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2615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docx

社会学教程期末复习

《社会学原理》概念及思考(补充)

1.社会学总的来说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双向运动的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社会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空间和复杂社会组织的形式。

社会因此有如下涵义:

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即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主体是人。

第二,社会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纽带的,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第三,社会是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积累,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而这些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就是人们共同生活必需遵循的规范。

第四,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人类创造了自然界所没有的文化及文化体系;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了。

第五,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联系尽管复杂,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在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主体是人。

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3.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他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4、血缘关系:

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关系;或者说,是指在婚姻和血缘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以婚姻和血缘基础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等。

地缘关系:

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或是由于长期居住在一起,共同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等。

业缘关系:

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组织、卫生组织、宗教团体等。

还有因兴趣而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组织等。

5、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8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的名著《实证哲学教程》,在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

这就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6.人的两重属性:

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是社会生物体,故具有双重属性: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即生物性。

自然性表现为人首先是个生物体,其次是人的本能(本能就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满足生物体内在需要的能力)。

社会属性是个体接受群体和社会文化后表现出的群体和社会成员的共性特征。

人的社会性表现为:

第一,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是劳动使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第二,人有能动性;人能基于自己的意愿和选择行动的能力。

第三,人类有共同生活的模式。

7.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的过程。

8.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生活技能、价值观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

(或者说,所谓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和社会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发展其社会性,并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社会化是形成个性和人格的过程,也是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9.社会化不足:

或者说是低度社会化。

即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教育机会的缺少。

这其中有两的意思:

一是青少年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而造成学习知识的不足,造成社会化不足;二是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教育内容的不完善,或者说是教育的片面性,而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10.社会化过度:

或者说过度社会化、超强社会化、过度角色化、高度角色化、早熟等。

就是指人的社会化前倾,成年人的某些社会化任务已经前移到了部分青少年身上。

11、再社会化:

是指个体从原有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适应和内化的过程。

它意味着个体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认同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是一种被动的再社会化。

12、反向社会化是指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现象和过程。

13、代差:

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别。

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代差指社会中青年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的差别,社会学讲的主要是广义的代差。

狭义的代差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差别。

14、代差问题。

代沟给两代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形成诸多不同面和诸多矛盾点,这就是代差问题。

15.雷同性格是指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

从个性的角度看,雷同性格是社会个性所反映的群体成员个性中的共同部分大大超过不同部分而处于支配地位的现象。

是指群体成员在态度、行为特征上高度一致,缺乏差异性。

16.社会角色: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或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17.角色期望:

是指一个占有了社会系统中的一个位置,角色扮演的行为符合于社会、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这种期待和要求就叫角色期望。

18.文化:

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开发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包括器物性文化,制度性文化,观念性文化等。

狭义上的文化是指建立在一定物资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精神财富的综合。

19.社会群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一群人的合成体。

是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及共同的期待。

20.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

初级适合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21.单位制度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实行的,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承担政府的社会分工目标,并对成员进行全面管理的制度。

执行这种制度的企事业组织称为单位。

22.社会地位:

(社会成员之间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

)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

社会地位是人们相互识别、相互对待的重要标志,是互动影响力的主要源泉。

23.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马克思•韦伯是由财富、地位、权力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即“名、权、利”三个标准,他强调了社会分层的多维性。

即用经济标准——指社会成员在市场上的机会,经济投入和财富的多少;社会标准——即地位,是对荣誉、声望的肯定或否定的估计,而荣誉、声望决定于个人的身份,家族的地位,教育水平、仪态风度、生活方式等因素;政治标准——即权力。

24.差序格局:

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社会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现象称之为“差序格局”。

25.制度化:

表示个人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程度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过程。

制度化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社会是否建立了一整套的、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二是社会规范在多大程度上和在什么时候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要求和行为准则。

因此,制度化的过程,一方面是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正规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规范内在化、被社会成员所接受的过程。

26.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位置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27.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人。

28.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相互关联人群所组成的共同体”。

在这里,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规范和一致追求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生产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9.制度的生命周期:

一种社会制度从其产生、不断完善到成熟,再到衰落,直至消亡的过程,称为制度的生命周期。

30.路径依赖:

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

诺斯指出:

人们过去做出的制度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这就是制度的路径依赖。

31、炫耀性的闲暇”:

有闲的生活方式的突出特色是讲礼仪,重优雅,有闲阶级借以炫耀自己的特殊地位。

所以凡勃伦称之为“炫耀性的闲暇”。

凡勃伦论证了有闲阶级与炫耀性的生活方式是二而为一的。

他说,“这里使用‘有闲’这个字眼,指的并不是懒惰或清净无为。

这里所指的是非生产性地消耗时间。

32生活方式:

是指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和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

是指个人或群体生活活动的相对稳定形式。

广义的生活方式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生活内容、生活结构、生活习俗、生活态度及日常生活活动的表现形式,即人们一切生活的总和。

狭义生活方式是指人们享用物质的或精神的消费品和个人支配闲暇时间的方式。

33、道德:

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的思想喝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非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积累形成的。

也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4.舆论:

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的议论和意见。

它与政治、道德、宗教等社会控制形式不同,它是通过对人们所关心的政治、经济、生活、道德等方面问题作出评价或议论,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力量。

并且,习俗、道德、宗教乃至于政治的控制往往要借助舆论的力量。

35.集体行为又称集合行为、集群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即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或是指在某种特殊场合下发生的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如时尚、赶时髦、骚动等。

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之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

36.时尚:

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是属于社会心理的直接感性反映。

37.绝对贫困:

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个人或家庭自己的劳动所得不能维持个人或家庭的最低基本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

所以,绝对贫困也就是物质的贫穷,是建立在以最低标准的物质需要为基础上的贫穷。

相对贫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二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

所以,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

即在这个特定的社会里,依靠当时的常态情况而考虑的一个较客观而可接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作标准。

但由于常态情况经常在变,贫穷的含义也在变。

所以给出的定义是:

在一人群中,不论是个人,家庭还是某些群体,当他们在所属的社会中,缺乏常态生活条件和享受时便可以认为是处于贫困状态。

绝对贫困被认为是一个客观的定义,相对贫困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标准。

38.社会变迁就是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第一,就其范围来说,凡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环境、道德、习俗、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都叫社会变迁。

第二,就其性质来说,社会变迁不论是量的变化或是质的变化,前进的或是后退的,有益的或是有害的,有计划的或是无计划的,都是社会变迁的表现。

第三,就其速度来说,社会变迁有突发的、急剧的或是渐进的、缓慢的,暂时的或是长久的,也同样是社会变迁的表现。

第四,就其范围来说,既包括社会整体的变化,也包括部分的变化。

第五,就其趋势来说,社会变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39.社会学意义上的现代化,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纽带,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社会组织、政治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情感方式等诸方面内容的、社会与人相统一的全方位的社会总体变迁的过程。

现代化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组织的发展变迁,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态结构等的变化。

它是一个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的统一,是社会变迁与人的变迁的统一。

四个现代化即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及国防的现代化。

或答:

综合地说,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其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39.现代化:

是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纽带,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社会组织、政治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情感方式等诸方面内容的、社会与人相统一的全方位的社会总体变迁的过程。

现代化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组织的发展变迁,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态结构等的变化。

它是一个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的统一,是社会变迁与人的变迁的统一。

四个现代化即科学技术、工业、农业、及国防的现代化。

40.社会现代化内涵的具体界定

第一,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历史的过程。

其一,尽管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具有某些一般客观特征,如工业化、城市化等,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其具体的过程和形态却各不相同。

社会现代化并不是指一个朝着固定僵化不变的目标迈进的过程。

其二,相对传统而言,现代化决不是一个湮灭传统、抛弃传统的过程,而是一个在批判和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再造和重构传统的过程。

第二,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某些共同规律和一般进程,但对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来说,实现社会现代化都是一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

第三,现代化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一个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总体变迁过程。

42.“过渡人”:

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并不失散一个急剧的质变过程,而是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即“转型期”社会。

生活在转型期社会中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过渡人”,他是传统人与现代人的重叠。

过渡人往往具有双重的价值标准体系。

新旧观念的混杂使人在实际中感到难以适从。

过渡人在人格上往往表现出双重特性来:

理智与情感分裂,思想与行为分裂等。

从心理特征看,过渡人往往比传统人和现代人更痛苦。

43.科层制:

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模式。

这种组织具有大量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也是理想型组织模式。

44.身份制:

是对各类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声望评价,并将其规范化、体系化的制度。

它规定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成员有不同的权利和机会,而且不同类别的社会成员难以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

45.基尼系数: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判断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基尼系数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国际公认的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46.竞争:

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就是竞争。

它是以不同利益群体(或个人)的存在和目标物的稀缺为前提的。

47.冲突:

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

48.社会变迁:

就是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第一,就其范围来说,凡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环境、道德、习俗、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都叫社会变迁。

第二,就其性质来说,社会变迁不论是量的变化或是质的变化,前进的或是后退的,有益的或是有害的,有计划的或是无计划的,都是社会变迁的表现。

第三,就其速度来说,社会变迁有突发的、急剧的或是渐进的、缓慢的,暂时的或是长久的,也同样是社会变迁的表现。

第四,就其范围来说,既包括社会整体的变化,也包括部分的变化。

第五,就其趋势来说,社会变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9.社会互动:

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的过程。

从宏观上理解,就是人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与作用的过程;从微观上理解,就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个人与自我表现的交互影响与作用的过程。

51.社会控制:

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就是社会控制。

52.社会问题是人和社会双向运动中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使相当一个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采取集体的力量去解决的问题。

53.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相互关联人群所组成的共同体”。

是进行一定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在这里,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规范和一致追求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

54强制:

强制也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某些要求行事。

强制的核心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或制约。

因此,强制意味着互动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一方力量明显高于另一方。

强制互动借助的力量可以使物质的,如武器、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也可是精神上的力量,如处分、批判及各种社会压力。

55.合作:

合作是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未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利益的共同目标而彼此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即双赢(多赢)的结局。

56.初级群体:

据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解释,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群体。

初级适合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如家庭、邻里及游戏群体等。

库利是以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为标准,把同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群体叫做初级群体,关系不那么密切的群体叫做次级群体。

57、“新中间阶级”。

作为“新中间阶级”的管理阶层,既不占有生产资料、又不从事体力劳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他们的阶级归属难以界定,就称之为“新中间阶级”。

58、SOHO族:

SOHo是人们对自由职业者的另一种称谓,又称“自雇”,同时也代表着一种自由、弹性而新型的工作方式。

 

思考题

1.社会化不足和过度都是社会化失度问题,消极后果有:

第一,是消减独立性,压抑创造性,进而泯灭个性,使人变得平庸,萎缩,谨小慎微和盲目从众;缺乏冒险、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缺乏承担责任的能力。

第二,是造成人格分裂,过度社会化使热具有过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种适应能力是以掩饰真实自我为条件和代价的。

其结果是造成青少年学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言不由衷,表里不一的人格。

用弗洛依德的“人格三元结构”理论来解释,过于强大的“超我”对于“本我”过度压抑,使得“自我”变得怯懦与萎缩。

第三,易造成群体的雷同性格,使青少年失去个性发展的条件,并造成个体性格上的缺陷,不利于个体素质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群体发展和社会进步。

过度社会化在个体身上会造成内陷式的性格,使成员缺乏自信和主动精神,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群体方面,过度社会化就会造成雷同性格。

使某些群体在看待问题时的价值观,处理问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会高度一致,缺乏挑战能力,群体缺乏活力,更缺乏创新能力;这是极不利于群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

这种现象同社会的集权体制,及自上而下的社会化方式是紧密联系的。

2、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之所以称为“初级”的原因

“初级社会群体”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来的,也译为基础群体、首属群体、直接群体。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解释,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群体。

初级适合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如家庭、邻里及游戏群体等。

库利是以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方式为标准,把同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群体叫做初级群体,关系不那么密切的群体叫做次级群体。

在很大程度上,初级社会群体是通过与其他群体(功利性群体)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地位的。

初级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友谊而不是互相利用的工具性关系。

在初级群体中没有自私自利的人。

库利认为,初级社会群体是培育人的品德的地方,它能使未成熟的和自私的人逐渐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愿望,适应先人后己的社会上生活,做不到这一点,社会生活就是不可想象的。

初级群体之所以称为“初级”是因为:

第一,初级群体是一个人生长和进入社会过程中最初参与的群体,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的社会关系。

第二,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结合与社会结构的基础单元。

第三,它对个人的社会性和理想的形成起了最基本的作用,对人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1)规模小、人数少;2)面对面的直接的互动,人际关系亲密;持续而全面的交往;3)感情色彩浓厚,非正式控制;4)目标一致,聚合力强;5)有一定的圈内文化;

2、初级群体的功能:

1)初级群体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场所;是一个人最初参加并在其中长期生活的地方,对儿童、少年的成长,对他们人格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

2)初级群体是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一个人要能较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必须经过初级群体的生活阶段。

3)初级群体可以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它可以满足人在生存安全、社会交往、精神愉悦等多方面的需要,而不相某些社会组织只能是单一的功能。

4)初级群体的稳定状态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对整个社会起到稳定的作用。

3、初级群体的形成与维持需要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1)经常性的交往;2)非利己的动机;3)开放和宽容的互动关系。

4、初级群体的类型

1)家庭:

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建立在婚姻和生育之上的社会群体。

家庭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其成员关系密切、群体意识强,是最典型的社会群体。

2)儿童游玩群体:

是由一起玩耍的儿童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

其功能是有利于儿童成长。

在这种群体中儿童扮演各种角色,并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各种规范。

他们没有目的的玩耍,自发的朴实的游戏,是他们成长的重要途径。

3)邻居:

是由于居住地域的靠近,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形成的群体。

并且一般与血缘相近的家庭聚集而居的现象相联系的。

邻居在日常生活中守望相助,对儿童进行教导与看护是其基本功能。

传统社会的邻居其初级群体的特征十分明显;现代社会由于分工的复杂化、居住格局的变化,社会流动的加剧等,对邻居的交往带来障碍,使其初级群体的特征淡化。

3、为什么现代社会初级群体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

(一)现代社会初级群体呈现出逐渐衰落的原因:

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价值观的变迁有直接影响。

第一,工业化造成了高度分化的社会分工。

同时肢解着传统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第二,城市化带来了人们的迁移和住所较为频繁的搬迁,分裂了亲属之间的联系,制约着亲密的邻里关系;第三,现代化的人际关系崇尚工具理性的处事原则,突出个体价值的实现的需求,但也侵害着公共生活的共同利益,这不利于初级群体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更难于形成社区性的初级社会群体。

(二)初级群体在现代社会中衰落的表现

第一,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的功能不断发生转移或减弱。

社会分工的加剧,出现一些专门机构来承担原有初级群体(如家庭)实现的功能,减少了初级群体的压力,从而使人们对初级群体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初级群体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满足成员多种需求了。

第二,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现代社会使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普遍参与社会生活,使初级群体的交往时间和深度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