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选择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186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哲选择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选择题.docx

《哲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选择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哲选择题.docx

哲选择题

(一)俗语

1、常言道:

"满招损,谦受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⑷辩证法思想A、⑴B、⑴⑵C、⑴⑵⑶D、⑴⑵⑶⑷

俗话说: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是因为()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

可见()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A、⑴⑵⑷B、⑴⑵⑶C、⑵⑶⑷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

"这些农谚告诉我们()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本质和现象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C、真象和假象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

"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

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

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

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

"瑞雪兆丰年"。

这一说法()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这一首古诗体现了()

(1)联系的观点

(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A

(1)

(2)(4)B

(1)

(2)(3)C

(2)(3)(4)D

(1)

(2)(3)(4)

(二)诗文哲学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C出奇制胜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B诗人大脑的产物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要B思维习惯的不同C改造世界的需要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

风流犹自说遣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

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苏轼诗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14、这首诗主要说明()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

(1)

(2)B、

(1)(3)C、

(1)

(2)(3)D、

(1)

(2)(3)(4)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其哲学寓意是()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A、普遍联系B、变化发展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A、

(1)(4)B、

(2)(3)C、

(1)(3)D、

(2)(4)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A、⑴⑵⑶⑷B、⑴⑵⑶C、⑴⑵⑷D、⑵⑶⑷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

"的名句。

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4、杨万里诗云: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

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D、要爱护环境

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A、⑴⑵⑶B、⑴⑵C、⑴D、⑴⑶

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哲理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2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

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

"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A、用发展的眼光B、透过现象看本质C、坚持矛盾观点D、注重事实

2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0、"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31、"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32、"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33、"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3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

"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A、物质是运动的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5、"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表明()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36、毛泽东诗曰: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A、⑴⑵B、⑴⑶C、⑵⑶D、⑵⑷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

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

"此诗错在()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41、毛泽东诗曰: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A、要把握适度原则B、办事情要抓重点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42、清代赵翼有诗曰: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

"该诗启发我们()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古诗曰:

"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43、"原上草"的"枯荣"表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生命运动是最级的运动开试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B、物质是不长久的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规律是客观的

4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A、⑴⑵B、⑶⑷C、⑴⑵⑶⑷D、⑴⑶⑷

46、"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47、杜甫诗曰: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4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A、超前反映B、如实反映C、特殊形式的反映D、歪曲、虚幻的反映

最佳答案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一、下列各题各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答题纸内。

(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有关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B.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性B.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可知性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

A.出现时间的先后,后出现的是新事物

B.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

C.事物的名称、旗号,是否有最新颖的表现形式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B.观念的东西经过人脑加工后就成了物质的东西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5.物质与意识的区别在于()

A.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静止的

B.物质是有形的,意识是无形的

C.物质能独立存在,意识不能独立存在

D.物质是具体事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6.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增强了。

而这些意识的形成,又反过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一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A.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具有不同内容

B.意识是物质的正确反映,又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办任何事情都必须求真务实,严禁虚报浮夸、欺上瞒下。

”从哲学上看,虚报浮夸,欺上瞒下违背了辩证唯物论___________的原理。

()

A.物质是意识的反映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D.物质决定意识

8.青岛海尔集团二十多年间从一个濒于破产的小厂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原因之一是他们坚持了“依靠科技、专攻质量、加强服务”的指导思想。

从哲学上看,这说明了()

A.企业只有依靠科技、质量和服务,才能有所发展

B.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C.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比错误意识的反作用大

D.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人们的意识是有差异的

C.真理性的认识不只一个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10.下列观点中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是()

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④揠苗助长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11.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哲学原理对我们的启示是()

A.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客观条件的好坏

B.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C.意识是被动的,总要受物质的制约

D.对同一事物只有一个正确反映

12.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做到()

①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反对学习书本

②从客观事实的总和出发,而不以个别事实作为出发点

③全面了解本地实际,反对借鉴外地经验

④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②④B.①③④

C.①③D.①②④

自从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有两种领导观念值得注意,一种是速成论,盲目乐观,急于求成,提出一些近乎神话的口号、设想、目标;另一种是难成论,盲目悲观,缺乏信心。

这两种认识都不科学,不清醒、不实事求是。

据此回答13一14题。

13.这两种领导观念共同违背的哲理是()

A.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B.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过去、又要看到未来

C.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D.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14.速成论危害性很大,因为那是“好心”,容易使穷怕了的想急于改变贫穷面貌的中国人得到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