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282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学案鲁教版必修3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

2.通过实例分析,说出区域发展的各个阶段,认识区域发展的自身规律。

3.分析“匹兹堡的发展过程”案例,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独立查阅材料,分析一个区域的发展阶段,并说明各个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一、初期阶段和成长阶段

(一)初期阶段

1.特点:

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人地关系

(二)成长阶段

1.特点

2.人地关系:

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主要问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匹兹堡最初只是个印第安人的小村镇,18世纪中叶,人们在该地发现了大型富铁矿和煤矿,钢铁工业随之兴起。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匹兹堡成为美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被称为美国的“钢都”。

材料二 五大湖附近的工业分布图。

(1)五大湖南部沿岸地区是美国最大的工业区,其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图示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在生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区域内的人地关系怎样?

为什么?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有五大湖和运河的廉价、便利的水运条件;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作用;欧洲殖民者的最早落脚点,开发较早,工业基础好。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域的成长阶段,产业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了机械、化学、纺织等工业部门;空间结构也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这一阶段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因为五大湖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导致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也受到制约,需要从区外输入大量资源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故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归纳提升

 “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匹兹堡的初期阶段)

“钢都”匹兹堡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期间,其兴起的条件如下图所示:

早期的传统工业区多数是在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出现的临海布局的工业也属于传统工业区。

据此完成

(1)~(3)题。

(1)下列大型传统工业区中,不是依靠本区资源发展起来的是(  )

A.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B.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C.英国中部工业区

D.俄罗斯的欧洲工业区

(2)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①丰富的煤、铁资源 ②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 ③丰富的水能资源 ④优美的环境条件

A.①③B.①④

C.①②D.②④

(3)下图是“某城市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示意图”,其中表示其发展水平处在初期阶段的是(  )

答案 

(1)A 

(2)C (3)C

解析 第

(1)题,日本国内资源贫乏,主要依靠进口原料、燃料发展工业;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和俄罗斯的欧洲工业区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区。

(2)题,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同时,便利的水陆运输也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

第(3)题,在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由于资源开发的规模较小,资源能够满足生产,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的破坏,只形成了数量较少的城镇,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二、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

(一)转型阶段

1.特点

2.人地关系:

人地矛盾加剧。

3.主要问题:

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

4.发展要求:

调整区域产业,寻求新的发展。

(二)再生阶段

1.特点:

区域又产生新的增长活力,区域经济复苏。

2.主要措施

(1)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

(2)大力发展增长潜力大、效益好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3)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3.人地关系:

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1.填写框图,探究转型阶段区域衰落的主要原因和表现。

答案 ①资源枯竭 ②环境污染严重 ③地价上涨 ④劳动力价格提高 ⑤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工厂倒闭 ⑥高失业率 ⑦人口外迁

2.阅读教材P19的知识窗和图1-3-4“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本土人口分布的变化”,分析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迁移的方向有何特点?

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由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向南部和西部地区迁移。

东北部老工业区经济衰退,生活水平下降,南部和西部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而且环境优美,气候温暖。

3.设计框图,从发展环境和产业转型两个方面,探究匹兹堡从“困惑”中走向“知识城”的道路。

答案 

归纳提升

 区域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阶段

主要特点

(表现)

发展条件(措施)或面临的问题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城市较少,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经济繁荣,形成工业带和城市群,产业结构渐趋复杂

资源、交通、人口、市场等区位优势集聚

比较紧张

转型阶段

区域经济整体衰败,工厂倒闭,失业率高,人口外迁

原有区位优势丧失

紧张

再生阶段

经济复苏,环境改善

优化区域环境,调整产业结构

协调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地处松嫩平原中部,过去是一片茫茫的荒原,人烟稀少。

随着油田的开发,大庆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石油城”,目前人口已经达到242万。

(1)大庆从1959年第一口井喷油至1967年,石油产量增长________,属于区域发展____________阶段,1967~1976年,石油产量__________增长,此后石油产量稳定在5000万吨,累计27个年头,属于区域发展______阶段。

(2)大庆市经济结构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__,C为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庆市经济结构有哪些突出问题?

(4)为改变结构性矛盾,大庆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 

(1)缓慢 初期 快速 成长

(2)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3)存在结构性矛盾,第二产业占绝对优势,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4)做大石化产业,以化补油;发展多种经营,以多补主;培育“百姓经济”,以小补大;强化畜牧产业,以牧补农;完善城市功能,以城养城等。

解析 第

(1)题,仔细阅读“大庆油田石油产量的增长”图,可得出答案。

(2)题,大庆是在石油资源开发基础上形成的工业城市。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

第(3)题,第三产业比重过小,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4)题,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1.有关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多

B.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C.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D.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答案 D

解析 在区域开发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在这个阶段,区域内城镇往往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有关区域发展成长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日趋复杂,产业由扩散走向集聚

B.区域内人地关系仍然基本协调

C.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

D.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答案 C

解析 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有些区域形成城市群或工业带,如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在这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明显加强,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下图显示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阶段,主要产业部门为制造业

B.②→③阶段,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C.④→⑤阶段,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保持同步

答案 B

解析 ①→②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以农业或资源型工业为主体;②→③阶段为成长阶段,产业部门以制造业为主体,并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④→⑤时期为再生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人地关系逐渐协调。

读图可知,城市化与工业化过程并不同步。

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读“某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4~5题。

4.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D.①④③②

5.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

A.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

B.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D.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城市化发展初期,城市规模较小,彼此之前联系少,因此②出现最早,之后中心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是③①④。

第5题,①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应以非农经济为主体,A错;②阶段各城市规模都较小,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B正确;③阶段只有少数城市之间有联系,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还未形成,C错;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符合区域城市发展的六边形嵌套规律,区域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伊比利亚半岛地形图及气候资料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信风影响,两地夏季降水较少

B.受西风影响,两地冬季降水较多

C.受地形影响,甲地气温年较差高于乙地

D.受海陆位置影响,甲地年降水量少于乙地

2.关于图示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高差较大,河流流程较短

B.地形复杂多样,内陆多沙漠分布

C.植被覆盖率高,常绿阔叶林为主

D.海洋温暖广阔,珊瑚礁发育良好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甲乙两地都位于北纬30°~40°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甲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气温年较差低于乙地。

第2题,该岛屿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河流短小急促;地中海气候条件下降水较多,流水地貌发育,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该区域纬度较高,不利于珊瑚礁发育。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数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回答3~4题。

3.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食品工业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D.高技术工业

4.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

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形成了集聚效益 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 3.B 4.D

解析 该地发展初期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煤)优势发展高能耗工业,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从该地近几年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该地发展过程中既注意了保护环境,比如把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和回收利用,又注意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多种开发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循环利用。

读“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

B.由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

C.对环境的影响经历了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的过程

D.这种变化是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结果

6.下列关于产业结构变化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加大了区域间的经济差异

B.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移入,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产业移出地区会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

D.产业的升级有利于解决本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答案 5.A 6.B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分析可以得知,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这种转变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

第6题,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有利于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

产业的升级,劳动力需求少,反而加重该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压力。

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主要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读下图,完成7~8题。

7.下列问题中,图示区域表现比较突出的是(  )

A.劳动力资源短缺B.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C.土地资源减少D.地质灾害日益频繁

8.有利于该地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7.B 8.D

解析 图示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区内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开采,煤炭资源日趋枯竭。

为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增强创新能力

读“某区域图”,完成9~11题。

9.图中A地所在的区域是(  )

A.上海旧城区B.天津塘沽区

C.浦东新区D.深圳经济特区

10.关于图中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

B.面对华南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该区域受到空前挑战

C.A地的开放开发为整个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D.本区域有丰富的能源和水源,工业发达

11.目前,占该区域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产业是(  )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

C.第三产业D.第一、第三产业之和

答案 9.C 10.D 11.B

解析 第9题,图示A地所在区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位于黄浦江以东地区,故判断为浦东新区。

第10题,根据图示的长江和黄浦江的分布判断,该地区为长三角地区,该地区工业发达,但资源和能源不足。

第11题,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为工业。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 

(1)矿产资源 工业化

(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湿地破坏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企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的河流下游方向迁移,并趋于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合理规划交通和城市功能区等(任两点)。

解析 根据区域发展的“双轮驱动”理论,工业化往往成为区域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城市有较高的收入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对农村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

(2)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科技、文化、交通以及各项经济活动向城镇集聚,促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培育了更加广阔的市场,集聚了更多的区位优势,社会协作条件不断改善,反过来吸引了更多企业的涌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由图可知,本地煤炭资源丰富,而且当地的主导产业与煤炭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说明了工业化是推动当地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结合当地的产业结构特征,以及图像信息,可以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进而提出该地区整治的主要措施。

13.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落实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状况与全国的比较。

材料二 天津滨海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壮大电子通讯、石油开采、汽车制造、现代冶金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引航的产业群,全力抓好金融、物流、中介、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了整体经济质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依据材料二,说明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形成怎样的产业格局,这种格局有什么意义?

答案 

(1)①三大区域的第一产业比重均低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比重,珠三角和长三角高于全国水平,京津冀低于全国水平。

②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状况优于全国,经济发展程度在全国位于领先地位。

 

(2)①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益提高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解析 第

(1)题,注意读图,全面比较,找出三大区域的三大产业结构状况与全国三大产业结构状况的比较,比较共同点与不同点。

(2)题,注意材料中“壮大……支柱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这些信息,可以分析出该地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