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0048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普通班解析版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普通班)

一、选择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被称为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镌刻在联合国总部的大厅上。

这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C.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答案』B

『解析』A: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而不是决定,A错误。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被称为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这表明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符合题意。

C:

优秀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C错误。

D:

选项D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B。

2.2018年8月21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上述要求是基于

①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

②价值观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是永恒不变的

③特定的文化环境决定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价值观形成后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影响深远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

我们之所以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因为人的文化素养是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价值观形成后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影响深远,①④符合题意。

②:

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②观点错误。

③:

特定的文化环境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③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C。

3.我国古人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

“身”是指人的身体、体魄,“心”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素质。

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

这段话启示我们

A.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B.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治身”与“治心”的统一,是指人的全面发展要立足于“治心”,即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来实现,故C正确。

D项说法不符合事实,错误,A、B材料不能体现。

故本题选C。

4.“如果你缺乏学习动力,可看看电影《幸福终点站》《风雨哈佛路》;如果你自卑失落,可瞧瞧电影《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如果你厌倦生活,可欣赏电影《在世界的转角遇见爱》《搏击俱乐部》。

”上述说法是基于

A.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优秀电影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力量

D.影视音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答案』B

『解析』“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可看看……;如果自卑失落,可看看……;如果你厌倦生活,可看看……”这是基于优秀电影即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并不是基于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A项不选;优秀电影不属于物质力量,C项错误;影视音像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与材料中的做法没有关联,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5.“日出露芒重,凉生风叶翻。

秋粳已照眼,社酒欲香村。

牛下草莱湿,人归园屋昏。

”宋代朱松的《七月四日宿丹溪道中》,描述了福建尤溪粳稻良好的长势和人们勤劳的画面。

经过一代代农民的辛勤耕作和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尤溪联合梯田逐渐形成其特有的鞭牛迎春、耕牛节等农耕文化。

这说明

①文化产生于人们的劳动实践

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③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④人们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

尤溪联合梯田逐渐形成其特有的农耕文化是经过一代代农人的辛勤耕作和1000多年的文化积淀,表明文化产生于人们的劳动实践,人们在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①④符合题意。

②:

选项②不符合题意,不选。

③:

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6.工作之余,我们可以去图书馆聆听一堂名人讲座,也可以去影剧院欣赏一场文艺表演,还可以去博物馆寻觅一段尘封往事……人们正以各种方式感受着越来越浓厚的社会文化气息。

这说明

①人们的行为在文化的熏陶中发生着改变

②人们的文化生活选择丰富多样

③人类的活动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

④人们可以通过文化活动感受文化的韵味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表明人们的行为在文化的熏陶中发生着改变;②④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人们正以各种方式感受着越来越浓厚的社会文化气息”,这说明人们的文化生活选择丰富多样,也说明人们可以通过文化活动感受文化的韵味;③不合题意,材料只涉及了人类的文化活动,并没有涉及经济、政治活动。

故选:

D。

7.教育部2017年7月10日发布《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比2012年增长12.7%。

年份

GDP(万亿)

入学率(%)

2012

51.93

30.0

2014

63.65

37.5

2016

74.41

42.7

2019(预计)

98.91

50.0

观察上表格,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D.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

『答案』C

『解析』从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GDP的增长,我国的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在增加,这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故C正确;材料没体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对文化的作用,没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也没体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故A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网络上曾出现“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段子:

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出蒙昧,有了文化;第二个苹果砸中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玩笑性质,但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

以下关于文化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 

②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精神的产物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一种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

①②:

文化让人类走出蒙昧,推动科技的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这说明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①②符合题意。

③: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错误。

④: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④错误。

故本题选A。

9.漫画《效仿》说明了

A.文化现象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B.文化素质是通过模仿培养出来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答案』D

『解析』D:

漫画《效仿》说明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D符合题意。

AC:

选项AC不符合漫画主旨,不选。

B: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B错误。

故本题选D。

10.人们常说“诗言志”。

诗词可以唤起人们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心灵。

所以说,有意义的作品是滋养心灵的养料。

这是因为,有意义的作品

①承载了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

②积淀先进的理论观点和思想

③使人获得思想启示和精神享受

④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

有意义的作品承载不了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①错误。

②:

材料强调有意义的作品对人的作用,而不是积淀先进的理论观点和思想,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

有意义的作品是滋养心灵的养料。

这是因为,有意义的作品使人获得思想启示和精神享受;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1.任何国家都有文化外交、推广本国文化的权利,而“强势”国家和“弱势”国家却有很大的区别。

“强势”国家的文化渗透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化的外交形式。

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本国文化,企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

这警示我们

A.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B.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C.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D.落后就会挨打

『答案』C

『解析』A: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虽然综合国力较强,但材料中着重强调的是借助文化渗透方式来进行的,A不符合题意。

B: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固然可以提高我们的素质,然而针对题干中的现象,更有针对性的办法和解决措施是在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B不符合题意。

C:

“强势”国家的文化渗透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化的外交形式。

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企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

这警示我们要反对文化霸权主义,C符合题意。

D:

落后就会被动挨打是泛指,其中主要指经济军事落后,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这是因为

①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决定政治、经济的发展

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因为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②说法错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④说法错误,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不能决定政治、经济的发展,只能影响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故选:

A。

1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各国各地文明形态千差万别,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

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

①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②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

③相互借鉴,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

④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知识。

①错误,不同民族的文化本身就存在差异,避免分歧表述错误;“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强调了文化的个性,即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文化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因此要求我们理解个性,②符合题意;③错误,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题干强调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启示我们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④符合题意。

本题『答案』选D。

14.著名的人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指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

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

B.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

『答案』B

『解析』AC:

两个选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B: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有正确的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其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B符合题意。

D: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共同发展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5.2018年2月,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夫妇访问上海期间,倒举起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福”字向大家展示。

有英媒嘲讽道:

“你们福字拿倒了!

”孰不知中文“倒”和“到”是谐音,将“福”字倒贴,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一事件表明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

②应尊重文化多样性,消除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

③人们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④应加强交流,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

对于“福”宇的“倒”和“到”,中英有不同的理解,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同时也说明应加强交流,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①④符合题意。

②:

消除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说法错误,②错误。

③:

材料强调了文化多样性,没有涉及到人们社会交往的方式,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6.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

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人民到关东谋生,对东北经济社会的变迁产生了极大影响。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闯关东”

①是一种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

②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③交流了商品中蕴含的文化

④对东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

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而不是手段,①错误。

②④:

“闯关东”是典型的人口迁徙。

人口迁徙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②④符合题意。

③:

选项反映的是商业贸易对文化的传播,与题意无关,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7.“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强调为官始终清廉,刚正不阿。

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

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③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

④选项过于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

题目中,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就强调要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今天我们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但又赋予了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

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思想对当代人的价值观念仍有影响;故①②选项入选。

选A。

18.2018年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逝世。

金庸的作品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他运用武侠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抒写世道人心,吸引、感染、滋养着读者的心灵。

这告诉我们

A.先继承、后发展是文化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

B.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C.文化的发展必须否定传统

D.传统文化具有跨越时代、亘古不变的特征和内涵

『答案』B

『解析』A: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继承、后发展,A说法错误。

B:

“金庸的作品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表明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B符合题意。

C:

传统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而不是全盘否定,C说法错误。

D: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内涵会因时而变,并不是亘古不变的,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19.著名画家何家英在讲述自己的艺术之路时说,要用脚和心感受生活。

他曾多次深入农村积累素材,土地里农民劳作时的“脊背”形象令他震撼,名画《山地》由此而成。

下列与其创作手法相一致的是

①网络小说《武动乾坤》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搬上荧屏

②20多位知名艺术家赴西藏开展采风活动

③书法家孙伯翔长期深入传统,涉猎唐楷,深入北碑,其创作的作品独具特色

④沪剧《挑山女人》改编自一位女挑夫的真实故事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

《山地》的创作是画家深入农村积累素材,用脚和心感受生活的结果,这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知名艺术家赴西藏开展采风活动、沪剧《挑山女人》改编自一位女挑夫的真实故事均体现了社会实践的作用,②④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此相同。

①:

网络小说《武动乾坤》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是文化传播形式的创新,①不符合题意。

③:

研究学习传统书法不属于参与社会实践,③排除。

故本题选D。

20.法国是闻名遐迩的文化创新大国。

法国享有此誉绝非偶然,它既源于法兰西文明的悠久传承、丰厚的艺术土壤,也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及富有远见的法律、政策“红利”等。

法国能够成为文化创新大国,表明

①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能从根本上促进文化发展

②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文化创新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所制约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法国能够成为文化创新大国,源于法兰西文明的传承和丰厚的艺术土壤,表明文化创新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②符合题意。

④:

也得益于政府的资金支持、法律和政策扶持,说明文化创新需要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所制约,④符合题意。

①:

社会实践能从根本上促进文化发展,①说法错误。

③:

材料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无关,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1.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B.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答案』B

『解析』A表述错误,“超越”生活的表述错误,应该立足生活实践;B符合题意,“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说明文艺创作只有立足实践,扎根生活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启示我们文化创作应该立足实践、扎根生活;C表述错误,满足大众说法错误,大众需求很多,不可能都满足,应该是要发展我们所倡导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D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因此与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无关。

故选B。

22.“汉字面”在借鉴了版面、篆刻等技法及构图观念的基础上将汉字结构和韵律的形式美与中国画的意境结合起来,独特的美感跃然纸上。

汉字作画的成功表明

①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最终源泉

②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③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题肢①说法正确,但是上述材料没有涉及实践,故排除;题肢③说法错误,因为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故此说法颠倒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

“汉字面”借鉴版面、篆刻等技法及构图观念,同时将汉字结构和韵律的形式美与中国画的意境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美感,这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保证,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D。

23.文化交流像“茶与咖啡的对话”:

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

对茶的喜爱并不妨碍我们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我们品品茶的韵味。

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积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C.相互排斥

D.尊重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答案』A

『解析』A:

“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尝试一下咖啡的味道,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碍品茶的韵味”,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平等交流、相互借鉴,A符合题意。

B:

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未涉及不同文化的融合,B不合题意。

C:

文化往来不能相互排斥,C错误。

D:

材料强调的是正确处理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4.随着古籍整理体例的不断完善、学术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修订点校本的需求日益突出。

在著名学者季羡林、任继愈、何兹全、冯其庸的倡议下,中华书局自2007年起,全面展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

重视整理文化典籍,是基于它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是变革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③有利于挖掘和保护当代文化

④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①项符合题意;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帮助人们深刻认识中华文化,④项符合题意;文化典籍是文化产品,不是变革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②项观点错误;文化典籍与挖掘和保护当代文化无关,③不合题意。

『答案』选B。

25.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

“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这说明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汉字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③汉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是一脉相传的历史见证

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记载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这说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④符合题意。

②:

②表述错误,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③: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

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

2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

一号文件指出,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知识,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什么必须重视文化建设。

『答案』①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③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解析』本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

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回答本题,考生可从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等角度进行说明。

27.厦门中山路是著名的现代商业街,同时又富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到处都是历史建筑。

在厦门的老城区里,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老建筑,怎样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是当前旧城改造中亟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中华街道,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任务中,积极探索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一个城市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在于这个城市本身。

近年来,厦门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特色,着力延续历史文脉,留住骑楼“灵魂”;有效利用厦门本土文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