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爱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2756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政爱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仁政爱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仁政爱民.docx

《仁政爱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政爱民.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仁政爱民.docx

仁政爱民

仁爱亲民,执政有道

——中华文化经典研习之先秦诸子士文化的群文阅读

【教学设想】

1、重视挖掘先秦诸子散文的思想内涵。

诸子散文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学习先秦诸子散文,要引导学生领悟其深邃的思想,如孔子的“仁”、“义”,孟子“民为贵”和“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及“仁义礼智”,庄子的“尊生”,墨子“兼爱”“非攻”等等。

以此来体会先秦诸子士文化中仁爱亲民、执政有道的内涵,并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陶冶身心、涵养德行。

2、学习经典,注意联系现实。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思考,至今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因此指导学生要发掘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阐发经典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思考人生。

3、体会先秦诸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要体会《论语》言简意赅、质朴含蓄的特点,《孟子》运用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的方法,《庄子》想象奇幻、行文汪洋恣肆的特点,《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的特点。

【任务分析】

高考趋势要求学生的学习应有多元化、个性化的理念。

教学方法应更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在思维的深度广度应该比必修课有明显的拓展。

本次专题采用融通多篇文章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运用必修课所学的知识来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群文阅读,由学习一篇古文,到探究多篇古文,设计一个从自主学习到合作探究,再到应用拓展的教学流程。

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

学习《天上有道,丘不与易也》(2课时)

目的:

通过对《天上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学习,初步探索孔子的精神品质,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对士文化中的仁爱亲民,执政有道有初步的认识,掌握自主学习古文的方法。

方法:

教师课堂引导,进行学习方法的小结。

第二阶段:

探究指导(2课时)

目的:

学习挑选的孟子的《王何必曰利》,利用比较阅读法,加深对作品的认识,从多个角度鉴赏士文化中的仁爱亲民、执政有道的精神内涵。

方法:

学习小组通过古文的学习,写分析小结。

小组交流研讨,互评修改,共同学习文言文的知识点,领会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课上教师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做比较研究。

第三阶段:

结题报告(2课时)

目的:

自己确立小专题,完成结题报告。

学生自选先秦诸子的阅读材料,小组进行学习及探究,丰富先秦诸子中士文化的精神内涵。

方法:

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在小组内继续研究。

课外学习,课堂交流展示,可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第一课时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士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

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

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

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

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

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

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二、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2、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

《墨子》

3、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庄子》

3、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

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

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

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

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lún:

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四、正文学习

(一)翻译第一小节

1、仪封人请见,曰:

"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八佾yì篇》)

【注释】

(1)仪封人:

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

随行的人把他引见给孔子。

(3)丧:

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

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二)翻译第二小节:

【原文】长沮(jù)、桀(jie)溺(n)

(1)耦(ǒu)而耕

(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

“夫执舆(y)(4)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曰:

“是鲁孔丘与(,同“欤”)?

”曰:

“是也。

”曰:

“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曰:

“为仲由。

”曰:

“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

“然。

”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之(5)?

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7)(yōu)而不辍(chuo)。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wǔ)然(8)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微子篇》)

(1)长沮、桀溺:

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

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

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

即执辔(pèi)。

(5)以:

与。

之:

它。

(6)辟:

同“避”。

(7)耰:

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

怅然,失意。

 

 【评析】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三)翻译第三小节:

【原文】楚狂接舆

(1)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

(2)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3)而辟(4)之,不得与之言。

(《微子篇》)

(1)楚狂接舆:

一说楚国的狂人接孔子之车;一说楚国狂人姓接名舆。

本书采用第二种说法。

(2)殆(dài):

危险。

(3)趋:

快步走。

(4)辟(bì):

通“避”,躲避。

【评析】: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四)朗读并翻译第四小节

4、【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ė)蓧(diao)

(1)。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3)而食(s)(4)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篇》)

【注释】

(1)蓧:

读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

分是粪;不,是语气词,意为:

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

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

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

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

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3)黍:

音shǔ,黏小米。

(4)食:

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评析】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

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

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

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五)朗读并翻译第五小节:

【原文】子路宿于石门

(1)。

晨门

(2)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宪问篇》

【注释】

(1)石门:

地名。

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

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评析】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五、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P12课后练习二)

答案明确:

这两类人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

但孔子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而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

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消极避世之人。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积极入世),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小结:

题目意思为: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孔子眼中的“士”应当对国家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不辱君命、尽忠尽责;对父母兄弟应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尽孝悌之义;对朋友能和睦友善、诚信果敢,谦让有礼;对于自身要能知耻大度、正直果敢。

孔子在那个纷乱的时代身体力行,用行动告诉我们要有责任和担当,以国家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是儒家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是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

六、拓展探究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

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

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

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

言之成理即可。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

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第二阶段《王何必曰利》

一、导入:

上一个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孔子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领会了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看到了士文化中的“仁爱”,那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孟子的《王何必曰利》,看看他是如何看待君王的执政思想的。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

世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

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二、正文学习:

(一)第一则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

正反对比论证

(1)亮出观点

(2)A、“后义先利”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犯上

(3)B、“先义后利”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忠君

(4)首尾呼应,突出立场——义先于利

3、总结: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第二则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论证?

明确: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提出“先生之号则不可”的看法。

2、

因利罢师:

君臣成仇

父子反目——国破家亡

兄弟割袍

结论:

何必曰利

(取义舍利)

因仁罢师:

君臣一体

父慈子孝——称霸天下

手足情深

反面:

人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

正面:

用仁义来大动人

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

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4、探讨:

“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提示: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

(非标准答案)

总结:

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

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

: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三)第三则:

1、这一则强调了什么内容?

明确: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王

“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2、评析:

鸡鸣而起,为谁辛苦为谁忙?

不要只顾匆匆忙忙,不要只抱怨太累太辛苦,而要忙里偷闲,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如果太看重利,在利害关系中不能自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那又是不是有些迷失本性了呢?

更何况,如果一味逐利,不择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倒很可能真正成为“蹠之徒”也未可知呢?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

 

三、延伸思考

(一)《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108次。

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作名词或动词。

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3、“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道德品性,而“义”,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

(二)《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

1、“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2、“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3、“不仁者可与言哉?

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三)孟子的“义利观”

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

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利观的理解。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

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

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公孙丑》)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的、相生相长的。

孟子指出,在尽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上》)

2、义利观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

以民为本,以义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承先圣,身任天下。

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

表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统一、稳定的心声。

奠定了中国儒家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

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

3、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端?

谈谈你的看法。

并讨论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点拨:

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社会。

例如:

贩毒,走私等

4、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但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可能。

四、素材积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骆宾王

好名而立异,立异则身危。

——林逋

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

——拉罗什夫科【法】

我们的欲望,把长虹绚烂的色彩,借给了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

——泰戈尔【印度】

当功名心认为伟大和荣誉只在于获得新的知识,而抛弃使人贪婪的不纯洁动机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幸福。

——圣西门【法】

功名心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是一种刺激,但多半是一种障碍。

——斯大林【前苏联】

小结:

在中国士的精神世界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士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士都会把奉行仁义道德放在追逐富贵之上。

对于个人如此,对于君主统治也如此。

总之,在物质利益面前,孟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完满,而这也是历代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你对士文化中“仁爱亲民,执政有道”思想还有什么看法与见解?

请选择课本中的读本,与小组成员进行学习,试着丰富士文化的精神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