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265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docx

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第27课时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C.耐药性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

D.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

2.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类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类的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3.下列观点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环境的变化可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狮和虎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同一环境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②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导致了物种的多样性 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⑥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与进化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④⑤⑥D.①③④⑤

5.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6.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其基因频率TT为20%、Tt为60%、tt为20%,后来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A.50%和50%B.50%和62.5%

C.62.5%和50%D.50%和100%

7.(2009·江苏生物,20)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8.下列有关物种和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中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若物种乙是由物种甲进化而来的,则物种乙和物种甲之间一定发生了生殖隔离

C.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9.人类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后,随着药物使用次数的增加,原有剂量所产生的药物效用有减弱的现象,此即为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

这种对药物产生耐受性的现象,可表示为(甲线为刚开始使用某种药物时的作用情形;乙线为长期使用同种药物后的作用情形)(  )

 

10.已知如果一个群体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

对某区域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

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出这个种群中基因型Aa的频率(N)大约是(  )

A.0≤N≤100%B.0

C.0≤N<50%D.N>50%

11.调查发现,某地人群每万人中有一个患甲病。

一个表现正常男子的父母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甲病的妹妹。

该男子与该地一个表现正常女子结婚后,生育患甲病孩子的概率是

(  )

A.33/10000B.1/404

C.1/303D.1/606

二、双项选择题

12.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的进化

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

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13.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2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将成为两个物种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某体细胞基因型为AaaBBb的植株不一定是三倍体

B.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C.没有细胞核结构的生物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一定不能进行交配

15.(2009·广东卷,21)《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三、非选择题

16.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会改变基因频率。

(1)在自然状态下,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对灰色(s)为显性。

187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生活的桦尺蠖种群中SS基因型频率为10%、Ss为20%、ss为70%,此时黑色(S)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

工业革命后,这种桦尺蠖种群中黑色(S)的基因频率会________,这种基因频率的改变是________所致。

(3)用人工选择的方法也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

果蝇的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

现用纯种灰身果蝇与黑身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自交得子二代。

从子二代中选出灰身雌雄个体,使其自由交配(实验在理想条件下进行),得到子三代。

将子三代的基因型频率与基因频率填入下表。

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

BB

Bb

bb

B

b

子一代

0

100

0

50

50

子三代

17.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

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

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B 2.C 3.D 4.B 5.C6.B 7.B 8.C9.B 10.B 11.C 

12.AB 13.CD 14.BD 15.AD 

16.

(1)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

(2)20% 上升 自然选择 (3)如表

基因型频率(%)

基因频率(%)

BB

Bb

bb

B

b

子一代

0

100

0

50

50

子三代

44.4

44.4

11.1

66.7

33.3

17.

(1)1/2 

(2)1/3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基因的频率增大,b基因的频率减小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酸是生物体内具有遗传功能的大分子化合物

B.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能够控制生物性状

C.含有核酸的细胞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D.可用甲基绿对人口腔上皮细胞染色,观察DNA的分布

【解析】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在DNA和RNA同时存在的情况下,DNA为遗传物质,通过转录、翻译控制生物的性状,而RNA不能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B

2.(2011·海南期中)如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B、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核中能发生E~G的过程②细胞质中能发生G~B的过程③B具有多种重要功能是由于b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及空间结构不同④E具有多种重要功能是因为B的排列顺序不同⑤E是人类的遗传物质

A.①②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b、e、B、E分别是氨基酸、脱氧核苷酸、蛋白质、DNA,④应该改成B具有多种重要功能的根本原因是e的排列次序不同。

【答案】B

3.200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发现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2009年首先爆发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DNA和RNA。

下列有关DNA和RNA的比较正确的是(  )

A.分布上,真核细胞中的DNA全部存在于细胞核中,RNA全部存在于细胞质中

B.从化学组成上,DNA与RNA的碱基完全不同

C.结构上,DNA多为双螺旋结构,RNA通常为单链结构

D.鉴定DNA用吡罗红染色剂,鉴定RNA用甲基绿染色剂

【解析】真核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组成DNA与RNA的碱基有3种相同。

鉴定DNA用甲基绿染色剂,鉴定RNA用吡罗红染色剂。

【答案】C

4.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使用盐酸的目的是(  )

①改变细胞膜的流动性 ②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③改变细胞膜的化学组成 ④将DNA与蛋白质分离 ⑤将RNA与蛋白质分离 ⑥利于RNA与染色剂结合 ⑦利于蛋白质与染色剂结合 ⑧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A.①④⑥B.②④⑧

C.③⑤⑦D.②⑤⑥

【解析】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答案】B

5.(2011·广州模拟)某生物体内发生如下的反应: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

B.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多糖,都是储能物质

C.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利用葡萄糖

D.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发生于消化道内,葡萄糖→糖原可发生于肝脏内

【解析】糖原是动物特有的多糖,由此可确定该生物为动物。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是消化过程,发生于消化道内,葡萄糖→糖原是糖原的合成过程,可发生于肝脏、肌肉等处。

动物、植物、真菌等生物都可利用葡萄糖。

【答案】C

6.(2011·南京模拟)下列关于化合物的组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右图来形象地表示动、植物细胞内糖类之间的关系

B.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C.棉和麻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主要是纤维素

D.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中都有葡萄糖,脂质具有调节生理代谢的功能

【解析】肽链的盘曲和折叠构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不同结构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功能,因此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时,其功能肯定发生改变;棉和麻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蔗糖水解产物是果糖和葡萄糖,乳糖水解产物是半乳糖和葡萄糖;脂质中的固醇类激素能调节生理代谢。

【答案】B

7.(原创题)赵忠祥老师在《动物世界》中曾讲到,生活在极地地区的棕熊具有冬眠的习性。

每年进入秋季后,它的食量就会迅速增加,体重也随之迅速增加。

等到冬季来临时,它的体重能增至原来的两倍多。

在漫长的冬眠过程中,棕熊一直是不吃不喝。

几个月醒来,它会变得十分“清秀”。

冬眠前,棕熊体重增加时,增多的成分主要是(  )

A.水B.蛋白质

C.脂肪D.糖原

【解析】在漫长的冬眠过程中,棕熊既需要大量的能量,又需要一定量的水分,而脂肪因其含有较多的氢元素,通过有氧呼吸既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又能生成较多的水,由此可知C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C

8.分析下表某种大肠杆菌细胞的分子组成,能够做出的推论是(  )

成分

蛋白质

DNA

RNA

糖类

脂质

中间产物

无机离子

相对含量/%

70

15

1

6

3

2

2

1

分子种类

1

3000

1

1000

50

40

500

12

A.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和RNA

B.蛋白质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C.1种DNA转录出1种RNA

D.1种DNA分子可控制多种蛋白质的合成

【解析】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由表可知,水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种DNA分子可转录出多种RNA,进而控制合成多种蛋白质。

【答案】D

9.三类营养物质氧化时释放能量与耗氧量如下表:

营养物质

体外燃烧释放能量(kJ/g)

体内氧化释放能量(kJ/g)

耗氧量(dL/g)

17

17

0.83

蛋白质

23.5

18

0.95

脂肪

39.8

39.8

2.03

据上表内容不能作出的判断是(  )

A.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耗氧量的多少可能与它们含有元素比例不同有关

C.体内外蛋白质分解释放能量的差异可能是因为分解产物不完全相同

D.同质量时,脂肪贮存能量最多

【解析】表中数据只是反映了体内或体外氧化放能情况及耗氧量,无法说明哪种物质是主要能源物质,而B、C、D三项的解释与表中信息相对应,属可作出的判断。

【答案】A

二、简答题

10.如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是________________,I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__。

(2)图中Z是____________,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可使Ⅲ呈现________色。

(3)图中P的结构通式为________,填写出由P形成Ⅳ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

(4)Ⅱ和Ⅳ两者都有多样性,两者多样性的关系是前者______________后者。

(5)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减少的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小麦种子中贮存的多糖是淀粉,其组成单位是葡萄糖。

携带遗传信息的是核酸,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其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其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蛋白质,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答案】

(1)葡萄糖 淀粉 

(2)核糖核苷酸 红

(3) 

氨基酸→二肽→多肽→蛋白质 (4)决定 (5)水

11.(2011·日照期末)下图X、Y、Z是细胞中的三种化合物,X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Y、Z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这三种化合物分别是:

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

(2)X在血液中的浓度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饭后半小时,它的浓度升高,此时人体分泌较多的激素是________,与此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

(3)如果X被小肠细胞吸收,用“●”表示X分子,用“→”表示其进出的方向和途径,请在上图(右)中表示出这种跨膜运输方式。

【解析】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且血糖含量水平是人体健康指标之一。

X是葡萄糖,与血糖含量水平调节有关的降糖激素为胰岛素,升糖激素为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小肠吸收葡萄糖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

【答案】

(1)葡萄糖 蛋白质 磷脂 

(2)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3)如图

12.(原创题)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问题:

Ⅰ.如图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元素a―→

―→e―→f

(1)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  ]________。

(2)e的名称是________,e和f的关系是________。

1分子的e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

e共有________种。

(3)a包括________等元素。

f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

(4)用图示表示1分子e的组成成分的连接方式________________。

Ⅱ.已知菠菜的干叶病是干叶病毒导致的,但不清楚干叶病毒的核酸种类,试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原理:

(略)。

(1)实验材料:

苯酚的水溶液(可以将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和核酸分离)、健康生长的菠菜植株、干叶病毒样本、DNA水解酶、其他必需器材。

(2)实验步骤:

①选取两株生长状况相似的菠菜植株,编号为a、b。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株菠菜的生长情况。

(3)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Ⅰ.本题利用简单图示表示组成核酸的物质及元素,了解有关核酸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组成物质间的关系,便可回答。

Ⅱ.要探究干叶病毒的核酸种类,必须把组成病毒的两种物质分离,单独地去观察核酸的作用;注意对照实验的设计,依据提供的实验材料不难设计出步骤。

【答案】Ⅰ.

(1)f DNA 

(2)脱氧核苷酸 e是f的基本组成单位 1分子磷酸 1分子脱氧核糖 1分子含氮碱基 4 (3)C、H、O、N、P b、c、d (4)

Ⅱ.

(2)②用苯酚的水溶液处理干叶病毒,并设法将其蛋白质和核酸分离,以获得其核酸 ③在适当条件下,用DNA水解酶处理干叶病毒样本的核酸 ④一段时间后,用处理过的核酸稀释液喷洒植株a,用未处理的核酸稀释液喷洒植株b (3)①若植株a、b都出现干叶,则病毒的核酸是RNA ②若仅植株b出现干叶,则病毒的核酸是D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