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612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8.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docx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科学电子教案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1.1听听声音

教学

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引导学生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描述声音。

3.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知道声音可以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

教学

重难点

会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用词语来描述我们周围的声音,并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

准备

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导入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二、聚焦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三、探索

活动一:

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

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汽车喇叭声——很响(强),比较刺耳

汽车轰鸣声——响亮、刺耳

车子刹车声——响亮、刺耳、尖锐

活动二:

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狗叫声——汪汪,比较响

马蹄声——比较沉闷(低),节奏感强

知了叫——响亮、刺耳、令人烦躁

活动三:

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

目标

1.通过弹压橡皮筋、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等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初步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观察我们的发声器官——声带,了解声带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

重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通过实验和观察,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想法。

教学

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认真观察发声的物体,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声音产生的奥秘。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声音有的来自于动物的叫声,有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还有的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板书课题: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

活动一:

研究橡皮筋的发声

教师出示一根橡皮筋,引导:

同学们,这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橡皮筋,我们可以让他发出声音吗?

活动二:

研究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教师引导:

同学们,刚刚我们研究了橡皮筋是怎样发声的,下面我们继续来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板书: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研讨

四、拓展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些发声的物体在发声时,本身就会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而我们人类能够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

目标

1.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2.通过实验探究,懂得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而在真空环境中是不能传播的。

3.能够根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制作一个“土电话”,并试一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教学

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

准备

课件、小鼓、玻璃罩、闹钟、水槽、音叉、一次性纸杯、线绳等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1.教师在讲台上敲击音叉,问:

同学们,你们能听得到音叉的声音吗?

所有的同学都回答:

能听到。

3.板书课题: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完成。

实验一:

声音的传播与空气

1.出示闹钟,教师将闹钟的闹铃打开,引导学生听一听。

出示一个玻璃罩,引导:

下面我们把这个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想一想,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预测:

仍然能够听到听不到

实验二:

声音的传播与固体

实验三:

声音的传播与液体

三、研讨

四、拓展

引导:

既然声音能够通过固体传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土电话”试一试。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

目标

1.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知道鼓膜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3.通过学习,知道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

重难点

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耳朵结构示意图、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材料等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同学们,上课了,请大家仔细听一听,现在我们听能够听到哪些声音?

二、探索

教师引导:

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通过耳朵来听到声音的,那么我们的耳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又有什么特点?

发挥哪些作用呢?

活动一:

观察耳朵结构图

活动二:

探究耳廓的作用

活动三:

探究鼓膜的作用

教师引导:

人们利用耳朵听到声音,其中鼓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鼓膜的作用。

实验方法:

三、研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

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人耳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下一节课,我们将来探讨声音的强和弱,请大家课后预习。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1.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

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人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

2.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学

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懂得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木架、橡皮筋、鼓、音叉、支架等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出示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安塞腰鼓震耳欲聋的声音,雄伟壮观的气势,激动人心的场面。

板书课题:

5声音的强与弱

二、探索

教师引导,要想探索声音的强与弱,我们还是通过几个小实验来探究。

实验一:

钢尺的声音和振动幅度

实验三:

鼓声的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鼓的声音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是有关系的,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三、研讨

教师引导:

刚刚我们通过三个实验了解了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强弱,了解了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表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声音除了有强弱之外,还有高低之分,下一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的高与低,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1.6.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

目标

1.知道声音有高有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2.通过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之间的关系。

3.学会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点

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与物体振动程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铝片琴、口琴、钢尺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教师分别播放高高的声音和低低的声音,引导学生区分这两种声音的不同之处。

板书课题:

6声音的高与低

二、探索

声音的高和低,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操作,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一:

敲击铝片琴

出示铝片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说一说铝片琴的特点。

实验二:

吹奏口琴

教师引导:

铝片琴的声音高低与铝片的长短有关,那么口琴声音的高低又与什么有关系呢?

实验三:

探究钢尺的声音高低与钢尺振动的快慢之间的关系

请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推测它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一说理由。

预设: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我们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强弱与什么有关,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发声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下节课我们将试着让琴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

目标

1.知道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2.选择一种弦乐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3.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

重难点

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种弦乐器、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等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出示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乐器有什么共同点?

(这些乐器都是弦乐器,都依靠弦的振动发出声音。

板书课题: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二、探索

教师引导:

要想探索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就要小组合作,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一:

弦的粗细

预设二:

弦的松紧

预设三:

弦的长短

弦的音高与弦的粗细、松紧、长短究竟有没有关系?

有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进一步来预测。

三、课堂总结

1.播放一段弦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进一步体会弦乐器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2.教师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弦的音高与弦的频率、琴弦的距离、粗细、松紧都有一定的关系。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来制作小乐器。

下一节课,我们就来动手制作我的小乐器,请大家准备好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教学

目标

1.能够根据弦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

2.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小乐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小乐器的优点,并加以改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弦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动手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并加以改进。

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并且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单小乐器的材料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课

1.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系?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缦,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制作我的小乐器

全班分小组活动,各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确定本小组的制作方案,并且画出制作的小乐器的示意图。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第一单元进行了一个复习回顾,同时还利用第一单元所学到的知识,与同学合作制作出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小乐器。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第一单元学习结束。

希望大家课后仍然能够注意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奥秘。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

目标

1.初步懂得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和消化,呼吸和消化对于我们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3.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初步了解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呼吸的过程,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意义。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呼吸器官图等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1.教师引导:

我们无论是走路、玩耍,还是学习、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那么我们的身体又是怎样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

板书课题:

1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

认识呼吸器官

活动二:

感受呼吸的过程

活动三:

了解氧气的作用

活动四:

模拟人体的呼吸

三、研讨

1.教师引导:

学习到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

2.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性的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了解了人体呼吸的过程。

关于呼吸,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就像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相信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2.2.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

目标

1.了解呼吸的作用,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知道呼吸功能强,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

重难点

懂得人的呼吸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学习,懂得呼吸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1.出示两个小视频,一是学生刚上过体育课,坐在教室里,直喘气的情景;二是学生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做作业时的情景。

板书课题:

2呼吸与健康生活

二、探索

活动一:

阅读资料

出示课本23页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呼吸的作用。

活动二:

探究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三、研讨

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人们在活动之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就会发生变化。

那么人们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呢?

四、拓展

出示课本24页的下面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肺的作用,以及体育锻炼对增强呼吸功能的作用。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的跑跳、打球、做游戏等一系列活动,都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增强我们的呼吸功能,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下一节课,我们将研究肺活量的问题,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2.3.测量肺活量

教学

目标

1.知道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会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3.知道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升肺活量,并能够为提升肺活量制定一个体育锻炼计划。

教学

重难点

能够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学会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并能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提升肺活量。

教学

准备

课件、口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教师出示一只口哨,提出要求:

我们来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吹一吹这只口哨,看谁吹的时间最长。

板书课题:

3测量肺活量

二、探索

要想测量肺活量,需要专门的工具,今天我们测量肺活量使用的是简易肺活量测量袋。

使用方法

第1步:

展开测量袋。

第2步:

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第3步:

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去。

第4步:

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我们测得的肺活量。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并且我们还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了我们的肺活量。

课后,希望大家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肺活量。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2.4一天的食物

教学

目标

1.懂得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个重要活动。

2.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每天的饮食情况,说一说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哪些。

教学

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合作交流、收集资料等方法,了解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并且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

对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概括食物的特点。

教学

准备

各种食物的图片、一天的食物记录表。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引导:

我们人类从外界获得能量,一个是呼吸,另外一个是饮食。

二、探索

活动一:

一天的食物

活动二:

给食物分类

可以按熟食和生食的标准来分;

可以按照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来划分;

可以按照肉类、菜类、水果类、主食类四类来划分。

果蔬类:

香蕉、苹果、菠萝、芒果、西红柿、黄瓜、青椒、圆白菜、韭菜、茄子、西兰花等等。

蛋白质类:

鸡肉、蛋、猪肉、香肠、牛奶等等。

淀粉类:

饼干、土豆、粉丝、面条、面包、大米等等。

零食类:

罐头等各种零食。

三、研讨

我们一天中吃的最多的食物是主食类食品,如米饭、包子、面条等等是淀粉类食品,如米饭、面条、包子、面包等等。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2.5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

目标

1.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会给我们身体带来营养。

2.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教学

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学会简单的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碘酒、实验所需的各种食物、实验记录表等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的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

二、探索

活动一:

检验食物中的淀粉

活动二:

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刚刚我们检测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下面我们再来检测一下,哪些食物中含有脂肪?

出示课本31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

活动三:

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三、研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呢?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这些营养成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检测出来。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2.6营养要均衡

教学

目标

1.认识到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我们要合理搭配食物,才能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2.仔细阅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平衡膳食。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教学

重难点

认识到合理搭配食物,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学习如何平衡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平衡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衡膳食宝塔”图等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不过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我们要合理搭配食物,才能获得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板书课题:

6营养要均衡

二、探索

活动一:

阅读“平衡膳食宝塔”

从“平衡膳食宝塔”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一天中摄入的盐和油的量不宜过多。

活动二:

对应“平衡膳食宝塔”图,合理搭配食物。

三、研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才能获得均衡的营养,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仔细观察了平衡膳食宝塔图,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只有合理搭配食物,才能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一天食物安排记录表”,拿回家跟父母商量讨论,然后安排出更为合理的食谱。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

授课人:

执行时间:

总第课时

教学

内容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

目标

1.知道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化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

2.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知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在口腔中完成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学

重难点

明白口腔在消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知道牙齿在消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体会牙齿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牙齿。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馒头、牙齿的分布排列图、蛀牙的示意图、制作牙齿模型的材料等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预案

二次开发(二次备课)

一、聚焦

消化器官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

消化器官有哪些?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等部分。

二、探索

活动一:

咀嚼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描述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二:

初步了解牙齿

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大类。

牙齿的作用:

活动三:

角色扮演,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三、研讨

四、拓展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