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2029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docx

参考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专题——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气象物候》精品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

学法指导

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相关链接

【说明文的知识】

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4、说明语言:

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

生动性、形象性

知识预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

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

课堂探究

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导入

气象: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

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

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

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云和天气的关系。

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

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

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用词准确又不雷同,准确地说明了变化速度之快。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探究写作特点

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2、本文说明顺序有条不紊,脉络分明。

3、语言通俗、准确。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

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

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

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积累背诵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2、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瓦块云,晒煞人)

3、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4、云钩向那方,风由那方来。

5、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6、山戴帽,大雨到。

七、拓展探究

1、从看云识天气到卫星测天气,说明人类己进入了现代科技观测天气的时代。

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必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明确:

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于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天气预测。

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

“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中有效的手段。

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导入: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看云识天气》,知道了如何通过看云来识别天气的变化。

现在,我们将进一步学习通过其他方法去了解气象物候。

大自然不会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语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你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

1、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明确: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也就是说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2、通读课文,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明确:

1-3段从现象说起,以四季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介绍物候现象和物候学;4-5段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6-10段介绍物候现象四个因素,又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这样说明言之有序,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齐观;11-12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

首先是纬度(南北);第二个因素是经度(东西);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

(由主到次)

4、《大自然的语言》一文采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方法来说明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阅读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以后,想一想:

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明确:

《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地描绘了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生长、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

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5、你留心过身边的物候现象吗?

对你的学习生活可有意义?

三、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篇文章《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一、课外再积累一些关于看云物候方面的谚语、诗句。

关于云的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4、云交云雨淋淋

5、云在东,雨不凶;云在南,河水满6、云向东,一场空;云向西,披蓑衣。

二、预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三、了解我国民间的24节气名称及名称的意义。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反思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

专题——气象物候二

课型:

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是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打开一扇新窗。

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启发学生从学习过的古诗文、成语俗语、美术作品中搜集并整合有关的知识,作好积累。

相关链接

【中考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3分)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

(1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苍凉之景。

B.“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

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

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

(一)(3分)7.(1分)某种温暖关怀或某种人间春意春象(皇上的恩惠或朝廷的关心)。

8.(2分)D(此诗虽写的是戍边的将士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颓废的情调。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悲中有慷慨。

1、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

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3、“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4、“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5、“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

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课堂探究

一、情景导入。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

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学习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小组讨论明确;

3.赏析。

(1)文中所写的地方在哪里?

明确:

天山(新疆)

(2)“五月”本该是春花烂漫的季节,而祁连山脉一带又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景象?

明确:

下雪、天寒、无花;表现边疆气候寒冷,守边战士生活艰苦,为后面写战士们高涨的士气做铺垫。

(3)《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

明确:

“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3)“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句表现了战士们怎样的情怀?

明确:

思乡之情

(4)你从李白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诗句中了解到怎样的物候现象,并分析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明确:

物候现象:

农历五月,多数植物早已过了花期,而天山(祁连山)天气寒冷,白雪皑皑,看不到春花;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原因是高度差异。

(6)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明确:

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4.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王之涣的《凉州词》

1.朗读

2.品析:

(1)王之涣《凉州词》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竺可桢先生从物候学的角度,认为应作“黄沙”。

“黄河”与“黄沙”,你觉得各是从哪个角度讲的?

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

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过于直白,“黄河远上白云间”富有美感。

文学是可以发挥想象的。

(2)《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

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明确:

“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四、学习卢纶的《塞下曲》

1.学生交流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如有不再近一步补充。

2.自由朗读这首诗,领会它的意思。

3.赏析。

(1)前两句极富暗示性。

“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动。

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之久,已无力夜袭。

将军极富作战经验,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同时得到暗示。

(2)品析“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明确:

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没有用正面描写的方法,而用侧面烘托,没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情景,所谓“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扣人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3)《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明确:

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4)数学家华罗庚针对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飞高”提出质疑。

想一想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

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分析:

华罗庚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一向倡导质疑精神,他经常告诫学生“要多动手,多动脑筋。

凡事问个为什么”。

他说:

“学习前人的经验,并不是说要拘泥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也应当怀疑与批评前人的结果。

但怀疑与批评必须从事实出发。

”他针对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中“月黑雁高飞”一句,也写下几句诗:

“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

月黑天高时,怎得见雁飞?

”他的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5)了解本诗所含的物象知识

说明:

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华罗庚认为“月黑天高时,怎见得雁飞”,理由是北方大雪时,不可能有大雁,因为大雁早已南迁。

4.背诵这首诗。

五、学习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性的作品。

惠崇,北宋僧人,能诗能画,尤擅水禽。

2.自由阅读这首诗,体会其内容。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提示:

注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1)《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

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

明确:

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

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

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2)赏析示例: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

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了解诗中有关的物候知识:

(看到了蒌蒿满地、芦根发出短芽,就想到了河豚正在溯江而上。

说明:

因为画面本身有水有鸭,更从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温度和鸭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蒌蒿、芦芽想到了河豚(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

理解:

①资料没有关于鸭对温度敏感的记载。

苏轼看到画中有鸭,故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是水陆两栖,在作者看来,它体会冷暖要比水中鱼敏感。

②鸭有御寒的本能,对水温变化又十分敏感,所以只要春回水暖,自然就“先知”了。

③桃花在春天开放,蒌蒿、芦芽和河豚都是江南春天的美味,宋代烹饪以蒌蒿、芦芽和河豚同煮,钱钟书认为,本诗前三句写惠崇画中的事物,末句写的是苏轼心里的想像。

因此苏轼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了河豚,“河豚欲上”是即景生情的联想。

④“河豚欲上”也可以理解为“春江水发,河豚向上游”。

河豚产卵季节要溯江而上,这是从物候学角度作的解释。

4.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本诗。

六、拓展延伸:

你能用你平时积累的诗词来解说其中的物候现象吗?

七、小结:

生活中,语文无所不在,我们古代一些大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启发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中其他有关气象物候的知识,从生活中找寻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