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59898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docx

高考作文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

2020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之鲁迅及鲁迅妙语100则

一、写作素材

1、当时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他把全盘否定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

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2、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落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再多的“本”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

3、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来的人。

“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也许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自愿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呐喊”,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睡的国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

您,做到了。

人们看到了“新文学”界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盏长明不灭的灯——您点燃了文学革命之火,照亮了国人民主革命之路!

4、有人说您曾“彷徨”过。

面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您只能借“狂人”之口发论;面对那一个个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却还怡然自乐的“阿Q”,您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一个个成了反动者枪下亡魂的仁人志士,您只能独自一人发出“为了忘却的记念”。

然而您并不是真正的彷徨。

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里,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

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您就是真正的勇士,骨头最硬的中国人,在沉默中爆发的“地火”。

5、 把生命献给祖国,让世界为之景仰。

瘦小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

大星陨落,天地同悲。

但您所代表的“民族魂”必将延续不衰;您的无畏的精神,必将被人们薪火传承;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真情,必将感动每一个后人;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必将指引每一代人不断向前!

6、房向东先生前年出版了《鲁迅与他骂过的人》,意在聚集鲁迅生前环绕着他的嘀嘀咕咕,对显豁鲁迅的伟大有益;现在他又奋力写成《鲁迅,最受诬蔑的人》,是聚集鲁迅死后环绕着他的嘁嘁喳喳,对显豁鲁迅的伟大同样有益。

鲁迅生前曾多次说,他的所以要活着,努力眷护生命,与其是为了爱他的人,无宁是为了敌人,要让那些不是东西之徒因他活着而不舒服。

鲁迅死了那么久,仍然有那么多人咒骂,证明他威灵犹在,仍同活着时那样使某些人不舒服,也证明鲁迅不朽。

忘了是布瓦洛还是拉辛说过:

“世上没有被捧成的伟人,更没有伟人会因咒骂而变得渺小。

”鲁迅正验证着这句话。

7、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鲁迅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

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

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8、历时愈久,对鲁迅生前死后加之于他的污泥浊水,明枪暗箭,不怀好意的抬举,有心的中伤和无意的曲解都将愈益黯淡失色。

人们所看到的将只是经过澄清了的历史长河的运行以及巨人在历史中的伟岸风姿,他如何和历史气息相通,扮演着引涛疏流的光辉角色。

后代人不再有恩恩怨怨、爱爱仇仇,不会为各种因公的和因私的功利之念所蔽。

更重要的是,与鲁迅并世或相后先的伟人或准伟人,在时过境迁之后也已形态毕露,他们给历史投下了什么,是非功过如何,也得以和鲁迅作客观的比较了。

那时的人不再有忌讳或顾虑,是什么还他以什么,诚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比较之余,鲁迅的形象当然出类拔萃地高大,不像今日之还有七嘴八舌了。

9、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

郁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

郁达夫是看到了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污蔑和中伤的;而且也看到他死后所得的评价,哪怕是肯定的评价也未能惬心贵当,故而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他不及看到鲁迅死后半个多世纪围绕着鲁迅的一切,而且这一切还将继续下去,直到围绕着鲁迅而生发的一切公私恩怨为历史所刷淡。

到那时,对伟人的一切咒骂、中伤、曲解纷纷剥落,成了伟人巨像下的尘埃,甚至累积成小丘,倒反而会化为这座像的自然景观中的一点点缀,即使只能供游人践踏,总还不失是历史的沉渣。

10、鲁迅的深刻远不止以上这一点点,他的深刻往往叫你有一种寒夜临风之感,紧肌肉,透骨髓。

他借“狂人”之口骂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颖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二、名人写鲁迅

伟人鲁迅

我最推崇鲁迅的那种批判精神,那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超人意志,一种刚毅果敢、临危不惧的勇士精神。

知道对手不如自己而出击的不能算作勇士,只能算作壮士;而知道对手强于自己却仍勇于出击并无所畏惧的,当算是勇士。

而鲁迅正是后者,反动当局虽已摇摇欲坠,但专制手段尚存,鲁迅在如此情况下,坚强斗争并以笔为武器,给当局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

他的文章没有莎士比亚那样华丽的辞藻,没有屠格涅夫清新的文笔,更没有巴尔扎克的累累著作,但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却宛如天神一般。

鲁迅的文章涉及面很广,其文中有对一般愚昧民众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对普通中国人的观察可谓隔岸观火,洞察秋毫,将其比喻为“铁屋子”里“许多睡熟的人们”;也有对权贵淋漓尽致的讽刺与痛骂,使人读后义愤填膺;还有对社会现象、国家政治的深刻剖析,其间不乏批判与讽刺。

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因此而确立。

鲁迅关注的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读点鲁迅

如今的国人若再清茶一杯,台灯一盏,把鲁迅书一卷,肯定是一道奢侈的风景。

孔方兄的诱惑,浮躁的心绪,已将思想框成格子。

我在格子的氛围里,坚守那份执著的承诺:

读点鲁迅。

我们曾经在周作人的乌篷船里寻觅悠闲和怡适,我们曾经在梁实秋的雅舍中喝茶谈酒,我们曾在陈源的闲话里论随笔谈小品,我们也曾在林语堂的幽默里赏鉴人世间的恩怨:

我们单单忘怀了那位孤独的巨人,呐喊的勇士,深沉的思想者,慈爱的老人,那1000万言16本的大书。

读点鲁迅,在你孤独无助时,那是一根神奇的拐杖;在你彷徨无奈时,那是一盏不灭的明灯;在你空虚单调时,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在你空虚单调时,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在你沉沉入睡时,那是你枕下的宝典!

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浮躁,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

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步成熟。

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崔瑞鑫《读点鲁迅》)

绍兴的大梦

“先生!

”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

记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的。

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木的、石的小拱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轻松游览的胜地。

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

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

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Q”,“闰土”和“祥林嫂”却都已走远,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

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

他所揭露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著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

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又见三味书屋。

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桌面上有他那小小少年一丝不苟的眼睛。

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

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

(陈瑞琳《绍兴的大梦》)

 

三、写作运用

(以《拿来主义》一文为例)

【应用角度】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盲目地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主张实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指出了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适用话题】

“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借鉴”“选择”“开放”“取与舍”“与世界接轨”等

【运用范例】

近年来,“啤酒节”“番茄战”等标榜“狂欢”的西式文化活动在中国日渐风行,每一次都吸引不少眼球,但也引发很多争议。

近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番茄大战”再一次将这种狂欢节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15吨新鲜番茄掀起的万人番茄大战招致全国网友的怒批,不少网友提出,以食物来狂欢是否暴殄天物?

在我们这个以节约为美德的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狂欢节?

翻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他说,“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创新意识,又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精华。

与其抵制或者照搬西方的狂欢节,倒不如思考如何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注入更多的狂欢元素,借鉴西方狂欢节中的快乐因素来创新我们的节日文化,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

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建议国人“我们要拿来。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因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社会发展到今天,国人是真正学会“拿来”了,于是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众多的舶来品接踵而至——好莱坞大片,韩剧,日本动画片,哈利·波特,吉尼斯世界纪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是一盘又一盘令人垂涎欲滴的“鱼”。

就连节日也是外国的好,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外来的节日比传统节日火爆得多,也是一盘“鱼”。

这些舶来的文化足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国人的传统文化——京剧、川剧、皮影戏、剪纸这些传统非物质文化即“老鼠”却越来越不受人重视了。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的节日也少受国人的青睐。

那为什么有“抢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的出现?

为什么有国人自发起来抢救保护我们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个摄影师,跟踪皮影戏近十年,出版影集《皮影世家》,图文并茂地将这种传统民间艺术介绍给世人,希望它能后继有人,世代流传。

新疆的七位十二木卡姆著名民间艺人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荐名单,古老独特的木卡姆艺术将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承。

中国人自己的节日——端午节、中秋节,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到这天,全国放假一天,家家包粽子,吃月饼,节日气氛渐浓。

陕北腰鼓敲出陕西,敲到中央电视台,敲到国际大舞台,让全世界聆听它的震撼。

还有中国剪纸、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藏戏、新疆玛纳斯、甘肃花儿……这些文化艺术传统技艺,逐渐都在被国人所热爱、所保护、所传承。

“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

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

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

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四、鲁迅妙语100则

001.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

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002.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003.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004.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

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005.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

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

——《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

006.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007.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经验》一九三三年

008.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

——《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009.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

——《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

010.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011.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012.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

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

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

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以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013.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空谈》一九二六年

014.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

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随感录廿五》一九一八年

015.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不满》一九一九年

016.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017.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

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坏了的事,今天忘记了,明天做起来,也还不是“仍旧贯”的老调子。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018.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随感录四十一》一九一八年

019.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

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致赖少麟》一九三五年

020.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

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为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可恶罪》一九二七年

021.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满足,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022.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能打这墙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胜利者。

——《碰壁之后》一九二五年

023.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海上的儿童》一九三三年

024.战士死了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嘬营营地叫,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

但是战士已经死了,不再来挥去它们。

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战士和苍蝇》一九二五年

025.专制者反面就是奴才,有权时无所不为,失势时即奴性十足。

——《谚语》一九三三年

026.其实,中国人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的,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

比如病人,患有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胡涂,误认他为肥胖。

——《立此存照》一九三六年

027.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这些孱头们!

孙子们在瞪眼中长大了,又向别的孩子们瞪眼,并且想:

他们一生都过在愤怒中。

——《杂感》一九二五年

028.酷的教育,使人们见酷而不再觉其酷,例如无端杀死几个民众,先前是大家就会嚷来的,现在只是如见了日常茶饭事。

人民真被治得好象厚皮的,没有感觉的癞象一样了,但正因为成了癞皮,所以又会踏残酷前进,这也是虎吏和暴吏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还是毫无办法的。

——《偶成》一九三三年

029.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

譬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全惯了,很平常了。

不过,还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的。

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今天的两种感想》一九三二年

030.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

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

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一九二七年

031.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妙不可言。

——《随感录三十九》一九一九年

032.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无题》

03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无题》

03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自嘲》

03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

036.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037.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为了忘却的纪念》

038.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题三义塔》

039.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记念刘和珍君》

040.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041.凡是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狂人日记》

042.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043.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044.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045.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

046.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047.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048.哈儿狗往往比它的主人更严厉。

049.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050.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051.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052.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053.从来如此,便对吗?

054.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055.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056.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057.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058.时间就是性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059.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

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

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060.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061.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062.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063.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064.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065.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066.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

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067.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

068.希望原来是无所谓有又无所谓无的。

069.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070.一个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生物之群,一个有了伟大人物出现却不知道尊重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奴隶之邦。

071.孔雀拼命开屏,却露出屁眼。

072.我们是奴隶,革命之后我们发现受了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