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079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docx

直接打印最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附单元目标及教学反思,可直接打印)

第二组

本组妙析导航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组内容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的。

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一《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

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冬阳。

童年。

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

《儿童诗两首》则写了当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口语交际。

习作”安排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

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等栏目,意在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阅读高尔基的《童年》或者其他中外伟人、名家有关童年生活的书,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本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以及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

3.丰富语言积累。

4.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本组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本组的重点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丰富语言积累。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

活的美好。

难点:

1.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

2.让学生感受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

本组课时分配

《古诗词三首》

2课时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2课时

《祖父的园子》

1课时

《童年的发现》

2课时

(儿童诗两首)

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

2课时

回顾。

拓展二

1课时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妙析教材

《牧童X舟过安:

X清平乐。

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灵气的诗词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受那遥远的古代儿童的童年生活;那一幕幕的生活场景,一经作者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学情分析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样。

可以说,读它们的时候,就好似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已久的古老的故事。

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川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他们学习占诗词的兴趣对于五年级的学来说,他们已经们了定的自学能力,三首古诗间自内容1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因此,理解起来较容易

教学建议

I.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产生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力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人手的原则。

比如《牧童》一诗,对“六七里”和“三四声”,就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来理解,而要结合前面的“草铺横野”“笛弄晚风”来体会实际的意思,想象诗句展现在眼前的意境,感受这样表达的语言美和音律美。

2.加强朗读和背诵。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在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

3.在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人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趣味。

4.课外,可让学生搜集、诵读、积累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一次语文活动,把学生搜集和积累的古诗词拿出来交流,激发学生读背、积累古诗词的兴趣。

5.教学本课生字,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学习方法记忆字形,通过形近字对比或结合形声字的特点,扎实地写好生字本课出现的多音字“剥”读bao,要在初读时帮助学生读准字音,熟读时体会它的意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I.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理解“弄、怪生、相娟好、广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轻松地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感悟诗词中

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1.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词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准备

老师:

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

课前预习课文,准备好相关的工具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并默写《牧童》。

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牧童义舟过安仁》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再次诵读这两首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面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感受。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个1样的牧童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会在月光下想些什

么?

做些什么呢?

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

么呢?

(3)通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人情人境。

A.“叶渔船两小童,收高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的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

诗人喜欢吗?

为什么?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探讨抒发

比较这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五、布置作业,延伸拓展,有感情地背诵这两首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梳理板书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清平乐。

村居》中描绘的情景,感知词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重点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词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二、揭题解题,积累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

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感悟美丽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2.词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有感情地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

说说你的体会。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白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总结:

虽然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自创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

村居》。

4.搜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词。

梳理板书

清平乐。

村居

茅屋

溪上

青草

锄草

织鸡笼剥莲蓬

 

《清平乐。

村居》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

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一、在诵读中感受节奏读出音律。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

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

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

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

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二、在诵读中展开联想读出画面。

   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

“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

”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

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

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

“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

”“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

”“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

”……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

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三、在诵读中激荡心灵读出情韵。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

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

”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

“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

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

”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

‘醉’的还有辛弃疾!

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

“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

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

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

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