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666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6.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docx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

中考凸透镜成像专题练习

一、填空题

1.(0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当物体移至凸透镝前10厘米处,所成的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A40厘米。

B30厘米。

C20厘米。

D10厘米。

3.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8厘米,则所成的像—定是()

A缩小的。

B放大的。

C正立的。

D倒立的。

4.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

当物体沿主光轴从距透镜30厘米处向透镜处移动时,则下述凸透镜所成像的变化情况中,正确的是()

A.像始终变大。

B.像始终变小。

C.像先变小后变大。

D.像先变大后变小。

5.某同学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当光屏距离凸透镜12厘米时,发现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由此可以判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5厘米。

B.10厘米。

C.15厘米。

D.20厘米。

6.透镜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都用到了透镜(选填“凸”或“凹”)。

不同的是投影仪成的是像,放大镜成的是像,(均选填“虚”或“实”)。

二、实验题

1.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下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

他们在光具座上先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u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烛焰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v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为了进一步探究物距u和像距v之间的关系,他们进行适量的运算,将结果分别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四列中。

(已知f1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

B.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

2.(03)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4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

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数据中的物理u与像距v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12中,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

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15厘米刻度

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

光屏的,并将光屏向

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

3.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

验的过程中发现:

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

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同一凸透镜,当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

4.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报告(部分)如下,请填写空格处的内容。

二模相关试题:

1、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0厘米,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烛焰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10厘米。

B15厘米。

C20厘米。

D30厘米。

2、物体距凸透镜20厘米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距镜30厘米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

A.放大的B.缩小的C.等大的D.无法判断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首先应记录凸透镜的,然后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上,并将烛焰的中心、凸透镜和光屏中心调到。

实验中所需要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是。

4.如图2所示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特种邮票。

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

镜观察这张邮票上较小的图案,则邮票到透镜的距离应()

A、大于10厘米B、大于20厘米C、小于10厘米D、小于20厘米

5.在“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蜡烛距凸透镜16厘米

且位置不变。

在图4中,光屏上成的像符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是„„„„„„„„„„

()

ABC

D图4

6.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在距透镜40厘米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则

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40厘米BD()30厘米C20厘米10厘米

7某同学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他选择了焦距分别为f1和f2(f1>f2)的两块

凸透镜进行实验。

实验时,他将蜡烛分别置于主光轴上距离凸透镜L1和L2(L1

置处,通过移动光屏找像,成像情况如图8(a)、(b)、(c)、(d)所示。

(1)比较图8(a)与(b)[或(c)与(d)]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像

情况可知:

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21)。

(2)比较图8(a)与(c)[或(b)与(d)]的物距、焦距、像距,以及光屏上的成

像情况可知:

(22)。

图8f1f1f2f2

8.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18厘米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能找到倒立、放大的像则

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9厘米。

B20厘米。

C18厘米。

D10厘米。

9.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5厘米,一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15厘米处,所成的像是()

A缩小、倒立的实像。

B放大、正立的实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

D放大、正立的虚像。

10.凸透镜焦距为20厘米,主轴上距焦点10厘米处的物体通过透镜成的像一定是()

A.正立的B.倒立的C.放大的D.缩小的

11.我们可以看到露水下的花脉更“清晰”,这是花脉的()

A倒立放大的像。

B倒立缩小的像。

C正立缩小的像。

D正立放大的像。

二、实验题

1、图15中(a)所示仪器的名称是;图15(b)用来测量液体的仪器;图15(c)是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该实验中还需要的主要器材是,该器材应放在厘米刻度线处,光屏上恰能成一个清晰等大倒立的像。

2.小陆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发现老师上课使用幻灯机时,随着老师的调节,同一物体所成像的高度随之变化。

小陆由此想到:

不同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处,所成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为了解决此问题,他在实验室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取不同高度的物体分别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

然后他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

(已知f1<f2)

ab图15c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3与4或7与8等数据中的物距、物高及像高的数据,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不同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与物高均相同时,像高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小陆同学计算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后记录在表一、表二的最后一列,并由此得出了结论:

(a)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

(b)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

3.在图12(a)中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__℃,示数为_________℃。

在图12(b)所示的“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需保持烛焰、光屏的中心和凸透镜的中心在_________,若此时光屏上成一清晰的烛焰像,则该像一定是_________的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a)图12(b)

4.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中发现:

发光物体通过不同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有时是相同的,有时是不同的。

为了研究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不同高度的发光物体A、B分别放在焦距为f1和f2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距v,测出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表一:

发光物体A

凸透镜的焦距为f1表二:

发光物体B

凸透镜的焦距为f1表三:

发光物体B

凸透镜的焦距为f2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3)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发光物体的高度(14)(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15)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6),像的高度是相同的。

(b)分析比较(17)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8)。

5.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应选用图,实验前要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6)。

6.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①某同学发现凸透镜的焦距未知,于是取来平行光源,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如图13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5)cm。

②取下平行光源,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20cm刻度处,这时应该向(6)(选填“左”或“右”)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7)立、缩小的实像。

③然后,把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45cm刻度处,应该在(8)(选填“蜡烛”或“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7.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

有时光屏上不能成像;有时能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有时能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有时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

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10厘米)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1=12厘米)

图13

①分别比较实验序号1或5中的物距与各自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0)。

②继续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把表格中的物距u与像距v分别与各自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进行比较,发现当(11)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当(12)时,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当(13)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

③请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3与4(或6与7与8)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及所成像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④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并经运算后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8.某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时,当他把焦

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

恰能成一个清晰倒立的像,此时这个像是________(选

填“放大”或“缩小”)的。

如果他换用一个焦距为5厘

米的凸透镜,且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可在光

具座上_____________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光屏,就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烛焰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如下来记忆:

1.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但对于成虚像却有物近相近物远像远的对应)

2.物屏距离总是大于等于4倍焦距,当等于四倍焦距时,成等大的实像。

当大于四倍焦距时,移动透镜可以成两次清晰的像,一次放大一次缩小,且第二次成像的像距等于第一次成像的物距。

3.对于凸透镜来说,物距与像距的倒数和等于焦距的倒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