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2478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docx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解析和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现代文(答案及解析)

 

全国卷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

“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

“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

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

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

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

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

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

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D3分,B2分,A1分

【解析】C选项小说的主题并非环保,E选项“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与文意不符。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从题目来看,该题一语双关,“锄”既是指六安爷的生产工具,又是六安爷的精神支柱。

②从结构上看,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从主题上看,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象征,是被工业挤压的毫无生存空间的农村的象征。

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置题目,应包含“锄”的含义和作用。

作用要从小说三要素着手,综合考虑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的关系。

考点: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试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内容上写出了百亩园在农村人心中的地位和作用。

百亩园虽不大,却是村里人生存和生息的依靠。

结构上后文写六安爷的行为做铺垫。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艺术的魅力。

数量词的使用能让表达更有力度,更震撼。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能够更好地突出百亩园对百姓的贡献,突出六安爷对土地的不舍,也与现代工业进驻农村,田地荒芜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主题。

 

考点: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关键语句对小说的人物及主题的理解。

作答时应抓住“不是锄地”“是过瘾”等词语,体会六安爷的内心世界,他是在抓住最后的机会与土地告别,读来令人唏嘘,也表现了他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的守护。

从中不难看出小说的主题,即现代科技对农村产生的冲击,引发作者的思考。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

【答案】

①它体现了六安爷心里的无奈和悲哀。

六安爷面对百亩园被毁的现状却无可奈何。

②它体现了农业、农村面对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疯狂挤压的现状,引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③它体现了作者对农村、农业、农民生存现状的同情和对现实的批判。

  

考点:

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到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让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讲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炮先生。

蓝炮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炮,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炮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再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

(1)BD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答案】

①“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讲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炮先生》中”社会现实的刺激,有了改变的思想意识;

②“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获得生活新体验,开拓了视野;

③“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精神上解放,开始重建自我。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①这句话形象地表述出来了作家的创作追求,作家的思想,作家对世界的理解和他给读者所表述出来的艺术形态,他的作品写出对历史和现实事象的独特体验;

②“属于陈忠实”即他独有的风格特点,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

③“永留人间”是就其价值和影响而言,“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

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8分)

【答案】寻找是基础,剥离是质的飞跃与突变,寻找转化为自觉,突破便显得异常痛苦与艰难。

剥离是来自社会层面的,如“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另一层剥离是艺术层面的“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

 

全国卷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

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兼职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

”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

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

“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

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

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

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

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

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

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

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

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

”她说,“你好像很焦急。

是吗?

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解析】A选项递进有问题,原文中看不出来这句话是更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C选项,作者并没有得知事情的真相,而是在即将得知真相的时候挂断了电话。

E选项,文章中并没有描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也没有表现出民众的必胜信念。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孝顺,爱家人,怕母亲睡不着觉孤单,每晚都会与母亲聊天;夸赞自己的儿子如朝霞一样美丽。

②机智大方,热情幽默,有魅力。

女主人公特别会把握聊天的度和内容,使作者与之交谈觉得舒适轻松,又有棋逢对手的惺惺相惜。

③喜爱读书,待人礼貌。

爱与作者谈论书籍。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但文章中直接描写其性格特点的部分较少,多是通过男主人公的叙述来描写的,如直接夸赞女主人公机智大方热情幽默等,因此多留意男主人公对女主人中的叙述和评价部分即可。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

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1.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有条不紊地发展。

两人通过电话相知相恋到分离。

  2.交代战争时期的特殊环境。

俩人因为战争不能经常见面,只能通过电话联络感情。

  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同时书写了人性的美好。

  4.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情节的发展因为电话的联络而得以层层推进。

  5.对塑造人物性格有帮助。

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在一次次通话中得以渐渐丰满起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情节的作用分为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内容上包括交代环境、深化主题等,结构上包括制造悬念、首尾呼应、线索作用等。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

【答案】合适。

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俩人都是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才拿起的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看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发展。

  2.“战争”这个题目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文章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其实处处在说战争,两人是因为战争相识、相恋到最后的永别。

  3.在艺术手法上,题目“战争”是一个饱含象征寓意的词汇,战争代表着残酷和毁灭,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在它面前都会毁于一旦,这也预示着两人不得善终的结局。

  4.在情感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因为“战争”,才使得俩人的性格表现充满矛盾,既防备又坦诚,既克制又浓烈,也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和丰满。

  5.在思想内容上,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

  6.在艺术结构上,做到了跟前后文的呼应,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尤其是最后作者突然挂断的电话,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对两人恋情的无限惋惜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题目的赏析。

此类题应该扣住文学作品本身的各种要素,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情感、艺术手法和艺术结构等角度进行考虑。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

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

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

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

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纵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说:

‚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

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

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