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0405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docx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

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论述类、实用类2

十二、(江苏省郑梁梅高级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流行歌曲的遗憾

流行歌曲自身有没有素质取代诗歌成为人们各种情愫的寄托与表现?

它能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使流行歌曲得到普遍的认可?

在这一点上,流行歌曲往往有着太多的遗憾。

像《弯弯的月亮》,前面唱的是遥远的夜空,弯月,小桥,小船,阿娇,歌谣,歌声随风飘,飘到我的脸上……到此为止,和曲调相应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而童年的阿娇让人油然而生的是怀旧情愫。

可当听众几乎把自己一腔思乡怀旧和曲调共舞时,歌词突然来了一个义正辞严的现代化批判:

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

前面调动起来的那点伤情怀旧,便被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是继续伤情怀旧下去,还是收起这淡淡的悲伤和歌词一起去为乡村没有现代化而义愤填膺呢?

再比如《涛声依旧》,歌词里用了不少古典诗歌的动词技巧,像渔火温暖双眼,钟声敲打无眠,就是把动词两边的名词距离拉大,使动词的意思多几个拐弯。

还用了一些古典诗词的名词意象,主要是《枫桥夜泊》里的渔火、枫桥、钟声、客船,使歌词有了一些悠远典雅的意境,也有了一点历史感。

特别是有两句写得确实不错: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可是,偏偏有两句反复唱的歌词却一下子显出了笨拙做作,那就是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年的夜晚。

前句像匆匆把古人的衣服活剥下来,钮扣都来不及扣就草草上阵,后句像耐不住性子干脆直话直说,油彩都来不及擦就草草下场,本来的流畅一下子闹了个肠梗阻,本来的机智好像江郎才尽。

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

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

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

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不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16.下列对文中遗憾的理解,全面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流行歌曲的情感不能一以贯之,中间存在着脱节和跳跃的毛病。

B.指歌词本身笨拙做作,故弄玄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创作倾向。

C.指歌曲文字玩花拳绣腿,缺少风骨,往往语句不通顺、表意不清晰。

D.指流行歌曲本身的素质、文化品位和艺术技巧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答案D

解析

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说,D项符合要求,其它三项都不全面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流行歌曲的遗憾这一论题,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密切现实生活实际,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通过分析《弯弯的月亮》的歌词,指出其主旨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给人们的理解带来了麻烦:

处境尴尬。

C.《涛声依旧》讲求艺术技巧,特别是化用《枫桥夜泊》中的意象,让歌词显得典雅而意蕴丰富,但仍有笨拙做作的瑕疵。

D.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用比喻的说法表明了产生遗憾的根本原因就是文字功夫不到家,歌词本身往往是病句。

答案C

解析

A项,密切现实生活实际错;B项,主旨是多元的错;D项,遗憾的根本原因分析不正确。

18.文章认为,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过去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这两句写的的确不错。

请结合文意,说说这样认为的理由。

答案

借用旧船票客船的名词意象,使歌词有了一些悠远典雅的意境,也有了一点历史感:

一直珍藏的那份感情仿佛一张旧船票,拿出这张旧船票却一直犹豫徘徊,不知是否能越过这时间的间隔重温往日的情怀。

借助动词重复将过去的故事的含义拓展,既是对往日爱情的追忆,也是种人皆有之的怀旧情感的流露。

19.如何避免流行歌曲的遗憾,的具体看法是什么?

答案

要避免流行歌曲的遗憾,必须练好内功,不耍花拳绣腿:

情感连贯流畅、丰富多样,适应心灵世界的需求。

歌词含蓄自然,不做歌曲的附庸。

十三、(贵州省遵义四中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消费也有个道德问题

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也日新月异、形式多样。

但是,一些不合理或有违道德要求的消费现象也比比皆是,归结起来,主要有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

这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是由许多原因综合而成的,道德缺失则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实际上,现实中的生活消费不是经济学所理解的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而是一种内涵着道德理念、伦理关系、精神境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要求生存、谋发展、促完善,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通过生理代谢和精神代谢,人不但可以维持生命、积蓄精力、强健身体,还可以储备知识、活化思维、吸纳价值。

当然,消费何种质量的生活资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人的体质、心理、素质、能力和品质。

在消费对象的选择上和在消费方式的实现上,就存在一个合不合理、健不健康的问题。

什么是健康合理的消费,什么又是道德的消费,这不仅是个生活智慧上的问题,也是一个道德认识上的问题。

首先,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取决于人对应当如何生活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回答;其次,需要的满足和实现取决于人的能力。

这种能力既包括人的体力、精力和思维水平,也包括人的生活经验和支付能力;最后,需要的满足和实现还取决于人的价值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只不过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倘若倒过来把手段当做了目的,那么,结果就会蜕变成是商品在消费着人、奴役着人。

随着全球经济产能的大规模扩张和人类消费能力的急剧膨胀,人们对未来的能源使用前景和自然生存环境产生了危机感。

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必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必须更加符合一定的道德价值要求。

归结成一个思路便是:

要开源节流。

要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同时,在满足一定消费需求的条件下,变不环保、不生态、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活消费限制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道德性消费不仅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还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和谐消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消费资料一定的条件下,有些人的多消费就意味着另一些人的少消费。

这说明,消费资料和消费需要之间会构成一对矛盾,不同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方式会牵动到一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

消费行为对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拨动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态度,甚至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和奢侈消费往往会诱发有些人的消费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影响社会和谐。

所以,道德的消费就应该是促进社会人际和谐的消费,从而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

应当知道,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没有劳动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就不会有丰裕的劳动产品可供选择;反之,若是消费者都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大肆挥霍,骄奢淫逸,那么最终或许也就不会再有消费品可以选择了。

搞清楚消费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作用,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一种符合道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实现人的美好生活。

就目前来看,低碳消费方式无疑正是这种消费模式最新、最集中的代表。

低碳经济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低碳消费问题上,我们要将其厘定在合理的位置上,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功效。

从根本上讲,提倡低碳消费并不是要降低生活标准,而是要倡导一种环保、人本、和谐的道德价值观。

5.下列关于道德性消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性消费是推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消费。

B.道德性消费是协调和促进合理人际关系的消费,是人与人和谐的消费方式。

C.道德性消费是降低自己消费需求以满足别人需求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消费方式。

D.道德性消费是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消费方式。

答案

C

解析

降低自己消费需求有误。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部分人们道德缺失,社会上就产生了过度消费、身份消费、奢侈消费、高碳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

B.现实生活中的人要维持生命、保养身体、学习知识、完善自己,不仅需要生理代谢,还需要精神代谢。

C.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用好能源,变不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符合道德性消费的理念。

D.所有正当的消费品都是劳动者的劳动结晶,合理适当的道德性消费其实就是尊重劳动者的正当劳动。

答案

A

解析

因果关系绝对。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学所研究的消费是纯而又纯的物质消耗过程,并不符合现实中的生活消费现象,因此倡导低碳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经济学无关。

B.为了维持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消费必须有所节制,应该降低生活标准由高碳消费为低碳消费。

C.奢侈消费只要不诱发人们的攀比心理和等级观念,不影响社会和谐,还是可以提倡的,因为它能够促进奢侈品生产厂家的发展。

D.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是人完善自我的一种手段,如果把手段当做了目的,就会蜕变成商品在消费着人,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房奴车奴现象。

答案

D

解析

A、因此倡导低碳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经济学无关错,B、降低生活标准错,C、奢侈消费还是可以提倡的错。

十四、(湖南衡阳八中2011届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

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

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

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

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

诗与思是宿敌。

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

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

道它作甚?

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

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

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

画,挂也。

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

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

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

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

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

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

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

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来,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

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公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

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

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

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

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学、文化学的业余议论。

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

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

而今反过来了:

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

按照市场价值,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

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不平等的关系,画家怎能不看轻批评家?

低稿酬制度下的批评家为了混稿费,文章越写越长。

一个二三流画家的几件庸作,批评文章动辄几千字,比苏东坡评论二王、张旭、怀素、颜真卿、王维、李思训、吴道子等名家的文字加起来还长。

不长就不学术的西式文本摧毁了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怎能让人器重?

大画家都是有思想的人物,如果涉足批评,肯定比很多批评家高明。

又由于轻文重画是全社会的综合态度,致使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实在是太少。

就凭你那几个筋斗翻来翻去,他能看得上眼吗?

批评界的内斗削弱了自身。

进入学术的前沿地带,批评界的老同事老朋友也很难形成共识,价值判断往往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容易发生冲突,让外界产生一盘散沙的印象。

(彭德《画家为何轻视批评家》)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思想,卦象的延伸就是画,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

B.批评文章应是对艺术品的评价,但如果只是对艺术品的客观介绍,那就降低了批评文章的品味,成了应用文。

C.从价值观上看,当代的书画价值要远远高于文章的价值,这和晋唐以来中国长期形成的价值观截然相反。

D.大画家都是很有思想的,如果他们能写批评文章,一定会提高批评文章的品格,但是现在真正写批评文章的一流人物实在太少。

答案A

解析

没有卦象就没有画,卦象其实就是画的起源,或者说,卦象就是最早的画文中无据,属于主观臆断。

14.下列对原文中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其结果是批评文章越来越被画家轻视。

B.画家的作品可以有不经意的败笔,批评文章则不允许出现败笔。

C.画家总是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这无疑增加了批评的难度。

D.批评文章应学习一字千金、字字玑珠的传统,不应盲目效法西式文本。

答案D

解析

A、因果倒置;B、扩大了范围,第四段原文是写意画家;C、扩大了范围,第五段原文是凡是自大的画家

15.依据原文信息,概括整理,简要说明画家轻视批评家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

答案

(1)(从表达层面来看)批评侧重理性与逻辑,与讲究直觉与意境的画是宿敌,同时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

(2)(从批评的方式和角度来看)批评文章很容易引起画家的抵制和质疑。

(3)(从制度和社会态度层面看)低稿酬制度下的过长的西式文本和进入批评界的一流人物太少、批评界内斗等现状也让画家看轻批评家。

十五、(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1届高三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

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

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

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

显然后者更受欢迎。

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

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向大众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向单向传授。

学者、媒体与大众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

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

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

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

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

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

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

该栏目在约90分钟节目里,全由主持人、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

10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

西方的类似栏目,显然具有多重指向性意义,包括强化文化导向、标示思想高度、激活传播方式等意义。

由此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优良的电视读书氛围与传统,这是由其文明发展阶段与整体国民素养决定的。

与西方相比,我国当前的经典代读在文化导向上无疑是一致的,但在思想高度与传播方式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开办于20世纪90年代,以央视读书时间为代表的一批读书栏目,一直无法摆脱收视率低迷的困扰,相继黯然落幕。

而百家讲坛之以讲坛为名,实际上是大学课堂在媒体虚拟空间的延伸与革新。

它将传播重心落在以文、史、哲为内容的文化经典上,并由此打造出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明星。

在此,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三:

一是?

二是?

三是?

这昭示着我国经典代读走向更高层次、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与可能性。

(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有删改)

13.下列表述,最适合作为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我国经典阅读对象及阅读内容形式的变迁。

B.经典代读热的兴起及典范性标志。

C.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异同。

D.经典代读的缘起与走向。

答案D

解析

A、B、C三项都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概括,D项的概括最全面。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及其普遍无法自主阅读是促进经典代读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B.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C.毕沃读书的成功表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及整体国民素质水平都很高。

D.我国当前经典代读与西方相比的差异昭示我国经典代读实现自我超越的紧迫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原文第段推测,应该是‘百家讲坛’栏目选择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的传授方式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15.全文,为文章第段的画线处补写三个句子。

答案

一是我们为何不能在百家讲坛兴盛之际,依然坚守读书时间?

二是我们为何不能选择多方互动的自由论辩,只能接受由学者单向灌输的代读?

三是我们为何总是局限于故事性、趣味性的欣赏口味,而缺乏应有的思想锐度与精神高度?

十六、(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张祥龙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

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

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

(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

(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

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

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

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

情况似乎是:

尽管还有残

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

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

目前的情况就是:

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

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

中国向何处去?

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有删节)

(简介:

张祥龙,男,出生于

1949年8月14日。

现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哲学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1.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答案

D

解析

A现在已经没有了片面;B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偷换概念;C在人生中选择以偏概全

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D.中国向何处去?

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答案

C

解析

A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绝对化B文化荒漠和荒漠化混淆概念D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与文意不符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C.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答案B

解析

世界文化多元化一体化,所以东西方文化之间应该有沟通交流互补,而不是保护……不受影响。

十七、(广西柳州市民族高中201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阅读下面短文,完成6—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