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034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6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 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docx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常识及名篇名著含答案50

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

1.下列文学常识及对文章的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它是我国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作者童年生活的散文,其中成长读书阶段所遇的启蒙老师古板无趣,令作者心生厌恶。

C.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莫泊桑,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品有《项链》《变色龙》

D. 《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南宋哲学家。

该文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世风的鄙弃。

【答案】A

【解析】【分析】B.“所遇的启蒙老师古板无趣,令作者心生厌恶”不妥。

文中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

C.《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

D.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人。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课本内的注释知识的掌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刮目相看”“淡泊明志”“门庭若市”分别出自《孙权劝学》《诫子书》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三篇课文。

B.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给地方命名。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阳”,据此,河阳可能位于黄河的南面。

C. 铭是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D. 史书体例多样,有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如《左传》;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的纪传体,如《史记》等。

【答案】B

【解析】【分析】B项,中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不叫“阳”。

故选B。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元末明初时期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壮丽的山河;下片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

C.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通过塑造闰土这一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者的形象,寄予了对农村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D.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著名文学家。

小说透过“我”的眼光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虚伪、爱慕虚荣的形象。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有两处错误一处年代不对《范进中举》是清代吴敬梓杰出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不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另外一处是描写重点不对,本文重点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反映以及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而不是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故答案为:

A

【点评】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4.阅读下面文字填空。

(1)读《三国演义》,看英雄命运,最令人叹息的是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气绝而亡的________。

其中“亮”是指________。

(2)你肯定读过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吧。

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人物形象?

谈谈喜欢的原因。

【答案】

(1)周瑜;诸葛亮

(2)示例:

我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因为关羽这个人物是赤胆忠心的化身,是诚实守信的代言人。

与刘备失散,天各一方,被曹操收留并重用。

当得知刘备在荆州刘表处时,关羽毅然带着嫂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冒死投奔齐备。

这是多么的忠心耿耿,令人肃然起敬。

【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名著名篇的考查。

名著名篇首先要从中国的四大名著读起。

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珍藏,其中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让人着迷的艺术特色,都能让所学者叹为观止。

其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名著的把握,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

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5.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书名

相关内容

《昆虫记》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法国昆虫学家A________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

《B________》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儒林外史》

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

“中了!

中了!

”C________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

“该死的畜生!

你中了甚么?

”一个嘴巴打将去。

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

《骆驼祥子》

老舍把祥子这样一个“小人物”写活了。

小说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D________、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还有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诈骗祥子的孙侦探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答案】A法布尔;B艾青诗选;C胡屠户;D虎妞

【解析】【分析】A:

《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等,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共十卷。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全书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这本书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B:

是《艾青诗选》(《我爱这土地》)里的最后两句。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土地这一意象得以表现。

C: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

如书中所刻画的人物“范进”,被吹捧为能作“天地之至文”,竟然连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是谁都不知道,而就是这样一个无知之徒,一旦中举,立即成为众人羡艳的对象,集名利于一身。

文本中的人物就是范进,因得知中举而疯走集市,“胡屠户”一个嘴巴打醒范进的情形。

D:

虎妞:

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女儿,三十七八岁,虎妞是一个流氓资本家的性格鲜明的女儿,她长得虎头虎脑,外表丑陋,小说中说她像一个大黑塔,不讲仁义,粗俗凶悍。

她在书中是一个有些矛盾的人物,一方面她是一个财主的女儿,可是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车夫的妻子,待人泼辣,用祥子的话来说,她做哥们儿好,但难把她当作一个女人看待,对外人她不讲理,但是对祥子,她的确是真心爱他的。

她想在祥子身上找回被自私父亲剥夺的青春。

故答案为:

A法布尔;B艾青诗选;C胡屠户;|D虎妞。

【点评】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

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6.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你赞同鲁迅对哪个人的评价?

请结合作品说明理由。

【答案】我赞同鲁迅对刘备的评价。

罗贯中基于“拥刘反曹”正统立场,想要显出刘备的忠厚仁慈,但却过犹不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

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给刘备时,刘备居然将孩子往地下一掷,说为了阿斗不值得折损一员大将,借此以显对部属的厚道仁爱,但却给人以虚伪的感觉。

【解析】【分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赞同哪一个都可以。

要结合相关情节分析。

如,我赞同鲁迅对诸葛亮的评价。

小说中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可谓智慧超群,但是纵观全书诸葛亮却给人近乎神妖的感觉。

比如赤壁之战时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竟还能呼风唤雨,设坛祭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获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这也不是凡人力所能及,而是神仙的法力。

故答案为:

我赞同鲁迅对刘备的评价。

罗贯中基于“拥刘反曹”正统立场,想要显出刘备的忠厚仁慈,但却过犹不及,以致露出一些有悖人情道理的马脚。

比如当赵云在长坂坡历尽危难把阿斗救出交给刘备时,刘备居然将孩子往地下一掷,说为了阿斗不值得折损一员大将,借此以显对部属的厚道仁爱,但却给人以虚伪的感觉。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名著人物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鲁迅的观点从《三国演义》中找到相关的情节进行阐述即可,注意情节与观点要一致。

答案不唯一,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7.【关注阅读启示】下面两道题任选一题。

(1)《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为中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

关于“情与理”,该书带给你的最主要的生活启迪是什么?

(2)《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也是一本能俗有趣的哲学读物。

你从文中“绘画”或“烹饪”的比喻中获得了怎样的哲学启蒙?

【答案】

(1)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其他如“①情感的生活比理智的生活更加率福。

②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

③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等表述均可)。

(2)自然界的变化是多种基本元素相互结合或分离的缘故。

【解析】【分析】

(1)《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每封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题,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爱恋、哲理,凡此种种。

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作者虽随了个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沉,要从根本上做工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

在积累这本书内容的基础上谈自己的启示即可。

(2)根据对《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有关内容的积累谈获得的哲学启蒙即可。

故答案为:

⑴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其他如“①情感的生活比理智的生活更加率福。

②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我们更要能够‘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

③理智没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等表述均可)。

⑵自然界的变化是多种基本元素相互结合或分离的缘故。

【点评】⑴本题要结合名著中的内容来分析。

课本中“名著导读”所推荐名著的主要内容、情节等有关资料应孰记,随时搜集丰富自己这方面的知识。

在做题时,要静下心来,结合掌握的名著内容及与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就一定能得出答案。

⑵本题名著阅读和积累能力,名著阅读着重考查学生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

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力求从作品中得到一定启发。

8.初中三年所读的名著中,总有些文字留在你的记忆中,总有些人物触动你的心弦,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与感受,完成表格。

序号

书名

人物

主要情节

人物点评

《骆驼祥子》

虎妞

________

工于心计

《________》

沈琼枝

到南京卖文作诗,并以此为生

特立独行

《简·爱》

简·爱

婚事受阻毅然离开所爱的人

________

【答案】在衣服下塞枕头欺骗祥子,假装怀孕;儒林外史;自尊坚强(独立自尊)

【解析】【分析】①关于虎妞的情节:

虎妞掏钱买车;虎妞假装怀孕;虎妞下嫁祥子;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其中表现虎妞工于心计的是虎妞假装怀孕。

②沈琼枝,《儒林外史》人物,常州才女,善诗书、重名节。

因不从盐商宋为富,父女遭迫害,只身流落金陵,以卖诗顾绣为生。

后参殿试,中同进士。

③简·爱在婚事受阻后毅然离开自己所爱的人远走他乡,表现她倔强自尊的性格。

故答案为:

在衣服下塞枕头欺骗祥子,假装怀孕;儒林外史;自尊坚强(独立自尊)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

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

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

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林冲起身看时,只见A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

林冲寻思道:

“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

”急急躬身唱喏道:

“林冲谨参。

”A全不采着,也不还礼。

林冲不敢抬头。

柴进指着林冲对A道:

“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

就请相见。

”林冲听了,看着A便拜。

那A说道:

“休拜,起来!

”却不躬身答礼。

柴进看了,心中好不快意。

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A坐。

A亦不相让,便去上首便坐。

柴进看了,又不喜欢。

林冲只得肩下坐了。

两个公人亦各坐了。

A便问道:

“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

”柴进道:

“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

”A道:

“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上头,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

大官人如何忒认真。

”林冲听了,并不做声。

柴进说道:

“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

”A怪这柴进说休小觑他,便跳起身来道:

“我不信他。

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其中人物A是谁?

(2)选文表现了林冲和A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分别加以表述)

(3)请用一句话概述紧接选文后发生的故事情节。

【答案】

(1)A是洪教头

(2)林冲:

小心谨慎、循规蹈矩;洪教头:

傲慢无礼

(3)林冲棒打洪教头

【解析】【分析】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第八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其中文本中的A是洪教头。

(2)从“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洪教头全不采着,也不还礼”“却不躬身答礼”等语句可以看出洪教头傲慢无礼之人。

从文本中“‘庄客称他做教师,必是大官人的师父。

’急急躬身唱喏道:

“林冲谨参。

”“林冲听了,看着洪教头便拜”“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林冲听了,并不做声”等对林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可以看出林冲是一个做事小心谨慎、循规蹈矩,对人谦恭低调。

(3)根据小说的故事情节作答即可。

接下来写的故事内容是“林冲棒打洪教头”。

故答案为:

⑴A是洪教头;

⑵林冲:

小心谨慎、循规蹈矩;洪教头:

傲慢无礼;

⑶林冲棒打洪教头

【点评】⑴这是一道人阅读名著,要了解名著的故事内容,对所读名著有关的知识信息要大致了解,比如作者的情况,对名著中的人物,要掌握其形象特征。

⑵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⑶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

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10.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里写道:

“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请参与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活动,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1)【诗歌里的“智慧”】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到各种自然景物。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请发挥想象,描述下列诗句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2)【经典里的“智慧”】《格列佛游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家认为这种改革不但对于身体健康有益,同时对表达思想更加简练也有好处。

”这里的“这种改革”指什么?

请你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

(3)【生活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

一则好的广告语会让人过目不忘,比如下图公益广告“雾霾,让你前途无‘亮’”的广告语非常巧妙,请你简要赏析。

【答案】

(1)春天到了,绿柳如烟,一片嫩绿,清晨,寒气轻微。

枝头上红杏盛开,一簇簇红艳艳的,分外热闹。

(2)“这种改革”指取消语言中所有的词汇。

作者运用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设计家废除口语的反对,运用讽刺的手法,批评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3)运用谐音,化用“前途无量”的成语,巧妙点出雾霾让前途没有光亮和希望的严峻现实,引起人们对防霾的重视,令人深思。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描写诗歌所展现的画面,解答时结合诗句的意思,加入描写性的词语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格列佛游记》第三章描写了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作者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影射现实,借这种荒谬的现象来抨击当实英国宫廷的现实,讽刺了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据此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广告的能力.这几则广告都用了谐音的方法把我们熟识的成语改头换面,这样做虽然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但会给汉字的规范和文明的传承带来不好的影响.据此可作答.

故答案为:

(1)春天到了,绿柳如烟,一片嫩绿,清晨,寒气轻微。

枝头上红杏盛开,一簇簇红艳艳的,分外热闹。

(2)“这种改革”指取消语言中所有的词汇。

作者运用反语,表达了作者对设计家废除口语的反对,运用讽刺的手法,批评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3)运用谐音,化用“前途无量”的成语,巧妙点出雾霾让前途没有光亮和希望的严峻现实,引起人们对防霾的重视,令人深思。

【点评】

(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答题时应注意,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发挥想象来具体描绘,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

抓住绿柳、寒气、枝头、红杏等意象组合而成的意境描绘。

(2)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和写法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记牢名著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在平时就要对名著常识知识做好积累。

这句话选自《语言的妙用》,教授们改进本国语言的目的在于:

一对身体健康有利,对表达思想更加简练也有好处;二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的共同语言。

运用讽刺的手法,批评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现实。

(3)本题考查评价广告的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答案不唯一,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从广告宣传的角度看,运用谐音,化用“前途无量”的成语,构思巧妙,令人深思。

从使用成语的角度运用不规范,不可取。

11.(2017·苏州)名著阅读。

(1)鲁智深原是经略府的提辖,他被逼上粱山与林冲有什么关系?

请简要说明。

(2)取经路上,孙悟空因和唐僧产生矛盾曾三次离开。

其中哪一次是他主动离开的?

后来又是怎样回到唐僧身边的?

请简述。

【答案】

(1)鲁智深得知林冲被高俅所害,在野猪林救了林冲,将他护送到沧州。

为此遭高俅追杀,只得在二龙山落草,最后投奔梁山。

(2)取经初期,路上闯出六个贼匪欲抢劫唐僧师徒的马匹、行李,却反被悟空打死。

因受了唐僧的责骂,“受不得人气”的悟空一气之下纵身走了。

后来悟空在东海龙王和观音的劝说下,回来保唐僧取经。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对《水浒》内容、人物、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要回忆学过的文章,结合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示作出正确的回答。

做好此类题,平时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有意识地积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

(2)本题考查对《西游记》中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

此类题关键是对小说内容要熟悉。

抓住提问中的信息点回顾小说相关情节作答。

【点评】对于“课标”推荐初中生必读名著,平时要认真阅读,识记文学常识,掌握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等。

12.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黄海中学九

(1)班决定开展“会诗词·咏经典·信中国”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会诗词】在班级举行的赛诗会上,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了一首词。

请你结合学过的古诗词知识,为这两首词选择正确的词牌名,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甲)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乙)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梦令    D.相见欢

甲:

________

乙:

________

(2)【咏经典】《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

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

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

________

(3)【信中国】央视《信·中国》节目曾播放茅台酒厂首席酿造师严刚写给孙儿们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其间,主持人朱军讲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来总理总结日内瓦会议中国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两台”:

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请根据这则材料写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

(不少于两点)

【答案】

(1)C;B

(2)咏诗词弘扬传统

(3)①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②在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

【解析】【分析】⑴题目中给出的四个词牌,课本中都出现过,作答时,可根据课文中学过的“词”格式来判断这两首词用的是什么词牌。

第一首应是如梦令;第二首应是浣溪沙。

⑵对联分上下两联,这两联字数相同,语义相关,相对应的词语词性一致。

“变形式”可对“咏诗词”,“演绎经典”可对“弘扬传统”。

答案不唯一。

⑶根据材料中的“信中要求孙儿们‘做人如做酒’”可得:

对传统文化应持有“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一是国酒茅台,一是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可得:

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上得到弘扬。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C;B;⑵咏诗词弘扬传统;⑶①让后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②在海内外弘扬传统文化。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体知识的识记与辨析能力。

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根据题目给出的上联,结合对联知识拟写下联。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熟读理解所给材料,抓住关键词语,从中筛选找出重要的信息加以整合。

13.鲁迅不但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

先生说: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

”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却都没有忘记先生。

怀念鲁迅,研究鲁迅,书报、杂志、网络都时有相关的文章发表。

让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纪念鲁迅先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1)【看图写文】以下是丰子恺先生为鲁迅的一些作品画的插图,请根据画面内容写出初中阶段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篇名。

(2)【挽联赏析】鲁迅先生逝世后,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写了下面这副挽联,请你将这副挽联填写完整,并作简要赏析。

上联: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_》

下联: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3)【观点争鸣】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大变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