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25479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3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精品国标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1)(课本P1~6)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2课时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4.通过调查、观察、交流活动,了解数字信息的广泛应用,体会实际价值,感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四单元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3.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

11课时

第五单元找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2.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3.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2.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3.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

课时安排:

9课时

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5.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活动。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3.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十单元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通过对图案图形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由圆组成的图形美,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2.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ax=b和x÷a=b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7.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8.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

课时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提出要求:

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

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

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

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

“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

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1页。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

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

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

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

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认真看图弄清题图的意思后填空再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2页。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流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第9题   指名学生说:

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第11题出示题图,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第1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第10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结果并统计正确率。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页。

第四课时等式的性质

(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流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5

1.出示例5题图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

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

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教学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

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

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

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

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

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7.小结:

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

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2题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

2.练习二第2题⑴指名读题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3.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交流。

五、全课总结

你今天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和大家分享一下怎么样?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5页。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例7,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

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

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8.小结:

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10.练一练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出示题图,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2.练习二第5题。

学生看题图独立完成。

3.练习二第6题。

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4.练习二第7题。

学生列方程解答。

三、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你觉得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7页。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

(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

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交流,重点请学生说说数量间的关系。

五、练习二第12题

1.指名学生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

大瓶和小瓶容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大瓶和小瓶饮料的价格之间有什么关系?

2.列出数量关系式。

3.提出问题并用方程解答。

4.集体交流

六、课堂总结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七、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8、9页。

 

第七课时 整理与练习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

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

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

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二、练习与应用

第1题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完成后集体交流结果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学生看图列方程并解答。

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结果。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10页。

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

(2)

教学内容: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与应用第5题:

学生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