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184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docx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

课题

我们周围的土壤

重难点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材分析

本课学生需要了解土壤是各种物体的混合物,土壤中既有沙石土,也有动植物残体。

了解土壤中的居民及它们在干什么。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知道土壤里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3、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4、认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5、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

学生

组织教学

提问引入

引导学生思考

1、实验前组织学生讨论:

我们对土壤知道些什么?

我们可能在土壤里发现什么?

1、记录自己在挖土过程中所看到的,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

2、观察土壤的样品,完成观察记录。

3、学生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法。

4、汇报。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合作探究的精神。

 

1、告诉学生去干什么,向学生交代安全注意事项。

2、分发工具,和学生一起到一块空地去挖土。

3、带领学生观察土壤样品,4、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课桌用报纸铺好后,让每组的材料员到班级的资源角取土壤样品。

1、采集土壤样品。

2、清理现场,恢复土地原来的样子。

3、用放大镜观察土壤样品,然后两人合作,一个人观察,一个人记录。

教师

学生

教学意图

 

提问:

现在你们已经观察过土壤,你们想研究关于土壤的什么新问题?

1、学生提问题。

2、学生对所提问题分类,然后讨论这些问题中哪些可以通过查资料获得答案,哪些可以回家作为一项长期观察的任务进行,哪些可以当场完成研究任务。

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

 

课题

土壤的保护

重难点

1、了解土壤为人类(生命)提供了仕么?

2、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

3、激发学生为保护土壤而行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

分析

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仕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了什么危害。

并由此引发学生的行为变化,引发学生为保护土壤而行动。

教学目标

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差异讨论。

2、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

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

4、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5、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

6、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

学生

组织教学

问题导入:

想知道土壤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

出示讨论。

1、土壤里生长的哪些东西直接提供给我们人类?

2、土壤里的那些东西被动物们利用了?

3、我们的生活里的哪些产品来自土壤?

二、小结。

小组活动。

小组阅读自己的“土壤资料”卡片。

讨论、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汇报。

让学生了解土壤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充分交流。

一.出示图片资料。

二.提问:

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

三.演示实验。

1、洗涤剂对土壤的影响;

2、电池对土壤中生物的影响;

3、农药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五.出示讨论:

1、根据以上现象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做才对?

2、你看到过那些破坏土壤的行为和现象

3.我们家乡土壤被破坏的程度?

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回出现什么现象?

观察、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汇报

 

观察、讨论、谈看法。

 

同桌讨论、汇报。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由此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发展经济方面的行为。

一、提问:

我们能为土壤作什么?

二、作业布置:

1、办一份宣传小报。

2、组织班级的实际行动。

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愿望并附诸实际行动。

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

 

课题

肥沃的土壤

重难点

1、死的动物如何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的。

2、蚯蚓在改良土壤方面的作用。

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教材分析

1、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层,探究烂树叶和土壤颜色之间的关系。

2、制作和观察肥料袋探究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的肥力产生什么影响。

教学目标

1、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3、知道在成肥的过程中蚯蚓的作用。

4、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5、对学生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

学生

组织教学

教师检查学生材料准备的情况。

学生检查自带材料。

为实验作好准备。

一、教师举例讲述:

不同地方的土壤有时么不同。

问:

为什么我们所观察到的土壤的颜色各不相同。

二、带领学生观察土层剖面,引发学生讨论:

为什么表层土和底层土颜色不同?

三、引导学生探究表层土的形成,引出腐殖质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到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四、探究土壤动物的生活会对土壤肥力产生那些影响,了解一些常见的土壤动物。

一、学生预测表层土壤与第层土壤颜色不同的原因

二、学生观察林间的落叶,然后挖开土层,观察在土层下面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

四、寻找土壤中的烂树叶,根据落叶的变化推测落叶在土壤里是怎样变化的。

五、讨论:

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

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讲解具体的步骤,给学生发塑料袋。

巡视、指导。

一、学生到资源角领取土壤。

二、学生将土壤和他们带来的一些植物装进塑料袋。

三、用小棒将土壤和其他物品混合在一起。

四、往肥料袋里加上一些水。

五、在土壤里放上蚯蚓。

六、填写好标签内容,并在肥料袋上贴上自己的标签。

七、将肥料袋放在阴暗的地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等综合能力。

教师

学生

教学意图

 

为蚯蚓安一个家。

引导学生讨论蚯蚓的家需要什么。

观察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记录土壤和蚯蚓发生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爱心、耐心。

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

 

课题

了解土壤

重难点

1、用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的成分

2、能够独立的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3、教育学生保护土壤资源。

教材分析

研究土壤的一般组成物质:

沙子、黏土和腐殖质之间的比率关系。

用沉淀法分离土壤中的三种成分,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2、能够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成分。

3、挖取土壤样品时既要注意安全,又要保护土地资源,用完的土壤样品回归原处。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

学生

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问:

你看到了什么?

将看到的用图画、文字记录下来。

观察、记录。

为下面的实验作铺垫

一、研究土壤成分

引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

问:

你看到了什么?

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问:

用什么方法分解土壤中的沙和土?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把土壤放到水中的欲望。

引导学生做土壤沉淀的实验。

二、研究土壤的种类,

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检测干燥的沙、黏土和腐殖土的土样,问:

你认为沙子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先讨论实验的条件,确定条件后,对实验作出预测

一、观察土壤,用图画或文字记录。

二、小组讨论分解土壤中的沙和土的方法。

三、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在实验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

四、汇报。

培养学生的观察、预测、设计、实验及分析能力。

 

一、指导学生做分解土壤的实验二、指导学生做沙土、黏土、和壤土的实验。

三、讨论、汇报结果。

问:

1、你发现了什么?

和你预测的结果一样吗?

2、能试着说一说通过发现你明白了什么?

一、把土壤放到水里,观察土壤再水里的变化,土壤分解后静置观察并描述看到了什么。

分析沉淀物的成分。

二、做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的实验。

三、记录观察结果并分组讨论。

四、汇报。

同上

教师

学生

教学意图

 

问: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2、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小组讨论、汇报。

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分析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一、鼓励学生写一些关于土壤的诗歌。

二、二、鼓励学生从第一课的学习开始,搜集自己开展土壤研究的活动记录,在单元结束的时候,装订成册————《我的土壤》。

课外自行活动。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和书写、记录、整理资料的能力。

对本教案的意见或建议

单元小结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各种植物及果实的图片、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2、学生准备:

各种植物及果实(如:

土豆、胡萝卜、豆角、油白菜、香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植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

(板书:

1、植物和我们)你能具体说说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吗?

2、学生回答

(二)播放各种植物图片。

1、你们看一看图片上的植物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2、学生回答。

(三)自主学习。

1、认识植物的局部。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植物,请学生分析一下。

今天你们都吃植物了吗?

你知道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

(2)师生交流。

2、调查研究,小组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向人类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2)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出示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1)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你能说一说它是哪几部分组成吗?

(2)学生回答。

2、请同学们画出一株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五)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您对本课的意见:

 

2、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一)教程与方法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二)科学知识

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各类植物的图片、浸泡过的蚕虫种子、镊子等。

2、学生准备:

各类植物果实如:

花生、玉米、茄子、辣椒、豆角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果实就是植物种子的“家”,它们在果实中受到保护,现在请你找一找哪里有种子?

(二)小组研究讨论。

1、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各类果实进行研究,并找出它们的果实。

(1)学生进行分析,并找出果实中的种子。

(2)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进行分析。

2、说一说种子是怎样进行旅行的?

(1)学生先自己自主发言。

(2)教师播放关于种子传播的图片和资料。

(三)自主学习。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先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再把预测的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2)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你所看到的。

注意: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1)先让学生说一说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

(2)课外拓展实验:

①在4只瓶里都放入两面三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

将1号瓶瓶盖拧紧。

②分别在2、3号瓶内洒一点水,而将4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

③将1、3、4号瓶放到碗柜里,2号瓶放到冰箱里。

五六天后观察4只瓶子。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如:

大种子发芽快还是小种子发芽快?

把蚕豆种子头朝下放,根会向上长吗?

(1)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测。

(3)作业:

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

(五)课后作业:

1、让我们在土壤中种植一株植物,并精心培育,直到它们产生自己的种子。

并将种子用牙签轻轻按到湿土里,并覆盖一层细土。

2、做好观察日记,描述植物生长中的几个关键时期。

(六)教师小结:

课后反思

 

您对本课的意见:

 

3、根和茎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根和茎;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根和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

●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茎横切和纵切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根一般分为直根和须根,茎一般分为直立茎、匍匐茎、缠绕茎和攀援茎等多类;

●知道在自然界中,植物的根和茎都有一些变态;

●了解植物的根具有支持作用和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作用;

●了解植物的茎具有支持作用和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自然界中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体会到各种不同植物的根和茎与植物本身的特点、与生存环境式与等多方面的因素是紧密联系的;

●意识到植物的不同部分发挥的作用虽不相同但却是有紧密联系的,懂得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养成合理怀疑、大胆质疑、敏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一些植株完整的蔬菜、庄稼带进课堂(老师也相应提前准备一些菠菜、香菜、大蒜、小葱等植物);

2、两天前及课前20分钟将数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以备教学观察;

3、提前准备透明的玻璃瓶或者杯子,一株完整的植物、食用油些许;

4、有关变态根和变态茎的实物。

(箩卜、莲藕、大蒜、姜、荸荠)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出示根雕:

它像什么?

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谈话:

很多植物的根常常埋藏于土壤里面,平时难以看到它们的模样。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的根和茎,(板书:

根和茎)让我们先来看看植物的根有什么特点吧!

3、出示菠菜和大蒜,指出它们根的在哪里。

4、学生观察、比较:

菠菜的根和大蒜的根有什么不同?

5、提问:

你们可以根据根的形态不同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6、学生交流汇报。

7、小结:

科学上把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植物的根叫做直根;而没有明显主根,每一条根都想胡须一样粗细的根叫做须根。

8、小组活动:

植物分类——把带来的植物按照根的类型不同分一分,说说哪些植物是直根,哪些植物是须根。

想一想它们一般分别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9、小结:

植物的根的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茎的不同类型

1、小组活动:

(出示图片)找一找,这些植物的茎在哪里?

2、交流汇报。

3、小结:

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4、出示竹子、牵牛花、黄瓜、西瓜等植物的挂图,观察、比较:

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5、交流讨论。

6、教师即时简单板画不同类型的茎,取名。

重点区分攀缘茎和缠绕茎。

(缠绕茎本身不能直立向上生长,必须螺旋缠绕于其它物体上才能向上生长;攀援茎也不能直立向上生长,而靠特化的结构攀援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上升,如豌豆的茎(叶卷须)、葡萄的茎(茎卷须)、爬山虎的茎(吸盘)等)。

7、小结:

植物的茎形态各异,每一种形态的茎都是与植物的本身的特点及生长环境等相适应的。

三、探究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1、思考、讨论:

植物如果没有根和茎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

2、提问:

植物的根和茎分别有什么作用?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

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的第一个作用是“固定植物”,它可以将一株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地下。

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也起到了“支持植物”的作用。

5、除此之外,植物的根和茎还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6、质疑:

你可以用什么来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

7、

(1)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装置。

(2)评价各组实验装置。

(3)完善方案,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实施。

(4)观察:

(前两天)放置在阳台上的“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烧瓶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汇报。

(水量减少)讨论:

烧瓶里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小结:

由于水面有一层植物油,它阻止了水分蒸发,因此减少的水不可能是蒸发掉的。

我们看到烧瓶里的水下降了,这就说明水分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

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将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吸收进来供植物生长。

8、讨论:

植物的茎是如何传输水份和土壤中的养料的?

你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茎传输水分的过程吗?

(1)交流方法。

(2)(出示课前20分钟老师将一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芹菜的茎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思考:

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

(植物体内有运输水分的管道)

(3)为了进一步证明我们的推想是否正确,可以把老师前两天插入红水中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运送水分的管子。

演示讲解茎的横切和纵切的方法。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讨论。

在茎的横切面上的一圈小红点是什么?

在茎的纵切面上的一条条红线是什么?

(6)小结:

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运送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去的。

9、总结:

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植物的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同时还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植物的根和茎有了哪些了解?

2、拓展活动

(一):

有些植物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根会产生特异功能,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我们称之为“变态根”。

出示实物:

常见的变态根(包括储存根、块根、气生根、支柱根、水根等)

3、拓展活动

(二):

你知道吗?

这些也是植物的茎。

出示实物:

芋头、荸荠(球茎)、马铃薯(块茎)、大蒜、洋葱(鳞茎)、姜、莲藕(根茎)。

五、课后作业

回家搜集关于根和茎的相关知识。

课后反思

 

您对本课的意见:

 

4、叶和花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叶和花;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叶和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

●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花的解剖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植物的叶一般分为扇形、羽形、卵形等形状,花的构造

●知道在自然界中,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了解植物的叶和花的作用;

●了解植物的花的传粉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自然界中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体会到各种不同植物的叶和花与植物本身的特点、与生存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是紧密联系的;

●意识到植物的不同部分发挥的作用虽不相同但却是有紧密联系的,懂得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养成合理怀疑、大胆质疑、敏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各种各样的叶,准备两株大小、品种相同的植物;

2、提前准备纸盒、胶带、剪刀、几粒种子、花盆、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物,认识叶的不同类型

1、讲述:

一粒种子从土壤里钻出来,先长出什么?

它像什么?

(板书:

叶)

2、观察:

(出示植物的叶)这片叶的正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汇报

4、小组活动:

拿出你们准备的叶子,认真观察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5、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6、学生交流汇报。

7提问:

谁能给这些相同的叶子取个好听的“名字”

8、小结:

科学上把植物的叶按形状区别,有扇形叶、卵形叶等,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关、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9、(猜一猜)阳关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呢?

10、小组活动:

研究阳关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课前准备向阳性实验)

1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

12、你还能旧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其他问题吗?

13、学生汇报

14、小结:

植物的叶子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作用需要我们继续刻下研究。

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花

1、小组活动:

(出示图片)找一找,你认识这些美丽的花吗?

(板书:

花)

2、交流汇报。

3、小结:

大多数植物都有花,花有多种多样的种类。

4、出示一朵花:

你们知道花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吗?

5、交流讨论。

6、教师演示解剖花

7、学生活动:

解剖花

8、观察:

(出示雌蕊)你们知道他上面有什么吗?

9、学生活动

10它有什么用途?

他怎样传播?

11、学生汇报

12、阅读小资料

13、小结:

植物的花形态各异,他又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三、课后拓展:

继续搜集叶和花的资料

四、课后作业:

1、小组活动:

你种的植物张的怎么样?

2、小组活动:

研究叶子的其他问题

3、认真作好记录(教师及时引导)

五、板书设计:

4、叶和花

课后反思

 

您对本课的意见:

 

单元小结

请选择一个教学片段写出教学分析和反思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

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

3、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后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

瓶子、铅笔盒、杯子、水、勺子、牙膏、胶水、涂改液、牙刷、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米、各种豆子、锺子、擀面杖、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筛子等。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大家看,今天我给大家都带来了哪些物品?

(学生边看边说出名称)

2、师:

请大家把这些物品按固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