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04682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语文 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5.docx

届二轮语文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5

2020届二轮专题卷综合检测(全国卷用)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

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

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

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市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

答案 C

解析 A.“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表述不准确。

原文说“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并未说明主要是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在流动。

B.强加因果。

D.表述不全面,“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的特征”的原因,除了“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以外,还有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和要达到的目标,及其要求。

B.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

C.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的精准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服务社会对智能治理的重要意义。

D.文章最后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大数据技术为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答案 B

解析 “论述了社会智能化治理的可行性”不准确,主要是论述了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迫切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目前社会治理还没有达到智能化,是因为现有的网络化和网络空间,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

B.只有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才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如果能扭转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的现状,就有可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复杂的形势有所好转。

答案 A

解析 “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在一起”错误。

原文说“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即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只是“重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

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附图: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

《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

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

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

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

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

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

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

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归国的主观因素:

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的同时,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C.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文化归属感。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D.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读图能力。

B.“都源自”错,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C.“在耄耋之龄”错,这样称呼杨振宁可以,文中并没有这样称呼姚期智;“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错,老科学家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D.“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错,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6.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6分)

答:

答案 

(1)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2)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

(3)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营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4)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5)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任答四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要从全篇文章去找“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原因考虑答题,抓住关键句“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的实现”“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等进行分析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系于一发

[奥地利]卡尔·施普林根施密特

我们想:

让姑妈把秘密公开吧!

我们虽年幼,但毕竟长大了,好歹快成年了,有什么事不能对我们说呢?

埃弗里纳姑妈真不用对我们保什么密了。

就说那个圆的金首饰吧,她用一根细细的链,总是把它系在脖子上。

我们猜想,这里准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缘由,里面肯定嵌着那个她曾爱过的年轻人的小相片。

也许她是白白地爱过他一阵哩。

这个年轻人是谁呢?

他们当时究竟怎样相爱的呢?

那时情况又是如何呢?

这没完没了的疑问使我们纳闷。

我们终于使埃弗里纳姑妈同意给我们看看那个金首饰。

我们急切地望着她。

她把首饰放在平展开的手上,用指甲小心翼翼地塞进缝隙,盖子猛地弹开了。

令人失望的是,里面没有什么照片,连一张变黄的小相片也没有,只有一根极为寻常的、结成蝴蝶结状的女人头发。

难道全在这儿了吗?

“是的,全在这儿,”姑妈微微地笑着,“就这么一根头发,我发结上的一根普普通通的头发,可它却维系着我的命运。

更确切地说,这纤细的一根头发决定了我的爱情。

你们今天这些年轻人也许不理解这点,你们把自爱不当回事,不,更糟糕的是,你们压根儿没想过这么做。

对你们说来,一切都是那样直截了当,来者不拒,受之坦然,草草了事。

“我那时19岁,他——事情关系到他——不满20岁。

他确是尽善尽美,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爱我。

他经常对我这样说:

我该相信这一点。

至于我呢,虽然我俩间有许多话难以启口,但我是乐意相信他的。

“一天,他邀我上山旅行。

我们要在他父亲狩猎用的僻静的小茅舍里过夜,我踌躇了好一阵,因为我还得编造些谎话让父母放心,不然他们说啥也不会同意我干这种事的。

当时,我可是给他们好好地演了出戏,骗了他们。

“小茅舍坐落在山林中间,那儿万籁俱寂,孤零零地只有我们俩,他生了火,在灶旁忙个不歇,我帮他煮汤。

饭后,我们外出,在暮色中漫步。

两人慢慢地走着,无声胜有声,强烈的心声替代了言语,此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们回到茅舍,他在小屋里给我置了张床。

瞧他干起事来有多细心周到!

他在厨房里给自己腾了个空位,我觉得那铺位实在不太舒服。

“我走进房里,脱衣睡下。

门没上栓,钥匙就插在锁里。

要不要把门拴上?

这样,他就会听见栓门声,他肯定知道,我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太幼稚可笑了,难道当真需要暗示他,我是怎么理解我们的欢聚的吗?

话说到底,如果夜里他真想干些风流韵事的话,那么锁、钥匙都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对他无奈。

对他来说,此事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俩的一辈子——命运如何全取决于他。

不用我为他操心。

“在这关键时刻,我蓦地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念头。

是的,我该把自己‘锁’在房里,可是,在某种程度上说,只不过是采用一种象征性的方法。

我踮着脚悄悄地走到门边,从发结上扯下一根长发,把它缠在门手把和锁上,绕了好几道。

只要他一触动手把,头发就会扯断。

“嗨,你们今天的年轻人呀!

你们自以为聪明,聪明绝顶。

但你们真的知道人生的秘密吗?

这根普普通通的头发——翌日清晨,我完整无损地把它取了下来!

——它把我们俩强有力地连在一起了,它胜过生命中其他任何东西。

一俟时机成熟,我们就结为良缘,他就是我的丈夫,多乌格拉斯,你们是认识他的,而且你们知道,他是我一生的幸福所在。

这就是说,一根头发虽纤细,但它却维系着我的整个命运。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结尾连续用三个问句,表现出“我们”的好奇和了解真相的急迫,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

B.姑妈年轻时的爱情故事,既有传奇色彩,也富有教育意义,使“我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因此静听她娓娓道来,不忍打断。

C.“你们今天这些年轻人”重复出现,表达了姑妈对年轻人不知自爱和自作聪明行为的不屑和鄙夷,突出了姑妈的爱情观的宝贵。

D.姑妈的丈夫多乌格拉斯没有直接出场,但是他对女友细心体贴、对爱情理性节制的富有教养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C项,没有“不屑和鄙夷”,只是友善的告诫。

8.姑妈为什么要用一根头发“把自己‘锁’在房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出于自爱:

姑妈相信“他”的爱情,但不愿意放纵。

②出于尊重:

不愿让“他”听到锁门声而感情上受到伤害。

③出于无奈:

因为锁和钥匙都无济于事,命运如何全取决于“他”。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姑妈用一根头发把自己锁在房里,注意结合人物的心理。

“他肯定知道,我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太幼稚可笑了,难道当真需要暗示他,我是怎么理解我们的欢聚的吗?

”说明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对他来说,此事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俩的一辈子——命运如何全取决于他,不用我为他操心。

”说明是出于自爱,相信他的爱情;“话说到底,如果夜里他真想干些风流韵事的话,那么锁、钥匙都无济于事”说明也是出于无奈。

9.小说以“我们”的疑问开篇,接下来却只写了姑妈的讲述,而没有再写“我们”来结尾,这样的安排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小说的主体是姑妈的爱情故事,“我们”的疑问只是引出故事的由头,疑问的答案已经包含在故事中;②小说的主人公是姑妈,在姑妈的讲述中已经完成了对其形象的刻画,主旨也得到揭示;③结尾不再写“我们”,反而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具有更大的艺术张力。

(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

开头由“我们”的疑问引出故事情节,后文故事逐步揭示答案。

本文的主体是姑妈的爱情故事,文章不回到年轻人身上,对故事主体的完整性没有影响,人物形象已较为鲜明,主旨也得到揭示。

这样写,反而留有想象空间,使故事耐人寻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刚中,字时亨,饶州乐平人,博览强记。

绍兴十五年,进士第二人。

故事当召试,秦桧怒其不诣己,授洪州教授。

桧死,召见,擢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

孝宗为普安郡王,刚中兼王府教授,每侍讲,极陈古今治乱之故,君子小人忠佞之辨。

迁中书舍人,言:

“御敌今日先务,敌强则犯边,弱则请盟。

今勿计敌人之强弱,必先自治,择将帅,搜战士,实边储,备器械,国势富强,将良士勇,请盟则为汉文帝,犯边则为唐太宗。

”上韪其言。

会西蜀谋帅,上曰:

“无以逾王刚中矣。

”以龙图阁待制知成都府、制置四川。

时吴璘累官阀至大帅,其下姚仲、王彦等亦建节雄一方。

惟刚中检身以法,示人以礼,不立崖堑,驭吏恩威并行,羽檄纷沓,从容裁决,皆中机会。

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

又以蜡书抵张正彦济师。

西师大集,金兵败走。

方议奏捷,刚中倍道驰还,谓其属李焘曰:

“将帅之功,吾何有焉。

”焘唶曰:

“身督战而功成不居,过人远矣。

成都万岁池广袤十里,溉三乡田,岁久淤淀,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府学礼殿,东汉兴平中建,遭时多故,日就倾圮,属九县缮完,悉复其旧。

葺诸葛武侯祠,表贤以示民。

有女巫蓄蛇为妖,杀蛇,黥之。

孝宗受禅,金犯淮,有旨趣刚中入见,陈战守之策。

刚中曰:

“战守者实事,和议者虚名,不可恃虚名害实事。

”又奏四事:

开屯田、省浮费、选将帅、汰冗兵。

居政府,属疾卒,年六十三,赠资政殿大学士、光禄大夫,谥恭简。

建炎间,诏阶、成、岷、凤四州刺壮丁为兵,众以为忧。

刚中建言五害罢之,免符下,民欢呼,声震山谷。

比去,蜀父老遮道,有追送数百里者。

繇布衣至公卿,无他嗜好,公退惟读书著文为乐。

有《易说》《春秋通义》《东溪集》《应斋笔录》等,凡百余卷。

(节选自《宋史·王刚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

B.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

C.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

D.敌骑度大散关/人情汹汹/刚中跨一马/夜驰二百里起吴璘/于帐中责之曰/大将与国/义同休戚/临敌安得高枕而卧/璘大惊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敌骑”,意为“敌人的骑兵”是“度”的主语,主谓之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驰”“起”是并列谓语,主语是“王刚中”,分别陈述了两件事,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绍兴,意为“承继前业,振兴昌盛”,是宋高宗赵构的尊号。

当年为金人所逼的赵构逃至绍兴,觉得心情很好,江山会被收复,所以有了一句“绍祚中兴”,意思就是说国家的命运会繁荣昌盛起来。

B.建节,即执持符节,古代使臣受帝王之命,必建节以为凭信,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的“(天子)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后来也指大将受朝廷之命出镇边关。

C.羽檄,又称“羽书”,古代军中的紧急文书会插上鸟羽,要求迅速传递。

后即以“羽檄”指代军中文书。

D.黥,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是古代肉刑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肉刑还有劓、剕、宫、大辟等。

其中,劓为割鼻子;大辟,即死刑。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绍兴”是年号。

年号,是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刚中刚直不阿。

他刚中进士时,就因为不肯拜见秦桧而为其挟私报复;但他性情不改,任成都知府时,敢于斥责大帅吴璘,并帮助他调集军队,最终击退金兵。

B.王刚中兼具文武之才。

孝宗初即位时,王刚中曾多次向他讲述天下治乱的道理、御敌戍边的方略;后来孝宗再次召见,他又一一陈明了开屯田、选将帅等战守之策。

C.王刚中体恤百姓,深得民心。

高宗曾下诏让四州壮丁充军,后因刚中建言而得免;任成都知府时,他修葺武侯祠,打击女巫,做了许多好事。

D.王刚中淡泊名利,谦冲自牧,清廉自守。

胜敌之后,正商议奏捷报功时,他却连夜回到自己军中,并表示应归功于将帅,令部属深为叹服;公余没有别的嗜好,只以读书著文为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王刚中第一次担任孝宗的侍讲,讲述治乱方略时,孝宗尚未即位,只是郡王身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刚中集三乡夫共疏之,累土为防,上植榆柳,表以石柱。

(5分)

译文:

(2)府学礼殿,东汉兴平中建,遭时多故,日就倾圮,属九县缮完,悉复其旧。

(5分)

译文:

 

答案 

(1)王刚中召集三乡壮丁共同疏通万岁池,垒土为堤,在堤防上种植榆树、柳树,并立石柱记载、表彰此事。

(2)府学的礼殿,是东汉兴平年间兴建的,因历时久远,多有变故,一天天倾塌,王刚中吩咐九县百姓把它修缮完好,全部恢复了它的旧貌。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文句中关键性词句。

(1)关键词:

疏、累、防、表;

(2)关键词:

故、日、属、缮。

【参考译文】

王刚中,字时亨,是饶州乐平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绍兴十五年(1145),考中进士第二名。

按照惯例,他应被召面见皇上,秦桧怨恨他不去拜见自己,只授予他洪州教授之职。

秦桧去世后,皇上召见王刚中,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又升为著作佐郎。

孝宗做普安郡王的时候,王刚中兼任王府教授,每次为郡王讲课,都竭力讲清古今治乱的原因,讲明如何分辨君子、小人与忠臣、奸邪。

王刚中升为中书舍人,他对皇上说:

“抵御外敌入侵是当今的首要任务,敌人强大就会侵犯我国的边境,敌人弱小时就会请求与我国结盟。

今天不必考虑敌人的强弱,必须首先自治,选择将帅,搜寻战士,充实边境的储备,准备好兵器辎重,国家繁荣、富强,将良士勇,当敌人请求结盟时就如汉文帝所为,使之臣服,当敌人来侵犯时就如唐太宗所为,将其消灭。

”皇上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