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予书籍赠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230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赠予书籍赠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赠予书籍赠言.docx

《赠予书籍赠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赠予书籍赠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赠予书籍赠言.docx

赠予书籍赠言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赠予书籍赠言

  篇一: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大学生毕业后“堕落”的分析。

  2.把握作者“三个方子”的精神实质。

  3.使学习者在问题意识、业余兴趣、保持信心三方面均有所悟。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提出“三种防身的药方”的具体内涵及其解释。

  2.“三种防身的药方”所隐涵的价值观念。

  3.平和、真诚、娓娓叙来的文章风格。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民国教授趣事

  黄侃钱玄同朱自清沈从文金岳霖

  “大学生乃至大学毕业生,虽然都已经是成人了,但因阅历、经验的不成熟,总还脱不了接受教训、劝谕的角色。

自有大学以来,此种教训、劝谕,可谓多矣!

但收效却很难一概而论。

因为多的是以大人物的身份、用大口气、讲大道理,对则对矣,好则好矣,而往往难于避免空洞、教条,于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真诚感人者实不经见。

  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情况(借助于央视的节目《胡适与小脚夫人》)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

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

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

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岁。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

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

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

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

  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

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

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三、课文解读

  新一届毕业生成功的同时,也不由不依据自己的经验,为他们写下几句,既是临别的赠言,又是对着全国的学子发言,于是有此文章。

  1、提出问题:

  文章首先指出,“”毕业生们,无论走哪条就业之路,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

是的,“堕落”,作者说得很重。

危言耸听?

不是的。

  2、分析问题:

  在作者看来,学生离开学校,设若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或者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成为庸人、顺民,就是堕落!

这标准悬得不低,千百万匹夫匹妇,都是如此过活,为什么独独要求大学生不可以?

因为在作者眼中,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国家的中坚,民族的希望,文化的承传者,对己身的要求必须有所不同。

这一段可称当头棒喝,不由人不对下面所谈之“救命的药方”心存期冀。

  3、解决问题:

  “三种防身的药方”或称“防身的锦囊””

  “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经多年反复“提纯”、“精选”不必屡试不爽,当得起“验方”

  这方子分别是:

其一,“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里写道: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

”可见这“问题丹”获得众医家一致认可。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

近代美国科学哲学家K.p.波普尔说:

“科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始于问题。

”爱因斯坦说:

“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

”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一书中说:

科学始于问题。

胡适倒不以科学研究上的成功立论,他的着眼点在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故用“恋爱一个女子”作比,又强调:

“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

”极言其重要。

  其二,“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在工作就业不如意(不是薪酬不如意,负担重不如意,而是今天所谓“专业不对口”)的情况下,要保持求知(也是求智)的兴趣和生活的理想主义,只有多发展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与活动,即是说,应以高尚的、健康的业余爱好,正确地利用闲暇时间。

而这也是精神生活的需要:

“我们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堕落,只有多方发展业余的兴趣,使我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其三,“总得有一点信心”。

这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一项。

在世事不如意之际,“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候!

”胡适先论“因果的铁律”以作鼓舞:

“我们要深信:

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

”“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又改造佛典里的一句话以成激励:

“功不唐捐!

”再细述科学家巴斯德的事迹,强调应该对学问、学术,抱“有绝大的信心”。

  不难看出,这位启蒙先驱是借此阐发他的一以贯之的理想。

他对学生的企盼,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他一生对各种学问都有浓厚的兴趣,孜孜以求,多谈问题,晚年致力于“业余”研究《水经注》──以致有人惋惜他为此浪费了太多的精力,岂不知那正是他在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对政治也逐渐丧失信心的情况下,追求其精神生活的一种表征──都是明证。

  四、写作特点:

  1、语言风趣平实

  2、饱含深情

  3、励志性

  五、小结:

本文虽不是演讲的实录,而是一篇拟写的演讲稿,但其口吻,其结构方式,其遣词造句,都是瞄准演说词而为。

知情者言,胡适在美国上学时曾专门练过演讲,早在学生时代,他的演说已经十分出名。

胡适的演讲水平十分了得,一派国士风度,带点南方口音的官话(近似普通话),缓疾相间,轻重有序,尤其是结末的几句,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之声。

尤其令人不能忘怀的是那篇1960年6月18日在台湾成功大学演讲的《防身的三味药》──以一位长辈的殷殷告诫,满怀热诚真挚、推心置腹地勉励学子,演讲词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语言生动,出神入化,似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张弛有度、文白相间、警语迭出。

从本文亦可略窥一二。

  作者以师长、名家身份,面对自己教过的学子,却毫无盛气凌人之气,而是口气平和,字里行间蕴藏着诚恳与真情,谆谆嘱咐,娓娓而谈,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使人感动奋发。

这不但是为人的根本,也正是为文的根本。

  五、拓展:

  1.面对今天的实际,你认为胡适的这三条还有坚持的必要与可能吗?

  2.反躬自问:

我们在大学求学时代,“求知识的欲望”和“理想的人生的追求”是否足够强烈?

  3.本文带有励志性,但没有特别强烈的语气,你认为这样写好吗?

是否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六、作业

  请就本文内容,结合自身情况写写自已的毕业感想。

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

  “三味药”或称“防身的锦囊””

  “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

  教学反思:

课堂导入语让学生开了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章的篇幅是比较长,但作者的语言和见地让学生们有不少的收获,尤其是见识了“新文化运动”风云人物的风采。

更重要的是现在幼师班学生明年即将实习就业,对他们也有不小的启示,但也没(:

赠予书籍赠言)有更大的触动,因为时代背景不同,年青人的所求也有所不同。

但或多或少能有所启示也就够了。

  篇二:

第八章馈赠礼仪概述

  第八章馈赠礼仪

  第一节馈赠概述

  一、馈赠的含义及其意义

  馈赠是人们在社交过程中通过赠送给交往对象一些礼物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敬意,友谊、纪念,祝贺、感谢,慰问、哀悼等情感与意愿的一种交际行为。

馈赠通过礼品作为媒介,能够与交往对象建立很好的沟通渠道,充分表达对对方的友情与敬意。

馈赠的目的在于沟通感情和保持联系,所以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体现馈赠者的人品和诚意。

  二、馈赠六要素

  得体的馈赠要考虑六个方面的问题:

送给谁(who),为什么送(whY),送什么(whAT),何时送(when),在什么场合送(wheRe),如何送(how)。

也就是要考虑馈赠对象、馈赠目的、馈赠时机、馈赠场合、馈赠方式六个要素,简称馈赠“5个w一个h”规则。

  

(一)馈赠对象

  馈赠对象即馈赠客体,是赠物的接受者。

馈赠时要考虑到馈赠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位、身份、性格、喜好、数量等因素。

  

(二)馈赠目的

  馈赠目的即馈赠动机。

任何馈赠都是有目的的,或为表达友谊,或为祝颂庆贺,或为酬宾谢客,或为慰问哀悼。

馈赠动机应高尚,以表达情谊为宜。

  (三)馈赠内容

  馈赠内容即馈赠物,是情感的象征或媒介,包括赠物和赠言两大类。

赠物可以是一束鲜花、一张卡片或一件纪念品。

赠言则有多种形式,如书面留言、口头赠言、临别赠言、毕业留言等。

馈赠时,应考虑赠物的种类、价值的大小,档次的高低、包装的式样、蕴含的情义等因素。

  (四)馈赠时机

  馈赠时机即馈赠的具体时间和情势,主要应根据馈赠主客体的关系和馈赠形式来把握。

  (五)馈赠场合

  馈赠场合即馈赠的具体地点和环境,主要应区分公务场合与私人场合,根据馈赠的内容和形式来选择适当的场合。

  (六)馈赠方式

  馈赠方式主要有亲自赠送、托人转送、邮寄运送等。

  三、赠送礼仪

  

(一)礼品的选择

  1、根据馈赠目的选择礼品

  送礼在本质上应被视为向他人表示友好、尊重与亲切之意的途径或方式。

只有本着这一目的,才能正确地选择适当礼品,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才能使所赠礼品发挥正常功效。

  公司庆典一般送上一篮鲜花,慰问病人可以送鲜花、营养品、书刊等,朋友生日可以送卡片、蛋糕等,庆祝节日可以送健康食品、当地特产,旅游归来可以送当地人文景观纪念品及土特产,走亲访友一般送精致水果、糖酒食品等。

  2、根据馈赠对象选择礼品

  

(1)考虑彼此的关系现状。

在选择礼品时,必须考虑到自己与受赠对象之间的关系现状,不同的关系应当选择不同的礼品。

应根据与馈赠对象的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性别关系、友谊关系、文化习惯关系、偶发性关系等在选择礼品时都要有所不同,区别对待。

  例如,玫瑰是爱情的象征,是送给女友或夫人的佳礼。

但若把它随便送给一位普通关系的异性朋友,就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了解受赠对象的爱好和需求。

根据受赠对象的爱好和实际需求来选择礼品,往往可以增加礼品的实效性,增强对送礼者的好感和信任。

因为在受赠对象看来,只有了解和关心他的人,才会明白他的需求。

正如鲜花赠予美人,宝刀赋予烈士,可以使礼品获得增值效应。

例如老师在学生取得佳绩时可以赠给有益的书籍,给书法爱好者赠送文房四宝,给音乐爱好者赠送乐器等。

  (3)尊重对方的个人禁忌。

在礼品的选择过程中,应细致了解受赠对象的个人禁忌,以免所选礼品猜忌而导致适得其反的作用。

  一般而言,选择礼品不应忽视的禁忌有四类:

第一,个人禁忌。

送情侣表给一位刚刚守寡的妇女,送一条三五烟给一位从不吸烟的长者,都会触犯对方的私人禁忌。

第二,民俗禁忌。

如俄罗斯人最忌讳送钱给别人,因为这意味着施舍和侮辱,汉族人忌送钟、伞,因为这意味着不吉利。

第三,宗教禁忌。

如对伊斯兰教徒不能送人形礼物,也不能送酒、雕塑和女人的画片,因为他们认为酒是一切万恶之源。

第四,伦理禁忌。

如各国均规定不得将现金和有价证券送给并无私交的公务人员。

  

(二)礼品的包装

  正式的礼品都应精心包装。

良好的包装将使礼品显得更加精致、郑重、典雅,给受赠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在赠送礼品给外国友人时,尤其应当注意这点。

  礼品包装时应注意包装的材料、容器、图案造型、商标、文字、色彩的选择和使用符合相关政策法规和习俗惯例,不要触及或违反受赠方的宗教和民族禁忌。

像有的国家数字上的禁忌也是礼品包装所要注意的问题。

如日本忌讳“4”和“9”这两个数字,因此,出口日本的产品,就不能以“4”为包装单位,像4个杯子一套,4瓶酒一箱这类包装,在日本都将不受欢迎;欧美人忌讳“13”。

  礼品包装时,应根据世界各国的生活习俗,选择适宜的色彩。

日本忌绿色喜红色,美国人喜欢鲜明的色彩,忌用紫色;伊斯兰教徒特别讨厌黄色,因为它象征死亡,

  喜欢绿色,认为它能驱病除邪。

  (三)赠送的时机

  赠送礼品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

时机上应注意把握四点:

  一是选择好最佳时机。

如亲友结婚、生子,交往对象乔迁、晋级、遭受挫折、生病住院,向对方表示感谢等,都是送礼的良佳时机。

  二是选择具体时间。

一般来说,客人应在见面之初向主人送上礼品;主人应当在客人离去之时把礼品送给对方。

另外,送礼还应考虑在对方方便之时,或选取某个特定时间给对方造成惊喜。

  三是控制好送礼时限。

送礼时间应以简短为宜,只要向对方说明送礼的意图及相应的礼品解释后即可,不必过分渲染。

  四是注意时间忌讳。

不必每逢良机便送礼,致使礼多成灾。

尽量不要选择对方不方便的时候送礼,比如对方刚刚做完手术尚未痊愈之时就不宜立即送礼。

  (四)赠送的地点。

  送礼时应注意区分公务场合与私务场合。

在公务交往中,一般应选择工作场所或交往地点赠送礼品;而在私人交往中,则宜于私下赠送,受赠对象的家中通常是最佳地点。

  (五)赠送的方法

  一是说明意图。

应在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赠送礼品,送礼前应先向对方致意问候,简要委婉说明送礼的意图,如:

“祝你工作顺利”、“真是感谢你上次的帮助”等。

二是介绍礼品。

赠送礼品时,送礼者应对礼品寓意、礼品使用方法、礼品特色等适当明确解释。

邮寄赠送或托人赠送时,应附上一份礼笺,用规范、礼貌的语句解释送礼缘由。

在当面赠送礼品时,则应亲自道明送礼原因和礼品寓意,并附带说一些尊重、礼貌的吉言敬语。

  三是仪态大方。

在面交礼品时,送礼者应着装规范,起身站立,面带微笑,目视对方,双手递交。

将礼品交与对方后,与对方热情握手。

  四、受赠礼仪

  

(一)心态开放

  接受礼品时,受赠者应保持客观、积极、开放、乐观的心态,要充分认识到对方赠礼行为的郑重和友善,不能心怀偏颇,轻易比较礼品的价值高低或作出对方有求于己的判断。

  

(二)仪态大方

  受礼时,受赠者应落落大方,起身相迎,面带微笑,目视对方,耐心倾听,双手接受。

受礼后与对方热情握手。

不可畏畏索索、故作推辞或表情冷漠、不屑一顾。

  (三)受礼有方

  按照国际惯例,受礼后一定要当面拆启包装,仔细欣赏,面带微笑,适当赞赏。

切不可草率打开,丢置一旁,不理不睬。

中国人比较含蓄,不习惯当面打开,所

  以与国人交往时也可遵守这一传统习惯。

另外,不是有礼必受,对于有违归越矩送礼之嫌的,应果断或委婉拒绝。

  (四)表示谢意

  接受礼品时,应充分表达谢意。

表达时应让对方觉得真诚、友好,若是贵重礼品,往往还需要用打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再次表达谢意,必要时还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加以还礼。

  五:

拒收礼品的礼仪

  应拒绝收纳的礼品:

  ?

你并不熟悉的人送给你极其昂贵的礼品;

  ?

隐含着需要你发生违法乱纪行为的礼品;

  ?

你觉得似乎自己接受后会受到对方控制的礼品。

  在拒收礼品时,应保持礼貌、从容、自然、友好,先向对方表达感激之情,再向对方详细说明拒收的原因,切不可生硬地阻挡,以免对方难堪。

  篇三:

24、《送东阳马生序》

  24、《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宋濂的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赠序”和“书序”的文体知识,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反复朗读课文,争取成诵。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目标2.教学难点:

目标4.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所谓序,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一种是赠送别人的,叫赠序。

这篇文章属于后者。

宋濂年老辞官后,洪武十一年又从家乡到南京入朝,同乡马君则是南京国子监的学生,来拜见宋濂,宋濂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马生。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3、学习生字:

嗜学(shì)逾约(yú)俟其欣悦(sì)叱咄(duō)既加冠(guān)负箧曳屣(qiè)皲裂(jūn)媵人(yìng)

  三、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

  四、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

(名词作状语,用手。

)2、主人日再食:

(名词作状语,每天。

  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4、腰白玉之环:

(名词作动词,腰挂。

  五、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

热水;今义:

食物煮后所得到的汁液。

  2、走送之:

(古义:

跑;今义:

行走。

)3、尝趋百里外:

(古义:

跑;今义:

离去。

  4、或遇其叱咄:

(古义:

有时;今义:

或者。

)5、卒获有所闻:

(古义:

最终;今义:

士兵。

  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

借;今义:

不真实。

  7、既加冠:

(古义:

表示已经成人;今义:

帽子。

)8、援疑质理:

(古义:

引,提出;今义:

援助。

  六、教师小结: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

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

2、熟读,指名背诵。

  3、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

他们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

  作比较贴近现实。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

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

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刘基则诗文兼长。

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道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中的《卖柑者言》可为代表。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二、一词多义:

  1、从: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向。

(2)、当余之从师也:

跟从。

  2、其:

(1)、门人弟子填其室:

他的。

(2)、俟其欣悦:

他。

  3、至:

(1)、礼愈至:

周到。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

  4、若:

(1)、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如。

(2)、烨然若神人:

好像。

  5、以:

(1)、以衾拥覆:

介词,相当于“用”。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3)、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4)、以中有足乐者:

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前一个“以”同组成复音虚词,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理的结果;后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

  三、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

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

指抄书。

  (3)、硕师:

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

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

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

态度一直严肃。

辞色:

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

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句首发语词。

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四、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第一段,讲述作者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分为两层:

第一层:

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

写出了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层:

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

写出了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第二段,讲述作者求学时道路之艰辛,生活之简朴,得出要勤奋求学的结论。

分三层:

第一层:

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

第二层:

叙述生活的简朴,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的心情。

第三层:

总括全段,说明学有所成的原因。

  3、第三段,点名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五、教师小结: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

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的辛酸之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

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

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

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探究:

  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人,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式进行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

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呢?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

  明确:

共四个方面。

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敝衣粗食求学这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文中哪些词写出了读书的艰难?

  明确:

求学的主要方式是:

援疑质理。

读书的艰难:

假借藏书,手自笔录。

  3、《送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与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

  明确:

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坐大厦而诵读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诸生衣食之丰与作者生活俸禄之薄相对照;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借书苦读相对照;诸生有师传授与作者从师求学之苦相对照;诸生有求必应与作者质疑请教之难相对照。

  4、《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致:

得到。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跑。

稍:

稍微、稍许。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益慕:

更加仰慕。

益,更加。

慕,仰慕、倾慕。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患:

忧虑,担心。

尝:

曾经。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俟:

等,等到。

  三、赏析课文:

  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有时遇到先达训斥,(自己的)脸色(就)更加恭敬,礼节(就)更加周到,不敢(随便的)回一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