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1887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docx

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教案浙江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展示]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1.世界的物质性

①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

b

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①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③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b

c

b

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问题导思

知识梳理

1.辩证唯物主义中物质的概念是什么?

(1)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易错提醒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一定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东西既可能是物质,也可能是意识。

1.正确理解物质概念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几种说法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考向1 物质概念

典例1 (2017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科学家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研究,为人类打开了“异物质”这扇未知世界的大门,这些物质拥有假想的奇异特性。

从哲学上讲,这里的“异物质”(  )

A.是不同于哲学“物质”的另一种客观实在

B.只是一种观念中的存在,并非现实的存在

C.只是哲学“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而已

D.概括了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

答案 C

解析 “异物质”只是哲学“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而已,应选C。

考向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典例2 (2017·台州中学统练试题)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比较容易,而理解社会的客观性则比较困难。

这主要是因为(  )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不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

C.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决定的

D.社会的变化发展决定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答案 B

解析 理解社会的客观性比较困难,是因为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均错误。

方法点拨

 因果优选法。

根据题干与题肢的关系,可运用如下口诀进行选择:

直接原因、间接原因选直接原因,外因、内因选内因,根本原因、一般原因选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选主要原因。

1.(判断)“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否定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  )

答案 F。

这句话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没有否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①“神舟”号系列飞船 ②“十三五”规划纲要 ③第七届山东省文博会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⑤第十六届浙江省运会2018年举行,湖州为主办城市

A.①②③B.①③⑤

C.②③④D.①②⑤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哲学上物质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因而①③⑤符合题意;②④属于意识的范畴,应排除。

故选B。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集中体现在(  )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C.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 B

解析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内容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B正确。

考点二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问题导思

知识梳理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

①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要求: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4.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吗?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易错提醒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规律是客观的,其本身无好坏之分。

但规律可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给人带来坏的结果。

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就能取得积极的效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1.正确认识有关静止的三种观点

类别

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

承认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

否认运动,用静止、孤立、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相对主义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考向1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典例1 (2017·浙江4月选考)常制不可以待变化,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这一说法(  )

A.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B.承认运动常在事物可变

C.把意识当作世界的终极存在

D.只见绝对运动不见相对静止

答案 B

解析 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能够用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在行船上刻记号无法找到落入水中的宝剑,材料强调的是变化,应选B。

考向2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典例2 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实际上已经猜测到了(  )

①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 ④规律是可以用来造福人类的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荀子的这段话,体现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其自身客观规律的,而且人们可以利用规律造福人类,③④正确,应选D。

①②不符合题意。

1.(判断)“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本身”,这一观点说明了运动是永恒的。

(  )

答案 T。

2.(2016·浙江4月选考)用干细胞修复受损和衰老的组织,造福人类健康,这是医生的梦想。

实现这一梦想,必须让干细胞按照人的指令实现分化。

最近,科学家们终于通过控制干细胞内部的Nanog蛋白,精确操纵了胚胎干细胞的分化。

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③人可以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和把握规律 ④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扶贫开发是有规律可循的。

W县政府认真研究县情,积极创新社会扶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

该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入股分红和劳务合作方式促进贫困户增收。

一年来,该县贫困地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均大幅增长,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结合材料,运用运动是有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该县是怎样成功实施精准扶贫的。

答案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该县在精准扶贫中认真研究县情,从当地实际出发,自觉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W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积极创新社会扶贫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创造性地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促进贫困户增收,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课时训练

一、判断题

1.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体现了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

(  )

答案 T。

2.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  )

答案 T。

3.规律与规则是一回事。

(  )

答案 F。

规律和规则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

4.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  )

答案 F。

任何规律就其内容和作用来说,都是客观的。

5.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和利用规律,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  )

答案 T。

二、选择题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答案 B

解析 哲学上所学的“物质”并不包括思想意识的东西,不能说物质是指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A项不选;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B项正确;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并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也不是物质具体形态的总和,C项不选;人脑也是物质的,哲学上的“物质”包括人脑,D项不选。

7.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B.客观实在性

C.主观能动性D.普遍性

答案 B

解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说法正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A与题意不符;C、D与物质的特点不符。

8.随着航天观测的不断深入,古人称为“玉轮”“桂宫”的月球,被确认为其组成物质与地球基本相同。

这有力地证明了(  )

A.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自然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答案 D

解析 随着航天观测的不断深入,确认月球组成物质与地球基本相同,科技的新发现论证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A、B两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9.“太空快递小哥”已到达,“天宫二号”请签收!

“天舟一号”经过一天多的飞行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这说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们可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④发展就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变化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材料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①正确;②当选,材料表明人们可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③不符合题意;④不选,发展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不是自身的运动和变化。

故答案选A。

10.被誉为治堵神器的“巴铁一号”在短短几天中被反转,不仅被质疑为缺乏科学基础、“不实用”的“伪创新”,更被怀疑已经变成融资的“噱头”。

对“巴铁一号”的质疑强调了创新(  )

①要尊重既有的规律 ②要讲究实际的效果 ③要大胆发挥想象力 ④要不断寻找新思路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A

解析 被誉为治堵神器的“巴铁一号”因为其设计时没有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是一种典型的“不实用”的“伪创新”,表明了进行科学创新需要尊重既有的规律,同时要讲究实际的效果,①②入选;③④表述与题意不符。

选A。

11.在同一瞬间,飞矢既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

这种观点(  )

A.否认了绝对运动

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D.属于辩证法观点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哲学观点。

材料承认了事物是相对静止的,同时也说明了事物是不断运动的,属于辩证法的观点,选D;A、B表述错误,题目没有否认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C不符合题意。

12.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下列与“稳中求进”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稳中求进”体现的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①③不符合题意。

13.有人把2016年称为黑天鹅年。

特朗普的逆袭、英国“脱欧”……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

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

A.要敢于质疑一切已有的认识

B.要深刻认识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

C.任何偶然事物背后都存在必然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 C

解析 A说法错误;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B错误;D与题意无关。

14.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海南文昌发射场,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

此次发射任务主要是与“天宫二号”对接并送去6吨重的补给。

材料表明(  )

A.人能够发现规律认识客观世界

B.人能够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C.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实践形式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发展动力

答案 A

解析 “天舟一号”顺利发射升空,体现了人能够发现规律认识客观世界,故选A。

15.下面漫画“有时候的成功,角度比力度更重要”体现的哲理是(  )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变规律

B.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世界

C.事物的发展推动了联系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答案 B

解析 规律具有客观性,A错在“改变规律”;C说反了,事物的联系推动了发展;D不符合题意。

三、综合题

16.高二女孩小雪学习勤奋,但却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该选择怎样的职业,走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

她向学校的生涯规划指导老师咨询,老师告诉她,职业规划既要考虑自己的个性特点,也要考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老师的后续帮助下,小雪通过上网和向熟人咨询等方式积极了解相关职业的情况,并申请了专业的职业倾向心理测评。

考虑到动画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结合自己喜爱并擅长绘画和网页设计的特点,最终将动画设计工程师确定为自己的职业理想。

结合材料,说明小雪确定职业理想的过程是如何体现人与规律的关系的。

答案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小雪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自己的个性特点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尊重了经济规律和职业选择的规律,做到了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把握规律并利用规律,改造世界。

小雪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找老师咨询、上网查资料、心理测评等途径,从而形成了对职业选择的相关认识。

(3)正确对待人与规律的关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小雪既尊重了规律,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从而摆脱了迷茫,最终将动画设计工程师确定为自己的职业理想。

17.古人根据日月运行的位置、天气的变化以及动植物的生长等自然现象创立了“二十四节气”,把两节气相交之日确定为“节日”,如清明、冬至等。

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的传统节日,往往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是古人的“农事历”。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与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提升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节日的产生,如何体现中国古人的能动性?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提升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答案 

(1)①传统节日,是古人基于农事耕作有目的地认识自然的产物。

②是古人对日月运行、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一定程度的反映。

③是古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2)①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因素。

②借助于符号、器物、仪式等展示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③立足社会实践,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