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771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6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最新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鹤飞鹿鸣,四季见绿”,盐城荣膺2015年“一带一路”生态宜居旅游名城的称号.生态环保已成为我市的一张名片,下列做法不符合“名片”主题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B.合理施用农药C.燃放烟花爆竹D.绿色低碳出行

2.下列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物质的性质

B物质的构成

C物质的用途

D物质的俗名

液化气燃烧

氮气﹣﹣分子

金刚石﹣﹣硬度大

氧化钙﹣﹣生石灰

盐酸易挥发

氯化钠﹣﹣离子

干冰﹣﹣人工降雨

碳酸钠﹣﹣小苏打

A.AB.BC.CD.D

3.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B.

称取氯化钠C.

过滤D.

制取氧气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吸热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78%

C.铁原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失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5.下列有关钢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

B.钢的硬度大于纯铁的硬度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焰明亮,生成黑色固体

D.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6.为增加食品酸味常使用柠檬酸(C6H8O7).有关柠檬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柠檬酸(C6H8O7)不适于氧化物

B.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8:

7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

D.一个柠檬酸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7.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由此推断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在加压条件下,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由此推断氧气分子变小了

C.盐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由此推断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由此推断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8.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H+、Cl﹣、HCO3﹣B.NH4+、Cu2+、NO3﹣、Cl﹣

C.H+、Na+、OH﹣、SO42﹣D.Ag+、Ca2+、Cl﹣、NO3﹣

9.化学用语给化学学习带来了很大方便,下列对图示或化学用语解读正确的是(  )

A.图①一个钠原子中有11个中子

B.图②所示的粒子可用符号

来表示

C.图③中的“●”表示某种原子,则此图对应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D.图④中表示2个氢原子

10.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有(  )

物质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CO2中含有少量CO

除杂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MnO2和KCl的混合物

分离

溶解、过滤、蒸发;

滤渣洗涤、干燥

C.

羊毛纤维和涤纶纤维

鉴别

灼烧后闻气味

D.

Na2CO3溶液中可能含NaOH

检验

滴加酚酞试液

A.AB.BC.CD.D

1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

甲>乙

B.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

甲>乙>丙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2.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A.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

2

B.丁一定是化合物

C.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D.此反应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13.在硝酸根、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14.下列4个图形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NaOH溶液

B.

向一定量CuSO4溶液中加入Zn粉

C.

加热KClO3与MnO2固体混合物

D.

向一定量NaOH和Ca(OH)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

15.一定量某ZnO样品(含有少量的FeO、CuO、Fe2O3),与50g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该ZnO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是(  )

A.0.8gB.1.6gC.3.2gD.6.4g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6.人类的共存、发展离不开化学,人的身边处处有化学.

(1)小红家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是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小红的妈妈喜欢用葡萄酿酒.葡萄酿酒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小红同学上网查阅了有关荔枝中营养成分的信息,发现荔枝中富含铁、硒等元素,“铁、硒”是人体必需的      (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4)小红家的铝锅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其原因是在空气中铝的表面易形成      ,铝锅属于      .

A.合成材料B.金属材料C.复合材料

(5)小红同学的学校食堂提供了下列5种食物.

小红为自己安排的午餐食谱中,较合理的是      .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⑤

17.下列是实验室制备CO2,并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①的名称:

      .

(2)在检查装置A的气密性操作时,当关闭活塞M和N,向长颈漏斗中注水,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装置漏气.

(3)关闭活塞N,打开活塞M,向长颈漏斗中加入稀盐酸,装置B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当观察到C处的石灰水变浑浊时,则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4)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用A、D、E、F制取纯净干燥的CO2气体,装置D中盛装饱和的NaHCO3溶液,作用是      ,装置E中盛装      溶液;当观察到      ,说明F中已收满二氧化碳气体.

(5)若关闭活塞M,打开活塞N.实验室要制取干燥的氧气用A、D、E、F、G中,只需选用的装置是      (填编号),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18.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主要操作流程如图.

资料:

常用的絮凝剂有明矾[KAl(SO4)•12H2O],消毒剂有液氯(Cl2)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X的名称是      ,试剂A的名称是      .

(2)明矾作絮凝剂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状物.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液氯与水中杂质反应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三氯甲烷(CHCl3).三氯甲烷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高铁酸钾(K2FeO4)能作消毒剂与絮凝剂.它杀菌时会生成氢氧化铁胶状物.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

(4)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填“能”或“不能”)将硬水软化成软水.生活总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      ,经过此法后,水中的部分Ca2+、Mg2+转化为沉淀,即通常所说的水垢,水垢的主要成分为      .

(5)自来水中通常都含有Cl﹣,可以在水样中滴加少量稀硝酸和      检验,若出现      现象,说明水中含有Cl﹣.

(6)实验室用自来水制取蒸馏水的蒸馏烧瓶里,通常要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作用是      .

(7)自来水可被电解,电解水试验中,正、负极产生气的体积比V正极:

V负极=      .

19.做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后,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请你于他们一起进行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

(1)甲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一种物质.

(2)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有Na2SO4和H2SO4两种物质.

(3)丙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有Na2SO4和NaOH两种物质.

(4)丁同学认为溶液中的溶质有Na2SO4、NaOH和H2SO4三种物质.

通过进一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以上      (填甲、乙、丙、丁)同学的猜想肯定错,无需实验验证.

【查阅资料】

①Na2SO4溶液显中性.

②Al与强碱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另外一种物质.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将表面反复打磨后的铝片放入试管内的溶液中

铝片逐渐溶解,并有大量气泡冒出,收集气体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猜想

(2)成立

丙同学

实验

取中和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内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溶液变成      色

猜想(3)成立

【总结反思】戊同学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和乙、丙两同学的实验现象,首先肯定猜想

(1)不成立.经过进一步分析,戊同学认为猜想

(2)也不成立,他的理由是      .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猜想(3)成立.

【知识拓展】

(1)生活中能否用铝制品来盛放强碱性溶液?

      (选填“能”或“不能”)

(2)乙同学的实验中铝片与      溶液发生了反应,请写出铝与该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镁和铝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相邻位置,向盛有100g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Mg粉,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①计算该NaOH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②计算该100g稀硫酸中所含溶质硫酸的质量.(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鹤飞鹿鸣,四季见绿”,盐城荣膺2015年“一带一路”生态宜居旅游名城的称号.生态环保已成为我市的一张名片,下列做法不符合“名片”主题的是(  )

A.分类回收垃圾B.合理施用农药C.燃放烟花爆竹D.绿色低碳出行

【考点】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分析】环保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防止环境污染,减缓生态恶化等,根据是否能达到这一理念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分类回收垃圾,能防止环境污染,符合环保理念,符合“名片”主题,故A错;

B、合理施用农药可以防止水体、空气污染,符合“名片”主题,故B错;

C、燃放烟花爆竹,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符合“名片”主题,故C正确;

D、绿色低碳出行,可以保护环境,符合环保理念,符合“名片”主题,故D错.

故选C.

 

2.下列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物质的性质

B物质的构成

C物质的用途

D物质的俗名

液化气燃烧

氮气﹣﹣分子

金刚石﹣﹣硬度大

氧化钙﹣﹣生石灰

盐酸易挥发

氯化钠﹣﹣离子

干冰﹣﹣人工降雨

碳酸钠﹣﹣小苏打

A.AB.BC.CD.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二氧化碳的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液化气燃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浓盐酸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氮气是由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金刚石硬度大是物理性质,不是用途,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正确,碳酸钠俗称苏打,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

【解答】解:

A、液化气燃烧,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浓盐酸易挥发,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氮气是由分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金刚石硬度大是物理性质,不是用途,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错误;

D、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正确,碳酸钠俗称苏打,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故选项错误;

故选B

 

3.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B.

称取氯化钠C.

过滤D.

制取氧气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称量器-托盘天平;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氧气的制取装置.

【分析】A、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解答;

B、根据使用托盘平是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解答;

C、根据过滤操作解答;

D、根据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正确;

B、使用托盘平是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故错误;

C、过滤实验中用用玻璃棒引流,图中无玻璃棒引流,故错误;

D、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试管口应放棉花,防止高锰酸钾随气流进入导气管,试管内的导气管过长,气体难以排出,故错误.

答案:

A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吸热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78%

C.铁原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失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分析】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吸热;

B、根据空气的成分分析;

C、根据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进行分析判断;

D、液体二氧化碳气化能隔绝氧气且能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吸热,正确;

B、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是78%,正确;

C、铁原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都是铁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正确;

D、液体二氧化碳气化能隔绝氧气且能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正确;

故选:

D.

 

5.下列有关钢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

B.钢的硬度大于纯铁的硬度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焰明亮,生成黑色固体

D.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考点】生铁和钢;金属的化学性质;铁的冶炼.

【分析】根据已有的铁以及铁合金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

【解答】解:

A、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正确;

B、钢的硬度大于纯铁的硬度,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错误;

D、炼铁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等,正确;

故选C.

 

6.为增加食品酸味常使用柠檬酸(C6H8O7).有关柠檬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柠檬酸(C6H8O7)不适于氧化物

B.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8:

7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7.5%

D.一个柠檬酸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进行分判断;

D.根据一个柠檬酸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而柠檬酸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B.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16×7)≠8:

7,故错误.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7.5%,故正确;

D.一个柠檬酸分子由6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7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

B.

 

7.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由此推断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在加压条件下,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由此推断氧气分子变小了

C.盐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由此推断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由此推断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概念;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温度升高,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断错误.

B、在加压条件下,6000L氧气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推断错误.

C、盐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但盐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如硝酸铵中不含金属元素,属于盐,故选项推断错误.

D、温度升高,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大,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速度更快,是因为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推断正确.

故选:

D.

 

8.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H+、Cl﹣、HCO3﹣B.NH4+、Cu2+、NO3﹣、Cl﹣

C.H+、Na+、OH﹣、SO42﹣D.Ag+、Ca2+、Cl﹣、NO3﹣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

A、H+、HCO3﹣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B、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C、H+、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Ag+、Cl﹣会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项为:

B.

 

9.化学用语给化学学习带来了很大方便,下列对图示或化学用语解读正确的是(  )

A.图①一个钠原子中有11个中子

B.图②所示的粒子可用符号

来表示

C.图③中的“●”表示某种原子,则此图对应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D.图④中表示2个氢原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B.根据离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C.根据微观粒子示意图来分析;D.根据化学符号的意义来分析.

【解答】解:

A.11表示钠原子中的质子数而不是中子数,故错误;

B.②所表示的粒子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是带着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符号为Cl﹣,故错误;

C.图③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金刚石,也可能是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故正确;

D.该符号表示2个氢分子,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故错误.

故选C.

 

10.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有(  )

物质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CO2中含有少量CO

除杂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MnO2和KCl的混合物

分离

溶解、过滤、蒸发;

滤渣洗涤、干燥

C.

羊毛纤维和涤纶纤维

鉴别

灼烧后闻气味

D.

Na2CO3溶液中可能含NaOH

检验

滴加酚酞试液

A.AB.BC.C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碱的化学性质;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不能;

B、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通过过滤可分离;

C、灼烧羊毛纤维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D、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能使酚酞变红;

【解答】解:

A、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除去一氧化碳,正确;

B、MnO2和KCl的混合物通过溶解、过滤、将二氧化锰与氯化钾分离,然后蒸发氯化钾溶液得到氯化钾;滤渣洗涤、干燥得到二氧化锰,能分离这两种物质,正确;

C、灼烧羊毛纤维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纤维灼烧无味,可以通过灼烧鉴别,正确;

D、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无法用酚酞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D错误;

故选D

 

11.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

甲>乙

B.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

甲>乙>丙

C.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D.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所以将等质量的甲、乙分别配成饱和溶液,甲需要的水大于乙需要的水,所得溶液质量:

甲>乙,故A正确;

B、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乙物质次之,丙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将t3℃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水后,析出溶质的质量:

甲>乙>丙,故B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3℃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故C正确;

D、将t1℃时甲、丙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丙物质会析出晶体,甲物质不会析出晶体,所以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D错误.

故选:

D.

 

12.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A.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

2

B.丁一定是化合物

C.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D.此反应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利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结合表中的信息及催化剂的特点判断甲是否是催化剂.

【解答】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表格中的数字可知:

4.0+2.0+3.0+2.0=1.2+x+2.4+5.4,故x=2.0,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质量会减小,生成物质量会增多,则可推测反应物为甲、丙,生成物为丁,乙的质量反应前后不变,可能为催化剂.

A、参加反应的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