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5950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高考冲刺卷1Word下载.docx

A.无中生有“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属于艺术美中狭义的道德美”于文无据。

B.“感知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美与感知自然美相同”有误,原文是“而我们所讲的道德则是属于精神状态层面的意识,人们根本就无法看到它美与不美”。

D.“而关键在于读者的审美意识”错,文学作品的道德美与作家的审美意识有关,与读者并没有关系。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断文学作品是否为“美的作品”,关键在于看文学作品是否具有道德美和艺术美。

B.自然界的花卉作为自然的物质,能够给人以美感,但这种美感与道德美有一定的区别,它可以让人们直接看到。

C.一个作家既要有好的艺术表现能力,又要有正确的道德倾向,这样,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美和道德美。

D.作品有具有美德的人物,感人的内容,即使艺术描写表现得不充分,读者也会认为它是美的。

D.分析有误。

由文中“创作者如果对于具有道德美的描写对象在进行艺术描写上表现得不够充分,那些具有道德美的事物就无法让人感到是美的”的信息可知,当艺术描写表现得不充分时就会让读者无法感受到美。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界中一切具有美感的事物作为艺术形态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它本身并不是艺术品。

B.文学艺术的能力在于作品所具有的道德美,道德美使作品中的美感力量更强;

使作品中的罪恶与丑陋被揭露与批判。

C.作家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对事物进行艺术表现后,作品中的道德美的倾向会更加明显。

D.作家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活真实的反面人物并让读者去欣赏它,原因就在于这些反面人物本身就是具有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

D.因果倒置。

反面人物成为道德美教育的艺术对象,是因为创作者在艺术刻画中,符合生活的真实,同时具有美感因素的艺术典型,并能让读者从反面去欣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四川省成都市三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移交

【德】约·

雷丁

“休息!

统统到校园去!

孩子们从两位女教师面前走过。

只见粗蓝布裤和绒线彩在你推我挤,几乎看不见面孔。

被踩得模糊不清的地板上立刻卷起一片尘土。

“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

”老年女教师说。

“这两样我都会注意到的。

”年轻的女教师说。

“经过一些时间,孩子们就会反映出他们老师的精神结构。

“这是她从一本教育学的厚书上读来的?

”青年女教师心里想,“也许是昨天才读到的。

什么心理社会领域和循循善诱呀,或者早熟的冲突世界呀,或者鬼知道什么的。

很高兴,我能够第一次把这部书放进书架的最后一排。

第二次教师考试完结了。

现在这些理论家可以从我的背上滑下来了。

她为什么不对我谈谈她的经验?

是要证明她的知识丰厚吗?

“玛格丽特和托马斯在休息时不用到校园里去。

这时青年女教师才注意到有两个孩子留在教室里。

女孩齐肘以下装上人造假手。

“先天残废的孩子,”老妇人轻声地说,“她可以用假手像别人一样写字。

只不过她不宜到校园里去。

要是她摔了跤,假手摔坏了,是很费钱的。

托马斯是一个邻居男孩,陪着玛格丽特,在休息时给她做伴吧。

“这儿的人真守旧啊!

”青年女教师想,“为什么不取下那个孩子的假手,让她到校园去同所有其他的孩子一块儿玩呢?

“现在我要把我的橱移交给您,德根小姐。

”老年女教师指着墨绿色橱门说:

“我这五十年来都使用这只橱。

她用手抚摩一块浅黑色的痕迹。

“颜色在这儿起了泡。

这要怪一只鞭炮,”老年女教师说,“爱德温用一根线把它系在橱柜的钥匙上,在休息时把它点燃的。

喏,这儿的一些花瓶我也都赠给您。

“千万别表示反对,”青年女教师心里想,“我今天就可以通知看守人,叫他把这些打扫干净。

“不过我得把纪念品带走,”老年女教师说,“您瞧见中间的抽屉了吗?

里面尽是纪念品。

这一切都充满着回忆啊。

青年女教师注视老年女同事把东西一件一件地从抽屉里取出来,放进她那空的大公文包里。

其中有一块污秽的淡红色的心,一只木制的拆启信封的刀,一只打着活结的人造小花球。

从那两个孩子的角落里传来叫嚷声。

女教师们转过身去一看,原来是那个先天残废的孩子用假手打男孩的头。

“喂!

”老年女教师喊道,“托马斯,朗读一点什么给玛格丽特听吧。

”她对青年女教师说:

“玛格丽特有时显得不耐烦。

这并不奇怪,我们只好原谅她。

老年女教师继续在放纪念品的抽屉里翻找。

年轻女教师走到窗口边去。

“好啦,我收拾完了,”老年女教师说。

“德根小姐,您可以接收这只橱了。

祝您领导班级成功。

我早说过,他们统统是可爱的孩子。

您得注意,您放纪念品的抽屉很快就会装满的。

“再见,孩子们!

”老年女教师大声说。

“再见,埃尔韦特小姐。

”孩子们说。

青年女教师在老年小姐的身后关上门,走到橱边,橱还是开着的。

这时她发现橱子的最底层一格抽屉里有只铁皮盒。

盒里装满纸条。

女教师读最上面的一张纸条:

埃尔韦特,灰色老乌鸦,你滚到梅勒去吧。

在第二张纸条上有如下的韵句:

啊,老天爷,请,请您惩罚老埃尔韦特!

其余的纸条上也都写着类似的咒骂语句。

是用各种文体写的,绝大多数都写得整齐清洁,就和老年女教师给他们写的那样。

青年女教师砰然一声关上铁皮盒,向门口跑去。

“埃尔韦——小姐!

”她中断了喊叫。

她本想喊:

埃尔韦特小姐,您还忘掉了一点东西。

但她又反过来想,为什么我还让她负担这只铁盒呢?

也许是她故意留在这儿,留在这最底层的抽屉里的吧?

可是这么多的纸条比花瓶还多。

青年女教师把铁盒放进那个空的放纪念品的抽屉里去。

这是基石,她想。

“休息完了,小姐,”托马斯说。

青年女教师没有注意到铃声响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德根并不愿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教育理论在她看来是“鬼知道什么”的东西,埃尔韦特的一些观点她也不以为然。

B.“又粗野,又可爱,这群毛孩子。

”埃尔韦特对孩子们的评价可以看出她了解并热爱这群孩子,能包容他们的缺点。

C.小说对德根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这既符合她不便多言的年轻教师身份,也便于展现其心理意识的变化。

D.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简单的物品移交过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A项中“德根不愿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曲解了文意。

A

5.小说塑造年轻女教师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她的视角再现了“移交”过程,助推情节发展,侧面表现了埃尔韦特对教育的热爱,对孩子的了解和宽容。

②通过塑造初入教坛的年轻教师形象,展现了新旧两代教师教育的观念差异。

③深化主旨,通过展现其思想认识的变化,引发读者思考教育的真谛。

(意思相近即可)

6.留下铁盒,是埃尔韦特有意为之吗?

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示例一:

我认为是有意为之。

①她是一个细致耐心的人,她一直翻找整理木橱,无意漏掉是不可能发生的。

②她留下装满了咒骂语句的铁盒是给德根老师的提醒,启示她对孩子要宽容。

③她在离开时更希望忘掉不快,带走美好的回忆。

示例二:

我认为是无心使然。

①玛格丽特和托马斯的吵闹干扰了她,这使遗漏成为了可能。

②铁盒在橱子的最底层一格抽屉里,她客观上有可能忘记翻找。

③她是一个从教五十年的老教师,深爱着这一群孩子,即使是孩子们的咒骂,也是她难以割舍的记忆,她不会有意留下铁盒。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河南省洛阳市三模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

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这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

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它们时效性要求都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褒中有贬,材料三则虽然是事实呈现,但也有褒贬倾向性。

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

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

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

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

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

BC

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

(4分)

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

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

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

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

弥补节目的不足:

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

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

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玄佐,滑州匡城人。

少倜荡,不自业,为县捕盗,犯法,吏笞辱几死,乃亡命从永平军,稍为牙将。

大历中,李灵耀据汴州反,玄佐乘其无备,袭取宋州,有诏以州遂隶其军,节度使李勉即表署刺史。

德宗建中初,进兼御史中丞,充宋、亳、颍节度使。

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迁检校兵部尚书、兼曹濮观察、汴滑都统副使。

李希烈之反,玄佐与李勉、陈少游、哥舒曜联兵屯淮、汝,数困贼。

帝在奉天,垂意关东,乃诏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希烈攻陈州,玄佐救之,希烈走,遂进取汴州。

诏加汴宋节度使、陈州诸军行营都统。

玄佐本名洽,至是赐名以尊宠之。

入朝,复兼北庭兵马副元帅、检校司徒。

性豪纵,轻财好厚赏,故下益困。

汴自李忠臣以来,士卒骄,不能自还,至玄佐弥甚。

其后杀帅长,大钞劫,狃于利而然也。

玄佐贵,母尚在,贤妇人也。

常月织纯一端,示不忘本。

数教敕玄佐尽臣节。

见县令走廷中白事,退,戒曰:

“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

而居高当之,可安乎?

”玄佐感悟,故待下益加礼。

汴有相国寺,或传佛躯汗流,玄佐自往大施金帛,于是将吏、商贾奔走输金钱,惟恐后。

十日,玄佐敕止,籍所入得巨万,因以赡军,其权谲类若此。

初,李纳遣使至汴,玄佐盛饰女子进之,厚馈遗,皆得其阴谋,故纳最惮之。

所宠吏张士南及假子乐士朝赀皆钜万;

而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酰玄佐,死,年五十八,赠太傅,谥曰壮武。

始,玄佐养子士干与士朝皆来京师,士干知玄佐死无状,遣奴持刀绐为吊,入杀士朝于次。

帝恶其专,亦赐士干死。

(选自《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B.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C.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D.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诏玄佐援/洧大破纳兵/斩首万馀级/东南饷漕乃通/进围濮州/徇濮阳/皆下/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

本题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两处:

第一处,“时李纳叛李洧以徐州归纳急攻之”,从后文“大破纳兵”可以看出,是李洧打败了李纳,因此可以确定,前面部分为“李纳反叛,李洧以徐州归附了朝廷,因此李纳猛烈的攻打李洧”,据此可以排除答案A和D;

第二处,“再降其守将遂通濮阳津”,“遂”翻译成“于是,就”,表示后面的事情紧接着前面发生的,因此需要断开。

据此可以排除答案B;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答案为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指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或奏章;

作为公文,它只能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

B.“汴州”是古地名,也称梁、汴,又称汴梁,简称汴,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为八朝古都,即“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

C.“端”是古代布帛的一种长度单位,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端”在古代也指一种礼服,“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句中“端”就指礼服。

D.“商贾”是商人的统称。

古代有“行商坐贾”的说法,商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是开店铺卖东西的人,二字连用,泛指做买卖的人。

“不能用来抒发个人情感”错,《陈情表》《出师表》都有情感的流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玄佐倜傥不羁,性情豪纵。

他少年时期行为放荡,不事产业;

发达以后,轻财好赏,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

B.刘玄佐平叛立功,获得尊宠。

他平定李纳有功,晋升检校兵部尚书等职,打败李希烈,加官汴宋节度使等职,并被皇帝赐名。

C.刘玄佐孝敬母亲,听从教诲。

他母亲多次告诫他要恪守为臣之道,他忠于朝廷;

他母亲劝告他礼待属下官员,他奉行唯谨。

D.刘玄佐驭下不严,结局可悲。

他不严格管理军队,结果他的士兵常常犯法乱纪;

他对干儿子过分宠信,结果被其用酒鸩死。

因果不当。

“因此汴州士兵变得贪财而又骄横”错,汴州士兵骄横,从李忠臣时期就开始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长吏恐惧卑甚,吾思而父吏于县,亦当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