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297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5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社会工作师考点整理综合能力Word下载.docx

格林伍德:

理论、认可、专业权威、伦理守则、专业文化

专业化过程的特点:

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形成。

(p19)

p19-22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1、专业化初期: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方法,治疗和救助模式,对最贫困、无助的人,理论相对简单。

2、专业化成熟阶段:

多种方法(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综合运用,治疗-预防、救助-发展模式,从物质生活最困难的人群扩展为“有需要”的人士,多种理论的综合使用。

3、目标模式的变化:

补救-预防

4、工作对象的拓展:

困难群体-有需要的人

5、理论派别形成:

P22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1、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儒家、道家、佛教的社会福利思想,20世纪之前中国无专业社会工作。

2、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工作:

1925年燕京大学成立社会学与社会服务系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标志;

熊希龄办的香山慈幼院;

晏阳初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一定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实践。

3、1949年以后的社会工作:

“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p24)。

4、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工作:

1983年雷洁琼指出民政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开始,专业社会工作与行政化社会工作并存。

(p25)

5、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P25社会工作构成要素

1.服务对象(案主、受助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家庭或社区等组织。

2.社会工作者(用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提供服务)

3.社会工作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愿意帮助他人

乐观主义,人和社会是可以改变,而且会向好的方向

平等主义,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和选择帮助人们获得过正常生活权利的过程

4.助人活动

5.专业方法主要是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三种重要方法

一句话总结:

社会工作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下,采取专业方法来帮助服务对象的助人活动。

实质上,也是对社会工作定义的另一句诠释。

P32社会工作者的概念

定义:

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包括一线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行政人员两类。

由定义我们可以得到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遵循价值准则、从事社会福利服务、运用专业方法、在一定组织框架内开展职业性助人活动

P33注意区分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关系

区别

活动方式

专业技术能力

处理问题难易

社会约束程度

社会工作者

专职

需要专门训练

较困难的问题

处于机构中,所以有纪律,所以有约束

志愿者

业余

不需要

容易

约束程度低

 

P34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专业社会工作者

身份

助人技能

与工作对象关系

政治性

权威来源

实际社会工作者

干部

无专业训练

自上而下

政治

专业社会工作者

服务人员

受过训练

平等

专业性

P35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基本角色从概念出发来理解:

提供服务、支持对象、倡导自助理念

间接服务角色管理者、资源争取者、政策影响者、研究者

基本角色是显角色,强调工作理念和内容等概念内;

间接服务角色是隐角色,强调概念之外。

可以用具体事例来理解,而不要简单的背。

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学科知识、文化知识、技术知识、政策知识

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

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

P47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

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

从个人到社区和社会;

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和谐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一)中国和西方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2.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4.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原则

(四)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

人道主义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

广义社会福利与狭义社会福利的区别

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福利性质的法案。

理解福利本质上是一种公民间的社会关系:

福利显示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和照顾的责任,也同时既是自己的权利也是对他人的责任。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福利思想

《周礼》:

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安福等六个方面

儒家:

处于政治稳定的角度提出“仁爱”,同时仁爱也有亲疏远近之分,对统治影响较大

道家:

无为而治,尊重生命,主张个性自由

佛教:

慈善、博爱,社会平等,对民间影响较大。

三、我国当代社会福利思想

就业为主的职业福利-需要为基础的“社会福利”;

“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福利社会化

社会化福利-多元福利、社会权利。

四、社会福利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对社会工作价值观;

对社会工作理论建构;

对社会工作制度;

是价值观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和内容

P56一、作用:

理论作用实践作用

构成专业社工的必要条件之一

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依据

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

指导实践

促使社工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

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P58内容

国际社会工作界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归纳为6个方面

1.服务;

2.社会公正;

3.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4.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5.诚信;

6.能力

P60社会工作价值观与基本原则,在操作层面可以归纳为6条

1.接纳;

2.尊重;

3.个别化;

4.自决权和知情同意;

5.保密;

6.不批判

P61我国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1.强调社会和谐

2.保持家庭和谐与稳定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

3.注重服务的“人情味”关注人的感受、关注人类关系

4.重视道德建设“八荣八耻”

5.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P63第三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伦理的含义:

人际关系方面的价值信念与行为原则

伦理:

个人伦理社会伦理专业伦理

二、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1.社会工作者自我约束和自我鼓励的道德规范

2.对服务对象的准则,也是服务对象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的依据

3.是服务对象之间共信的保护和保障的标准,也是与企业专业者共信互信的媒介

4.社会公众评价的标准

5.专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业人员团结合作的基础

P65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强调义务(服务对象利益优先),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约束和鼓励并重,权威性-专业权威。

四、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66)

对服务对象、对同事、对机构、对自己、对专业、对社会的伦理。

P68社会工作重点伦理难题和处理原则

一、伦理难题

1.保密问题

2.情理法问题

3.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

4.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

5.自觉原则和知情同意

二、处理原则

1.保护生命

2.完全平等与差别平等

3.自主和自由原则

4.最小伤害原则

5.改善生活质量原则

6.隐私和保密原则

7.真诚原则

专业守则

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基本功能:

指导社会服务,有效实现目标,维护专业形象

特点:

权威性、规范性、目的性、相对稳定性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考试要求:

(一)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2.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3.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二)人生发展阶段

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特征

2.人生发展各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章要重点体会理解。

它将会对今后的实际工作,和案例考试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人类行为

人类行为具有能动性,受到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就是这个道理)、生理(男女、身体健康程度等)、心理(自闭型、开放性的心理导致不同的行为)及社会环境(在家庭的表现和在学校的表现会有所不同)、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拥抱的理解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p82人类行为的含义:

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的人类行为理论:

B=f(P.E)。

B(行为),P(个体),E(环境)

P78一、人类需要

需要的四大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独特性、社会性。

理解此特征将对有关对需要的理论成果有重大作用。

P79二、需要层次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通常是5层次,教材上是7层次)阿尔德弗尔三阶段理论(英文简称ERG)

1.生理需要(衣食住行性,源于本能)生存需要(existence)

2.安全需要,如关心工作的稳定性

3.归属与爱的需要,如小团伙、组建家庭关系需要(relationship)

4.尊重的需要:

提升能力追求成功和得到别人重视和赞赏

5.认知需要:

学习知识探求新奇成长需要(growth)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实现自身理想

注意:

6、7在流行的介绍中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着重通过实例来理解

注意理解这两种理论间的关系和各自特点.

P80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标准类型

根据起源和性质:

生物性需要(和动物的需要基本相同);

社会性需要(人际交往与生活和工作理想等)

需要指向的对象:

物质需要(衣食住行等);

精神需要(得到尊重、感到快乐等)

需要产生的方式:

原发性需要(先天而生的,吃饭、性);

继发性需要(后天学得,如获得教育、得到认同)

着重理解第一种分类,而且要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阿尔德弗尔三阶段理论综合起来理解。

p83四、划分人类行为正常与异常的常用标准(教材讲解比较详细,参考教材)

1.统计规律;

2.社会规范与价值;

3.行为适应性标准;

4.个体主观体验

“标签理论”:

理解正常与异常的相对性和文化性

p84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

第二节社会环境

组成:

微观中观宏观

家庭;

朋辈群体;

学校;

工作单位;

社区;

大众传媒;

文化;

社会。

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书香门第为什么会说交友不慎;

为什么要多掏钱上重点学校;

在政府机关和在外资企业长期工作的人,其观念的行为会有所差异;

孟母三迁的故事;

看好书;

看好网站;

东西方文化

南方和北方人的行为差异封建社会的人与当代民主社会的人的行为的差异

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来加深理解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

1.个人必须适应环境:

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期待。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各年龄段人士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因素。

人的发展路径取决于遗传力量和外部环境影响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

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第三节:

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框架

本节将会在社工实务和考试中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基本观点:

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认为人生包括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要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矛盾冲突。

个体只有面对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美德。

如果冲突无法圆满解决,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

(93页表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智力.思维)的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思维、活动)

个体主要是运用组织、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

认知发展四阶段:

感觉运动期(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到7岁),具体运算期(7到12岁),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94

儿童的道德判断存在着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p96第四节人生发展段及主要特征

一、婴幼儿阶段(p96)

(一)生理发展:

大脑发展-生长速度极快;

动作发展迅速

(二)认知与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

语言发展

(三)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婴幼儿的依恋:

任务与挑战:

开始寻求自主性,怀疑自己的能力;

如果危机成功解决,则形成意志的品质美德,从而更乐观、更坚强的面对生活。

二、儿童阶段(3-11、12岁)(p97)

大脑发展,身体成长;

认知发展-角色扮演;

儿童进入直觉思维阶段;

思考及推理能力增加。

语言发展-开始掌握书面语言

1、自我与人格发展

与他人的交往与分享的过程中自尊感、利他与助人行为开始出现,人格基础基本奠定。

开始尝试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2、儿童的社会化:

家庭、游戏群体、学校发挥重要作用。

3、任务与挑战

早期:

儿童开始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同时也挑战各种各样的规章限制,如果鼓励儿童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儿童的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

后期:

面临勤奋与自卑的冲突,获得了成功就会养成勤奋的习惯;

如果屡屡受挫,就会形成自卑感。

三、青少年阶段(11/12岁到20/21岁)p100

(一)生理发展

1.青春期的发育特征-性特征逐渐走向成熟

2.青春期发育的意义

对亲密行为、性行为充满好奇,也会产生程度不同的渴望;

但因其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对行为后果往往缺乏很深的认识。

(二)认知与心理发展

认知发展-智力发展高峰;

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待人处世的方法。

青少年前期:

具有想象力,爱争辩,希望不受权威人士管制;

能力与期望有差异,要求独立却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导致内心矛盾。

青少年后期:

青少年的很多方面逐步成熟,其人格发展逐渐独立;

行为比较稳定成熟;

比较关注个人外表、成绩、异性朋友等人生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老练;

自由、地位和权利意识增强。

1、任务与挑战

自我意识发展,努力寻求自我身份;

面临认同危机;

及对未来的迷茫和彷徨;

与成人世界的矛盾和冲突,提升建立自我认同感的难度。

2、青少年社会化

危险期与“问题少年”

应对:

家庭与学校合作;

巩固家庭;

开展性教育;

净化文化环境(102)

四、成年阶段(p102)

任务:

完成学业、就业、结婚、生育等。

特征:

生理机能达到高峰后逐步衰退,进入更年期,人生经验丰富,社会角色丰富,家庭和社会责任沉重

1、高峰到逐步衰退;

2、更年期综合症

40岁前:

尝试多个角色的转型。

40岁后:

能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解决问题更加充满智慧。

(三)社会性与人格发展

1、建立社会角色

开始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结婚成家,学习与配偶共同生活的技巧;

生育抚育儿女,家庭管理和子女教育;

与朋友、亲戚、同事维持和谐关系;

学习遵守其职业准则。

2、中年后的改变

情感趋于深沉稳定,人的性格完全定型,道德感和理智感上升;

婚姻更加务实;

事业成败的关键期;

才华与潜能得到发挥;

“中年危机”

成年早期的冲突是亲密对孤独;

成年中期的冲突是繁殖对停滞。

五、老年阶段(p104)

老年期的界定:

时间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

上述四种老年指标并不一定一致,时间年龄成为最常用的一种判断标准。

65岁

老年阶段总体特征:

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有较大的退化;

容易回忆过去;

社会角色减少;

开始退出社会生活的中心。

各项生理功能和认知能力发生较大退化;

各类老年疾病开始出现,身体逐渐依赖他人。

(二)认知和心理发展

偏重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怀旧是老年人将意义赋予生活过程的一部分;

在对过去的缅怀中,宽慰或失望。

(三)社会性和人格发展趋势

1、角色变化

老人会经历退休、儿女离家、丧偶、丧亲等重大人生事件;

角色变化;

社会地位下降;

社会化功能越来越差。

2、任务与挑战

自我整合/完美与绝望是该阶段要处理的危机/矛盾/冲突:

其任务是进行自我整合。

如果危机处理不当(自我整合没有达到平衡),对过去的选择和结果感到不满和失望,则会对死亡感到畏惧和焦虑,产生绝望感。

若在整合中达到平衡,对自己的一生感到满足,会乐观地设计有意义的、愉快的晚年。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三)系统和生态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四)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五)增能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与功能107

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理论是以往丰富经验的总结,社会工作不但需要直接经验,而且需要间接经验。

二、两类社会工作理论(p109-110)

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对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的认识。

如社会学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等。

2.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本身的理论):

对社会工作的性质、目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论说明。

又分为“为实践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理论”。

第二节精神分析取向的社会工作理论111

一、基本观点

弗洛伊德:

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的,潜意识是分析的核心。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它们既矛盾又统一。

个人的问题源于内在的精神冲突,这种冲突与早期经验有关,并潜藏于潜意识中。

解决问题就要分析潜意识。

二、应用

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分为:

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第三节认知行为理论114

一、主要理论

行为主义的观点:

刺激-反应;

认知学派-认知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理论应用于行为修正,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的互动(p116)。

二、应用-助人过程

协助服务对象做到自我了解、自我控制,提供外在监督,以实现自我控制与外在控制的结合。

工作步骤:

(p118)确认不正确的想法及其影响;

要求服务对象自我监控;

发现错误思维与潜在感觉的关系;

尝试运用正常方式;

检验新观念的有效性。

第四节社会支持理论

一、主要概念和理论

林南: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p121)。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组人之间的接触,通过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获得物质和精神支持以及服务(120)。

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支持网络(来自于单位和正式机构的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网络(社会上的支持)。

(p122)

干预模式:

评估支持网络-结构(是哪些人)与内容(什么关系及强度),制定帮助计划(连接哪些关系),实施帮助(促进连接)。

第五节生态系统理论

一、主要观点

人生活于环境或社会系统之中,人与环境是互动的,个人与环境应该相互协调;

个人是生活于生态系统之中的,个人的意义是由环境赋予的;

个人生活中的问题必须放在生存环境中来认识和解决。

(126)社会工作者应该从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层次系统之间的关联入手。

社会工作实务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生态资源分布,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征与调和度三个层面入手开展社会工作。

二、应用

该理论的关键:

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系统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满足个人需求。

(p127)

许多个人问题是由环境中的障碍引起的,要从分析个人-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是动态的,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

第六节人本主义与存在主义理论

一、人本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及应用

1.主要观点:

相信人的理性,人能理性地进行选择;

基本原则:

诚实和真实;

尊重和接纳;

同理(同感)(p129)。

2.应用原则:

尊重服务对象,责任感,被包容权,参与和聆听权,自由表达权,尊重差别,可以质疑专业权威。

二、存在主义社会工作的观点及应用

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决定的。

社会工作强调服务对象的自由和责任,关注服务对象的主观经验,并致力于将负面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2.应用:

社会工作治疗过程的五个基本概念:

觉醒(经过幻灭),感觉痛苦(并从过去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选择的自由,对话,实行(肯定和协助)。

第七节增能理论

增能(增权)理论的基本假设:

(p132-133)个人的无力感由于环境的排挤而产生(所罗门的无力感之来源);

环境障碍可以改变;

通过互动可增强个人的能力;

权能不是给予的,而是在互动过程中获得的;

建立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二、取向

助人过程强调:

建立协同的伙伴关系,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维持人与环境两个工作焦点,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以长期“缺乏能力”者为服务对象。

三、运用

要帮助服务对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自己是改变的媒介,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可分享,双方是伙伴关系,无力感可改变。

同时注意,社会工作者避免以权威的姿态出现。

第五章个案工作方法

考试要求

(一)个案工作的本质

(二)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2.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及特点

3.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的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