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1270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05 大小:3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5页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5页
亲,该文档总共30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30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docx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

第二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

第一章人力资源规划

三、简答题

1.简述人力资源规划的类别及含义。

(2005年5月三级真题)

答:

(1)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所有人力资源计划的总称,是战略规划与战术计划(即具体的实施计划)的统一;狭义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完成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相宜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激励员工的过程。

(2)人力资源规划的类别

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不同,人力资源规划可分为:

①战略规划。

即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和利用的大致方针、政策和策略的规定,是各种人力资源具体计划的核心,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性规划。

②组织规划。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组织结构图的绘制,组织调查,诊断和评价,组织设计与调整,以及组织机构的设置等。

③制度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划是人力资源总规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程序、制度化管理等内容。

④人员规划。

人员规划是对企业人员总量、构成、流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企业定员、人员需求与供给预测和人员供需平衡等。

⑤费用规划。

人力资源费用规划是对企业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整体规划,包括人力资源费用预算、核算、审核、结算,以及人力资源费用控制。

2.在工作岗位分析准备阶段。

主要应当做好哪些工作?

(2008年5月三级真题)

答:

工作岗位分析准备阶段的具体任务是了解情况,建立联系,设计岗位调查的方案,规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方法。

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总目标、总任务,对企业各类岗位的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掌握各种基本数据和资料。

(2)设计岗位调查方案

①明确岗位调查的目的。

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正确确定调查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选定调查方式,弄清应当收集哪些数据资料,到哪儿去收集岗位信息,用什么方法去收集岗位信息。

②确定调查的对象和单位。

调查对象是指被调查的现象总体,它是由许多性质相同的调查单位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调查单位就是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

在调查中如果采用全面的调查方式,须对每个岗位(岗位即调查单位)一一进行调查,如果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应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进行调查。

能不能正确地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直接关系到调查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③确定调查项目。

在上述两项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应确定调查项目,这些项目所包含的各种基本情况和指标,就是需要对总体单位进行调查的具体内容。

④确定调查表格和填写说明。

调查项目中提出的问题和答案,一般是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表现的。

为了保证这些问题得到统一的理解和准确的回答,便于汇总整理,必须根据调查项目,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格(问卷)和填写说明。

⑤确定调查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确定调查时间应包括:

明确规定调查的期限,指出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明确调查的日期、时点。

在调查方案中还要指出调查地点,调查地点是指登记资料、收集数据的地点。

最后,在调查方案中,还应当根据调查目的、内容,决定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方式及方法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能采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方式,就不必进行全面调查。

(3)为了搞好工作岗位分析,还应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说明该工作岗位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使有关员工对岗位分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4)根据工作岗位分析的任务、程序,分解成若干工作单元和环节,以便逐项完成。

(5)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并掌握调查的内容,熟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调查方法。

必要时可先对若干个重点岗位进行初步调查分析,以便取得岗位调查的经验。

3.简述岗位规范与工作说明书的区别。

答:

岗位规范与工作说明书两者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

(1)从其所涉及内容来看,工作说明书是以岗位的“事”和“物”为中心,对岗位的内涵进行深人分析,并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总结,成为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规章制度的重要部分,为企业进行岗位设计、岗位评价和岗位分类,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基础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依据。

而岗位规范所覆盖的范围、所涉及的内容要比工作说明书广泛得多,只是其中有些内容如岗位人员规范,与工作说明书的内容有所交叉。

(2)工作说明书与岗位规范突出的主题不同,岗位人员规范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解决“什么样的员工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的问题,以便为企业员工的招收、培训、考核、选拔、任用提供依据。

而工作说明书则通过岗位系统分析,不但要分析“什么样的员工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还要正确回答“该岗位是一个什么样的岗位?

这一岗位做什么?

在什么地点和环境条件下做?

如何做?

”等问题。

总之,要对岗位进行系统全面深人的剖析。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岗位规范是工作说明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从具体的结构形式上看,工作说明书一般不受标准化原则的限制,其内容可繁可简,结构形式呈现多样化。

企业单位在撰写工作说明书时,可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拘一格地设计出具有自己单位特色的文本来。

而岗位规范一般是由企业单位职能部门按企业标准化原则,统一制定并发布执行的。

4.工作岗位设计方法研究具体应用的技术包括哪些分析工具?

答:

工作岗位设计方法研究具体应用的技术包括下列分析工具:

(1)程序分析

程序分析是以生产过程中的作业、运输及检验等环节为对象,通过对生产程序中的每项作业和运输的比较与分析,剔除不合理的部分,重新合理地安排生产程序,将人力、物力耗费降到最低限度,以提高岗位工作的综合的方法。

它具体采用了以下分析工具:

①作业程序图

作业程序图是显示产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各个作业以及保证其效果的检验程序的图表。

它能全面显示出在生产过程中原料投入、检验及全部作业的顺序。

作业程序图的作用在于提供整个生产工作程序的概貌和程序中各作业相互间的关系,使研究人员易于发现问题。

②流程图

流程图是显示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操作、检验、运输、延迟、储存等全部子过程的图表。

由于它比操作程序图更具体更详细,常被用于分析研究某种产品、某一零部件或一项工作任务的加工制作过程。

③线图

线图又称流线图,是用平面图或立体图来显示产品加工制作的全过程。

④人一机程序图

人一机程序图,又称联合程序图,它是显示机手并动的操作程序图。

人一机程序图的结构比较简单,通常是先绘制出专用的图表并在图表中定出一个时间标尺,然后在现场实地观测,将各个操作的内容及时间登记在图表上,经过对照比较,最后设计出新的人一机操作程序。

⑤多作业程序图

多作业程序图是以多个岗位的多名员工以及所操纵的设备为对象绘制的程序图。

主要用于分析研究多个岗位分工与协作关系,以揭示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⑥操作人程序图

操作人程序图,又称左右手操作程序图,它是按岗位员工操作时的连续动作及先后顺序绘制的程序图。

它主要用于研究岗位员工手工操作的作业,特别适应于工作地固定、操作重复性强、加工批量大的工作程序。

(2)动作研究

动作研究是运用目视观察或者影片、摄像机等技术设备,将岗位员工的作业分解成若干作业要素,必要时可将要素再细分为一系列动素(Therhlig),根据动作经济原理,发现其中不合理的多余、重复部分加以改进,设计出以新的、合理的以作业结构为基础的操作程序。

动作经济原理是指实现动作经济原则,用以改善工作方法。

动作经济原理可以分为:

人体利用、工作地布置和工作条件的改善、工具和设备设计等三个方面。

①人体的利用

包括将动作的顺序安排适当,使T作有节奏和自动性,设法将2个以上的动作合并成一个动作;动作的速度要适当;动作要适合于身体的部位;尽量利用反作用力与惯性力;尽可能利用物体的动量,如果需用体力约束的动量,应减小到最小限度。

②工作地布置的工作条件的改善

包括一切材料和工具应排放在正常抓取面积以内,并尽可能接近工作者的前面;利用“落料器”或“推项器”输送物品,做到不动手即能输送物品;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尽量缩小工作区域。

③工具和设备的设计

包括尽可能将2个以上的工具合并成一个工具;杠杆、十字轮、双手轮的位置,应安排在工作者最少改变姿势,且能利用最大机械力的地方;利用需要动作少的工具;工具要便于抓取;用手指操作的机器应设计得能按照人的能力来分配手指的负荷;尽量解除双手的工作,而以双脚或踏板等工具代替;工具手柄的设计,应尽可能增大与手的接触面,以便于使用掌握。

5.简述企业定员的原则。

答:

为了实现劳动定员水平的先进合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定员必须以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依据

定员的科学标准应是保证整个生产过程连续、协调进行所必须的人员数,因此,定员必须以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及保证这一目标实现所需的人员为依据。

(2)定员必须以精简、高效、节约为目标

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前提下,应强调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

为此,应做好

以下工作:

①产品方案设计要科学。

只有产品方案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才能做到定员工作的精简、高效、节约;②提倡兼职。

兼职就是让一个人去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工作。

兼职既可以充分利用工作时间,节约用人,又可以扩大员工的知识面,掌握多种技能,使劳动内容丰富多彩。

这对挖掘企业劳动潜力,实现精简、高效、节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③工作应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划分。

新的岗位的设置必须和新的劳动分工、协作关系相适应,即在原有的岗位上无法完成的职责出现的时候,才能产生新的定员。

(3)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要协调

企业内人员的比例关系包括:

直接生产人员和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例关系;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的比例关系;非直接生产人员内部各类人员以及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内部各工种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4)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

要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这一点。

,一方面要认真分析、了解劳动者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要进行工作岗位分析,对每项工作的性质、内容、任务和环境条件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要创造一个贯彻执行定员标准的良好环境

定员的贯彻执行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包括企业领导和广大员工思想认识的统一,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企业的用人制度、考勤制度、退职退休制度、奖惩制度、劳动力余缺调剂制度等。

外部环境包括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使企业的经营成果真正与员工的经济利益相联系,同时还要建立劳务市场,使劳动者有选择职业的权力,企业有选择劳动者的权力。

(6)定员标准应适时修订

随着生产任务的变动,技术的发展,劳动组织的完善,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定员标准应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6.请说明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

答:

企业定员的基本方法包括:

(1)按劳动效率定员

这种方法是根据生产任务和工人的劳动效率,以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

计算公式如下:

定员人数=辛安娄甏磊蚕糍c·一,,

这种定员方法,实际上就是根据工作量和劳动定额来计算人员数量的方法。

凡是有劳动定额的人员,特别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因为人员的需求量不受机器设备等其他条件的影响,更适合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定员。

工人劳动效率可以用劳动定额乘以定额完成率来计算。

由于劳动定额的基本形式有工时定额和产量定额,因此,式(1—1)中生产任务和工人劳动效率,可相应按工时或产量来表示。

如果采用工时定额计算,则定员计算公式变为:

定员人数=?

一般说来,某工种生产产品的品种单一、变化较小而产量较大时,宜采用产量定额来计算人数。

如计划期任务是按年规定的,而产量定额是按班规定的,可采用下面的公式:

定员人数=?

此外,在生产实际中,有些工种(或工序)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数量的废品产生,计算定员时,为了把废品因素考虑进去,式(1—3)可改为:

定员人数=?

(2)按设备定员

这种方法根据设备需要开动的台数和开动的班次、工人看管定额,以及出勤率来计算定员人数。

计算公式如下:

定员人数=噩里掣箦翳慕镒萨”5,

上八侣‘目疋肴lJ{x函别牛

这种定员方法,属于按效率定员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式(1—5)中公认的劳动效率表现为看管定额。

它主要适用于机械操作为主,使用同类型设备,采用多机床看管的工种。

因为这些工种的定员人数,主要取决于机器设备的数量和工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看管设备的台数。

(3)按岗位定员

根据岗位的多少,以及岗位的工作量大小来计算定员人数的方法是按岗位定员。

这种方法适用于用连续性生产装置(或设备)组织生产的企业,如冶金、化工、炼油、造纸、玻璃制瓶、烟草,以及机械制造、电子仪表等各类企业中使用大中型连动设备的人员。

除此之外,还适用于一些既不操纵设备又不实行劳动定额的人员。

按岗位定员具体又表现为以下两种方法:

①设备岗位定员。

这种方法适用于在设备和装置开动的时间内,必须由单人看管(操纵)或多岗位多人共同看管(操纵)的场合。

具体定员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看管(操纵)的岗位量;岗位的负荷量;每一岗位危险和安全的程度,员工需走动的距离,是否可以交叉作业,设备仪器仪表复杂程度,需要听力、视力、触觉、感觉以及精神集中程度;生产班次、倒班及替班的方法。

对于多人一机共同进行操作的岗位,其定员人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班定员人数=茔耀慧箭篇粤暮轰篱薹基募籍燃c,一6,

式(1—6)中的“生产工作时问”,是指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和准备、结束工作时间之和。

②工作岗位定员。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一定岗位,但没有设备,而又不能实行定额的人员,这种定员方法和单人操纵的设备岗位定员的方法基本相似,主要根据工作任务、岗位区域、工作量,并考虑实行兼职作业的可能性等因素来确定定员人数。

(4)按比例定员

这种方法是按照与企业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的比例,来计算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

在企业中,由于劳动分工与协作的要求,某一类人员与另一类人员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数量依存关系,并且随着后者人员的增减而变化。

企业对这些人员定员时,应根据国家或主管部门确定的比例,采用以下计算公式:

某类人员的定员人数=员工总数或某一类人员总数×定员标准(百分比)

(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

一般是先定组织机构,定各职能科室,明确了各项业务及职责范围以后,根据各项业务工作量的大小、复杂程度,结合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确定定员。

上述五种定员核定的基本方法,在确定定员标准时,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机器制造、纺织企业应以效率和设备定员为主,冶金、化工、轻工企业应以岗位定员为主。

有的大中型企业,工种多、人员构成复杂,也可以同时采用上述方法。

7.简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管理的优点。

答:

制度化管理的实质在于以科学确定的制度规范为组织协作行为的基本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在于个人的、科学合理的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化管理的优点包括:

(1)个人与权力相分离。

在制度化管理中,职务是职业,不再是个人身份,所有管理行为都来自规章、制度的规定。

制度化管理摆脱了传统管理的随机、易变、主观、偏见的影响,具有比传统管理优越得多的精确性、连续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2)制度化管理以理性分析为基础,是理性精神合理化的体现。

制定出的管理规章和制度,是理性精神的体现。

(3)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的需要。

早期传统的管理由于过分依赖个人裙带关系、人身依附关系,采用任意、主观、多变的管理方式,不适合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管理的要求。

现代大型企业组织由于规模大、内部分工细、层次多,更需要高度的统一,需要有准确、连续、稳定的秩序来保证各机构之间的协调一致,从不同的侧面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8.简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的类型。

答:

制度规范是组织管理过程中借以约束全体组织成员行为,确定办事方法,规定工作程序的各种章程、条例、守则、规程、程序、标准、办法等的总称。

依照制度规范涉及层次和约束范围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规范可分为下述五大类:

(1)企业基本制度

企业基本制度是企业的“宪法”。

它是企业制度规范中带有根本性质的,规定企业形成和组织方式,决定企业性质的基本制度。

企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法律财产所有形式、企业章程、董事会组织、高层管理组织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2)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各基本方面规定的活动框架,调节集体协作行为的制度。

管理制度是比企业基本制度层次略低的制度规范,是用来约束集体性活动和行为的规范,主要针对集体而非个人。

(3)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是涉及某些技术标准,技术规程的规定。

它反映生产和流通规程中客观事物的内在技术要求,科学性和规律性强,在经济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

技术规范涉及内容很多,从各类技术标准到工艺生产流程,乃至包装、保管、运输、使用和处理都具有内在的规律。

企业组织管理中经常碰到的,主要有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生产工艺流程、保管运输要求、使用保养维修规定等。

(4)业务规范

业务规范是针对业务活动过程中大量存在,反复出现,又能摸索出科学处理办法的事

务所制定的作业处理规定。

业务规范所规定的对象均具有可重复性特点。

业务规范的程序性强,是人们用来处理常规化、重复性问题的有力手段。

(5)行为规范

个人行为规范是所有对个人行为起制约作用的制度规范的统称,它是企业组织中层次最低、约束范围最广,但也是最具基础性的制度规范。

9.简述人力资源费用审核的方法与程序。

答:

(1)人力资源费用审核的方法

在审核人力资源费用时,首先要认真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各方面活动及其过程,然后确定在这些活动及其过程中,都需要哪些资源、多少资源给予支持(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

这些费用预算与执行的原则是“分头预算,总体控制,个案执行”,公司根据上年度预算与结算的比较情况提出一个控制额度。

大部分由人力资源部门掌握,项目之间根据余缺,在经过批准程序后可以调剂使用。

对有些项目如培训费用,按使用部门进行控制,避免部门之间相互挤占而完不成各自的培训任务。

(2)人力资源费用审核的程序

在审核下一年度的人工成本预算时,首先要检查项目是否齐全,尤其是那些子项目。

在审核时,必须保证这些项目齐全完整,注意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是否涉及人员费用项目的增加或废止。

特别是应当密切注意企业在调整人力资源某种政策时,可能会涉及人员费用的增减问题,在审核费用预算时应使其得到充分体现,以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总之,工资项目和基金项目必须严格加以区别,不能混淆。

在审核费用预算时,应当关注国家有关规定和发放标准的新变化,特别是那些涉及员工利益的资金管理、社会保险等重要项目,以保证在人力资源费用预算中得以体现。

10.简述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作用与程序。

答:

(1)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作用

①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在保证员工切身利益,使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下使企业达成人工成本目标的重要手段。

②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是降低招聘、培训、劳动争议等人力资源管理费用的重要途径。

③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为防止滥用管理费用提供了保证。

(2)人力资源费用控制的程序

①制定控制标准。

制定控制标准是实施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结合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及企业自身要求制定人工成本及管理费用的标准,要遵循合理、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等原则。

这个标准是在正常生产情况下,相对于各职位、各员工制定的,要有一个适度范围。

标准制定后,要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各部门进行论证。

②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实施。

将控制标准落实到各个项目,在发生实际费用支出时看是否是在既定的标准内完成目标。

对费用支出实行过程控制,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费用支出的控制材料。

一般情况下控制是在费用预算进行当中就开始的,会有一定难度,因为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会影响到预算的结果,致使人力资源费用的标准和实际支出的差异扩大,所以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努力,在预算与支出时遵守控制标准,如有差异,及时做出反馈。

③差异的处理。

经分析得出的预算结果,如果和实际支出出现差异,要尽快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要以实际情况为准,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并作出进一步调整,尽量消除实际支出与标准之间的差异。

对人力资源费用支出的控制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只有持续地进行对比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才能最终消除差异。

在预算与支出的平衡过程中,也存在标准制定不合理的情况,需要重新审核人力资源各项费用的预算,若是标准确实不合理,则要考虑对控制标准进行修订。

四、计算题

1.计划期内某车间每轮班生产某产品的产量为1200件,每个工人的班产量定额为16件,定额完成率预计平均为120%,出勤率为95%。

根据上述条件请计算出该工种每班的定员人数。

1200

通过上述计算,该工种每班的定员人数为66人。

2.某医务所诊治病人次数最高的月份,平均每天就诊120人次。

其标准差为10人次,在保证95%可靠性的前提下,该企业医务所每天就诊人次数为120+1.6×10=136人次;同时,又已知医务人员接待每一位病人平均时问为25分钟,医务人员除正常休息及上下班准备、收尾时间和病事假、缺勤等因素外,其平均每天实际工作时间利用率为85%。

根据上述材料,可推算出必要的医务人员应有多少?

辅助人员和勤杂工应配备多少?

解:

医务室所需的医务人员数=(每天就诊人次数×每一位病人平均就诊时间)/(医务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医务人员工作时间利用率),即所需医务人员数=(136×25)/(60×8×85%)=8(人);由于有夜班,所以医务人员的辅助人员应配2人,勤杂工应配1人。

合计该医务所人员应是8+2+1=11(人)。

3.某工厂车间有生产工人771人,在生产中需要到设备室借还各类使用的工具,如果每个工人在借还中浪费20元,而车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配备几名工具保管员。

如果一名工具保管员的工资每天是40元,该车间应配备几名工具保管员最为合理,即支付的人员工资最低。

请绘出定员经济比较表。

注:

不用等待的概率(Po)为:

2人0.166、3人0.288、4人O.237,平均等待时间为:

2人50×1.5、3人50x0.2、4人50×0.036。

解:

该车间的定员经济比较表如表1—1所示。

表1—1定员经济比较表

工具保管员数(n)

不用等待的概率()

平均等待时间(秒)

771人次因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元)

支付工具保管员工资和等待损失(元)

1

2

0.166

50×1.5

40×2+321.3=401.3

3

0.288

500.2

40×3+42.8=162.8

最优

4

0.237

500.036

40×4+7.7=167.7

771人次经济损失总数=

 

通过上述计算,该车间配备3名工具保管员最为经济合理。

4.某纺织车间在3月份开工使用纺织机500台,每台开机班次为三班,每人定额看机为20台,出勤率为90%。

请问需要多少定员人数?

解:

通过上述计算,该车间需要84人。

5.某车间有一套制氧量50m/h的空气分离设备,现有3个岗位共同操作,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