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191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docx

江苏省常州市西夏墅中学学年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学案32《记念刘和珍君》

板块二 真的猛士

记念刘和珍君

●画语导入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只不过是一朵朵翻腾的浪花。

浪花的美丽在于它翻腾时是否有强劲的生命力,是否能冲破时空的框架,绽出最美丽的灵魂。

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那些敢于怒向刀丛、为民请命、为自由和民主而献身的英烈们,用他们的生命和人格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一座永久的丰碑,绽出了美丽的灵魂。

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隧道,满怀崇敬和怀念的心情去抚慰英烈们的灵魂吧!

●【字词梳理】

1.正音

洗涤(  )   踌躇(  )(  )  诧异(  )  桀骜(  )(  )

倔强(  )不惮(  )  创伤(  )攒射(  )

屠戮(  )抹杀(  )浸渍(  )(  )寥落(  )

殒身不恤(  )压抑(  )立仆(  )绯红(  )

赁屋(  )尸骸(  )

答案:

dí,chóu,chú,chà,jié,ào,jiànɡ,dàn,chuānɡ,cuán,lù,mǒ,jìn,zì,liáo,yǔn,yā,pū,fēi,lìn,hái

2.辨音

长歌当哭(  )毫不相干(  )菲薄(  )积攒(  )

一夫当关(  )干练(  )芳菲(  )攒射(  )

立仆(  )抹杀(  )徘徊(  )

仆人(  )抹布(  )低徊(  )

转弯抹角(  )

答案:

dànɡ,dānɡ;ɡān,ɡàn;fěi,fēi;zǎn,cuán;pū,pú;mǒ,mā,mò;huái,huí。

3.辨形

血(dié)肆无忌(dàn)

通(dié)精竭虑(dān)

影(dié)劾(tán)

间(dié)

落(yǔn)红(fēi)

命(yǔn)谤(fěi)

功(xūn)芳(fēi)

落(liáo)凶(cán)

论(miù)重(cǎn)

绸(móu)

杀(lù)

答案:

喋,牒,碟,谍;惮,殚,弹;陨,殒,勋;绯,诽,菲;寥,谬,缪,戮;残,惨。

●【词语积累】

1.词语释义

寥落:

稀少,冷清。

菲薄:

微薄。

长歌当哭:

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心中悲愤之情。

微漠:

依稀、淡漠。

广有羽翼:

到处都有帮凶。

桀骜锋利:

倔强而又锋芒毕露。

黯然:

心情沮丧,情绪低落。

喋血:

血流满地。

喋:

血流出的样子。

攒射:

集中射击。

浸渍:

浸透,渗透。

绯红:

鲜红。

殒身不恤: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正告:

严正地告诉。

痛定思痛:

悲痛的心情平静之后,回想以前的痛苦。

桀骜不驯:

形容性情凶暴,不听从约束管教。

目不忍视:

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有始无终:

有开始没有结尾。

指做事半途而废,不能坚持到底。

百折不回:

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动摇、退缩。

2.词义辨析

爆发 暴发

“爆发”本义是弹药爆炸。

比喻像弹药一样突然、迅猛地发生。

使用范围较广,用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暴发”指①突然发财或得势,有时指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多含贬义);②突然兴起,常用于洪水、流行病、雪崩等。

使用范围较窄。

天渊(壤)之别 截然不同

二者都有“差别极大,完全不同”的意思。

区别是:

“天渊之别”一般用作动词“有”的宾语;“截然不同”多用作谓语和定语。

用作谓语的“截然不同”不能跟“天渊之别”互换,却可以跟“有天渊之别”互换;同样,作宾语用的“天渊之别”也不能换作“截然不同”,只有连它前面的“有”一起,才能换作“截然不同”。

如:

“咱俩要比起来,真是有天壤之别啊!

”“他俩的观点截然不同。

毅然 决然

两者都有坚决、毫不犹豫之意,如:

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定献身祖国的西部教育事业。

另外,“决然”还有必然、一定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微茫 微弱

“微茫”指隐约、不清晰,如: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微弱”指小而弱,如:

被人们从废墟中解救出来的他只剩下微弱的气息。

●【资料园地】

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2.背景

展示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

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

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

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怒。

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牺牲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战斗。

【技巧借鉴】

(1)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完美地结合。

课文第四节,开头先叙述听到噩耗,接着夹叙夹议,指出噩耗出人意外,然后又举出死者的尸骸作证,以揭露当局者和流言家们所制造的谎言。

最后作者又以极大的愤慨,抒发了自己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死难烈士的无比悲痛的感情。

文章第五节,开始详述烈士们遇害的情景,用血的事实揭穿“墨写的谎言”,使惨案大白于天下。

这些事实的记叙,寓情于事,洋溢着爱憎分明的感情。

接着在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又以强烈的抒情手法对“三个女子”临危不惧、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英勇行为给以热烈的赞扬,对中外反动派的凶残给以无情的揭露,抒情中又交织着议论。

(2)中心突出、人物性格鲜明。

刘和珍在生活的艰难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

这说明她是一个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

她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有其思想基础的,而绝非反动文人所诬蔑的“受人利用”。

刘和珍在“女师大风潮”中的表现:

敢于“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具有革命斗争精神;对同志“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具有团结、友爱的美德;“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具有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这样的青年,绝非反动当局所诬蔑的是“暴徒”。

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不畏强暴,英勇献身。

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作者特意详细地记叙了刘和珍等被虐杀的情况,以揭露段执政府有预谋、有计划、有指挥地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驳斥流言家诬蔑爱国青年是“受人利用”“自蹈死地”的无耻谰言。

他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充分说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他们的血不会白流,“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尚且“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愈加受到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在描写刘和珍的形象时,反复描写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特征,使刘和珍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用一个比喻,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易于理解和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第五节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出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图解文本】

●合作探究

1.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请找出并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

探究 文章三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

这种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了三次,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声音。

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刘和珍来说的。

鲁迅所编辑的期刊因其战斗性往往被查封和扼杀,以至于“有始无终”,但在这“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的“生活艰难中”,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对这样一位热切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的忘年知音,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鲁迅不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更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她,以表悲痛之情。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紧接着“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之后出现的。

“这样的世上”是指血腥屠杀的反动统治者与其走狗文人交织而成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又有许多庸人的世界,麻木的庸人不但不能像猛士一样“奋然而前行”,反而做了反动统治者的帮凶“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使这没有尽头的世界早日结束,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露“流言”、唤醒民众的必要。

而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庸人”而言的。

“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救主”已经快要降临了。

难道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

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

不能!

面对快要降临的忘却的救主,“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来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2.本文如果直接从第三节刘和珍的平时表现写起,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按时间顺序展开思路,好不好?

为什么?

探究 不好。

因为如果先写刘和珍平时的表现,再按时间顺序展开,就成了单为刘和珍一人作纪念文章或作传了,而本文题目虽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目的却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评述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从写作缘由写起,正好概括了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3.第一节之后思路为什么转向“庸人”那一面?

如果去掉第二节,行不行?

探究 不行,因为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唤起民众。

“三·一八”惨案之后,为时不长,人们就淡忘了。

慑于反动派的淫威,寂然无声,因此“街市依旧太平”,似人非人的世界得以维持。

那些庸人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过两星期,就淡漠了。

中国的前途取决于群众的觉悟,鲁迅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灵魂,唤起民众,所以他要鞭挞庸人的灵魂,使其惊醒、觉悟、起来斗争。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探究 “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真正勇猛的革命烈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毫不畏惧,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

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5.“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中的“意义”是针对什么说的?

探究 “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是针对什么说的呢?

就是前面的那一句话: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鲁迅对于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革命青年临难的从容是给予了高度评价的,赞扬了她们的勇毅果敢,为国家为民族而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一八”惨案对鲁迅思想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通过这次惨案,鲁迅对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的反动本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革命人民所应采取的斗争方式和策略也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人民群众的潜在力量有了新的理解,特别是加深对妇女的力量的认识。

反动统治者对妇女所施的“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但在她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毅精神仍然是那样强烈,这正是妇女的潜在的革命力量的表现,从中也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的潜在的革命力量。

同时,这血的事实将激励人们去继续战斗。

这正是“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希望之所在。

6.关于刘和珍遇害的情况,如果把概况和细节合在一起写可不可以?

为什么?

从概况到细节,思路怎样展开的?

思路提示 不可以。

写刘和珍遇害的情况,是为了揭露段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下劣。

把遇害情况与细节分开来写,把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文人的流言摆在中间,可以充分显示其荒谬性,并使遇难细节成为痛斥反动派的事实根据。

第四节先写概况,即伤亡情况,再写段政府的诬蔑和走狗的流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荒谬性已不言而喻,愤怒的控诉就如火山爆发。

思路深入到细节,针对所谓“暴徒”“受人利用”,写刘和珍参加请愿是“欣然前往”的,又写政府怎样用枪弹和棍棒虐杀刘和珍等人,这些事实就成为痛斥反动派的铁证。

●文苑小憩

霞光灿烂,赏读经典书卷——感悟

【含英咀华】

一支笔便是一把匕首,一个字便是一枝无花的蔷薇。

历史的车轮要靠一切有志之士来推动。

你便用你的才干瘦笔见证这古老民族文化的发展,精神面貌的改进。

跨越历史的屏障,我来读你那“民族精魂”。

你的“狂人”“彷徨”,你的“且介亭”,你的“朝花夕拾”。

是你吗?

透过历史的雾霭,我看到你那双大手在召唤着我和你共同去见证那个时代。

我跟在你的后面,借着你的光辉看到满地呻吟的“病夫”;看到一个个茫然的面孔,一双双冰冷的眼睛,你记录着一切同时也在心底沉吟着。

我的手触到了你心底传来的一阵阵低吼的愤怒,你按捺着轻声道:

“愚民的专制使得人民变成了死相。

”“哦?

”我不解。

你并未回头,自顾自地说着:

“真正的人要敢哭,敢想,敢说,敢击退这可诅咒的时代。

”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见证者的神圣的职责。

不仅是见证,更是要指点时代的弊病,去帮助推动历史的车轮。

(2009年高考山东卷满分作文《见证》)

鲁迅诗文名句精选

(1)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5)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7)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8)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9)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10)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美文欣赏】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周作人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

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

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祺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交涉结果一定要比沪案坏得多,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者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

——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

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害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们所教过的学生。

我的哀感普通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

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

第二件则是惋惜。

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

人功的毁坏青春并不一定是最可叹惜,只要是主者自己愿意抛弃,而且去用以求得更大的东西,无论是恋爱或是自由。

我前几天在茶话《心中》里说:

“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

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

”这回的数十青年以有用可贵的生命不自主地被毁于无聊的请愿里,这是我所觉得太可惜的事。

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想:

“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

——我真的深切感到不能相信奇迹的不幸来了。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

一位杨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地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死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

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是万幸我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

刘女士是我这大半年来从宗帽胡同时代起所教的学生,所以很是面善,杨女士我是不认识的,但我见了她们两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

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我见职教员中有须发斑白的人此时也有老泪要流下来,虽然他的下颔骨乱动地想忍住他也不可能了。

……

这是我昨天在《京副》发表的文章之一节,但是关于刘杨二君的事我不想再写了,所以抄了这篇“刊文”。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作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作了一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

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之后五日

赏析:

本文与我们熟知的周作人的为文风格完全不同,没有谈茶论酒的恬淡闲适,只有对死者的追念,对政府的谴责、抗议。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寥落(liào稀疏)黯然(àn昏黑)

攒射(cuán聚,凑集)喋血(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

B.浸渍(zì浸)噩耗(è惊人的)

不惮(dàn怕)立仆(pū倒下)

C.菲薄(fēi微、薄)踌躇(chóuchú犹豫)

血痕(hén痕迹)赁屋(lìnɡ买)

D.长歌当哭(dànɡ当作)殒身不恤(xù畏惧)

绯红(fēi红色)桀骜不驯(jiéào倔强)

答案:

B。

A.寥liáo;C.菲fěi;赁lìn,指租用;D.恤:

怜悯。

2.填入空缺处恰当的一组是(  )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

我已经出离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以我的最大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

A.悲愤 愤恨 悲痛 哀痛 痛苦    B.悲哀 愤恨 悲凉 痛苦 苦痛

C.悲哀 愤怒 悲凉 哀痛 苦痛 D.悲愤 愤怒 悲痛 痛苦 痛苦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的好奇心胜过了恐惧,因为这次吉卜赛人操起各种乐器,大吹大擂地走遍了全村,喧闹之声振聋发聩。

B.阳春三月的一天早晨,宜宾合江门广场迎来了很多的游客,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在广场上表演太极拳,让无数行人侧目而视。

C.可又一想,他陈奂生是个堂堂男子汉,一生干净,无冤无仇,死了也口眼不闭;活在世上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完全应该提供宽裕的时间,没有任何匆忙的必要。

D.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答案:

D。

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

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不敢正面看,斜着眼睛看,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无冤无仇,没有冤仇,应为“无牵无挂”。

胡思乱想,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4.作者在文中曾三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作者这样反复强调的目的是(  )

A.出于对刘和珍君的哀悼和纪念,作者认为“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以此文来抨击当局者的恶劣行径,并希望唤醒民众,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B.交代写作本文的真正缘由。

C.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说明表述上虽有啰嗦之意,但却是行文的必要。

D.作者反复使用同一词句的目的是用重复的修辞让表达更生动、更合理。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B.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C.沉默呵,沉默呵!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答案:

C。

分号改为逗号。

6.依次填放下列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在十八日早晨,     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     得到噩耗,说卫队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

我对于这些传说,     至于颇为怀疑。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我还不料,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A.便 才 竟然 但 可 何 可是 也 何况 更

B.才 便 居然 而 但 竟然 而 也 况且 更

C.便 才 居然 而 可 竟 可是 还 况且 更

D.才 便 竟然 但 但 何 然而 也 何况 更

答案:

B。

要结合词语的含义及作者当时的感情选择。

7.对鲁迅引用陶潜《挽歌》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他人”指给诗人送葬的人,“歌”指挽歌,这两句的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已唱起挽歌了。

B.“死去何所道”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死无所谓的超脱态度。

C.“托体同山阿”是说死后寄托躯体于山阿,同山陵同化而已。

D.这四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死亡的淡泊以及脱俗和无可奈何的态度。

答案:

D。

对“无可奈何”的理解有误。

●课后强化作业

课内挖潜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我已经说过: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什么人?

答:

答案:

中国人:

中国人民苟活者:

平庸之人真的猛士:

刘和珍等英勇的战士

2.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

A.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