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632996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docx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下面是给大家共享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

期望大家能够喜爱 !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1

12《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状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

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提倡的“为学之道”。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提倡的“为学之道”。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肯定的不足。

《?

论语?

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肯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娴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

并且留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学问。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日,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奇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高校》《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

学生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3.大胆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依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

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

留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五、堪

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好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行夺志也。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参考:

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

“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

“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

“三省吾身”在今日也仍旧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

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熬炼,要有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学问的巩固与创新。

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按部就班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索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白“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赞扬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抱负,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得意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喜欢是的老师。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抱负、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抱负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

“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

“匹夫不行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

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逼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

即: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索,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索并探讨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

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

谈学习态度的有:

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

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

宋开国丞相赵普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探讨,老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方案2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状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

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提倡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扬“仁”的学说。

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实行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熟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留意“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现存《论语》一书,是探讨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格外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

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的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探讨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

《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高校》、《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

《汉书·艺文志》云: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

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

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

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

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

但若从先秦诸子进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

《论语》的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之良书也”。

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

老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

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

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学生沟通后,老师概述: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分析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学问,从而可以获得新学问。

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日也有不行否认的适应性。

人们的新学问、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学问的基础上进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格外可行的学习方法。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诬罔,受欺。

“殆”,危急。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这种思想在今日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确定的价值。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

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喜欢深厚地发愤学习。

“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育,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学问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

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

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很多依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同“叛”,指离经叛道。

本章清楚地说明白孔子的教育目的。

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

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育懂得“礼”的君子。

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孔子自己对学习学问的要求格外剧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

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的注脚。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一点也不,确定没有。

“意”,臆测,“必”武断,“固”,固执拘泥,“我”,唯我独是。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子曰:

“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空空如也”,我原来什么都不知道。

孔子本人并不是傲岸自大的人。

事实也是如此。

人不行能对世间全部事情都格外精通,因为人的精力到底是有限的。

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

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格外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子曰: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孔子认为学习是增加自身学问,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不是评价个人能力的尺度,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

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在于修养自身的学问道德,而现代学者的学习目的却是用学问装饰自己,以图名利。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倡的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与?

”对曰:

“然,非与?

”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多学而识之”即博闻强志。

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

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仔细思索,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

孔子在这里告知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仔细学习,深切领悟。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熟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化阐述。

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反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

但学和思不行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格外危急的。

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陈亢问于伯鱼曰:

“自亦有异文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

’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字字禽,一说孔子的学生。

“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

“闻”,教导。

“趋”,小步快走。

此章为对话体,是孔子弟子陈亢和孔子之子孔鲤的一段对话。

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礼等古典文化的提倡和推崇,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自己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现出孔子深厚的道德境界和修养。

子曰:

“小人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启发。

“观”观看。

“群”,合群。

“怨”,讽怨。

“迩”,近。

此章孔子指出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的作用很大,可以“兴”、“观”、“群”、“怨”等等,指出《诗》这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对君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3.课文难点探讨

探讨《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准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

《论语》的文学颜色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4.相关评论

①钱穆《论语新解(选)》中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

②李泽厚《论语今读(前言)》中提到孔子的回答时说“而全部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式追求,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德,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

它是中国有用理性的哲学。

③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中说“《论语》一书,竟体是一种教育思想。

读其书,当如扣孔子之耳提面命,乃为真切。

5.课文翻译

孔子说:

“在温习旧学问时,能有新收获、新发觉,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

“只读书而不愿动脑筋思索,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愿读书,就会有疑惑。

子贡问道:

“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

”孔子说:

“他聪敏而又喜欢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孔子说:

“品德高尚的人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说:

“学习好像追逐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

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孔子说:

“我有学问吗?

其实没有学问。

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原来一点也不知道。

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说:

“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孔子说:

“赐啊!

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又记得住的人吗?

”子贡答道:

“是啊,莫非不是这样吗?

”孔子说:

“不是的。

我是用一个基本的思想把它们贯彻始终的。

孔子说:

“我曾经成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陈亢问伯鱼:

“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殊的教导吗?

”伯鱼回答说:

“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

‘学《诗》了吗?

’我回答说:

‘没有。

’他说:

‘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

’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

‘学礼了吗?

’我回答说:

‘没有。

’他说:

‘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我回去就学礼。

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兴奋地说:

“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孔子说:

“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

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看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六、练习

1.选择题

“而”的用法主要有“顺接”和“转接”两种,下列各句中的“而”表“转接”是()

A.温故而知新B.敏而好学

C.学而不思则罔D.学而识之

答案:

C

2.填空题

①《论语》一书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全书共20篇,体例主要有语录体、对话体、叙述体三种。

②“多而识之”中“识”的读音为zhì。

3.翻译题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答案:

他聪敏而又喜欢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答案:

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看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4.简答题

简要说明课文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

答案: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自己对学习学问的要求格外剧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

同时,孔子还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最的莫过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殊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索相结合,不能偏废。

其三,关于学习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学问,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己之学”,追求自我完善。

七、研习与思索

阅读以下文字,说说你对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理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1。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2。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4。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5。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6。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7。

学莫便乎近其人8。

《礼》、《乐》法而不说9,《诗》、《书》故而不切10,《春秋》约而不速11。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12。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劝学》

答:

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是“成人”,己立则能立人。

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

前者便是为己之学,后者便是为人之学。

钱穆先生说:

“为已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

”(见《论语新解》)

附:

《荀子·劝学》注释及译文

注释:

1乎:

于。

箸:

通“贮”。

布:

表露,流露。

形:

显露,显现。

2端:

轻声说话。

端:

通“喘”。

蝡:

通“蠕”,微动,稍微的举动。

一:

即全,指人的一言一行。

法则:

准则,规则。

3则:

转折连词,却,只有。

曷(hē):

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4学:

求学,学习。

5美其身:

即使自身完美。

禽犊:

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用来比方那些小人用此来做为进身之物。

6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求教而你却告知他,这叫做急躁,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却回答了两个问题,这叫做唠叨。

问:

请教,提问。

傲:

急躁。

囋:

语声嘈杂,反复地说。

7向:

同“响”。

即回响,也就是有问必答。

8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习没有比靠近好的老师更为便捷的了。

莫:

没有。

便:

简便,便利。

其:

代词,指老师一类的人。

9说:

详说,细说。

10不切:

不切合实际,指不合现在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