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0150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docx

教师版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检测二高二语文试题教师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

(二)(20161224)

高二语文Ⅰ试题

命题人:

傅逢胜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所有考生完成。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交答题卡。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对历史细节,普通人往往采取,大而化之,甚至是玩笑戏谑的态度。

比如中国戏曲,台上摆一张桌子,旁边放两把椅子,服装道具,,善恶忠奸,美丑妍媸,全靠脸谱区别,什么朝代,都是这一套。

它和文人艺术真是,另有自己的欣赏规矩。

即使贵为天下母仪,如慈禧太后,人称国学大师,像陈寅恪,只要是进戏园子听戏,都得遵守这套规矩,根本没有谁跟历史较真儿。

A.漫不经心千篇一律大异其趣B.漠不关心千人一面大异其趣

C.漠不关心千篇一律各异其趣D.漫不经心千人一面各异其趣

1.【答案:

A】漫不经心是指做事不上心,不放在心上,随便马虎;漠不关心强调态度冷漠;千篇一律:

指诗文公式化。

泛指事物只有一种形式,毫无变化;千人一面:

一千个人的面孔都一个样子,比喻文章或对人物的描写公式化,都是一个样子,多用以讥讽文艺创作上的雷同。

大异其趣:

A和B比较下来,A表现得大不相同、差异很大,此处“和”为介词。

各异其趣:

A和B各有特点,差异很大,此处“和”为连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3年国庆节,全国各旅游最区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至5.2%和4%;但集中出游人满为患,景区不堪重负,引发国人对假期安排的讨论。

B.“世界读书日”前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国民人均阅读量明显不足,图书行业在出版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不对称发展态势。

C.今年上半年艺术品春季拍卖成交略有增长,市场开始回暖,意味着国内艺术品市场已经走出去年的低谷,预计秋季拍卖形势更好。

D.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魅力在于舞台表演,在于独特而美妙的唱腔和优雅而宛转的演唱,昆曲并因演唱而得以更广泛传播。

2.【答案:

B】(A项不合逻辑。

“增长至5.2%和4%”有误,可删去“至”;C搭配不当。

“成交”与“增长”不搭配;“成交”可改为“成交量”;D成分残缺。

“并因演唱而得以更广泛传播”中删去“并”,前面缺少主语,应补上“昆曲”。

3.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当然,所谓的“抄书”,其实大有讲究。

不过,“文抄公”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尺度与审美标准,否则会变成偷懒甚至抄袭的借口。

①不仅仅是中国文人抄书,外国人中也不乏这种雅趣。

②抄书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资料准备,也是一种写作技巧,还可以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

③你要读书,最好是深入字丛,在那里驻足、悠游、徜徉,而不是走马观花。

④清代第一流学者中,不乏喜欢此道者。

⑤本雅明就有这样的妙喻:

就像坐飞机无法领略窗外风景,除非你亲自走进风景中。

⑥归国之初的鲁迅,曾用了十年时间来“钞旧书”。

A.①②④⑥⑤③B.②④⑥①⑤③C.③②⑥④①⑤D.④⑥①⑤②③

3.【答案:

B】(首句中“讲究”的内容是指②句所说,④中“此道”也是指②中内容,所以②④应该放在最前面;“清代学者”到“归国之初的鲁迅”,都是“喜欢此道者”,时代也有延续,因此④后是⑥;①是过渡句,由“中国人”过渡到“外国人”"本雅明”,所以①⑤应该捆绑;⑤中的比喻内容和③的内容是相同的,所以③在⑤后。

整个排序应为B)

4.下面是苏轼写的一首词,请判别它的词牌名(3分)()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在尘埃?

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A.虞美人B.念奴娇C.江城子D.如梦令

4.【答案:

A】

5.《华阳国志》中说:

“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的别恨乡愁。

”所以,古人常用“子规(杜鹃)”表达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中,使用这个意象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3分)()

A.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唐▪崔涂《春夕》)

B.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

C.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

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宋▪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

D.翠烟浓处着啼鹃,唤得韶光上柳绵。

父老已知农事急,一蓑烟雨辨秧田。

(宋▪易士达(旴江道中))

5.【答案:

A】(A项第三句:

“蝴蝶梦中家万里”中“家万里”三个字点出作者离家在外。

B项中子规啼血主要取其暮春时伤春的悲伤之意,和离别没有关系。

C项“韶华已逐水东流”表明此处为感慨时光易逝,壮志难酬。

D项主要表现田园中的春色及农家生活,并不涉及乡愁。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常从王媪、武负贳酒(买)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利诱)

③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交付,委托)④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勤奋,努力)

B.①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奔射杀之(保护)②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突然)

③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辞别)④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诚恳的样子)

C.①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指责)②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安定)

③其文约,其辞微(含蓄精深)④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使…守信用)

D.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保全)②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效法)

③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悬赏征求)④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携带)

6.【答案:

C】A项,贳:

赊欠。

B项,护:

监护,监督。

D项,存:

思念。

7.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B.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C.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项羽由是始为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D.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7.【答案:

D】D项均表被动。

A项,凭借/趁机;B项,介词,用或依靠/连词,表结果,相当于“因而”;C项,语气词/兼词,于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答秦太虚书

苏轼

轼启:

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

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

轼寓居粗遣。

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

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

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

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太虚他日一为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

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

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

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

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

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

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

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

不宣,轼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删节)

本文系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被谪黄州时写给友人秦观的一封回信。

信中以谈家常的方式,真切地记述了自己初贬黄州时的生活境遇与精神状态。

特别在谈到黄州的人情交往,记述了作者与当地友人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显示了作者坦荡的胸襟与洒脱开朗的性格。

秦观,字太虚,又字少游。

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

【附参考译文】

苏轼启:

五月末,我弟弟来到这里,(从他手中)得到你写给我的信,(你)慰问的情谊十分深厚。

近来天气进入初寒季节,你生活得怎么样?

我住的对方简陋。

只是我弟弟初到筠州时,就有一个女儿夭折,而我也有一位老乳母去世。

痛悼之情还未衰减,又得到家乡消息,我的堂兄中舍九月中去世。

人在异乡体衰多病,触景生情,倍感凄凉,想想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

又承蒙你告诉我,在这当中你得病不轻,还好将渐渐康复。

我们这些人渐渐衰老了,不能够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的身子,应当赶快采用道书上方士说的办法,加强养身方面的修炼。

我被贬住在这里没有事做,对道书上讲的方法也略微知道了一些。

现已借到本州天庆观三间房子,冬至后就住到里面去,过四十九天才会出来。

假如不是被贬官、遭到放逐,我怎么能这样呢?

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得到呢?

应该趁现在有空闲去做,做时,只要选择平时所谓简明扼要、容易做到的方法去做就行,日夜修炼,除吃饭睡觉以外,不做别的事,只要满了这期限,养身的根基就建立了。

从此以后,纵然再出来处理人间的事务,事情办完了,心情又会回到原来的闲静状态,(修炼神性的事)自然不会废止。

(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

太虚免不了要去求官位俸禄,将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去追求,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实现愿望。

我私下替你考虑,应该多写书,如所给我看的《论兵》和《盗贼》等几篇,只要像这样写几十首,都是见识高超又有实用价值,不必涉及时事。

只是你转过来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不能停止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

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家中)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

只好尽量节俭,每天费用不准超过一百五十钱。

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一亮就用挂画用的叉子挑取一份,然后把叉子藏起来。

未用完的钱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贮存起来,用来招待客人。

估计袋中的钱还可用一年多,到时候再另想办法了。

我住处的对岸武昌,山水美妙到了极点。

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过江后常常因为风涛阻隔,不能马上回家,王生能为我杀鸡煮饭,甚至在他那里住上几天,他都不厌烦。

又有一位潘生,在樊口开有酒店,可以划船直接到他店旁,虽是乡村酿的酒,自是味醇汁酽。

岐亭监酒胡定之,随行带有万卷书,喜欢借给人看。

黄州官署的一些官员,家家都会做吃的东西,很喜欢举行宴会。

你看这些情况,我的生活难道不是还过得去吗?

想和你说的话没有穷尽,但是纸已经写完了。

你打开信纸读到这里,我想象得出你一定笑得须髯都会抖动起来。

年底天气十分寒冷,希望你万万自己多加保重。

夜里酒喝得多了点,字写得不像样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

不一一说了。

苏轼再拜。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悼念未衰,又得乡信信:

消息

B.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喻:

开导

C.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度:

估量

D.吾事岂不既济矣乎济:

成功

8.【答案:

B】(喻:

告诉,使知道)

9.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苏轼达观、开朗人生态度的一项是(3分)()

①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②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③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④至时别作经画

⑤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⑥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A.①⑤⑥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④⑤

9.【答案:

D】(①写苏轼的身体状况;③设想太虚修炼后的情景;⑥想象秦太虚看到信后的情态)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苏轼谪居黄州后写给秦太虚的一封回信,信中真切记述了自己这段时期内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给人以亲切之感。

B.苏轼到道观借了三间房,准备闭门静修四十九天,用道家的方法静心养生,并让秦太虚也注意修炼身性,对其关心备至。

C.苏轼十分赏识秦太虚的才华,劝导他努力去写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感情极深厚。

D.在黄州时,苏轼虽然经济拮据,生活俭朴,但他并不显得消沉,而是随遇而安,时常寄情山水,交友游乐,充满生活情趣。

10.【答案:

C】(“不必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与原文“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文意不符。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⑴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3分)

⑴【译文】(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道来而有一种逼人的力量。

评分建议:

3分。

“示”“胜绝”“娓娓焉来逼人”各1分。

⑵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3分)

⑵【译文】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家中)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

评分建议:

3分。

“廪入”“私甚忧之”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

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⑴颈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

12.⑴【答案】主人公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1分);近看宫阙,错落有致,落日笼罩(1分)。

刻画了一位内心孤寂愁苦的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

⑵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

(4分)

12.⑵【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

(每点1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孟子>选读》)

⑵君子坦荡荡,。

(《<论语><孟子>选读》)

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论语><孟子>选读》)

⑷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孟子>选读》)

⑸,三乐也。

(《<论语><孟子>选读》)

⑹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论语><孟子>选读》)

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孟子>选读》)

⑻民为贵,,君为轻。

(《<论语><孟子>选读》)

13.【答案】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⑵小人长戚戚⑶富贵不能淫⑷不悱不发⑸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⑹敏以求之者也⑺八佾舞于庭⑻社稷次之

四、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早餐

【美】约翰·斯坦贝克

我每想起这件事,心中总有一种愉快、满足之感,因它有着无与伦比的美。

那是凌晨时分,东边的山峦仍是一片令人生厌的蓝黑色。

但山背后却已晨曦微露,一抹淡红渲染着山峦的边缘。

当这缕红光婀娜升空时,色泽越变越冷、越淡、越暗。

当她接近无边天际时,就逐渐和漆黑夜空水乳交融了。

天很冷,虽未刺骨严寒,但也冻得我拱背缩肩,两手插兜。

我拖曳双足,沿着山谷乡间的土路前行,突然看见前方有一座帐篷。

橘红色的火苗在一只生锈的小铁炉的缝隙中闪烁。

“烟筒”喷出的灰色浓烟直直升起,好一会才在空中飘散。

火炉旁有位青年妇女,不,是位姑娘。

她身穿褪色的布衣裙,外面罩着背心。

走近后才发现她那只弯曲着的胳膊正搂抱着一个婴儿,他被暖暖和和地包在背心里面吮奶。

这位母亲不停地转来转去干活,而婴儿一直在吮奶。

这既不影响她干活,也没影响她转动时轻捷优美的姿态,她每个动作都准确娴熟。

我走近时,一股煎咸肉和烤面包的香味——世界上最令人感到愉快和温暖的气味——扑面而来。

东边的天空这时已亮起来。

我走近火炉,伸出手去烤火,一触到暖气,全身立刻震颤一下。

突然帐篷的门帘向上一掀,走出个青年,后面跟着一位长者。

他俩都穿着崭新的粗蓝布裤和钉着闪亮铜钮扣的粗蓝布外套。

两人长得十分相像。

青年蓄着乌黑短髭,长者蓄着花白短髭。

他俩默默地站在一起望着逐渐亮起的东方,一同打了个哈欠,一同看着山边的亮处。

他们一回身看见了我,就一同向我问好。

两人一同来到火炉边烤手。

姑娘不停手地、聚精会神地干活。

她那梳得平平整整的长发扎成一束垂在背后,干活时,发束随着她的动作甩来甩去。

她把几只马口铁水杯、几只铁盘和几份刀叉放在一只大包装箱上,然后从油锅里捞出煎好的咸肉片,放在一只平底大铁盘上,卷曲起来沙沙作响的咸肉片看上去又松又脆。

她打开生锈的铁烤箱,取出一只摆满用发酵粉发得松松的大面包的正方形盘子。

热面包香气扑鼻,两位男人深深地吸了口气。

长者回头对我说:

“你吃过早饭吗?

“没有。

“那就跟我们一起吃吧!

这就是邀请了,我同他们一块走到包装箱旁,围着箱子蹲在地上。

青年问:

“你也去摘棉花吗?

“不。

“我们已经摘了十二天了。

姑娘从火炉那边说:

“还领到了新衣服呢!

两个男人低头瞧着新衣裤,一同笑了。

姑娘摆上那盘咸肉,大个的黑面包,一碗咸肉汁和一壶咖啡,然后自己也蹲在纸箱旁。

婴儿的头部暖暖和和地包在背心里面,还在吮奶,我听见小嘴吮奶时的咂咂声。

那位长者把嘴填得满满的,细细咀嚼了很久才咽下去。

“真好吃!

”接着他又把嘴填满。

青年说:

“我们吃了十二天好的了!

这时,每个人都在狼吞虎咽,都把再次放在自己盘上的面包和咸肉又一下子吃得精光,一直吃得肚里饱饱的、身上暖暖的。

阳光现在有了色彩。

那两个男人坚毅地面对东方,晨曦把他们的脸照得闪闪发亮。

两位男人一同站起身。

长者说:

“该走了。

青年转向我:

“你要是愿意摘棉花,我们可以帮个忙。

“不啦,我还得赶路。

谢谢你们的早餐!

长者摆了摆手:

“不用谢,你来我们很高兴!

”他俩一同走了。

东方的天际这时正燃起一片火红的朝霞,我独自顺着那条乡间土路坚毅地向前走去……

(选自《世界经典微型小说》,有删改)

14.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独特的山区晨景,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

(4分)

14.【答案】从低到高(或由近到远),从视觉、内心感受等角度描写,运用比拟、比喻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评分建议:

每点1分。

15.统观全文,简要分析女人形象。

(6分)

15.【答案】①外表美丽:

年轻,长发飘逸,姿态“轻捷优美”。

②俭朴勤劳:

穿着“褪色的布衣裙”;天冷早起,“不停手地”干活,且动作准确娴熟。

③做事认真:

头发“梳得平平整整”,干活“聚精会神”。

④慈爱知足:

干活时不忘包好孩子,且让孩子舒服地吃奶;领到粗布新衣而感到满足。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6.小说在结构安排上很有特色,请作简要说明。

(4分)

16.【答案】①全文采用倒叙手法:

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或答成“开头总领全文”亦可);后文予以叙述,介绍美事。

②主体按照双线推进:

一条线为时间线——“凌晨时分”,“东边的天空这时已亮起来”,“阳光现在有了色彩”,“东方的天际这时正燃起一片火红的朝霞”;一条线为情感线——“令人生厌”,“全身立刻震颤一下”,“身上暖暖的”,“坚毅”。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特色”、“说明”各1分

17.小说中的“我”认为这件事具有“无与伦比的美”,请探究“美”的内涵。

(6分)

17.【答案】①环境美:

天气虽然寒冷,但山区晨曦却给人美感。

②人情美:

母子之间的融合,父子之间的默契,陌生者间的关切。

③哲理美:

劳动创造美;新生富有美;底层展现质朴纯真美。

评分建议:

每点2分,答“生活美”“劳动美”等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

(二)(20分)

被移植的树

李浩

①在春天或者秋天的公路上,我会遇到装载大树的卡车。

那些树已经足够高大,甚至都小有沧桑,硕大的树根和根部的泥土被粗草绳仔细地包裹起来,伤掉的细根似可忽略不计。

它们将会被移植到城市,路边或者公园,携带着这一小点儿的“故土”然后开始新的生长。

它们会长得更高大些,部分的根须会获得延展,把原属于异乡的土也一并紧紧抓牢。

②我要说的并不是树。

我要说的,是贵州,安顺,一个叫屯堡的地方,和那里生活的“少数民族”。

屯堡居住的“少数民族”其实是更严格意义上的汉人,他们的祖上来自明朝时的中原,是征战和屯兵的结果。

③这些来自中原的将士被安插在屯堡,之后他们的家人,妻儿,或者在中原被招募、被迁移的男男女女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就像……就像树的移植,它的根要被拔起,同时,为了它的成活,带给它一些“故土”。

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一起紧紧抓牢那小部分的故土。

④那一小点儿的故土:

这些迁徙者和他们的子孙,曾经固执地将它固执地守住,让它尽可能地不融化,不变异——这是他们从中原所带过来的,我们可以从这份固执中看到迁徙者们的“念念不忘”。

那一小点儿的故土是:

语言,服装和发式,被称为“地戏”的传统戏剧,生活习惯,也许还包括家族观念,邻里关系……

⑤这种坚守,使他们这些人成为了恒久的“少数民族”,成为了恒久的异乡人,即使在他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我想他们的归属和认同也不会强烈,他们大约有一种永恒性的局外感。

在不被融合、融化的固执里,除了怀乡这种病症,我想大约还有着某种精神上的高傲。

⑥我们在雾①中上山。

有雾②掩映的屯堡其实更有独特的美,有它自己的时间史,有它自己的时间长度和额外宽度,有单独属于它的时间粘稠——这点,在云山屯更为明显,更为强烈。

走在古老的石阶上,走在石质的、木质的古老房子之间,那种时间的粘稠感是显见的,让人仿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中,仿若进入到了历史。

何况那雾③,遮住了向更远处望见的雾。

在“我们的”时间之外,这是屯堡给我的强烈感觉。

当战事平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在这片陌生、偏僻的地方得到安顿,休养生息,刻意而固执地保持着祖辈的文化和习惯,慢慢,它和“我们的”时间脱开了,它有了自己的坚固。

在云山屯,它们保留的是明时的建筑,至少是明时的风格,它们也成为树的根部的小片故土,慰藉着一代一代的怀乡病。

六百年,在屯堡之外已几度风雨变幻,当他们把和“外界”的路一一打开,突然发现,那个臆想的、被记忆的“故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

⑦云山屯,它的静寂让我意外。

它的静寂更凸显了它的质感和美,它几乎是空的,旷的,单独属于我们这少数几位来访者的,它允许你向任何一处探幽。

远处有些许的鸡鸣,引得近处石房角落里的鸡也跟着叫起来,那一刻,我都想停下来,止住呼吸——在云山屯,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任何一个人都是外在于这个时间这片土地的,在进入到它们的地域里,我们必须保证对“主人”的敬重使它们免被打扰。

我们走远些的时候,回头,有几只鸡缓缓走上了石阶,走在我们刚走过的路上,它们安然的样子让人感动。

朋友们说,这座屯堡除了少数的老人外,其他的人多数已经下山,他们接受与“我们”同样的教育,穿同样的服装,泡吧,上网,经商或外出打工……屯堡的“少数民族”正在普遍地汉化,重新成为汉人。

屯堡,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完全的象征,一种旅游资源,一种可在“外人”面前展示的、不具根脉感的文化。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8.文章第2节说“我要说的并不是树”,可为什么第1节还要从树写起?

(4分)

18.【答案】①照应文题,文章题为《被移植的树》;②引出下文,以被移植的树引出下文对被“移植”的人叙写;③以树喻人,树移植时携着“故土”喻被迁移的人,怀着故乡的情思。

(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