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8227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docx

初中地理知识识记部分

地理知识识记部分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盖天说”的“天圆地方”;

(2)“浑天说”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3)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地球的大小

(1)赤道半径:

6378千米。

(2)极半径:

6357千米。

(3)平均半径:

6371千米。

(4)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5)赤道周长:

约4万千米。

4.用事实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在地球上沿着一个方向一直向前走,在前方总有新星升起 

(3)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

(4)麦哲伦环球航行(P15图2-4要读懂)

(5)月食照片 

(6)登高可以望远

5.经线(度)、纬线(度)特点及经纬网

   ▲列表比较经纬线的特点: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以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

地球仪的圆圈

要求能在图上判读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圆,每条纬线组成纬线圈

 

长度

全部等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向两极逐渐缩小为零

同度数的纬线,长度相等。

纬度越大。

纬线圈越小。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要求能在经纬网地图中应用

▲列表比较经度与纬度的区别:

 

经度

纬度

度数起点线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赤道

度数划分

东经00-1800

西经00-1800

北纬00-900

南纬00-900

度数变化

以本初子午线为界,越向东,东经度数越大;越向西,西经度数越大。

以赤道为界,越向北,北纬度

数越大;越向南,南纬度度数

越大。

代号

东经:

E   西经:

W

北纬:

N      南纬:

S

半球划分

200W、160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6.低、中、高纬度的判定:

纬度小于300为低纬度,纬度大于600为高纬度,纬度值为300-600为中纬度

7.纬度判定五带:

⑴.纬度小于23.50为热带;⑵.纬度大于66.50为寒带,北纬北寒带,南纬南寒带;⑶.纬度值为23.50—66.50为温带,北纬北温带,南纬南温带。

二、地图

(一)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比例尺二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注意单位要统一,1千米=100000厘米)

     ②比例尺的大小看其值如1:

100大于1:

1000

     ③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数字式:

 1:

100000      

线段式:

  0         1千米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范围的关系:

对于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

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

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②有经纬网的地图:

根据经纬网判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③既无指向标,也无经纬网的地图,根据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定。

3图例和注记 (P10图1-17中的常用图例要记忆)

(二)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和相对高度、识别地形部位

1.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

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又叫绝对高度)。

②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地形图

(1)地形部位:

①山地:

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②盆地:

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③山谷: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④山脊: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⑤鞍部:

两山顶间地势相对较低的部分。

⑥陡崖: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2)等高线的性质

①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②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即等高距)相等

③等高线越密集,表示的坡度越陡。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一般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水域

三、海陆分布

1.陆地地形

(1)陆地地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

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基本类型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地区不同的地形特点。

(2)陆地地形之最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

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2.海底地形

(1)大陆架:

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深度不超过200米。

(2)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水深数千米。

(3)海沟:

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1万多米。

(4)洋盆:

大洋底的主体部分,面积广大。

3.海陆分布

(1)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地表总面积29%,地球的海洋面积占地表总面积71%.概括的说,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面积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4.七大洲

(1)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大洲——大陆与其附近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2)七大洲

①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P22图2-18)(P23图2-19)

②洲际分界线:

(P24图)

亚欧分界线:

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线:

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线:

白令海峡。

欧非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

南美洲、北美洲分界线:

巴拿马运河。

5.四大洋

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四、海陆变迁

1.沧海桑田

在地球的演变过程中,许多地方都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促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一种来自地球内部,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地震等,另一种来自地球外部,如流水、风力、海浪等。

2.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P35图)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他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四周是海洋;在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并缓慢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2)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3.主要火山和地震带(P36图)

全球90%以上的地震和火山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带。

五、气温和降水

1.气温的变化

①气温的日变化: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日变化。

②气温的年变化:

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热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小,温带和寒带地区气温的年变化大。

2.气温的分布

(1)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

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①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②同纬度范围内,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3.降水形成的条件:

(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 

(2)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凝结出来的程度

4.主要降水类型:

(1)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

(2)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沿着山坡“爬升”,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

(3)锋面雨——当冷空气与暖空气相遇时,相对较轻的暖空气被“抬升”,遇冷凝结而产生的降水。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中纬度地区(或温带)的大陆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4)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六、繁华都会——香港特别行政区

1、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是一面中间配有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为紫荆花,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2、香港位于珠江口东侧,北与深圳市毗邻,西隔珠江口与澳门相望,南为浩瀚的南海。

3、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及附近小岛组成。

总面积1099平方千米,人口672.5万。

4、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

香港为弥补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浅海湾地区大规模地“填海造陆”。

5、香港的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6、香港经济特征:

世界著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全球金融中心之一;远东及西太平洋地区交通中心;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国际信息中心。

①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八。

②香港的维多利亚港与旧金山、里约热内卢同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

③加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香港的经济支柱。

④对外贸易是香港的主导产业。

6、香港与国际间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货运:

海洋运输(维多利亚港);客运:

航空运输(香港国际机场))

7、香港与内地间的运输方式有哪些?

(京九、广深铁路)

①香港实行大部分商品免征进口税,被誉为“购物天堂”。

②珠江三角洲生产的产品,主要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③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

香港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

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

 

七、“海上花园”——澳门特别行政区

 

回归

时间

位置

毗邻的

特区

组成

政府

驻地

主要

地形

气候

类型

香港

1997.7.1

珠江口

东侧

深圳

香港岛、九龙、新界及附近的岛屿

香港岛

低山

丘陵

亚热带季风气候

澳门

1999.12.20

珠江口

西侧

珠海

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

澳门

半岛

平原

               

1、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南,与珠海毗邻。

  2、澳门的区旗:

莲花旗。

3、澳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1553年,被葡萄牙殖民者侵占,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并成立特别行政区。

澳门面积为25.4平方千米,人口43.4万,是全国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

4、澳门面积不断扩大:

①“填海造地”;②珠江口泥沙堆积。

5、澳门的经济支柱是博彩、旅游、工业、建筑。

6、主要工业部门:

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博彩业的比重有所下降

7、澳门的象征:

大三巴牌坊 

八、祖国心脏——北京

1、北京位于太行山、燕山、华北平原的结合部。

2、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雨热同期,集中于夏季。

3、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

我国许多的政治集会和大型节日庆典都放在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成了亿万人民心目中最神圣、最庄严的建筑,是首都北京的象征,是新中国的象征。

4、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等发生在天安门广场

5、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教育与科研中心,也是对外交往中心。

近年来,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

6、北京的环境问题

⑴自然环境问题。

一是浮尘、扬尘、沙尘暴;二是水资源匮乏;⑵人文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是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空气污染。

 九、祖国宝岛——台湾

1、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处在东海与南海航线的要冲)、钓鱼岛、赤尾屿、兰屿岛、绿岛等岛屿。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岛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东——太平洋;西——台湾海峡;北——东海;南——南海。

 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南部。

2、台湾省人数最多的是汉族,主要来自福建。

少数民族以高山族为主,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山区和东部沿海。

3、台湾岛地形多山。

台湾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全岛。

由东到西分别是阿里山、玉山、中央山脉—雪山和海岸山脉。

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北回归线经过这里。

台湾西部是西部平原。

   ①台湾地形西高东低,与大陆地势特征相反。

②台湾岛 河流短小而湍急,水能丰富,最长河是浊水溪。

   ③岛上最大湖泊是日月潭。

 4、台湾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沿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岛的东北部有我国的“雨极”——火烧寮 。

5、台湾有很多美称:

①“森林宝库”——森林覆盖面积广;

②“樟脑王国”——樟脑产量世界第一;

③“海上米仓”——水稻;

④“东方甜岛”——甘蔗;

⑤“水果之乡”——香蕉;

⑥“东南盐仓”——海盐(有布袋盐场)

6、矿产——金、铜;煤、石油、天然气、硫磺。

7、台湾 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加工制造业是台湾经济的主体 ,对国际市场有严重的依赖性。

8、台湾的农产品有水稻、小麦、甘蔗,水果有香蕉、菠萝。

台北是台湾第一大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最大的港口,重化工基地;台南是最早兴起的城市,是食品工业基地。

9、高雄也是台湾的港口。

桃园机场是台湾最大的机场。

10、台湾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请你用事实说明?

(看笔记)

十、九省通衢——湖北省

1、湖北省在春秋时代属于楚国,因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简称鄂。

省会是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

2、湖北省与6个省区相邻。

南邻湖南、江西,东接安徽,北连河南,西靠重庆,西北与陕西相邻,有“九省通衢”之美誉。

3、湖北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过度地带,以山地丘陵为主,可分鄂西山地、江汉平原等几部分。

4、江汉平原由长江及支流汉江冲积而成,西起枝江,东到黄梅,北抵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地势低平坦荡,集中了全省40%的耕地,土质肥沃,农业发达。

5、湖北省河流众多,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汉水等。

长江横穿全省,长江三峡(衢塘峡、西陵峡、巫峡)有两峡(西陵峡、巫峡)在湖北境内。

长江弯道最多的“荆江河曲”,湖泊众多。

有“千湖之省”的誉称。

6、湖北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热多雨,冬寒干燥。

7、湖北矿产丰富,著名的有大冶铁矿,江汉平原的石油等。

十堰市有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公司,宜昌境内有长江第一座大坝——葛洲坝和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此外还有中国最出名的洗涤剂制造厂沙市日化等。

8、湖北农业已经实现稻麦和棉麦两熟,南部实现了双季稻和三季稻,农业产量相当高。

水产养殖是湖北的强项,是中国三大淡水养殖区之一,著名的“武昌鱼”更是闻名遐迩。

9、湖北交通发达,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汉丹—襄渝线经过这里。

宜黄高速公路已经通车。

航班通达全国和省内主要城市。

内河航运发达,长江、汉水是两大水运干线。

10、少数民族:

苗族、土家族、回族

11、历史文化名城:

有江陵(荆州)、武汉、襄樊、随州、钟祥。

12、神农架坐落在鄂西北崇山峻岭中,是我国重要的原始森林之一,有“绿色宝库”之称,是“天然的动物园”。

十一、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一月0°等温线

(2)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3)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4)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

(5)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6)水田与旱田的分界线

(7)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8)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

十二、交通运输网

1.铁路运输网

(1)铁路干线

五纵:

①京哈——京广线、②京沪线、③京九线、

④同蒲——太焦——焦柳线、⑤宝成——成昆线。

三横:

①京包线——包兰线、②陇海——兰新线、

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2)铁路枢纽:

北京、郑州、徐州、兰州等

2.公路网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路运输发展迅速。

目前,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2)我国高速公路起步晚,发展快。

3.水上运输

(1)内河运输条件优越。

长江、珠江、松花江、京杭运河等河流在我国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

(2)我国发展海洋运输条件优越,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海洋运输大国之一。

①我国沿海航线有北方航线和南方航线之分;北方沿海航线以上海、大连为中心,南方沿海航线以广州、香港为中心。

②我国远洋运输以上海、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广州和湛江等沿海港口为主要进出口岸。

4.航空运输:

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是我国主要的国际航空港。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1)公路运输:

灵活方便,门到门直达运输。

(2)铁路运输:

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能耗小,适应性强。

(3)航空运输:

运输快速,但运量小,运输成本高。

(4)水上运输:

运量大,成本低,生产率高,能耗小,投资小,但受自然条件限制。

 (5)管道运输:

占地少,可以不间断运输,但投资大。

十三、中国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东半球和北半球。

(2)纬度位置:

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地区属热带。

(3)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有利于农业生产。

(2)有利于对外交往与合作。

(3)有利于海洋事业的发展。

3.疆域辽阔

(1)领土“四至点”

我国领土最北端位于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N);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135°E);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73°E)。

(2)国土面积

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疆界绵长

我国陆上国界线达2万多千米,接壤的国家有14个。

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十四、中国的行政区划

1.行政区划的划分

(1)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2)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台湾省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的领土。

2.省级行政区域

(1)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

①湖北省、湖南省因洞庭湖命名;山东省、山西省因太行山命名;河南省、河北省因黄河命名。

②山西、陕西大致以黄河为界;四川、西藏大致以金沙江为界;福建、江西大致以武夷山为界;山西、河北大致以太行山为界。

③省级单位之最

面积最大的省级单位:

新疆

最东的省级单位:

黑龙江省

最西的省级单位:

新疆

最南的省级单位:

海南省           

最北的省级单位:

黑龙江省

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重庆市           

面积最小的直辖市:

上海市

(2)省级单位的简称

①多数是取省名中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如:

黑、吉、辽等。

②因境内著名的山、河、湖而得名。

如:

皖、赣等。

③由古地名、历史上国名或地名演化而来的。

如:

鲁、晋、豫、蜀等。

(3)行政中心

十五、众多的人口

1.人口特点

(1)基数大

到2000年,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总数一直居于世界第一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保持在1/5以上。

(2)增长快

2.人口问题及应对措施

(1)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给我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应对措施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3.人口分布不均衡

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十六、中国的地形

1.地形复杂多样

(1)我国地形多种多样

不仅有高峻的山地、坦荡的高原、广袤的平原、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还有起伏和缓的丘陵。

(2)我国各类地形占陆地总面积的比重

地形

山地

高原

盆地

丘陵

平原

比例

33%

26%

19%

10%

12%

(3)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山区面积广大,耕地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山区多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是影响各行业发展的不利条件。

2.地势西高东低

(1)三级阶梯

①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②第二阶梯(平均海拔1000—2000米)主要地形区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③第三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

(2)三级阶梯分界线

①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

②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

(3)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较为丰富的降水;许多大江自西向东流入海洋,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蕴藏着巨大水能。

十七、中国的气候特点

1.季风气候显著

(1)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

冬季盛行偏北风,受冷空气控制,气候寒冷干燥;夏季,东部广大地区盛行偏南风,受暖湿气流的影响,气候暖热湿润。

(2)季风区:

季风区是指夏季风影响明显区域,我国季风区西部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

(3)季风气候的成因: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最主要原因是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的西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显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4)季风活动的不稳定会导致我国旱涝灾害频繁。

2.大陆性气候显著

(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2)降水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多集中夏季。

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大多为温带大陆气候。

青藏高原区是独特的高原气候。

西部高山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

十八、气温

1.气温分布

(1)冬季气温分布规律:

气温自南往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2)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除青藏高原以外,全国大多数地区普遍高温。

2.我国的温度带

(1)划分标准:

活动积温是划分温度带的重要指标。

(2)温度带:

我们把全国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区。

十九、降水

1.降水的时空变化

(1)空间分布:

我国年降水量东部多于西部,南方多于北方,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时间分布: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秋季节。

2.干湿状况与干湿地区

(1)划分标准:

该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反映了该地的干湿状况。

(2)干湿地区:

根据干湿状况,可以吧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二十、长江

1.长江概述

(1)发源地:

唐古拉山。

(2)长度:

6300千米。

(3)注入海洋:

东海。

(4)流经省区:

青、川、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5)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6)上、中、下游分界点:

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为下游。

(7)主要支流:

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

2.黄金水道:

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7万余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