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4606233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18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中介理论导论.pptx

金融中介理论概述,一、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的背景1.市场环境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发生了质的改变,其市场的产品丰富度、市场功能、市场规模等在深度和宽度上飞速发展,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格局,对金融中介的市场权力提出挑战,2、金融中介理论提出的必然性前述因素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受到见所未有的挑战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理论获得了极大的拓展,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资本结构理论、期权定价模型等一系列理论被不断的提出和论证,一度成为金融学的主体,这些理论的提出者也先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些都令金融中介理论也陷入比较的“尴尬”境地,然而,金融中介机构经过上世纪80-90年代的艰难历程和调整,到上世纪末基本完成了转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转变成一类,在水平面混业、在垂直面更加专业,在市场组织结构上多采用“契约式”安排的新型金融机构,充满了活力。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美国取消独立的有行制度,将投行归并于商业银行体系,这也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以现代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中介不仅在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中继续占有重要地位,市场权力甚至更加强大对这些现象需要在理论上得到解释,与此相对应,金融中介的理论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快速发展,并且有了基本体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为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开创了先河经济学家和金融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金融中介为何存在?

”这一命题,而其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该命题的延伸: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相比较存在的优势在哪里?

它在金融体系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二、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变和发展

(一)金融中介理论的渊源-古典学派在对这一命题延伸问题的讨论,首先要对金融中介理论的渊源进行历史概览。

古典经济学中(包括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主体是货币金融理论,讨论货币、信用、银行(金融中介的代表)与经济的关系。

它视货币为覆盖在经济层面上的“面纱”,认为它们在经济有“润滑剂”作用,但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经济无实质性的影响,而视金融中介的存在为既定的前提。

代表人物有李嘉图、魁奈、魏克赛尔和马克思等,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金融中介理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金融中介在经济中的作用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不管结论如何,金融中介理论从此开始成为经济学理论,或大金融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1、格利,肖,麦金农和戈氏的金融中介理论20世纪55年代中后期,G.格利,E.肖,麦金农和戈德史密施等人从不同角度分别提出了金融压制和金融发展理论。

他们都承认自己基本属于新古典经济学派,但在货币、金融中介和经济关系上形成了新的观点,格利和肖,麦金农等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观,他们重视货币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批驳了“货币中性论”,认为对金融体系的压抑为极大地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主张金融自由化格利和肖在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1960)中首次提出,金融中介的多样化有益于经济增长。

这是与传统古典经济学货币金融理论的分水岭,学术界因此认为,他们的金融发展理论可以看作是研究金融中介理论的开端,戈德史密斯则从比较金融的角度提出了金融发展理论。

他在金融结构与发展(1969)一书中指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

为了可以进行定量分析,他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8个指标,其中最重要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并认为,金融体系越发达,FIR越高;戈氏指出,银行资产在金融总资产中所占的余额,反映了储蓄向投资转化中,金融中介机构重要性的变迁;戈氏还前瞻性地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将会下降,2、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下的金融中介理论阿罗-德布鲁范式是由二战后一批杰出的经济学家,阿罗-德布鲁,萨谬尔逊等将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用严格的公式对一般范式进行表述在阿罗-德布鲁范式中有较严格的假定:

市场是完全的,基本不考虑交易费用虽然市场常有不确定性,但每一个子市场可以自动出清而达到均衡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但假定代理人拥有信息的不同,不会影响个人的选择引入不确定因素对一般均衡结果没有影响,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对消费者行为、厂商行为、和金融中介行为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假定证券和金融中介贷款是完全的替代品,且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证券利率相等,即rD=rL=r,只有当每一市场都处于均衡状态、且每一市场都出清时,唯一的均衡才可能发生。

此时,金融中介利润为零一般均衡模型得出的结论:

家庭在存款和购买证券的选择上没有差别厂商在借款和发行证券的选择上没有差别金融中介机构的决策对其他部门无影响逻辑推理的总结论:

金融中介机构是多余的,(三)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产生的动力是对新古典主义假设前提是否合理的质疑。

新古典经济学派要么认为金融中介对经济发展有用,但假定其存在为既定的前提;要么假定市场(包括金融市场)是完美的,从而又得出了金融中介多余的逻辑结论前一种理论的假定没有深入到金融机构的微观基础,后一种理论的假定离现实太远,使分析的合理性大大降低。

因此,它们都无法解释,为什么长期以来金融中介机构能够相对于金融市场存在,而且占有优势地位,新古典经济学中产商理论的发展给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启示。

现代企业理论的先驱者科斯所提出“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的命题,也成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核心,即“金融中介为什么会存在”,接下来理论界对“信息不对称”在宏观经济、特别是微观经济中的巨大影响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现代企业理论的两个研究分支和相应的研究范式,成为了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两个主线条,在此基础上,金融中介的研究无论在范围上还是深度上都获得了极大的推动和创新,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分支体系,(四)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基本框架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两大基石交易成本理论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不对称信息理论委托代理分析范式金融中介理论体系及扩展(基于功能观的分析)金融中介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核心功能和竞争力)金融中介特质性与行为理论金融中介管制理论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三、金融中介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两大基石,1.交易费用与金融中介新古典经济学产商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生产函数,其职能是更具这个生产函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

该理论视企业的存在为假设前提,市场无摩擦,即不存在着交易费用杨小凯(1994)认为,严格来讲,新古典经济学中没有企业理论,只有生产理论,科斯1937开创性地(Coase)在企业性质一书中提出了“企业为什么存在”的命题和分析思路。

他认为,市场与企业是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前者由价格机制来协调,但存在着市场摩擦和相应的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如果交易成本太高,后者的交易情形发生,即企业就会将原来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internalization)然而,通过企业内部进行资源配置也是有成本的,概括而言可称为代理成本。

由于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企业不会无限扩大,存在边界,交易费用理论的出现使企业理论获得发展思路,对经济现象有着强大的解释能力,但一般范义上的交易费用不具有可计量性(理论界争论太大),但作为术语,交易费用的使用频率最高,甚至到了被滥用的程度将交易费用引入解释金融中介的存在,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其理由是,相对于实物交易,金融交易是无形的,跨域和跨期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

因此,旨在降低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的交易费用更高,2.信息不对称与金融中介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是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另一分析范式,它认为这是中介比市场更有优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信息论的奠基人沙农(C.E.Shannon1948)给出定义,信息就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然而在信息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对信息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按照不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以及相应的可能后果,可将其分为:

事前发生-逆向选择事后发生-道德风险,1)逆向选择与金融中介阿克洛夫(Akerlof,1970)的次品车市场模型(LemonsModel)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在金融市场的交易中,次品车问题大量存在。

由于金融消费者无法辨别筹资公司的风险,只能按照平均质量的价格购买所有公司发行的证券。

结果,金融市场运行不畅在二手车市场上,逆向选择问题是由辨车专家充当经纪人和交易商中介来解决,由交易商购进二手车后再卖出并提供担保,其作用是信号传递(signalling)。

但交易商制度又引出了资本金问题,即必须建立交易商中介机构,并由此引伸到金融中介,金融中介机构发挥着与交易商中介机构类似的作用:

它们从投资者(储蓄者)那里获得资金,并向其提供担保,金融中介再根据对融资者(短缺者)的评估,将资金贷给“好公司”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上,金融中介机构本身从事的就是信息生产,它们有各种优势,如:

通过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得到公司财务和商业真实或内幕信息;客户交易帐户的现金流了提供大量信息,以及各类专家长期对信息数据进行专业性的挖掘和处理。

经过处理后有用的信息,是专属于金融机构的“内部产品”,外人无法“搭便车”,2)道德风险与金融中介在借款公司获取资金后,公司股东(投资者)与公司经理人之间的经营目标往往不一致,普遍存在委托代理矛盾。

金融市场交易的契约(证券)一般具有高度流动性,“搭便车”心理普遍存在,这极不利于交易事后的监控。

因此,道德风险会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金融市场运转不畅相对而言,金融中介(银行)发行的契约(贷款)一般是非标准化的,难以被交易,这有利于金融中介发挥交易事后的监控功能,

(二)金融中介功能扩展分析的理论,.交易费用与金融中介的优势本斯顿和小史密斯(BenstonandSmith.J)在1976年发表的“金融中介理论与交易费用方法”一文中,首次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证明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他们认为,金融商品和消费的本质在于转换消费支出的模式,金融中介能够降低金融商品的交易费用。

其分析是:

金融中介机构在转移金融消费支出时有两大类情形,一是期内(intra-temporal)转换,二是跨期(inter-temporal)转换。

前者体现了金融中介的规模转换功能,后者体现了金融中介的时态转换功能,从而从这一结合点的角度证明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2.企业家联盟与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功能交易费用分析范式的过度使用反而大大消弱了其强大的解释力。

一批经济学家抓住市场不完美的另一重大现象,运用不对称信息范式来证明金融中介存在的必要性利兰和派尔(LelandandPyle,1977)最早在信息不对称、金融结构与金融中介一文中提出基于逆向选择的模型,即L-P模型,用来解释金融中介因优势而存在在L-P模型中,借款人是企业家联盟,他们拥有项目的内部信息,贷款人是外部投资者,他们对借款人和项目不了解,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的存在,阻碍了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传递。

其结果是市场运行不良。

为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家会调整行为,按项目资金所需比例投入自有资本。

市场投资者会敏锐观察到这一现象,并据此判断项目的质量,对投资进行决策L-P模型实际上是信号传递模型,它以分析资本市场信号传递的均衡条件,以及相应的信息生产成本为参照物模型证明,借入资金的信息生产成本与企业家自有资本的比率负相关,L-P模型引发的重要结论是,处理不对称信息问题应当是解释金融中介存在的重点:

第一,

(1)信息有公共品属性,容易搭便车;

(2)信息存在可信度或质量问题,因此信息市场有可能运行不畅;第二,

(1)金融中介的资产是“私有产品”,一般不出售,故不存在信息外溢;

(2)通过风险定价,已经把资产的质量体现在价格中,故也解决了信息的质量问题如果是金融中介充当信息生产者,上述问题便可解决.L-P模型可以被视作对金融中介解决逆向选择信息优势比较的全面阐述,3.受托监控与金融中介的监控功能,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功能不仅能缓解不对称信息中的逆向选择,而且可以缓解道德风险利兰和派尔等人的信息生产模型证明,金融中介作为一种信息生产联盟,相对于单个贷款人,具有节约信息成本的优势。

然而,利兰和派尔的模型没有对金融中介的监控功能是否存在优势进行解释,这个中间存在一些疑问:

这个功能是否会引出相应的激励成本和受托代理成本问题?

如果的确增加了这些成本,金融中介是否还存在信息生产的成本优势?

戴蒙德(1984)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受托监控模型(delegatedmonitoringmodel)证明即使考虑了代理成本,金融中介仍然具有信息成本和监控优势戴蒙德的模型建立在不对称信息和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

根据代理关系理论:

拥有充分信息的一方是代理人(agency),不拥有充分信息的一方是委托人(principal),它们构成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假定委托代理双方都追求效用最大化,那么代理人绝不会总是按照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行动。

因此,委托人对于代理人,要么给与足够的激励,要么实施严密的监管。

然而,激励和监控都会产生成本,即代理成本,如果考虑金融中介,必然还会出现双层代理关系和相应的代理成本:

存款人(贷款人)与金融中介;金融中介与借款人戴蒙德证明,在考虑代理成本因素下,金融中介在道德风险解决上,仍然具有信息生产和监控的成本优势戴蒙德证明的精妙之处是设计了一组含有最优激励相容机制的债务契约,它既要使企业家的预期收益最大化,要使投资者获取不低于市场利率的预期收益(R)。

在此前提下,比较那种契约使得委托代理成本最低,概括起来,解决道德风险的契约方式有三种:

第一、投资者不监控企业家,但企业家要承担破产惩罚成本(C)第二、投资者的项目通过委托多个贷款人(m)对借款人进行监控,每个贷款人监控成本为(k),则总监控成本为(km)第三、由贷款人委托监控人,由他代表所有的贷款人进行监控。

这一监控人就是金融中介。

但是监控人需要得到激励,即需要代理成本(D)。

第三种方式的成本是(k+D)这三种方式中成本最低的就是最优合约。

金融中介受贷款人(存款者)之托对借款实时监控的条件为:

(k+D)min(C,mK),如果一个金融中介监控的企业数量是N,各企业家的投资项目是独立分布,每个企业家的代理成本是(DN=D/N)。

借助最优债务契约条件,戴蒙德证明了两个重要结论:

第一,DN是N单调减函数,当N无穷大时,DN倾向于零第二,N个投资项目有一个金融中介监控的代理成本要大大低于由多个金融中介监控的代理成本之和这些结论的含义是,金融中介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自然垄断倾向,4.流动性保险与金融中介的流动性转换功能,戴蒙德和戴维格(DiamondandDybvig1983)在其经典的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一文中提出了D-D模型,从流动性转换功能证明银行业存在的理由D-D模型的银行为存款人提供活期存款契约,同时向借款人提供非流动性贷款,这就是承担了,将低流动性资产转换为高流动性负债的流动性转换职能,相当于为存款人提供了一种流动性保障,允许消费者在最需要的时候消费D-D模型的证明得出三个重要的结论:

第一、银行提供的活期存款合约能为跨期消费者提供有效的风险分担形式,能达到比市场占优的均衡第二、活期存款还有一个持有者不愿意接受的均衡,即银行挤兑。

恐慌会产生挤兑,这种类似囚徒困境的银行挤兑也是最优均衡,其原因是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的结果,挤兑是存款人最佳选择因此,银行提供的活期存款对持有者来讲,同时存在两个均衡第三、一旦银行挤兑,任何银行难逃破产厄运。

其政策含义就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5.参与成本与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功能,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变化对金融中介带来了两个最直接影响,并提出了两个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

第一、金融中介传统的功能优势或相对竞争优势的削弱,特别是信息披露的强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金融体系的信息生产成本随之下降。

与之相联系,金融中介的信息生产等功能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理论上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随着市场趋向完美,金融中介,特别是银行是否会消亡?

第二、风险管理类金融中介,如共同基金等迅速发展,传统银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向混业转型,不仅是衍生金融工具最大的交易主体,同时还成为最大的生产主体。

与之相联系,风险管理功能成为金融中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回答的是:

风险管理是金融中介的原生功能,还是继发功能?

它为什么成为了金融中介的核心功能?

金融中介的风险管理功能相对于市场有什么优势?

1998年,两位学者阿伦和桑特美罗(AllenandSantonmero)对现代金融中介理论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基于参与成本(participationcost)的新观点,认为参与成本可以较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和变化阿伦和桑特美罗认为,现有的金融中介实际上都有一个假定,即所有的投资者在投资中都是“全面参与”,所以金融中介无需提供风险管理的服务。

然而,绝大多数投资者只是“有限参与”(间接融资为主),其原因在于在市场上直接投资的参与成本太高(包括对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多样性金融产品信息的了解、投资费用、监控成本、机会成本等)。

相对而言,金融中介具有风险管理优势,由它发行的金融工具,绝大部分风险已经被“过滤”了由此引出,风险管理是金融中介的原生功能,17世纪银行为商人进行的票据贴现和海上保险实际上就是风险管理功能。

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一直是有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承担着所以,风险管理一直是金融中介的“根-root”,前面的各种功能中都可以发现风险管理的影子然而,类似于交易费用,参与成本也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难以数量化和模型化,四、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视角和与其他学科的交集关系默顿(Merton)于1995年在“基于功能视角金融中介理论”一文中,提出应该从功能观和相对优势的角度来梳理和总结金融中介理论,构建理论体系他对金融环境变化、金融创新、金融机构的转型与中介功能之间的交集关系进行了梳理:

(一)变化和复杂环境中对金融介研究视角金融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对于金融中介而言,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变化更小(明确提出研究中介应基于功能观);竞争会使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但方向是金融体系将变得更有效率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之间有分工,基本是金融市场生产和交易的产品是透明的,而金融中介生产和交易的产品是不透明。

两者之间关系是动态的、相互促进和变化,

(二)对金融中介、风险管理与金融工程之间关系的理解默顿在他在论文中阐述了风险管理为什么会成为中介主要功能,以及金融工程内涵和边界:

金融所有的功能可以被概括为是对信息的生产和处理风险管理是金融中介的核心功能金融工程是金融中介增强金融创新能力的手段,(三)金融工程的五个阶段或步骤:

诊断(Diagnosis):

确定问题的需求和性质分析(Analysis):

根据当前的监管、技术和理论的现状,寻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就是设计出一个或一组新的金融工具生产(Production):

结合委托人动态策略的需求和交易对手群的需求,设计出双方所需的新的金融产品,定价(Pricing):

在分析成本和利润的基础上定价客户定制(Customization):

根据每一个客户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完善产品。

成本和综合利益的替换关系是在金融工具的生产过程中要经常精确测算的,五、金融中介理论的新思路在阿伦和桑特美罗的论文发表后,荷兰的两位经济学家斯考腾斯和温斯韦恩(ScholtensandWensveen)于2000年撰文,对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和参与成本论提出批评。

他们认为,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似乎已经走到尽头,最大的问题在于逃不出“不完美市场的范式”和静态的分析方法,应该把金融机构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参与者,而非借贷之间简单的中介,它通过动态的对风险、期限、规模、流动性的转换来为客户实现增值,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还提出了对金融中介理论的修改建议,斯考腾斯和温斯韦恩对现有金融中介理论的修正建议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修订后金融中介理论静态动态市场不完美市场差异介于借贷之间的代理人类似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储蓄的有效分配金融转换非对称信息客户导向(价值)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风险管理(风险收益最优化)中介行为(信贷配给)动态中介观(新市场和产品)脱媒,六、金融中介理论的实际扩展性研究,ScholtensandWensveen对现有的金融中介理论所进行的批评和提出的新范式,似乎并没有在学术界产生共鸣,后进跟进研究几乎没有,关键在于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所提出的范式是管理学范式。

然而,在现实中,源于“功能观”的金融中介行为和银行特质性下行为的研究渐成体系,并被认为是该分支的流派之一对于监管理论的归属存在着很大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它属于独立的金融理论分支,

(一)金融中介行为研究信用配给(creditrationing)理论解释的是,在借贷市场需求大于供给不均衡情况下,为什么银行不采取提高价格(利率)的市场手段,而是从中挑选一部分借款人。

该理论主流观点认为,银行无法通过提高利率来覆盖所上升的风险带来的损失。

但有意思的是,这个不均衡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学术称呼却为“信贷配给均衡”(creditrationingequilibrium),逆选择与信贷配给信贷配给理论的解释最初基于不对称信息下的逆选择。

即当利率高于某个特定值后,预期风险损失大于预期利润霍其曼(Hodgman,1960)是最早开创信贷配给行为与利润最大化行为保持一致的经济学家,他把利率价格作为外生变量,运用违约损失概率与期望收益构建了第一代逆选择下的信贷配给模型该理论主要内容是:

如果申请贷款的企业有不同风险或不同风险的投资项目,而信息不对称银行使得又无法甄别优劣,提高利率只会提高银行贷款的平均风险。

因此,银行宁愿满足于接受一个较低的贷款平均利率,对信贷进行选择性的配给这个分析框架至今还是信贷配给的理论的核心下面用图示表明:

利率与期望利润,信贷配给,期望利润,利率,最大期望利润,利率,信贷供求,r,信贷需求,信贷供给,2.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结合的信贷配给施蒂格利茨和韦斯(Stiglitz&Weiss1981)将逆选择与道德风险下的负向激励结合起来,得出了第二代信贷配给理论和模型,基本思想是:

在标准借贷契约下,借款申请人的利润函数是凸函数,具有风险喜好的倾向。

由于银行无法完全监督企业贷后的行为,企业在贷后可按照自己利润期望来挑选项目,而较高的贷款利率可能鼓励后者选择实施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增加了银行贷款违约的可能性,因此,如果银行注重贷款人的品质,提供正常的贷款利率,借款企业的投机偏好就会下降,银行违约风险降低、收益期望反而提高。

从而,银行自然会主动实施“信贷配给”该理论采取的是二阶随机占优的模型来处理和分析的,

(二)金融中介的特质性与行为研究,1.资本约束与监管套利行为假说商业银行具有外部性强、高杠率、创造货币等特质性,故一直是监管最严的行业。

传统上一直是合规性监管,但是在巴塞尔资本充足率协议出台后,又添加了资本约束性监管,并被认为是成本最低的有效监管,因为它内嵌一个让银行的资产组合的风险度与昂贵的资本金紧密挂钩的机制,从而导致银行从内部产生主动降低风险的动力。

然而,尽管资本约束监管是一个进步,但它却改变了银行行为,银行行为改变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监管套利“监管套利效应假说”指,巴塞尔协议对风险的测度方法将促使银行采取大规模地将贷款移出表外、同时进行“贷款证券化”2004年新巴塞尔协议颁布之后,以2004-2007年为过渡期,银行可以选择简单标准法以及内部评级法IRB。

标准法以1988年资本协议为基础,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确定风险权重。

IRB分为初级和高级法,它们需要银行自己需要建立复杂的模型,使得银行资本对资产风险更加敏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监管资本套利作为巴塞尔协议的一个未曾预料的结果,在发达国家对银行行为影响明显。

在IRB方法下,金融职业道德的问题更加突出,因为风险因子的度量更具有主观性,银行既可以通过控制各个输入变量来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