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01930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docx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

英国地理概况与英国文化

一、英国自然地理概况

(一)英国的国土资源

  英国是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东北部及附近许多岛屿组成的岛国。

东濒北海,面对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和挪威等国;西邻爱尔兰,横隔大西洋与美国、加拿大遥遥相对;北过大西洋可达冰岛;南穿英吉利海峡行33公里就到法国。

  英格兰全境面积为13万平方公里,占大不列颠岛的大部分。

这一地区自西向东分为4部分:

以塞文河流域为中心的米德兰平原;海拔200米左右的高地;伦敦盆地;威尔德丘陵。

  威尔士面积有2万余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地势崎岖。

威尔士境内有1/4的土地被列为国家公园及天然保护区。

  苏格兰和其周围的许多小岛,面积共为7.8万平方公里。

全境均属山岳地带,只有中部较为低平。

  北爱尔兰面积1.4万平方公里,隔爱尔兰海与大不列颠岛遥遥相望。

北爱尔兰地区湖泊较多,英国的第一大湖--讷湖卧波其间。

沿湖为平原。

  气候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

最热天(7月)平均气温为19~25℃,最冷天(1月)平均气温为4~7℃。

英格兰地势较低,年平均降水量830毫米,西部、北部山区雨量较大,最高可达4,000毫米。

  英国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石油和天然气。

硬煤总储量1,700亿吨。

铁的蕴藏量约为38亿吨。

西南部康沃尔半岛有锡矿。

在柴郡和达腊姆蕴藏着大量石盐。

斯塔福德郡有优质粘土。

康沃尔半岛出产白粘土。

奔宁山脉东坡可开采白云石。

兰开夏西南部施尔德利丘陵附近蕴藏着石英矿。

在英国北海大陆架石油蕴藏量约在10~40亿吨之间。

天然气蕴藏量约在8,600~25,850亿立方米左右。

(二)英国的气候

  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但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英国全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4至7度,七月份13至17度。

年降雨量西北部山区超过1000毫米,而东南部在六七百毫米之间。

英国雾气较重,主要是岛国的潮气所致。

首都伦敦冬季河湖极少结冰,一月平均气温在4度(摄氏)以上;夏天则相当凉爽,七月的平均气温17度,早晚外出需加外衣。

年降雨量约600毫米,雨量分布较均匀。

至于伦敦过去常见的浓雾,并不完全是自然现象。

由于重视环境保护,伦敦目前出现浓雾的次数已大大减少。

  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

一日之内,时晴时雨。

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的话题,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受高纬度的影响,英国昼夜长短的变化特别明显。

冬季日短夜长,夏季则日长夜短。

夏季是到英国旅游的最佳季节。

夏季日间长,活动时间多,而且温度适中,天气清爽,人的精神也倍感充沛。

这个季节尽管也有雨,但一般不会连绵不断,影响行程。

(三)英国的人口与民族

1.英国的人口

  据2001年统计显示,英国人口继德国(8240万)和法国(5920万)后在欧盟国家中居第三位。

  根据1995年统计,英国总人口为5860万,人口出生卒为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总和生育率为1.8。

  1991年至2002年间,人口增长率为3.1%,其主要原因是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2003年出版的《英国2004》(UK2004)一书称英国2002年年中的人口统计数字为5920万,官方估计到2026年英国人口可达6320万。

2.英国的民族

  从公元前一直到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人征服英格兰,英国历史上曾先后有几个民族到该岛上定居。

  伊伯利亚人:

属地中海种族。

  凯尔特族:

第一批为盖尔人,是苏格兰.爱尔兰人的祖先,使用盖尔语。

第二批为属凯尔特人的不列颠人,是威尔士人的祖先。

不列颠遂

成为联合王国国名的主体部分。

  罗马人:

公元前一世纪来岛。

带来了拉丁字母。

  日尔曼人:

公元5世纪中叶,日尔曼系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等侵入英伦。

其中盎格鲁人较为强大,称该岛为“盎格鲁的土地(Angle-land),

英格兰(England)一词便源于此。

盎格鲁?

撒克逊语言也是现代英语的祖先。

原有的不列颠人则被赶到威尔士及英格兰南部。

现在的威尔士语便是不列颠的语言。

  丹麦人:

公元9世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

他们并非全是维金人。

1016年丹麦人克努特征服英格兰。

  诺曼人:

诺曼底公爵威廉颇有名气。

他于1066年即位英格兰王,确立了贵族制开始了诺曼底王朝。

二、英国人的风俗习惯

  现在英国人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

重要场合穿着很正规,平时追求简单、舒适的服饰。

饮食式样简单,注重营养。

英气候温和、湿润,英国人喜爱阳光。

平时喜欢自己动手做家务,酷爱运动,喜欢外出旅游度假。

另外英国人非常爱好文化活动,如阅读书刊、写文章、听音乐会、看戏等,还喜欢养宠物。

(一)生活中的数字

  在英国,成人平均每周22小时从事全日工作或全日教育,并以相同数量的时间用于家务劳动。

而从事家务劳动的人的性别仍以妇女为最高。

但妇女参加工作的越来越多。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45%。

在非体力工作部门,妇女占一半。

而在服务行业,妇女则占一半多,可谓"半边天"!

  英国家庭的消费额1990年至1997年间增长了75%(含通货膨胀率)。

而1998年二季度又比1997年上涨了2.8%。

其消费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997年,居民用于娱乐和教育支出耐用品的消费增加了10%。

其支出内容为购买收音机、电视机、、电脑和其它耐用品。

这部分消费还用于租录像机和音乐磁带,购买文体用品,以及教育投资。

1997年一般商品成本价上涨了4.4%,但个别商品如食品、酒精、燃料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比例最高的当属香烟。

  由此可见,现在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更加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享受,并渐渐摆脱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

(二)追求简单、舒适的生活

  西服仍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但是,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着燕尾服,女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简单、舒服合体。

  英国人的饮食习惯亦式样简单,注重营养。

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

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

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

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

蔬菜品种繁多,象卷心菜、新鲜豌豆、土豆、胡萝卜等。

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

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三)公园与绿地

  英国气候温和、湿润。

一年四季适合各种花草树木的生长。

政府在制定市区规划时,几乎在每一个生活小区都专门规划出一大块绿地或公园,供人们休息或散步,为孩子们嬉戏提供空间。

  由于冬季阴雨多雾,使夏天的太阳对英国人来说变的特别宝贵。

在阳光灿烂的周末,假日,公园里,沙滩上到处躺满了享受太阳浴的人们。

更有英国人以把自己的皮肤晒成棕色发亮为时髦。

(四)自己动手做

  英国人喜欢在周末假日里自己动手修缮房屋,制作家具,装修房间,修整花园。

甚至自己制作陶瓷工艺品,几乎无所不能。

这不仅仅出于经济考虑,而是把此看作是培养个人技能,陶冶个人情操,也是休闲的生活方式之一。

通过自己动手做,能使自己的居室更加舒适,更具个性化。

(五)酷爱运动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在1996至1997年间,有占总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内,至少参加一体育运动。

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更高。

  在众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骑自行车、踢足球、打司诺克球、打网球、游泳和滑旱冰鞋,是众多男女共同爱好的项目。

而每天散步两英里或更长的距离,一直是流行的运动。

三、英国的首都、主要城市和港口

(一)英国的首都

  英国首都伦敦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跨泰晤士河下游两岸,距河口88公里,是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由伦敦城(亦称金融城)及周围32个市组成,面积1650平方公里,人口700万,伦敦始建于二千多年以前,公元四三年罗马人占领大不列颠岛时已是重要的商业中心。

十一世纪成为商业和政治中心,十八世纪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国际贸易中心。

伦敦金融城是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集中了全国最大的银行、交易所和各种企业管理机构;西伦敦是王官、议会、政府各部门所在地,也是大商店、剧院和高级住宅区;东伦敦以下至河口为伦敦港区、船坞、码头、仓库林立。

希思罗机场是世界最大的航空港之一。

一八六四年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马克恩和恩格斯曾在这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海格特墓地有马克思墓。

伦敦还有许多著名建筑物,如伦敦塔、白金汉宫、西敏寺教堂、圣保罗大教堂、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等。

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天文台1948年迁至伦敦东南96公里处)为地球经度起算点。

1.议会大厦(Parliament)

  英国议会亦称西敏寺,曾为英王室居所西敏寺宫。

萨克逊王(EdwardTheConfessor,一O四二至一O六六年)至亨利八世国王(HenryVIII,一五O九至一五四七年)都曾在此居住。

一五一五年西敏寺宫被大火烧毁。

修复后,爱德华六世国王于一五四七年把该宫的圣?

斯蒂芬教堂拨给下院使用。

一八三四年该宫再次被大火烧毁,只剩下西敏寺大厅、教堂地下室等建筑物。

一八四O年,重建新西敏寺宫,即现在的议会。

一八五二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主持议会开幕仪式。

现议会大厦为查尔斯?

巴里爵士所设计。

整个建筑为哥德式。

包括护宫河在内,总面积为12.5英亩。

西敏寺大厅建于一O九七年。

一三九九年,经理查德二世国王重修后保留至今。

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德国轰炸伦敦时,该厅幸免于难。

十三世纪至一八八二年,西敏寺大厅为英国法庭所在地,历史上有不少名人曾在此受到审判,其中有汤姆斯?

摩尔爵士(SlRThomasMore,一五三O年,英国政治家)、查理士一世国王(一六四九年)等。

一九六五年邱吉尔逝世后曾在此停放遗体。

议会大钟造于一八五六年,以建造工程的第一名监督官本杰明•霍尔爵士的名字命名,叫"BIGBEN"(大本钟)。

原钟重16吨多,钟塔高320英尺。

一八五七年该钟出现裂痕,于一八五九年重新铸造。

新钟重3.5吨。

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座椅为红色,下院为绿色,以示区别。

每年十月底或十一月初,女王在上院主持议会开幕,宣读政府施政纲领。

2.大英博物馆(BritishMuseum)

  大英博物馆是英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亦是世界上著名博物馆之一。

一七五三年,英议会通过法案,决定把大批重要文物收藏集中在一起。

一七五五年购置了大英博物馆现址,一七五九年首次以大英博物馆名义对外开放。

以后不断扩建,从而使其呈现出今日的宏伟面貌。

  该馆原由全国考古和人类学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出版物与绘画收集博物馆三部分组成。

一九七三年,图书馆部分与英其它图书馆合并组成英国图书馆,在组织上与大英博物馆脱离,但仍在大英博物馆内保留四个图书室和阅览厅。

马克思曾在这里刻苦攻读,为撰写《资本论》搜集和抄录了大量资料。

马克思读书时使用的座位至今尚存。

1897至1898年,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获救后,曾在大英博物馆研究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及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民生主义"的理论。

  博物馆的主要展品是古代埃及、希腊、罗马、西亚、东方和欧洲中世纪文物,以及各国铸币、纪念章、绘画和人类学方面的文物等。

东方馆内藏有大批珍贵的中国文物,最著名的包括《女史箴图》、宋罗汉三彩像、敦煌经卷和宋、明两代名画等。

3.白金汉宫(BukinghamPalace)

  一七六二年英国王乔治三世购买了当时在现址上的一所房子作为私人住宅。

一八二一年开始兴建白金汉宫,从维多利亚女王登位(一八三七年)至今一直是英国国王或女王在伦敦的行官。

如今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该宫举行。

此外,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

  王宫由身着礼服的皇家卫队守卫。

富有特色的换岗仪式一般在每天上午11:

30举行。

  王宫西侧为宫内正房,其中最大的有"皇室舞厅",建于一八五0年,专为维多利亚女王修建。

厅内悬挂有巨型水晶吊灯。

蓝色客厅被视为宫内最雅致的房间,摆有为拿破仑一世制作的"指挥桌"。

拿氏失败后,法国路易十八将桌子赠送给当时英摄政王乔治四世。

白色客厅是用白、金两色装饰而成,室内有精致的家俱和豪华的地毯,大多是英、法工匠的艺术品。

御座室内挂有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顶端绘有十五世纪玫瑰战争的情景。

正中的御座是当今女王一九五三年加冕时和王夫爱丁堡公爵使用的,室内还保存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加冕御座和英王乔治四世加冕时使用的四张大座椅。

宫内音乐室的房顶呈圆形,用象牙和黄金装饰而成,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夫艾尔伯特亲王曾常在此举办音乐晚会。

  皇宫花园约占地18公顷,为英王乔治四世所设计。

园内有湖泊、草地、小径,并有各种花草树木。

每年夏天,女王在园内举行花园招待会,邀请全国各界代表、知名人士及各国驻伦敦的外交官参加。

  皇宫南侧为女王的美术馆,馆内收藏王室的艺术珍品,一九六二年起对公众开放。

4.格林尼治天文台(GreenwichObservatory)

  格林尼治位于伦敦东部泰晤士河畔,地势险要。

十五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摄政王罗斯特公爵在该处山巅建立了一个了望站。

一六七五年,了望站被改建成皇家天文台。

格林尼治天文台之所以举世闻名,主要是因为院内有决定世界标准时间和时区的子午线标志(用铜条线标出),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一九五0年皇家天文台迁往新址后,该天文台划归国家海洋博物馆,设有天文站、天文仪器馆等,主要供展览用。

展出的天文历史资料中有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各国早期设计的时钟、地球仪、浑天仪(其中不少是当时中国的制品,和很多天象发现的经过(如哈雷慧星等)。

5.伦敦塔桥(LondonTowerBridge)

  伦敦塔桥系泰晤士河上28座桥梁之一,位于伦敦塔附近。

建于一八八六至一八九四年。

因桥身由4座塔形建筑联接而得名。

  伦敦搭桥的两座主塔高140英尺,两塔之间跨度为200英尺。

桥分上下两层,下层桥面可以开合,平时通车,桥椅开启时可容万吨船只通过;上层为一条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旁装有玻璃窗,行人登桥可欣赏泰晤士河景色。

6.唐宁街10号(No10DowningStreet)

  唐宁街10号建于1680年,18世纪以来为英国历届首相官邸和办公处。

唐宁街为17世纪后半叶由唐宁爵士开发建筑的私人住宅街道,日前保留了四所住宅。

1733年,英国王将10号辟为首相官邸。

11号现为财政大臣官邸,12号是财政大臣的办公室。

  唐宁街10号楼内最有名的房间是内阁室,从室内可远眺皇家禁卫军的换岗仪式和圣?

詹姆士公园。

二战期间,丘吉尔将地下室的一间房间用作餐厅。

二楼有早餐厅、国宴厅、书房及第二会客厅.其中最大的为国宴厅。

客厅内挂有名贵油画,大部分借自博物馆和画廊。

  唐宁街本来可自由出入。

1989年后为防恐怖分子袭击时,在街口设禁至今。

7.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Abbey)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11世纪号称“笃信者”的英王爱德华建立的。

教堂的主要特点是大门处有一对塔楼。

教堂自建以来,一直是英国历代国王或女王加冕礼典和王室成员结婚的场所。

英国历代国王死后,大部分葬在这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许多名人死后,在教堂也占有一席之地。

(二)其他主要城市

1.爱丁堡

  自11世纪起一直是苏格兰首府,是苏格兰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现有人口45万。

爱丁堡新城于1767年起开始兴建,出现了乔冶街、夏洛蒂广场、布特大厦等建筑。

  

爱丁堡的自然景色和优雅的建筑为其赢得了"北方雅典"的美称。

爱丁堡有迷人的海湾,城里有许多用黑灰色沙石修建的带有尖塔的宫殿、教堂和城堡。

位于市中心的古堡曾经是苏格兰古代要塞。

  

中世纪以来,爱丁堡在欧洲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著名作家司各特和斯蒂文森、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唯心主义哲学家大卫•休谟等都曾长期在此生活和著述立说。

18世纪德国著名作曲家门德尔松曾赞美爱丁堡绮丽的风光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

1974年以来,每年8、9月份,爱丁堡都要举行为期三周的国际艺术节,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团体云集于此。

  

爱丁堡金融服务业较发达,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在一些领域的交易量在欧洲名列前茅。

  

爱丁堡于1985年与我国西安市结为友好城市。

2.剑桥

  剑桥,与牛津一样,是座令人神往的传统大学城。

剑桥大学在自然科学的成就尤其突出,哺育出牛顿、达尔文这样开创科学新纪元的科学大师。

60多位诺贝尔奖金得主曾在剑桥留下了足迹,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荣光。

人们怀着敬佩的心情称剑桥为“自然科学的摇篮”。

它是一座有9.2万人口的城市。

  

几百年来,剑桥英才荟萃。

它以其优异的教育质量著称于世,它不仅孕育了许多自然科学家,而且在社会科学方面也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才。

哲学家培根(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经济学家凯恩斯、历史学家特里维廉、文学家萨克雷都曾负笈剑桥,终成泰斗。

该校的弥尔顿、拜伦、丁尼生等人更是诗国的桂冠和骄子。

剑桥还哺育出七名首相。

印度总理赫鲁、英国王储查尔斯也曾在这里就读。

牛津剑桥的毕业生遍及政界、商界和学术界。

  

3.利物浦

  利物浦(Liverpool)是英国第二大贸易港,属英格兰的西北部,是默西塞得郡首府,位于伦敦西北325公里,乘火车到伦敦需2小时40分钟。

利物浦人口47多万,属于海洋性气候,全年的一般温度在10—32摄氏度之间,降雨平均分布在一年之中。

  

利物浦利物浦是英国国家旅游局认定的英国最佳旅游城市,每年都吸引数百万观光客来到海滨参观重建的阿尔伯特港。

拱顶的牌楼下,鹅卵石的街道两旁布满了购物中心、画廊、博物馆、酒吧和写字楼。

同时利物浦是一个富于创新的城市,孕育了许多世界闻名的艺术家、表演者、喜剧演员、发明家和政界要人。

利物浦也是体育运动之城,利物浦、埃文敦足球俱乐部享誉世界。

利物浦还是最著名的安特里国家大赛(GrandNationalatAintree)赛马运动的发祥地。

 

  

你可知道,利物浦是闻名世界,令无数流行乐迷倾倒的甲壳虫乐队(披头士)的故乡。

乐队的四人-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林格•斯塔尔、约翰•列农都出生、成长在这里。

1950年著名的英国甲壳虫乐队在利物浦开始他们的演艺生涯。

而在约翰.列侬被那颗罪恶的子弹射中之后,甲壳虫乐队乐队的复活也就成为永远的梦。

然而,他们的歌迷有增无减,他们的音乐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国境,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弦。

在利物浦,您将与“不灭的甲壳虫乐队”重逢。

他们演唱过无数脍炙人口的单曲,给现代流行音乐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利物浦人极具表演天赋,培养出无数天才画家、音乐家和诗人。

忠于家乡的利物浦人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些许尖刻的幽默感,他们的热情好客常使外乡人倍感亲切。

利物浦人的一个别名叫斯高斯人,可能来源于"大杂烩"一词,这是水手们常吃的猪肉蔬菜一锅炖。

四、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个民族国家要形成,要具有自己的文化上、宗教上、政治上等的独特性。

在共同的民族认同感的驱使下,才可能形成独特的独立的国家政体,也就是民族国家。

英国的独特首先来源于其地理环境的独特,独特的地理环境刺激下的政治、宗教、意识的独立在其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英国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不列颠诸岛上,南面与法国隔英吉利海峡、多佛海峡相望,东面是北海,与其他任何大陆都不相连。

而且英国内部任何一个地方离海都不超过60英里。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海洋文化的独立精神、探险精神、合作意识等都有利于其民族意识形成直至民族国家成立。

它的这种地理环境有两个好处,一是鉴于古代交通技术的限制,外来入侵和控制英国都不容易,但是英国却很容易与大陆进行交流并接受其影响,二是英格兰内部民众要聚集起来做什么事都比较方便。

陈乐民认为,“狭窄的英吉利海峡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隔开,这使英国历史发展具有鲜明的个性。

一方面,不列颠时时受到西欧大陆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却保有自己‘岛国’自成一体的便利条件,这可能是英国较早建立民族国家的重要原因。

陈乐民在《欧洲文明十五讲》中对这一观点的解释则更加具体,“英国是另外一种情况,大体上在公元前55年、54年,罗马的凯撒打到不列颠,因此不列颠受罗马的统治,在罗马的占领下有4000年左右。

但是罗马人在不列颠留下的文化遗迹比较少,相当少,鞭长莫及,隔着一条英吉利海峡,而且罗马的重镇毕竟是在大陆。

这样就使得不列颠这块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因素,——由于它受罗马的控制比较少,它的自由度就比较大。

后来诺曼底人潜入到不列颠,又把法国的文明和一部分德国的文明带到了英国。

英国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根据自己的语言文化条件,10世纪以后,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现在我们都在学习的英语。

英语的老祖宗也是克尔特语。

这样子,英国就此成为一个比较早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自己的主权,而且从1066年以后,它的领土上再没有外国人去侵入,这是英国的独特性。

”陈乐民强调了英国地理环境刺激下的独特性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并具体到战争,语言文化方面。

我以为独特地理环境下外敌难入或者大陆势力难以控制之带来的独立性、与罗马教皇分庭抗礼的独立性以及长此形成的民族意识都是刺激其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因素。

独特地理环境下外敌难入或者大陆势力难以控制英国带来的独立性。

正如陈乐民所说,罗马人统治下不列颠人保持了其独立性,诺曼人来了以后,更是利用其远离大陆的环境与大陆分庭抗礼,而从此英国本土在古代社会再也没有过外国人入侵。

独特地理环境刺激下与罗马教皇分庭抗礼的独立性。

早在罗马统治时期,由于英格兰是个岛国,距离罗马较远,教廷就难以控制不列颠教会。

教会与英格兰君主的联系相对密切,渐渐萌发了英格兰教会相对独立于罗马教廷的理论。

而且英国的教会早在663年的惠特比会议之后就实现了统一,有助于以后统一国家的形成。

1066年诺曼征服以后,威廉严格控制教会,抗拒罗马教廷对英格兰高级教职的任命权。

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5年推行教皇改革,将“神权至上”理论进一步发挥成为“教权至上”,强调教皇的绝对权威,并曾要求威廉一世对其效忠。

但威廉一世公开表示:

“我未曾同意过效忠,现在也不会这样做。

”“格里高利的改革思想在英国不仅受到冷遇,甚至还遭到强烈的反对”。

“教权至上”的主张在英国非但没有贯彻,反而形成了英国王权始终保持着和教皇相抗衡的能力的传统。

这一传统,使得1534年英国进行国教改革完全脱离天主教会。

独特地理环境刺激下民族意识的形成。

英国由于长时期独立于大陆之外并于罗马教廷分庭抗礼,再加上其经济发展、市民意识的成长,民族意识很容易在不列颠内部滋长。

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民族认同感表现得尤为突出。

此时人民由于战争刺激要求议会的席位,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各地民众比较方便聚集起来商量事情、要求权力,并且在同仇敌忾中认为不能再与法国人为伍,认为法语是“敌人的语言”。

认为“清除英吉利语言,会遭上帝的谴责。

”于是他们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思想,并提出“上帝是英吉利人”。

本来作为下层民众方言的英语被提到官方位置,而本来的官方语言法语则被作为敌人的语言摒弃,英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因素统一的语言逐渐成熟。

而反过来法国则不这么幸运,由于大陆国家的经常性战争等形成的人种复杂性及其地形的影响,法国人很难也不愿意召开全国性议会。

各地之间在语言、地理、经济、法律和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太大,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布列塔尼人、诺曼人、勃艮第人或其他什么人,而不是法国人。

综上所述,英国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刺激下的其长时间独立于大陆、宗教的独立性以及民族意识的早熟使得其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