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414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docx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

东站小学教师反思集

发表时间:

2009-1-316:

23:

21访问次数:

50102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细节…………………………………郑翠玲

7怎样上好研讨课……………………………………………陈旭方

10拓展老教材实践新课标………………………………郑廷辉

14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李冬梅

17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成长……………………………张春梅

23一年级拼音教学《复习二》教学反思…………………刘旺香

27诵读………………………………………………………樊红梅

29课堂教学反思……………………………………………刘旺香

32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安晶

3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动”………………………王萍

36把课堂交给学生…………………………………………张春梅

39在辩论中提升对事物的认识

—《放弃射门》教学片段及反思…………………王淑花

41如何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唐红梅

45浅谈如何体现课堂教学的实效…………………………王燕

47变“灌”为“导”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樊红梅

49课堂教学反思………………………………………………何艳

52课堂教学反思………………………………………………梁耀丽

56课改反思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王靓

58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姚旭蓉

63让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发展…………………………………陈彩琴

68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张为芳

71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田正青

76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姬玉清

79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之我见…………………………吴庆明

82在激励中培养儿童的体育意识习惯………………………付延霞

84计算机教学反思……………………………………………石志强

87体育教学中如何排除危险隐患……………………………魏彩芳

前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有五年了,我们一路改革而来,在迷茫中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在探索与思考中逐渐掌握了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在创新与实践中不断转变着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使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渐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同和接受。

然而,面对新的理念、新的教法、新的教材,我们也曾困惑过、迷茫过。

我们曾为“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争论过;我们曾为“如何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的动与静”而深思过;我们也曾为“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而努力过……我们不断地学习着,不断地实践者,不断地反思着,不断地创新着。

因为,只有反思,我们的理论认识才能提升;只有反思我们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只有反思我们才能不断地得以成长;也只有反思,课程改革才能在实践摸索中结出硕果。

我们的第二本课改反思集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完成了,我们欣喜,我们自豪。

它是教师五年辛勤工作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学习、实践、反思、创新”的工作历程,充分展示了教师业务能力的快速提高,真正体现了课改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

我们也真切地希望,这本书能给所有的教师以启发与帮助,激励所有的教师锐意改革,深入实践,不断反思,大胆创新,让课改在反思中深入,让教师在课改中有所成就。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细节?

小学数学高级教师郑翠玲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周到,往往导得过多、过细。

例如:

一位教师“用字母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一节的教学片段:

出示例4:

某商店一天上午卖出3个花瓶,下午又卖出4个花瓶。

每个花瓶的单价是X元,这一天卖花瓶一共收入多少元?

师:

指名读题,出示直观图。

(略)

师:

每个花瓶的单价是多少元?

生:

X元。

师:

上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

3个

师:

那上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

3个X元。

生:

3X元。

师:

下午卖出几个花瓶?

生:

4个。

师:

那下午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

4个X元。

生:

4X元。

师:

这一天卖花瓶的钱数一共是多少?

生:

3X+4X元。

师:

3X和4X各表示几个X?

一共是几个X?

生:

3X表示3个X,4X表示4个X,一共是7个X。

师:

那么3X+4X就是几个X,可以写……?

生:

3X+4X是7个X,7个X可以写成7X。

师(板书):

3X+4X

=(3+4)X

=7X

师:

思考上面的计算过程,这实际是应用了什么运算规律?

生:

运用了乘法分配率。

师小结:

根据运算意义,这里的3X+4X是3个X加4个X,结果是7个X,也就是7X。

这种设计就理解和把握教材而言,应当是无可非议,但问题也是明显的。

1、漠视了学生主体存在的价值。

教师主宰了课堂和学习,老师一问,学生一答,学生跟着教师跑,缺乏主动性。

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数量”的元认知是并不一样的,他们的想法也是各不相同。

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对孩子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有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的应用情境有恰当的创设,使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有充分的空间。

但这一切我们都没能看到。

这种课堂教学推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主体性特点,掩盖了学习过程中的矛盾和思维碰撞,僵化了鲜活的学情。

2、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把教学内容分析得过细,提出的问题过小,思维距得短,缺少思维训练,这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可以保证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但也造成了许多失落。

如无主题的想象,模糊的体验,会心的沟通,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等,淡化了思维在数学中的重要功能。

同样是教学这一节内容,在另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与教学效果。

出示情境:

一位商店老板上午卖出了3个花瓶,下午卖出了4个花瓶。

晚上回家不会记帐,你能帮他把这一天的收入记住了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1:

我觉得可以列表式记账。

花瓶(个)

 

上午:

3个

 

下午:

4个

生2:

我觉得这样只是记住了花瓶个数,不能表示出总收入是多少。

所以我认为用未知X来表示每一个花瓶的元数,这一天的收入就是(3+4)X元。

生3:

这样表示很好,可还是不简单易记。

我认为用7X元表示更简洁。

因为上午3个+下午4个,共7个花瓶,就是7X元

生4:

老师我想补充一点。

3X+4X=7X其实这里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乘法分配率:

3X+4X=(3+4)X=7X。

(你们说得对吗;边说边板书)

在这里,教师只提一个问域很宽、解距较长、思维度较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其特点是很明显的。

首先,师之“客体”成就了生之“主体”。

整个过程中,教师寥寥数语,悄然隐退幕后,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个性张扬、地位凸显。

这样的教学细节处理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此时此境,学生自主经历问题解决的探寻过程,品味着探索着“思考并快乐着”的绝好感觉,丰富了参与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

整个过程中,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理解、感悟的过程,锻炼了思维、表达的能力。

同时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为学习深刻内化知识提供了可能,也为中下生理解知识,哪怕是一点儿,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保证,使得他们学有所获,而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一无所获。

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何时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

如何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

让孩子们能够形成并展示其独具魅力的思维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在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思维得以发展,这是每一位教师在设计教学细节时都应该深入仔细地考虑的事情。

插上思维的翅膀,这是教育者的天职。

其次,师之“用心插柳”成就了生之“柳成荫”。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教学就是教者以心呼唤心,以自己的思维火花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我们的老师其实也明白“教要服务于学”,但有时却设计太死、导得太多,学生就只能依赖教学的导而按部就班地展开学习。

而我们的学生一旦离开了导,就无法学,教就变成了讲授教材,学就变成回答问题了。

由此可见,给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与路径,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前进方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投入学习,必定会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这种“教师画龙学生点睛”、“教师用心插柳学生柳成荫”的教学细节,也必定会给我们的教学留下无穷回味。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

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怎样上好研讨课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陈旭方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的进行,各校都定时不定时地组织开展各学科的教学研讨课。

这对许多对新课程无从下手的新老师来说,犹如及时雨。

然而,有很多教育专家都有这样的论断:

研讨课上不好就是流于形式的表演,评不好,也起不到促进教师思想升华的作用。

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怎样上好研讨课呢?

通过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我认为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研讨课的教学形式

现在有一种情况,教研课基本是“课件+合作+讨论+游戏”的模式。

在老师们看来:

似乎没有课件就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就不是研讨课;似乎没有合作讨论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似乎没有游戏就是沉闷的课堂,就是失败课。

但现实情况却是:

大多数日常教学用的还是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

教研课的目的是要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为了表演和观看表演。

一个脱离实际设备条件,违背了教研课本来面目的课,对新课程的实践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些做法误解了新课程,是一种形式化了的新课程。

新课程并没有规定用唯一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而是提倡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现代化。

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上课的内容、实际设备条件而定,而不是上课的形式来定。

多媒体教学,虽然好,但也要适时应用,不能单纯为使用而使用。

第二、正确认识有“问题”的课。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有着太多的疑问,存在着太多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疑问、问题往往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研讨课要努力解决的。

如果研讨课中能够暴露这些问题,教师们就可以围绕问题开展研讨活动。

这样,研讨课就会实质性地推动新课程的进行。

然而,在教学研讨课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节又一节“完美”的教学,几乎无可挑剔。

没有问题,如何研讨?

究其原因,研讨课对上课的学校、老师都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个压力。

学校和老师都会把它当作展示的机会。

在上级领导及各个兄弟学校的教师或本校教师面前,如果出了“问题”,谁都输不起。

为了不出“问题”,只好预先集全教研组乃至学校众人之力来备好一节课,然后在不同的班里多次试教,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等到上公开课时,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

老师激情飞扬,学生积极合作,思维敏捷,毫不费力地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

但问题是这节研讨课上的师生表现同平常上课是不一样的。

一个经过多次演练的表演课轻易地掩盖了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真正问题。

第三、正确认识质疑生成课

新课程一改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

这样,教学中即有教师备课中的预设内容,也有课堂上学生的随机生成问题。

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不同的经历、知识结构和想法。

如果真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的生成将是丰富多彩的。

教师如何处理课堂上的质疑生成,以达到最佳效果,这里既有教学观念的问题,也有个人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的原因。

通过教研课我们将可以从不同老师的处理中学到丰富的技巧,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更可以从教师处理不当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寻求方法。

只有真正真实的问题,才会给教师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才会对教师们日后的教学给以帮助。

但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许多研讨课中看似生成了很多问题,实则上课的师生早已滚瓜烂熟。

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学习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美地解决。

这样的教研课,我们看到的只是无聊的表演,没有经验的交流。

第四、正确认识评课的客观性。

教研课的效果如何,评课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好的评课使人豁然开朗。

授课者通过设计思路的介绍以及自我的反思,使听课教师了解他为什么这样上课。

教师们的评讲使大家知道好在哪儿,为什么好,不足在哪儿,应当怎样做。

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达到真正交流、学习的目的。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的是客观的评课,而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无关痛痒的评课。

教研课绝不是为了表演和观看表演,也不是为了相互赞美,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制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瓶颈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教研课早日回归正道,实实在在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

拓展老教材实践新课标

---课改五年来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级教师郑廷辉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时,承担着课改实验任务的教师已经作出了积极的应答。

但课改实验需逐步推进,更多的教师目前仍然在使用老教材。

对于这些教师来说,是观望还是参与?

是等待还是超越?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积极参与、努力超越。

因为课程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它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超越。

因此,对于目前仍在使用老教材的教师来说,只有“拓展老教材,落实新理念”才能真正从思想上、行动上主动走进新课程,成为新一轮课改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要有利于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与交流。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这样的新课程理念,教学“生活中的百分数”一课中,努力营造一种认知、生活、情感、人格等谐调互动、共同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活大课堂,从而使学生从学习中汲取一种理性精神,积淀一种数学文化。

反思五年来的课改教学,我们认为,数学教学应该着眼于以下方面的实施与拓展:

1.在教材处理上,要变“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

“学”数学不如“做”数学。

做数学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需要教师选择、设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

如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四个板块,带着学生走进生活“做”数学:

首先,学习的内容取材于学生生活之中常见的购物问题。

购物地点是学生熟悉的商厦、购物中心、家电城等地方,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进入现实的虚拟情境。

这时候做分数的运算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

那就是买东西算价钱。

学生谁也不会承认自已不会买东西,不会算帐,学生已进入角色。

其次,选取的信息是学生走上街头随处可见、印象深刻的。

如“好消息、大减价、本店商品一律打几折出售……”,这些生活中的分数的意义早已明白。

有了对现实的体验、理解,才能进行比较和反思,才敢大胆交流、讨论。

再次,设计“做”数学环环紧扣、匠心独运。

请你购物:

体现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每人都能选择自已喜欢的去完成,体现“做”的开放性与多样性;请你解释:

渗透了估算的思想,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生活中有非常大的用处(购物估价的过程就是估算);请你参谋:

买彩电,体现了真正“做”数学的思想,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会了选择,学会了理性的思考,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身边;请你策划:

更是学生个性展示的绝佳载体,给予了时空和角色,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喷洒着创新的火花。

2.在学法选择上,要变“知识课堂”为“生活课堂”。

我们早已熟知的“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的“封闭式”教学流程,是“学后用”。

但“学什么、怎样学和为什么学”只有教师心知肚明,而学生却全然不知,因而学生很难从情感上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选择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自主建构、灵活运用、拓展延伸的“研究性”学习流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活内在需求,并主动进入“调动已知解决未知”的认知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强化,探究欲望空前高涨。

整堂课,教师并没有去“教数学”,而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学生在“请你选购”的过程中,实现了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也用乘法计算”的认知迁移;在“请你解决”的过程中,又实现了从“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到“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也用除法计算”的认知迁移,并通过计算便宜多少钱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自主建构。

在这时,学生不是在学教材“给定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自已“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也不是在教“数学知识”,而是就“生活中购物问题”在与学生作一次深入的“对话”,学生的学习主动、深入且有效。

3.在教学材料选择上,要变“知识主线”为“知情合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均表明:

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而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氛围中,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

本节课,首先教师注意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展示自我、张杨个性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敢想、敢问、敢说。

由以前的教师提出问题,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其次在教学中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

同时,教师也注意创设教学的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全课设计以学生的“请你购物、请你解释、请你参谋、请你策划”四个板块,让学生在参与购物的过程中认识、理解数学。

这样的设计给学生创设和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真正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共同发展。

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感到一种乐趣,体验到一种成就感,激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君不见,学生在获得发展时,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悠然心会的神情是多么地生动和迷人!

如此充盈着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怎么不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教学设中,要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而且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站在自已的角度,用自已认为最好的方式去设计、创造、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竟争,真正成为发展中的“社会人”,这正是我们实施新课标中要追求的一种境界。

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一级教师李冬梅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关心孩子的自身及其发展。

今天的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语文教学应在这一前提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质疑兴趣。

古人说: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题,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例如《捞铁牛》一课教学时,教师在揭示课题时先出示“捞”字,让学生演示何谓“捞”,教师在发问:

“捞”字怎样理解?

学生回答:

从水中取出物体叫“捞”。

随之,教师再让学生用“捞”字组词,学生组词:

捞鱼、捞船、打捞……最后教师在“捞”字后面显出“铁牛”二字,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一来,学生发现了问题:

铁牛怎么会在水里?

为什么要捞铁牛?

谁有那么大的本事能捞铁牛?

并自然地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索阅读课文,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学生之所以能发现这些问题,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疑”可质,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1、扣题目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课题质疑,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抓住课题质疑,可以训练学生审题以及概括能力。

如教学《“这个规矩不能有”》,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要问的?

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闸门一下子打开了:

这个“规矩”指什么?

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

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这句话是谁说的?

此时,教师不必马上把结论告诉学生,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寻找答案。

从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2、在讲读课文中质疑。

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训练学生找出句、段中的重点字词。

如教学《李时珍》第四自然段时,可启发学生抓住“完善”质疑:

“完善”是什么意思?

怎样的药物书才算是完善的?

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

把“完善”换成“完整”行不行?

为什么?

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和思维特点,进而读懂这个自然段。

使学生能真正获得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认识,逐步培养质疑能力。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学生敢问,这是前提。

学生爱问,养成良好习惯,这是关键。

学生敢问、爱问还不够,还要使学生会问、善问,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是培养质疑能力的核心。

由于学生知识有差异,发展又不平衡,一些老师在谈到“质疑”时,担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只能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的确,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的大都是优生,后进生只是在一旁观望。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认识。

通过经常教育使学生树立以下观念:

(1)不懂就问,敢于发问才是好学生;

(2)学问的积累就要靠好学和善问。

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问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三、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质疑有效控制。

实验证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正是让教师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教学的主要时间集中难点上,“教其不知,释其所疑”。

首先,要把握质疑的时机,特别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质疑的时机,在讲授新课结束后,让学生质疑。

质疑时要让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要防止时间不够,学生“问”无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于形式走过场。

其次,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

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来越多,更无从问起了。

最后,要保证质疑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作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总之,“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