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306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 总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docx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总第二十二回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

《地缘看世界》古罗马篇总第二十二回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

第二十二回

罗马进攻迦太基完控西西里

三十七节

西西里岛围城战

 

事实上,无论一支海军有多么的强大,要想完全禁止对方的海上行动,包括阻止其小规模登陆都是做不到的。

从这点来说,罗马军队出现在西西里也是迟早的事,除非他们自己不愿意这样做。

问题的关键在于,罗马在西西里沿岸有没有稳定的支撑点。

如果所有的港口和城市都不欢迎罗马军队的话,那么强大的罗马军团就算登陆,也很快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罗马人当然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墨西拿成为了他们登陆后的首要攻击目标。

就战事本身来说,并没有费太大周折。

这倒不是说罗马军团在围城战中有多少强势,事实上如果一座城市坚决抵抗的话,少则数月,多则数年甚至十数年的围城战也是很正常的。

类似的遭遇,伟大的亚历山大在推罗城下就已经感受过了。

  能够迅速拿下墨西拿的原因,在于墨西拿的抵抗并不坚决。

一方面迦太基守军对于与罗马登陆心理准备不足,并没有做出有效抵抗(甚至在战前希望和谈);另一方面这些原叙拉古雇佣军,本来就是在意大利半岛招募的,罗马做为意大利本土势力的代表,天然具备一定的地缘吸引力(特别是罗马在给予公民权这点上很大度),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罗马也收到了求援信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从迦太基手上迅速接管墨西拿,并且组织一个亲罗马的政府就再正常不过了。

附:

意大利南半岛及墨西拿海峡示意图  对中国近代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会感觉到,罗马与迦太基在西西里岛的争斗,与当年日、俄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博弈非常类似。

尽管两个外来的殖民者,只是把西西里或者东北地区当成一块砧板上的肥肉,但身为土著的,当地政府的倾向性也是很重要的。

具体到西西里,做为“相关第三方”的希腊人,他们的站边选择,也将直接影响到战局的走向。

  单从战术角度看,罗马也很难指望仅凭墨西拿一个点,就能保障自己与意大利本土的联系。

因为就算迦太基海军还没霸道到封锁全部海岸线,但集中力量封锁一个港口还是很有很大把握的。

正因为如此,罗马会比迦太基更希望看到希腊人站在自己一边。

就希腊人的态度而言,叙拉古的倾向肯定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罗马顺势将墨西拿移交给叙拉古,并且表示无意侵犯希腊人在西西里岛的权益(出兵的目地,是希望希腊地区保持独立,以为罗马与迦太基的缓冲)。

双方应该能很快结盟,并共同把迦太基人赶出西西里的。

问题是,罗马如此兴师动众的进行第一次海外作战,直接的利益驱动是西西里岛上肥沃的火山土,如果只是做了把“国际主义战士”却没有直接收益的话,肯定是没办法对国内交待的。

有鉴于此,罗马并没有如叙拉古所愿,而是被承认了墨西拉的独立地位,并与之结盟。

  虽然叙利古对于这件事肯定不爽,但罗马人也知道,他们在战略层面上比迦太基人更有机会吸引希腊人。

毕竟两个海洋民族在西西里岛的争斗,已经持续了三百多年。

即使对罗马这个外来势力的介入心有不安,希腊人也很难就此倒向迦太基。

正是在这种矛盾心态下,做为西西里希腊城邦的核心,叙拉古最终还是心有不甘的和罗马人签订了盟约。

  罗马与叙拉古的结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结盟。

因为希腊人并不承诺直接参战。

也就是说,希腊人实际上是以一种偏罗马的中立态度,处在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

就他们的尴尬处境来看,这也是最好的选择了,最起码可以保存实力等待机会。

至于罗马,有了叙拉古人的保证,他们的补给线也不再脆弱了。

实际上只要尊重商业规则,罗马也不一定要自己运送后援补给。

有利可图的希腊人会很愿意用他们船帮助罗马进行海上运输的。

  这其实也是海洋国家与大陆文明国家之间的区别了。

在东方的战场上,后勤补给一般是由政治家与军事家来协调完成的。

而在西方,每一次战争的背后,往往都会有一支主动承担补给任务的商人集团跟随。

他们甚至会主动贷款给政治家做军费,并以战利品(包括战俘)作为投资回报的保障。

战争与商业的紧密结合,也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国家的契约性质,使得整个社会文化中,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商业气息。

  好了,不管怎么说,通过与叙拉古的结盟,至少对罗马最为重要的西西里岛的东海岸,已经不用罗马操心了。

接下来能够走到哪一步,就要看罗马人自己的了。

如果不用考虑海上博弈的话,罗马人的优势是明显的。

不过要想在短时期内把迦太基人赶出西西里岛,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

西西里岛多山的地形,以及那些经营了上百年的城市,都是罗马一统西西里的障碍。

鉴于罗马军团的强势,精明的迦太基人也没有给罗马人决战的机会(当年波斯人,就总是喜欢陆地决战)。

这也使得罗马只能在交通线和城市,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战斗或者围城战。

  罗马军团在西西里岛所进行的最大一场战役,是公元前262年在西西里岛南岸的中心城市“阿克拉加斯”(今阿格里真托)所进行的围城战。

攻打这座原先由希腊人建立的城市,就消耗了罗马人六个月的时间。

以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经验来说,如果迦太基的这些沿海城市,能够一直通过海上与母邦保持沟通的话,罗马想要尽数拔除这些据点,需要极大的耐心。

更大的问题在于,西西里岛并不与意大利半岛接壤,迦太基的优势海军正时刻威胁着罗马的海上运输线。

也就是说,罗马并没有可能在无视制海权的情况下,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本质上属于农本国家,并不代表罗马不知道海洋的重要性。

罗马之前不重视海军的建设,说穿了还是大陆扩张没有这个需求(海军是相当费钱的)。

现在罗马既然准备征服西西里,相应的也必须着手建设海军了。

虽然建立一支强大海军,需要长时间的人才、经验积累。

不过只有经济实力,还是可以很快获得一直数量和吨位上占优的舰队,而罗马共和国现在的地缘潜力,已经能够支撑他们向这个方向努力了。

最迟在公元前260年,罗马已经打造出了一支拥有120艘大型战舰的舰队了。

在这一年,双方在西西里岛东北城邦“米拉”(Mylae,也译迈利,今“米拉佐”)附近,进行了第一场大规模海战。

附:

西西里海峡位置图  如果让处于观战状态的希腊人来压宝的话,他们应该不会赌罗马海军胜利。

波斯海军在希波战争中的教训,告诉希腊人吨位和数量并不是决定战争走向的唯一因素,更何况罗马现在所拥有的军舰数量、吨位,也还并未超出迦太基(迦太基此战派出了130艘战舰,吨位也更大)。

然而米拉海战最终的结果,却是罗马取得了大胜。

  单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点来说,萨拉米斯海战中的希腊人也做到了。

在那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海战中,除了善加利用海峡地形以外,雅典人所建造的军舰,更加的灵活和有攻击性也是重要的技术原因。

在萨拉米斯海战之前,地中海中的海战通常只能算是陆战的翻版。

战争双方建造更大战舰的动机,在于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员和武器。

当船只接近时,双方的弓箭、投枪等远程攻击武器,会先行隔空对战。

而在两船靠帮之后,步兵则会跳到对方船上进行近身博斗,直至分出胜负。

  在无法在数量和吨位上PK波斯海军的情况下,雅典人创新性的在舰首加装了铜质的撞角。

他们的军舰一般会利用自己的灵活性,先行用舰首切削波斯海军的船桨,在对手失去部分动力的情况下调转方向,横向撞破对手军舰的腹部(或舰尾)。

在这种情况下,军舰本身就成为了一件重型攻击武器,也更有利于发挥海洋民族的优势(经验和技术能让军舰更加灵活)。

  雅典人在技术上的创新,让那个时代的海战淡化了陆战的色彩,与之争夺海上霸权的迦太基人,也很快掌握了这一技术。

至于罗马人,他们心里倒是很清楚,在没有足够熟练水手和战术执行者的情况下,即使他们能够造出和迦太基人一样的战船,也无法取得海战的胜利。

因此,罗马人另辟蹊径的想到了个办法,重新将海战拉回到了他们所熟悉的陆战节奏。

  罗马人的这个创新史称“乌鸦吊桥”,又称“接舷吊桥”。

从字面上看,后一个名称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它的技术特点。

简单点说,就是罗马人在舰首加装了一个

1.2米宽,10.9米长的吊桥。

一头用轴固定于船首,一头加装鸟喙式的铁钉(乌鸦之名估计就是这样来的)。

这样的话,罗马人就可以在对手撞到自己之前,用滑轮和吊索控制吊桥,将双方的船只牢牢钉在一起。

接下来,训练有素的罗马士兵就可以像在陆地上那样,通过吊桥去屠杀对方的船员了(吊桥边上还有护栏,增加通过的安全性)。

附:

乌鸦吊桥示意图三十八节

罗马夺取西西里海峡制海权

 

“乌鸦吊桥”技术在“米拉海战”中的成功运用,极大的增强了罗马人的信心,也使得罗马进一步加大了对海军的投入。

在此之前,海军在罗马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边缘军种,并隶属于陆军指挥。

事实上,由于一开始就扬长避短,采取了正确的技术,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海军很少在正面战场中负于迦太基。

当然,这并不代表乌鸦吊桥就此所向无敌,罗马在海上就不会碰到其它麻烦了。

附:

西西里海峡位置图  既然罗马在西西里岛的陆军优势已然存在,现在在海上又有克敌制胜的法宝,那么罗马的执政者们想要再进一步就很自然了。

罗马接下来的打算,正是当日皮洛士所未完成的事业,那就是远征迦太基本土。

对于罗马人来说,将战火烧至北非的意义,并不在于要在北非殖民,而是希望就此可以迫使迦太基完全放弃西西里。

  为了取得西西里海峡的制海权,罗马一共准备了330艘战舰(包括14万水手),以及四万陆军。

而为了阻击罗马舰队,迦太基方面也准备了数量相当的舰队。

公元前256年,双方海军在西西里岛南岸城市“阿克拉加斯”,也就是罗马人围攻的六个月之久的那位城市东南海域,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海战——埃克诺穆斯角海战(今西西里城市“利卡塔”所在地)。

  与罗马海军相比,经验丰富的迦太基舰队显得更加灵活,执行分割包围对手的战术也更到位。

换句话说,如果双方技术对等的话,迦太基无疑更容易取得最后的胜利。

然而对于迦太基人来说,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即使能够抢占有利位置,也很难完成最后一击(撞船)。

换句话说,迦太基的军舰仍然没有找到对付乌鸦吊桥的有效办法。

在大部分的时候,罗马人总能在自己的军舰遭受撞击之前,就用吊桥的铁嘴牢牢的咬住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胜利了天平又一次倒向了罗马。

  当然,迦太基船的灵活性也并非一无是处,最起码在苗头不对时,可以跑的比较快。

在损失了将近百艘战舰后(罗马是24艘),迦太基海军被迫退回了北非。

至于罗马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控制了西西里海峡的制海权,接下来要做的只是选择一个登陆地点罢了。

抛开历史资料,纯粹以一个军事家的眼光来审视突尼斯地图的话,你一定会注意到的,在突尼斯城的东侧有一个突出的海角深入地中海,应该很适合做登陆地点(最起码可以缩短海上航程)。

  公元前255年,在西西里岛稍事休整之后,大约4万名罗马军人(绝大部分为步兵)在海军的护送下在北非登陆。

罗马军团选择的登陆地点就在那个海角的东南角,迦太基人在这个战略要点上所修筑的城市叫做“阿斯匹斯”(Aspis,也称“克鲁比”,今“古莱比耶”)。

对于罗马军团的到来,迦太基人显得束手无策。

一方面他们的海军刚刚失败,并没有能力阻止罗马舰队入港;另一方面迦太基的陆军,显而易见的不是罗马军团的对手。

因此,在经过短暂的围城战之后,罗马成为了阿斯匹斯城的主人。

  参考亚历山大和皮洛士的战例,四万精兵的规模用来远征并不能算是一次冒险,尤其是在罗马已经取得制海权的情况下。

这也是他们能够很快迫使阿斯匹斯城投降的原因所在。

然而罗马看起来却并不准备让这4万罗马军团,全数留在北非。

在取得阿斯匹斯围城战胜利后,前来护航的舰队,以及2.5万名罗马军人便撤回了意大利本土。

15000名陆军,500名骑兵被留在了北非继续征战。

  从表面因素看,罗马军队回撤,是因为他们的统帅此时要回国,参与主持新一届的执政官选举。

但做出这样决定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迦太基军队此刻所展现出来的战斗力,实在是不堪一击。

换句话说,罗马人自信能够凭借一支15500人的军队,就完成对迦太基人征服。

甚至凭借“以战养战”的战术,就能够解决补给问题(大军回撤之前,已经在帮助留守部队掠夺了数以万计的人畜)。

  罗马人的自信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和罗马相反,以海洋立国的迦太基并不太重视陆军的发展(这一点和美国一样)。

由于过于相信经济的杠杆作用,迦太基甚至没有像早期希腊那样,拥有一支平时训练,战时征调的公民军队;也没有像后期希腊(特别是马其顿)那样维持职业军队。

雇佣军成为了迦太基陆上力量的基石。

而由于西西里岛一直是战争的中心,迦太基所雇佣的有战斗经验的军队,基本都集中在了西西里。

也就是说,罗马人在登陆后所遇到的军队,只是一些临时组织起来的,主要源自土著部落的非职业雇佣军,以及拥有迦太基公民权的民兵。

前者缺乏忠诚度,后者则缺乏战斗经验。

至于协调这些杂牌部队作战,就更是一门艺术了。

大英帝国海洋战略中有句名言:

“我们帝国的边疆就是敌人的海岸线。

”同样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对于一个缺乏纵深的海洋国家来说,当你失去制海权时,也意味着自己的本土失去了防线。

当然,失去制海权,并不意味着迦太基的船只就不能在海上穿行了。

如果一定要与罗马人决战本土的话,那么征调西西里岛上的迦太基军队就是必然的选择了。

只不过。

在不放弃西西里岛剩余据点的情况下,这支回援的部队数量仅有为5500人罢了(包括500骑兵)。

  仅仅依靠5000多名战斗经验的职业军人,并不能阻止罗马远征军前进的脚步。

很快,这支紧急调回的部队,加上那些杂七杂八组合起来的本土守备部队,就在迦太基城上游的“阿迪斯”(Adys)城外,再一次被罗马军团所击溃。

以前后这两场战役的位置来看,大家应该也能猜到,罗马人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迦太基城了。

  我们一直强调,在抵抗坚决的情况下,即使攻击部队再强悍,一座储备充足的城市,至少也能坚守数月。

然而被罗马直捣黄龙的迦太基,看起来却并不打算进行一场持久战,而是准备求和。

之所以会如此轻易的放弃,是因为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罗马登陆后的军事行动,迫使迦太基农村人口大量逃向城市(尤其在罗马以战养战的情况下),增加了供给难度。

类似的情况,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雅典也碰到过。

只是被斯巴达连续围攻的雅典,当时有制海权,城内的补给能够通过那条事先修筑的“甬道”与盟友和海外殖民地连通。

在这种情况下,雅典甚至主动要求城外的居民退入城内,以坚壁清野。

  至于迦太基,他们当然也还没到弹尽粮绝的时候,港口也还停泊有200多艘的战舰。

问题在于,现在占据海上优势的是罗马。

在迦太基城东、南两面已失的情况下,那些迦太基城内的贵族会担心,罗马海军再杀回来的话,自己就没有退路了。

在预估自己坚守迦太基城的困境之后,迦太基人决定向城外的罗马军队求和。

对于商人本性的迦太基人来说,一切问题应该都能够用钱解决。

在他们看来,即使罗马人完全控制了西西里岛甚至北非的一些沿海城市,这个农本的共和国能够从贸易中所获得的收益也不会高过自己。

换句话说,大家为什么不能找个双赢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

  要是罗马人愿意就此停火的话,他们应该能够得到一个不错的战争赔偿。

问题在于罗马人不是商人,用职业来划分的话,罗马的统治阶级实质是“地主”,而组成军队的基层,也是拥有一定土地数量的自耕农。

对于以农为本的土地经营者来说,可耕地和人口的数量,才是决定彼此之间竞争力的根本。

因此罗马并不想简单拿到一笔战争赔款就打道回府,而是要求获得整个西西里岛(当然也有赔款要求了)。

  让迦太基接受罗马的要求是非常困难的。

基于西西里岛位置的重要性,迦太基可以放弃控制整个西西里岛,但如果在个岛上完全没有立足之地的话,他们在地中海的贸易网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而这也将直接影响迦太基城中那些“商业政治家”的利益。

既然用钱不能向罗马买来自己所期望的和平,那么迦太基就还是只能把钱投向他们的传统方向——雇佣军了。

事实上单从人口来说,迦太基控制区的人口还要高于罗马。

只不过前面我们也说了,迦太基人在拥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并不认为维持一支拥有公民权的常备军队,是一件划算的事。

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随时准备一笔庞大的战争基金,以备不时不需。

现在,这笔钱就用上了。

  纵观整个地中海地区,能够与崛起的罗马军团相抗衡的,大家所能想到的应该只有两支了——马其顿人和斯巴达人。

最终被迦太基所雇佣的就是一支斯巴达军队。

不得不承认,如果想快速见效的话,钱的确是最有用的。

这一次,深感自己武备松弛的迦太基人,并没有只满足于将雇佣军简单投入前线,而是同时委托斯巴达人帮助他们训练军队。

虽然你不能指望迦太基因此很快就拥有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但一支军队最怕的就是没有核心。

现在有了斯巴达雇佣军做为核心,加上被有效组织起来的,数量远超对手的本地辅助部队(并且也会获得重金刺激),身处客地的罗马也将大祸临头了。

  最终,在迦太基的绝地反击之下,兵临迦太基城下的罗马军团几乎全军覆没,除了2000逃回阿斯匹斯等待援军的败兵以外。

对于这次远征的失败,罗马人的过于自信是要承担很大责任的。

如果他们能够把远征军的数量维持在四万,并且用舰队封锁港口,阻止迦太基援兵登陆的话,迦太基人就很难有获胜的把握了。

好在罗马还拥有制海权,并且有着比迦太基完善的多的战争动员机制。

如果他们想报复的话,最起码当初撤回意大利本土的300多艘战舰,2.5万名士兵可以再次投入北非战场。

那么,罗马人这样做了吗?

 

三十九节

罗马回师亚平宁再攻迦太基

 

罗马应该也不会认为,依靠15500名军人,就能够占领整个迦太基沿海地区的,只是没有想到,战力如此不堪一击的迦太基军队,能够如此之快的反弹,并几乎全歼他们的远征军。

所以对于一场战争来说,“钱”真的是很重要的。

只不过迦太基人特别务实,喜欢用钱直接解决问题罢了。

至于罗马,无论出于什么理由,他们都必须再一次远征北非了。

好在我们刚才也说了,这一次并不需要再次动员,罗马就已经有了300多艘战舰以及2.5万陆军可供调遣了。

附:

迦太基遗址示意图  对于再一次取得胜利,罗马依旧信心满满,因为迦太基剩余的舰队,并无法阻止罗马军团再次登陆。

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迦太基被调至阿斯匹斯海域阻击罗马援军的舰队,又一次被乌鸦吊桥所击败,过半军舰被罗马所获。

不过这一次罗马却并没有打算延续北非战事。

毕竟13000多人的损失不是小数,在迦太基陆战实力显见增强的情况下,用添油战术再把剩下的25000人投进去风险太大。

因此这一次罗马援军的任务,主要是示威和救援了。

  可以预见的是,在回到意大利本土后,罗马一定会重新补充兵力,很快回来再一次攻打迦太基的。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又一次发生了,回程的迦太基舰队在西西里岛的东南角(卡梅里纳沿岸海域)遭遇风暴。

之所以要说“又”,并不是说罗马以前碰到过这种事,只是在经历过希波战争后,我们对数次帮助希腊消灭波斯舰队的“地中海热带气旋”印象实在太过深刻了。

  罗马人这次所遭遇的困境,从结果到起因几乎都是200多年前波斯人的翻版。

尽管现在还不是很清楚,恼人的“地中海热带气旋”,形成原因到底是什么。

但通过研究波斯海军数次覆灭的案例我们会发现,那些沿海的海角地带是这类惨剧的高发地区,尤其是在每年9月份。

对于这点,长时间浸淫海洋的希腊人、腓尼基人都心理也都很清楚。

反观大陆属性的波斯人、罗马人,潜意识里就很难有这种风险预警了。

  事实上,如果听从罗马舰队中的希腊人的建议,这场悲剧是完全可能避免的。

由于此时迦太基还控制着西西里南部沿海的数个城市,罗马舰队的指挥官希望借这次回程之机,顺便也威慑一下那里的迦太基人。

从政治、军事甚至成本角度看,这种想法并没有问题。

然而此时正是这种地中海式风暴的多发季节,更何况西西里南岸的暗礁过多,一旦因气候影响偏离航道的话,船只很容易触礁沉没。

我们曾经说过波斯人缺乏对海洋的敬畏,现在这句话也同样可以送给罗马人。

不敬的代价则是250艘战舰,2万多军人,以及7万左右水手。

  结合之前在北非的损失,罗马在公元前255年的这次远征,说是全军覆没也不为过。

一般情况下,这么大的损失足以让罗马蛰伏一段时间了。

只不过,罗马方面更多认为,自己所缺少的是运气,他们在陆地和海洋上,仍然对迦太基拥有压倒优势。

罗马人的确也有资格这么说,除了迦太基城外那场过于自负而引发的失败以外,罗马在海陆两线还几乎没有失利过。

尤其是迦太基目前看起来,还完全没有找到克制乌鸦吊桥的方法。

当然,不管怎么说罗马共和国这次的损失,都足以让他们暂时放弃重新登陆北非的企图了,虽然这并不代表罗马的军舰就不会再次跨越西西里海峡了。

公元前253年,罗马人重新出炉的舰队又一次出现在了北非沿岸(包括220艘战舰)。

  罗马海军再次远征的任务,与当年雅典派舰队在伯罗奔尼撒做环岛运动的任务是一样的。

海军和随船所携带的陆战队员,并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他们的任务是战略性质的,即沿岸找出对手守备薄弱地区登陆劫掠、破坏(然后迅速撤退)。

以此来打击迦太基的战争潜力、破坏迦太基人的海上贸易秩序,并直接支援还在延续的西西里战事。

  在人类的战争历史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种打击对手战争潜力,有明显打击方向,无特定打击目标的战略性攻击行为,尤其是在双方都倾尽全力的全面战争中。

典型的案例就是二战中德军潜艇针对盟军海上运输线所进行的攻击(狼群战术)。

不管是后来的盟军,还是当年的迦太基人,要想解决问题都必须从海军着手。

也就是说,你只有在海上博弈中制胜,才能够消除这种海上威胁。

  问题在于,迦太基人虽然凭借经验,能够规避掉天灾,但他们在海战中的损失却要远大于罗马,也同样处在恢复状态,即不能在规模上压倒罗马海军,又不能在技术上解决乌鸦吊桥的威胁。

因此罗马海军的这次远征,并没有遇到迦太基舰队的阻击,而是在完成任务后返航意大利半岛。

可以相见的是,在他们把战利品运回罗马,并且休整过之后,类似的远征会周期性持续下去。

  然而罗马海军却并没有再次迎来这样的机会,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地中海热带气旋”让波斯海军前后吸取了三次教训。

这应该也是命中注定,一个大陆性质的国家,在向陆海兼备的边缘国家转型时,总是要反复付出一些代价的。

虽然从战术层面看,这些代价似乎是只是一些技术或者人为因素引起的。

就好像很多中日甲午海战的研究,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如果没有所谓“叛徒”,军纪再严明一点,武器再精良一点。

北洋水师就应该能够战胜日本海军一样。

  我们不知道罗马海军这次又是因为谁的决定重蹈覆辙,但他们的确在回师罗马的路上,再一次碰到了“地中海热带气旋”,而这一次的学费是150艘战舰。

具体的地点在意大利西南沿岸,叫做“帕利鲁斯岬”(Cape

Palinurus)。

要是手边正好有意大利地图,你就在鞋面和靴筒的结合处找,如果看到一个突出海角的话,不用怀疑,就是那个点。

在今天意大利的行政区划中,这个海角位于“坎帕尼亚大区”的最南端(可用“卡梅罗塔”市在谷歌定位)。

  再一次遭受灭顶之灾后,罗马的海上战略不得不再一次调整,剩余的几十艘战舰最多也只能用来防卫墨西拿海峡的畅通了。

当然,罗马依然还会继续打造他们的舰队、训练罗马军团,以期东山再起。

问题是,战争的走向并不仅仅取决于你自己怎么做,在罗马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时,他的对手却在养精蓄锐,准备反攻西西里。

对于罗马来说,更不利的消息是,迦太基已经找到了克制乌鸦吊桥的方法。

只不过,罗马必须在战争中付出惨重的代价,才会知晓这个信息。

 

第四十节

埃加迪群岛海战——罗马收复西西里

 

罗马人的霉运就是迦太基人的机会,对于迦太基人来说,如果这个时候还在坐等罗马恢复元气就太过保守了。

与罗马博弈那么多年的迦太基,深知自己最大的短板是在陆军,因此在迦太基城外那场大胜之后,除了继续造船以恢复海军实力以外,拥有一支自己能够掌控的军队,也成为了迦太基构筑武力的重心。

  然而从公民数量和战斗意愿来看,迦太基是始终没有办法与罗马相提并论的。

罗马之所以总是能够在遭受重大损失后很快重建军团,还在于有着一套完善的军制来培训军队、提升战斗力。

在这部战争机器当中,那些严守纪律的自耕农可以很快成长为战士。

至于北非人,他们在今后的战争中还是必须大量使用雇佣军。

然而这并不代表迦太基就不能做出些改变,以增强自己的战斗力。

斯巴达人在北非决战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得迦太基人认识到,在优秀的军事人才指挥下,辅以成熟的军制,一支乌合之众也能很快的拥有战斗力。

也就是说,接下来迦太基与雇佣军之间的关系,不再只是单纯的买卖那么简单了。

迦太基人将直接参与军队的建设,并牢牢的掌握控制权。

  目标明确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事就简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