记下这件事,告诉后来人不要废除劝学这件事。

我也赞赏李怀道治城用古代的办法,他能得到民心的原因,是他不再是当今世俗的官吏。

所以我为他写下整个事情,用来记录上高县有学校的开端。

元丰五年三月二十日眉山苏辙记。

1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选自《全晋文》)

答案 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则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