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63285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1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docx

版人教版必修二语文说课稿合集46页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

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

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

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

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

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

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

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

(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

这几段写了什么?

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

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

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

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

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

《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

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

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3页。

 

 

3、课堂小结(5分钟)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

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

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三可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

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

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

”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

4、课后练习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沙滩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荷塘月色》说课稿1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难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

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题好文一半”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

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

首先把握读。

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

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

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

(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

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

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

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

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

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

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

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

(课件展示)

讨论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

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

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

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

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的特点。

《故都的秋》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个教学目标:

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

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

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

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⑴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

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⑶探究讨论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学法: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诵读感知法(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3)合作探究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一)  导入:

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

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

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需要如何体现呢?

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这些景物:

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此时我将

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

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如:

秋晨院落图。

接着以此为例,可以将另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

   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

此时我又将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譬如:

1.冷暖色调的判断。

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

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

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

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

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

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

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

为什么喜欢?

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之后自然引出问题:

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

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

对文本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例子,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拓展开来,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

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的环节。

  先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小令。

例如:

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

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六、说课后作业

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七、说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晨院落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

4、秋雨话凉

5、秋枣奇景

(形)               (神)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

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各位评委:

上午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部分的程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

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

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

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

这一风格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

材料方面:

选材是零碎的。

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

表达方面:

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

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清。

这就是以清驭景,以清显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

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

新课标指出:

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掌握散文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缘景入情,领会作者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进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

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感知法。

重视诵读、美读。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怀。

因此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体会课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当中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配以形象鲜明的图片,生动的语言,并利用录音朗读,再现课文所描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